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人对联课的助教,刘济生居士批注,“联语,是中国文学一种独特的格调。对称完整,寓意深远,充份表现出中国文字的美妙。而其表现的方式,务求上下对称,恰当贴切。尤以极少数之字句,抒无尽之情怀,更属难能可贵。” 上人的对联课,开始于一九七○年代,金山禅寺。一位弟子谈论到: 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奇妙的一种就是对对联。可以经由更多的研究及打坐中,学习这项中国文学艺术。老师使用这种方法来鼓舞、带领学生去启发自己原有的智慧。在金山禅寺,上人每周教一堂对联课。一个好的下联,不仅是意思与上联相符合,要在意思、语调、风格上,逐字逐字配合。上联与下联虽然能配合了,但在整体上的意义还要能够通顺。在西方,这还是第一次传授这法门。
 到一九八○年时,上对联课成为万佛圣城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法界佛教大学课程里极重要的一堂课。刘居士批注:“联语的制作,看似简单易学,实在颇不容易,更难工整。作者如无学识,便失之浅;如无风格,则失之弱;如无感情,则失之浮;如无辞藻,便失之俗;如无文学修养、则难臻于雅丽之境……所以联语是中国文学精华中之精华。” 
					“可惜这门学问,近年日渐衰微,后继乏人,今天在学术界懂得联语的,真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幸宣化上人,开中西人士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联语之先河。上人以独出心裁的教授法,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起中西学员极浓厚之兴趣。” 当然,对联课不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对联的内容还包含了正确的、合时的道理。在简短对联句中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及名词。也介绍了儒家思想,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去利益家庭、社会、及整个国家。 在上人的句子中,有一上联是在一九八○年做的,当时他每周两次往返三藩市的金山寺及万佛圣城;在这句中明白地表露出上人对教育的完全奉献,为了教育他不惜的牺牲自己的健康及舒适。这上联是这样写的: 今日,飞车回城,专为明日,聆听程夫子授课,以作后日,立身行道,奠定良基础。
 在下列的英文翻译对联句中,特别黑体字是中文对联的翻译字;其它的英文字是因为在英文文法解释上必须有的。另外在英文对联下面的对联分析表中,可以看到上下联逐字如何配对、英文的文法辞类及句中的文法。 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对普通名词,形容词配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上下联中除了文法要相配合以外,上联的字不能重复出现在下联。让我们先看看几对上人亲自做的对联及文法分析。另外要提的一点,有的对联要合押韵,对音声及四声,但这不在我们下列所讨论的范围内。 ◆万佛圣城山门正面之对联	(进山门时可看见) 宣化上人题于一九八○年五月四日 华严境界。楞严坛场。四十二手眼。安天立地。妙觉世尊。等觉菩萨。千百亿化身。变海为山。
 对联分析: 
					| 上联 | 下联 | 文法词类 | 文法 |  | 境界 | 世尊 | 形容词.名词 | 第一主词 |  | 华严 | 妙觉 | 名词 | 形容词 |  | 楞严 | 等觉 | 专有名词 | 形容词 |  | 坛场 | 菩萨 | 名词 | 第二主词 |  | 四十二 | 千百亿 | 形容词 | 形容词 |  | 手眼 | 化身 | 名词 | 第三主词 |  | 安 | 变 | 动词 | 第一主要动词 |  | 天 | 海 | 名词 | 第一直接受词 |  | 立 | 为 | 动词 | 第二动词 |  | 地 | 山 | 名词 | 第二直接受词 |  ◆万佛圣城山门背面之对联(出山门时可看见) 宣化上人题于一九八○年五月四日 慈悲普渡。信者得救。发菩提心。勇猛精进成正觉。喜舍同修。礼之获福。立坚固愿。忍辱禅定悟真诠。
 对联分析: 
					| 上联 | 下联 | 文法词类 | 文法 |  | 慈 | 喜 | 名词 | 第一主词 |  | 悲 | 舍 | 名词 | 第二主词 |  | 普渡 | 同修 | 副词.动词 | 主要动词 |  | 信者 | 礼之 | 名词 | 主词 |  | 得救 | 获福 | 被动词 | 被动词 |  | 发 | 立 | 使令动词 | 第一动词 |  | 菩提心 | 坚固愿 | 形容词.名词 | 第一直接受词 |  | 勇猛 | 忍辱 | 名词 | 副词词组 |  | 精进 | 禅定 | 名词 | 副词词组 |  | 成 | 悟 | 使令动词 | 第二动词 |  | 正觉 | 真诠 | 名词 | 第二直接受词 |  ◆香港西乐园寺 宣化上人题于五○年代 念阿弥陀佛三辈九品从此证修波罗蜜法六度万行自兹圆
 对联分析: 
					| 上联 | 下联 | 文法词类 | 文法 |  | 三辈 | 六度 | 形容词.名词 | 主词 |  | 九品 | 万行 | 形容词.名词 | 主词 |  | 从此证 | 自兹圆 | 被动词 | 主要动词 |  | 念 | 修 | 分词词组 | 分词词组 |  | 阿弥陀佛 | 波罗蜜法 | 专有名词 | 分词词组 |  ◆对联 宣化上人做于一九八○年六月二十日 诸佛菩萨。神通妙用。移山倒海。难思议。凡夫众生。智昧无明。反迷归觉。证菩提。
 对联分析: 
					| 上联 | 下联 | 文法词类 | 文法 |  | 神通 | 智昧 | 形容词.名词 | 第一主词 |  | 妙用 | 无明 | 名词 | 第二主词 |  | 诸佛 | 凡夫 | 形容词.名词 | 形容词词组 |  | 菩萨 | 众生 | 名词 | 形容词词组 |  | 移 | 反 | 动词 | 第一动词 |  | 山 | 迷 | 名词 | 第一直接受词 |  | 倒 | 归 | 动词 | 第二动词 |  | 海 | 觉 | 名词 | 第二直接受词 |  | 难 | 证 | 动词 | 分词词组 |  | 思议 | 菩提 | 名词 | 分词词组 |  ◆ 文殊大智。诸佛本怀。微尘数三昧。善财成正觉。普贤宏愿。菩萨行为。剎海劫种因。龙女证无生。
 
					| 上联 | 下联 | 文法词类 | 文法 |  | 诸佛 | 菩萨 | 名词 | 主词 |  | 本怀 | 行为 | 副词.动词 | 动词 |  | 大智 | 宏愿 | 形容词.名词 | 直接受词 |  | 文殊 | 普贤 | 名词 | 形容词词组 |  | 三昧 | 种因 | 名词 | 分词词组 |  | 数 | 劫 | 名词 | 形容词词组 |  | 微尘 | 剎海 | 名词 | 形容词词组 |  | 善财 | 龙女 | 名词 | 主词 |  | 成 | 证 | 动词 | 动词 |  | 正觉 | 无生 | 名词 | 直接受词 |  ◆ 万法归一。深谷闻梵音。有情离苦成正觉。千门不二。高峰警迷梦。无缘获度证菩提。
 
					| 上联 | 下联 |  | 万法 | 千门 |  | 归一 | 不二 |  | 深谷 | 高峰 |  | 闻 | 警 |  | 梵音 | 迷梦 |  | 有情 | 无情 |  | 离 | 获 |  | 苦 | 度 |  | 成 | 证 |  | 正觉 | 菩提 |  ◆ 万佛城,乃三界导师。演摩诃般若洞天福地处。如来寺,是四方众生。修无上菩提坛场法园林。
 
					| 上联 | 下联 |  | 万佛城 | 如来寺 |  | 乃 | 是 |  | 洞天 | 坛场 |  | 福地处 | 法园林 |  | 导师 | 众生 |  | 三界 | 四方 |  | 演 | 修 |  | 摩诃般若 | 无上菩提 |  ◆ 万佛慈悲。法轮恒转。庄严道场宣正教。瑞光耀天地。三宝普度。有情永化。圆满德行证菩提。祥云荫寰宇。
 ◆ 小人言谎。行红就绿。换面要充君子。丈夫说话。如白染皂。改口不算英雄。
 
					| 上联 | 下联 |  | 小人 | 丈夫 |  | 言谎 | 说话 |  | 行红就绿 | 如白染皂 |  | 换 | 改 |  | 面 | 口 |  | 要充 | 不算 |  | 君子 | 英雄 |  ◆ 莫直为曲。莫曲为直。五蕴危城无罣碍。自有化空。自空化有。六道险宅得出离。
 
					| 上联 | 下联 |  | 莫直为曲 | 自有化空 |  | 莫曲为直 | 自空化有 |  | 无罣碍 | 得出离 |  | 危城 | 险宅 |  | 五蕴 | 六道 |  ◆ 万人入信海。普贤行愿。华严众妙门。育良五常。国际和平真基础。 一心出迷流。观音慈悲。楞严光明藏。培善八德。法界皈依安乐宫。
 
					| 上联 | 下联 |  | 万人 | 一心 |  | 入 | 出 |  | 信海 | 迷流 |  | 普贤 | 观音 |  | 行愿 | 慈悲 |  | 华严 | 楞严 |  | 妙众门 | 光明藏 |  | 育良 | 培善 |  | 五常 | 八德 |  | 真基础 | 安乐宫 |  | 和平 | 皈依 |  | 国际 | 法界 |  对联课是上人教只认识一点点中文的人,最好的一个方法。刚开始,他教的很简单,从最简单的词组或短句开始。让我们看一看上人的上联与弟子的下联。 
						u 师父的上联: 
						干什么 弟子的下联: 
						作对联 化众生 修正法 为谁忙
 
						v 师父的上联: 
						无知错因果 弟子的下联: 
						有道受敬仰 邪见落空假 有智了生死 有道出轮回 多智认黑白 有障昧是非 有慧作功德
 
					| 无知 | 错 | 因果 |  | 有道 | 受 | 敬仰 |  | 邪见 | 落 | 空假 |  | 有智 | 了 | 生死 |  | 有道 | 出 | 轮回 |  | 多智 | 认 | 黑白 |  | 有障 | 昧 | 是非 |  | 有慧 | 作 | 功德 |  | 有业 | 作 | 马牛 |  
											w 师父的上联: 
						为衣食住忙乎! 弟子的下联: 
						行仁义孝难吗! 灭贪瞋痴善哉! 近佛法僧乐哉!
 
					| 忙乎 | 为 | 衣食住 |  | 难吗 | 行 | 仁义孝 |  | 善哉 | 灭 | 贪瞋痴 |  | 乐哉 | 近 | 佛法僧 |  
											x 师父的上联: 
						志如松柏耐寒暑 弟子的下联: 
						愿似金刚难动摇 智似日月透遐迩 气似霓虹贯日月 修似航舟忍顺逆 量似海空容巨细 愿似莲华离尘垢 意似江流贯始终
 
					| 志 | 如 | 松柏 | 耐 | 寒暑 |  | 愿 | 似 | 金刚 | 难 | 动摇 |  | 智 | 似 | 日月 | 透 | 遐迩 |  | 气 | 似 | 霓虹 | 贯 | 日月 |  | 修 | 似 | 航舟 | 忍 | 顺逆 |  | 量 | 似 | 海空 | 容 | 巨细 |  | 愿 | 似 | 莲华 | 离 | 尘垢 |  | 意 | 似 | 江流 | 贯 | 始终 |  
											y 师父的上联: 
						口是心非伪君子 弟子的下联: 
						面从背违真小人 言虚行诡小人物 言真行实大丈夫 事真意假实老千 言正意直真雅人 因慎果易实菩萨 外刚内柔真护法 身清意静真修者 意乱情迷胡涂人
 
					| 口 | 是 | 心 | 非 | 伪 | 君子 |  | 面 | 从 | 背 | 违 | 真 | 小人 |  | 言 | 虚 | 行 | 诡 | 小 | 人物 |  | 言 | 真 | 行 | 实 | 大 | 丈夫 |  | 事 | 真 | 意 | 假 | 实 | 老千 |  | 言 | 正 | 意 | 直 | 真 | 雅人 |  | 因 | 慎 | 果 | 易 | 实 | 菩萨 |  | 内 | 刚 | 外 | 柔 | 真 | 护法 |  | 身 | 清 | 意 | 静 | 真 | 修者 |  | 意 | 乱 | 情 | 迷 | 胡涂 | 人 |  
											z 师父的上联: 
						生老病死真是苦 弟子的下联: 
						喜怒哀乐幻如梦 受想行识岂为空 常乐我净永为福 国城妻子有何恋 信解行证实为要 梦幻泡影原非乐 地水火风无非蛇 慈悲喜舍能生乐 行住坐卧原在道 富贵荣华无非幻 杀盗淫妄实应戒 父母兄弟一起修
 
											{ 师父的上联: 
						君子过则勿惮改 弟子的下联: 
						小人错而尽掩饰 愚人错犹不认识 小人咎而好饰非 行者立功勿宣传 行者辱即莫起瞋 勇者非而敢承当 达者怒而不轻言 智者错而即自新 粗汉错但还固执 凡夫短而复露拙
 
					| 君子 | 勿惮改 | 过 |  | 小人 | 尽掩饰 | 错 |  | 愚人 | 不认识 | 错 |  | 小人 | 好饰非 | 咎 |  | 行者 | 勿宣传 | 功 |  | 行者 | 莫起瞋 | 辱 |  | 勇者 | 敢承当 | 非 |  | 达者 | 不轻言 | 怒 |  | 智者 | 即自新 | 错 |  | 粗汉 | 还固执 | 错 |  | 凡夫 | 复露拙 | 短 |  
											| 师父的上联: 
						深谷钟声遍法界 弟子的下联: 
						金山鼓震悟禅心 觉山智光照娑婆 道场净光照世间 万佛甘雨润大地 丛林师吼震寰宇 古剎佛音绕耳边
 
					| 钟声 | 深谷 | 遍 | 法界 |  | 鼓震 | 金山 | 悟 | 禅心 |  | 智光 | 觉山 | 照 | 娑婆 |  | 净光 | 道场 | 照 | 世间 |  | 甘雨 | 万佛 | 润 | 大地 |  | 狮吼 | 丛林 | 震 | 寰宇 |  | 佛音 | 古剎 | 绕 | 耳边 |  虽然下联不能重复上联的字,但上联自己可以在句中重复用字。下列是两个例子,在英文的翻译句中,若碰到中文是重复字的,就划底线表示。 
											} 师父的上联: 
						做人要有志气,修道要专诚 弟子的下联: 
						习圣当行慈悲,立德当忍辱 为僧宜勤惜福,任命宜知足 孝子应报慈恩,行善应真实 成佛必除贪心,行法必恳切 念佛须具恒心,参禅须寂定 发心须立誓愿,证果须勤进
 有时候音声也是对对联的一部份。在上人的句子中有两组音声相同的字──“如”及“汝”,更难的是,另一个字是同一个字──“来”。在对音声时,第一个字音声发一样的音声,而第二个字要用同一个字。在英文翻译句中,以罗马拼音帮助读者了解中文字的同音字的音声格式。 
											~ 师父的上联: 
						如来寺中汝来住 弟子的下联: 
						无言堂内毋言笑 喜舍院内悉舍之 妙觉山上苗觉长 虚云塔上须云集 极乐国内己乐生 地藏殿里涤藏宝 万佛殿里完佛坐 菩提场里普提心
 在这一个法门中,学生从上人的对联课中获益不浅!第一,增加了我们的中文字汇;第二,学会了中文文法;第三,我们获得了无价的知识,它教我们如何断除烦脑、如何改进我们的品性、如何对待我们的长辈及其它的人、如何立功立德、什么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如何修行圆满、及如何扩大我们的胸襟等等;第四,上人用我们都可以接受的、不可思议的方便法门,纠正了我们的过错,给予实时的、直接的、个人的忠告;第五,从我们的下联含意中,我们知道彼此的心意、思想。种种的好处无法全部在此写出来! 上人也强调,在黑板上写对联时,字必须工整。直写时,不可歪七扭八,字也不可太大或太小。一笔一划要清清楚楚,不可草写。上人告诉我们,字可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写的弯弯的,表示心也是弯曲的。 写的时候,每一行之间,要留点儿距离,但不要太大。上人总是不断地提醒,不要超过自己的范围。记得有一次,上人开玩笑地告诉一个小男生,要向他收租金,因为他写得字占用了太多的黑板。 对一个中文是第二语言的弟子而言,对联课是一个基础课程,从而使我了解《楞严经》中精美的文学,在师父写的《心经》非台颂解、〈楞严咒〉偈颂、〈大悲咒〉偈颂、历代祖师偈颂中,体会到诗韵的风格,以及从上人的《水镜回天录》里,领会到动人的词句。 你可能会抱怨不喜欢文法,而且这对联课太深了。其实不尽然!不论是非中国籍而说华语的人,或尚未学习完中文的人,我们都受到关心的鼓励及挑战。例如,上人为亚洲或西方的小学生准备一个小板凳,让他们构到黑板的下面写下联。上人会出一些特别的句子让他们对,下面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 师父为小学生出上联 
						你我他 学生对联: 
						鬼神魔 天地人 人鬼畜 老壮幼 天人师
 
											} 师父为中学生出上联 
						百鸟鸣空 学生的对联: 
						万物说法 九莲出水 一石落井 万箭穿心 千流泻地 数蝶飞野
 对博学又专于此道的学者而言,上人的权宜法门,是难以形容的奥妙。《宣化老和尚追思纪念专集》第二册,杨富森教授“结缘三年获知音”一文,有很详细的讨论,他与上人对对联的经验。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洛衫矶的“尊老重贤敬德寿筵”中,上人与与会的老专家学者们斗机锋,上人做了一对贺寿联加横批,并当场为这对寿联及横批写了从未有人写过的副联。不知道当天这么多卓越的学者中,是否已有人交出卷子了?下列是上人为上下联及横批所写的副联。 
											
											|   师父的上联 
						尊老重贤。耆年寿考。福慧双圆。	 下联: 
						学佛习圣。耄耋龄高。道德齐臻。 横联: 
						松柏长青
 
											
											||  师父为对联的第一句所做的副联 
						尊老重贤孔孟训 下联: 
						学佛习圣释子传
 
											
											||  师父为对联的第二句所做的副联 
						耆年寿考祖师教 耄耋龄高天地宽
 
											
											||  师父为对联的第三句所做的副联 
						福慧双圆黎民庆 道德齐臻草木欢
 
											
											||  横联的副联 
						竹梅冰雪愧予志 松柏长青祝君安
 一九七○年早期,一位著名日本禅宗领袖,送了一张请帖到金山禅寺,请上人出席一场传法典礼。这位年老宗教领袖,虽然他穿着像一位和尚,而且收弟子,但是沿习日本习俗──结婚有太太。当上人说他愿接受这邀请时,我们做弟子的都很惊讶。但上人解释:“这位老师做对一件事。他在美国,应该把他的法传给美国人,我愿意去参加。我的出席就代表我同意他的继承人选择,并不是同意其它别的。” 到那一天的时候,当然上人带了几个弟子随同参加。当时日本中心挤满了有钱和有地位的护法。我们这群高大美国的苦行僧,穿着打了补钉而又不合身的长袍及袈裟,与这个华丽而娇小玲珑的日本格调,看起来格格不入。实际上,这位美国继嗣者,看起来也有点不属于这地方,因为他不合身的长袍紧紧的包在他修长的身上,又短得只到膝盖而已。当他打着光脚迈着碎步走向台上准备接法时,很明显的看出他正满身大汗,又全身发抖着。 他年老的老师,因癌症末期已卧病在床,又不能言语。他起身勉强走了几步,但实在无法走那么一大段路到台上去;而同时这位继嗣者已走到台上,所以他就走下来到他老师面前,那距离我们这一大群观众有一点儿远。这传法是在无声中举行,稍后这位继嗣者就再回台上顶礼。当继嗣者接到法后,按传统习俗,必须发表就职演讲,然后接受一连串来自他继承过来的护法们的挑战性问题,以便测试他的佛法程度。 这位继嗣者简单的讲:“在传法的那个时刻,我从我们的老师那儿,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讯息。他用手指指天,指指地,然后划了一个圆圈。我立刻领悟到:『没有高,没有低,圆圈就是空。』”接下来一连串问难,考验这位继嗣者,他尽其所能巧妙地回答。我记得有一个特别的问题。一位年轻人问:“今天早上,当我剪完脚指甲,我找不到一个地方放这脚指甲,我该放那里呢?”这位继嗣者犹疑了一会儿,然后回答,“你在厨房做事,是不是?”他似乎想用一个障眼法。这位厨房工作者不为所转地说:“那与我的问题无关,回答我的问题。”这位继嗣者又停了一下,最后只回答说:“我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脚指甲)。”他就跳过这问题,继续其它的问题,让这位厨房工作者及人群中一些评鉴人很失望。 师父总是不懈怠地教我们,由难得一次的出访回到金山禅寺后,师父就立刻集会讨论这次观礼的印象。第二个出家的美国人-恒静,提到这位继嗣者在与厨房工作人的对答时差劲的表现。师父就问他:“那你会怎么回答?”恒静突然呆住了没有回答。就看见师父眼睛蕴着光,笑着很快的就回答:“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回答:『那很简单,拿你的指甲刀在你脑壳上剪一圈。剪好后把脑子拿起一块,然后就把你的脚指甲放进去。』”我们先是一楞,接着哄堂大笑。上人引用了六祖大师的出入不落两边,中道了义法。头顶配脚趾;我们身上最没有用的东西──脚指甲,配我们所认为身上最有价值的部份──脑袋。那就是为什么在一听完师父说的,我们都呆住了;因为在那一剎那间,我们每个人原有的心思都没有了,都放在一个平衡点上──都集中在中道。 上人又做结论说:“再者,这位老师在传法时所做的手势,毫无疑问地他真正要表达的是『突然在天上,突然在地狱,我们又要在生死中轮回。』” 所以最后,我们领会到了在对联课所学到的,远超过一堂中文课或道德课。我们也了解了相对的观念,远超过我们在世界上所学的知识领域。六祖大师原是目不识丁,但他所传的法包含了三十六对相对法。六祖指点:“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六祖是传顿悟法门。 
											
											u 师父的上联 
						今日。飞车回城。专为明日。聆听程夫子授课。以作后日。立身行道。
 奠定良基础。
 弟子的对联: 
						不对,背觉合尘。如学相对。谛观老和尚配联。顷入绝对。悟心见性。
 可归中了义。
 
					| 今日 | 不对 |  | 飞车回城 | 背觉合尘 |  | 专为 | 如学 |  | 明日 | 相对 |  | 聆听 | 谛观 |  | 程夫子 | 老和尚 |  | 授课 | 配联 |  | 以作 | 顷入 |  | 后日 | 绝对 |  | 立身行道 | 悟心见性 |  | 奠定 | 可归 |  | 良基础 | 中了义 |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到上人面前时,心里怀着数千个问题想要问;但听了上人的开示后,你都还没有机会开口问问题,心里的疑问似乎不见了,或者问题已经得到答案了?或者再听了更多一些以后,你重要的问题也随着变着不重要了?你是否想过,你在上人巧妙的专门对待法中获益,进而也消除了你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