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欢喜言利的君王

您要是真能行仁义的话,那才是真正对您的国家有利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一

孟子和孔子的学说就是仁义,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大道废了,所以人不懂得道,只懂仁义,因此老子才这么说。

“仁义”是道德的一部份,孟子是当时学习孔子的一位学者,他也效法孔子周游列国,想把世风扭转过来。因为当时的人,都是急功好利,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不择手段想要得到这个利益。那时的人,也有一种侵略的野心,所以当时周天子的命令不能上通下达,因此就有五霸七雄出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七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统称为列国。列国时,互相竞争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所有的七雄,都想要得到大利,就是都想要取代周天子,以临天下。于是各个僭号称王,僭号就是没有得到封号,本来是诸侯,他就是要称王了,这种行为就是不守规矩。

孟子见到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就称了一声“叟!”叟,就是一个老人的意思。梁惠王的含意是:“你都这么大年纪了,究竟你对世界上还有什么贡献呢?”这就是试探的性质,姑且来试探试探他,问问他,而不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那种态度,所以就称了一声叟。叟就是个老人,老人呢,有的有德行,有的没有德行;梁惠王这个意思就是孟子是个有学问的老人,还没有完全拒绝不见。所以说,你不远千里而来,不惮烦的,不害怕辛苦,从遥遥千里之外,到我这儿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喔!你有什么好建议、好意见来告诉我,对我的国家有大利益呢?他就这么问。本来这是一种很没有学问的问法,因为你就是想得到利益,也要慢慢谈一谈,而他一开口,就开门见山,问孟子对他这个国家有什么利益。在这个地方,你们要看看孟子怎么回答。

孟子对曰:因为孟子是个学者,虽然听梁惠王问这种没有学识、没有文化的问题,可是还是很有礼貌地对他说了,王何必曰利?王,您何必一见面就谈到利益?那要怎么样呢?亦有仁义而已矣:我们应该先研究研究仁义,你要是行仁,仁者无敌,这意思就是──您要是真能行仁义的话,那才是真正对您国家有利益。可是孟子没有明说,所以说“亦有仁义而已”,您要是讲利嘛,这个仁义就是对您国家最有利益的,所以说仁义就够了嘛!

可是梁惠王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不明白,孟子就继续说了,王曰:何以利吾国?王啊!您若说,怎么样才能对我国家有利益?那么大夫曰:何以利吾家?您下边的一些文武百官就说:“唉!我在这个国家做官,得怎么样对我的家有利益呢?”他就把您国家的利益忘了,只自私地顾及他的家庭了。在当时大臣文武百官,都有家臣的,就是他家里用的幕僚之类。所以,若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那么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些帮你的幕僚和你的老百姓,也就不想怎么样利益国家,他们只想:“唉!怎么样才能对我的身体有所利益啊?我怎么样能住栋好房子?能穿件好衣服?能吃好东西、营养品,补一补我这身体?”

若幕僚和世俗人都这样想,没有爱国的观念,也没有爱家的观念,只知道保护他个人的利益。这样一来,上下交征利:上边也要利益自己,下边也要利益自己,互相为利益而交征,你也要抢这个利益,我也要抢这个利益,那么利益你,就不能利益我;利益我,就不能利益你了。这一互相交征利益,而国危矣:这时,国也不成国,家也不成家了,人人都自私自利。所以在这儿,孟子就精神奕奕地提醒梁惠王,你这国家很快就有危险了!有什么危险呢?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假若你的国家是能出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抢夺你这个地位,取而代之的,必定是能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为什么?他不知足嘛,你想要得到利益,他也想要得到利益,因为小的他不知足,觉得不够权威,不够势力,所以他一定要把你这个能出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抢过来。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能出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被那个出百辆兵车的小国,给侵略抢夺去,因为都争利益嘛!你想得到利益,他也想得到利益,所以他就想要作奸犯科,不守他的秩序了。像这样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就因为他觉得不够多,所以就要抢你这个多的。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假设你要是只讲利益,不讲仁义道德,就会不夺不餍,这是时时刻刻都会争夺,都会斗争,这都是为了利益。孟子早就说过,可是我们人现在还是迷着,虽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还要不讲仁义,只讲利,好像现在国与国之间互相为友,也是要有双方的利益才来做,要是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怎么样也不去做。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世间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说讲仁爱的人,把他父亲、母亲、六亲眷属遗弃不管了。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把他的君王给谋杀了。所以周文王为什么不去伐纣,就因为他讲义;周武王为什么伐纣,就因为他真是忍不了,他看老百姓太苦了,所以“吊民伐罪”,吊民就是为老百姓而哭;伐罪,讨伐纣王这个独夫。

孟子说到这儿就停了,他要看看梁惠王的反应怎么样?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个地方,有的人解释说,这还是孟子叫梁惠王讲仁义。可是从这个文法看来,是梁惠王听了孟子说完这话后,也就明白一点这个道理,所以梁惠王随着来附和,也可以说是向孟子投降了。他说:“对了,你讲得对。讲仁义就够了,我们不讲利,我们讲修德行仁。”那么由这一句话,孟子看见魏国还有点造就,所以他没走,还继续在魏国留下来。

我们读这一段时,也读读他们的口气,揣摩当时两个人说话的情形,这叫“设身处地”,这样就能好像自己身临其境,经历这个情形了。


──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