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Volume 2

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專集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宣化老和尚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中文 Chinese 英文 English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宣公上人一九九四年二月六日開示於國際譯經院

各位善知識,我也學祖教授,給你們各位早祝一個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我們新年快樂了,要是舊年快樂不快樂呢?我們要年年都快樂,月月都要快樂,日日都要快樂,時時刻刻都要快樂。為什麼要快樂呢?這快樂並不是吃點好東西,這就快樂了;也並不是穿一件好衣服,我們就快樂了;也不是買一輛最漂亮的車,我們快樂了;也不是住一棟好房子,就快樂了。

什麼我們應該快樂?我們應該自性常常地知足,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常足,我們要時時刻刻都要知足。我們做人了,比那一切的畜生都有智慧,有靈知靈覺,一切的一切都超過畜生,這我們就應該知足了。我們知足,就快樂了,就沒有煩惱。所以這不是過年要快樂,是時時刻刻都要 happy(快樂),不要煩惱,那麼這樣子才能「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你能心地光明了,性天也光明了,這個光明就是佛的光明。我們為什麼沒有現出這光明?就因為我們沒能真正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所以在佛教裡頭,你若能常常快樂,這就是修行。

那個《菜根譚》上說:「光風霽月,草木欣欣」,光風霽月的時候,這個風也有和風;霽月,沒有什麼雲。草木欣欣,這個草木都覺得欣欣向榮,很快樂的。「怒雨疾風」呢?你要是天發了脾氣,下大雨;下大雨這等於天哭一樣,天在那兒也發愁了,怒雨。疾風,刮那個颶風,刮那個颱風。刮這個風啊,不要說人哪,就那個禽鳥,禽是禽獸,鳥是飛鳥,戚戚,牠們也都在那兒不快樂了。所以說:「光風霽月,草木欣欣;怒雨疾風,禽鳥戚戚,故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刻無喜神。」天地要是下大雨啊、刮大風啊,這都是不和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都要有這個和暖的風,這種祥瑞的氣。

人心不可一刻無喜神,時時刻刻都要歡歡喜喜的。那彌勒菩薩,你對他怎麼樣,他也不生煩惱。他說:「老拙穿衲襖」,我這個沒有知識的老人,老拙,很拙笨的一個人。穿衲襖,穿一件補補釘的衣服。「淡飯腹中飽」,我吃的粗茶淡飯,吃飽了這個肚子就好了。所以他那麼大肚子,用手常常拍拍肚子:「看我這肚子裡飽了!」「補破好遮寒」,我這衣服破了,我就把它補起來,補個補釘,好遮寒,我遮這個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來了,事來則應;什麼事情去了,事去則靜,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有人他若罵,說:「你這個老怪物!你這個老不死的!」「老拙只說好」,我這個笨的老人,就說好、好、好,你罵我是最好的!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有人要是來打我,「老拙自睡倒」:你打我,我躺那地方給你打,像睡著了似的。「唾在我面上」:你吐在我臉上一口口水,「憑它自乾了」:叫它自己乾到臉上,我也不擦它。這樣怎麼樣?「我也省力氣」:我也省擦你這口水的力量,「你也無煩惱」,你吐到我臉上,我也不回吐,向你起對待,你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這樣的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因為一般人都不會用這種波羅蜜,這種到彼岸的方法,便是妙中寶,這是妙中之妙,寶中之寶。「若知這消息」,你若知道這個道理,這個消息,這個訊息啊!「何愁道不了」,你怎麼能不成道呢?你道業一定成就的。

祖教授講這個慈悲,和中國儒教的仁慈。其實儒教是講「忠恕」的,天主教和耶穌教他們是講「愛」,他們就「博愛」。這個「博」字也是個豎心旁,這個「愛」字也有個心,在那個愛的中間,在心裡頭。道教是講「感應」,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上說的。那麼實際上呢,它的教義就是「感應」兩個字。佛教呢,是「慈悲」。儒、釋、道這三教,都是沒離開這個「心」;若離開這個「心」,就沒有教了。

所以儒教是講「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恕是恕以待人。持己,是我做什麼事情,對人要有忠心,要盡我的忠心,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個基本條件。恕以待人,恕是原諒其他的人,其他人有什麼錯處,要有原諒、寬恕其他人的這種思想。那麼你能忠以持己,你的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你對人就有利人的思想,對人都不苛求,對誰也不苛求。這是儒教的,它沒有離開這個「心」,你看「忠恕」兩個字,底下都是「心」字。

道教是「感應」,他做什麼事情是憑感應。怎麼叫感呢?是感而遂通;應呢?是無求不應,誰有求於他,他都笞應了。「有感斯通,無求不應」,這是感應兩個字,感應道交。什麼叫感應呢?譬如這個電,你那個地方也裝上電了,欸!它就放光了,這就是「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也就是你那個心裡想什麼,他這兒也知道了。這是互相心裡那個電能有所感應,如是感應,感應如是,這是「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你求什麼能得什麼。你真誠心了,就有感,就能通,通達到神明了。

這個道教裡講感應,所以老君才寫《感應篇》,這《感應篇》一開始就這麼說:「老君曰:福禍無門,唯人自召」,這就是感應,它禍也沒有個門,福也沒有個門,你自己做善事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禍,所以說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的果報,就像人的身體,有個影子常常跟著你跑,你走到什麼地方,你那影子就到什麼地方。善的報也像如影隨形,惡的報也像如影隨形,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天地都有年值、月值、日值、時值,有四值功曹。四值功曹就是年、月、日、時,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兒管著的。所以「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因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以奪人算,以奪人這個壽命;奪人算了,就是這個人本來應該活長命了,忽然間短命了,這個叫算。這個一紀是十二年,這叫紀算。算減則貧耗,你若算、壽命短了,你就也窮了,什麼禍患都來了,飛災橫禍啊、疾病啊、口舌啊,什麼都來了。這是感應篇,它是「有感斯通,無求不應」,所以這個道教講感應。

佛教就講「慈悲」,什麼叫慈?慈就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對你沒有緣的,你也對他慈悲,不管他對你好不好,你都對他慈悲,這叫無緣大慈。沒有緣嗎?沒有緣,才要用慈悲,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怎麼有大悲心呢?這個大悲心就是同情心,就是看人家的苦,就像自己受的,如同身受一樣,這所以叫悲天憫人。慈悲喜捨,因為慈能予樂,慈就能給眾生樂;悲能拔苦,因為你有同情的心了,就能把眾生的苦惱都給它拔除去,這也就是愛人如己。

耶教、天主教它講這個「博愛」。博是個豎心,它這個心放到旁邊了;這個愛,心放到中間了。所以它這個愛,就講得甚至於接近男女這種愛。男女的愛是一種不清淨的愛,是一種染污的愛;真正清淨的愛,沒有這個染污在裡頭夾雜著。那麼耶穌教一天到晚喊愛、愛、愛,對誰都講愛心!愛心!這個愛不需要口頭上來高高地盡唱這個愛的口調,愛的這種歌曲。真正的愛,是無形無相的,無所表的。不是像男女這個男貪女愛,這個叫愛,這都是世俗的一種「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婦。」這都是這種的世間法。若出世法的愛,就沒有這種染污的念頭在裡頭。所以你們各位要真正懂得這個愛的範圍是怎麼回事。男女愛,這是一個愚癡的愛;出世的愛,那是對眾生真正的愛。

▲Top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