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玄談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初版序】華嚴大法,深不可測 

周果立 文

古德說:「一時勸人以言,百世勸人以書。」為使佛教發揚光大,流通於全世界,唯一方法,就是講經說法、翻譯經典、流布聖言,這樣才能續佛慧命,廣被後世。宣公上人有鑑於此,在美國北加州萬佛聖城成立法界佛教大學和國際譯經學院。該院精通梵文、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者,不乏其人。該院擬將《大藏經》摘譯成各國文字,流通於世。迄目前為止,已有二十餘種大乘經典先後出版。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成正覺之後,不起於金剛座,在定中暢演本懷,到七處放光加持諸大菩薩代為宣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二十一天的時間,演說九會,而功德圓滿。

佛滅度後,文殊師利菩薩領導阿難尊者及諸大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結竟,諸大菩薩觀察《華嚴經》問世之因緣尚未成熟,乃暫藏於龍宮藏經樓中。佛滅度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到龍宮閱經,將《大方廣佛華嚴經》下本讀完,將全經記在腦海,回到人間後,一字不遺地寫出來。自此,《華嚴經》始流通於世。

《華嚴經》於東晉時,傳至中國,由佛馱跋陀羅三藏法師譯為中文,共六十卷。到唐朝時,由實叉難陀三藏法師重譯,總八十卷,即今所用的譯本。到唐德宗時,般若三藏法師摘譯此經,合四十卷。其中〈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菁華,現在一般法師只講此品,很少法師講八十卷《華嚴經》。宣公上人來美弘法,創《華嚴經》在西方開講之先河,西方人士能有此殊勝機緣聆聽大法,實與《華嚴經》有善緣。

《華嚴經》之玄理,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即使一文一句,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其不可思議的境界,非身歷其境者,不能得知。

佛法要是沒有人來講,雖有智慧,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唐朝清涼國師特為著《疏》,以批註《華嚴經》。疏文寫完之後,又恐後人對《疏》還是不明白,繼而又著《鈔》,來解釋疏文。因為經文文簡義繁,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不厭其詳地一再解釋。

有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種說法,嚇得一般法師不敢講經說法,怕和諸佛結三世冤仇。這種說法若在教下說,似欠妥當。你不敢講經,我不敢講經,那麼想學佛法的人,依何法修行而能了生脫死出離三界?這豈不是把佛法的真理消滅了嗎?

凡是佛的弟子,都有振興佛法的使命,要親身負起弘揚正法之責任。只要思想正確,弘法利生,容或講錯譯錯,諸大善知識尚有補正之機,所謂「正人說法,邪法也正;邪人說法,正法也邪」。

一般講經,有兩種規矩。一是依照天臺宗「五重玄義」來解釋經義,二是依照華嚴宗「十門分別」來解釋經義。清涼國師是華嚴宗第四祖,講《華嚴經》,當然要用「十門分別」來解釋經義。宣公上人用通俗的文辭來淺釋這部疏文,令聽者和讀者得以深受法益。上人說:「講經好像編字典;註解如果太深,令人看不懂,便失去字典的功用,一點價值也沒有了。」這是至理名言。總而言之,講經要通俗化、大眾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六祖壇經》為什麼能廣流於世?因為惠能大師能以當時(唐朝)的普通語言來說法,令聞法者容易接受。其弟子法海禪師用當時普通文辭記錄,所以成為流佈甚廣的一部經典。

今將清涼國師所著十門,分為數冊問世,敬請十方大德,不吝指教!

一九八○年八月一日寫於美國金山禪寺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