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如来名号品第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名号品第七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每位佛都有一万个名称。因为众生的记忆力太坏的缘故,所以诸佛慈悲,乃开会决定,由一万个名号减为一千。后来经过若干劫后,众生的记忆逐渐退化。一千个佛的名称,也记不清楚。诸佛又怜愍众生,大家又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乃减为一百个名称。又经过若干时期,众生还是觉得太多了,以后便减为十个。从此之后,每位佛都同有十个名称。是那十个名称呢?

⑴如来:如是乘如实之道,来是来成正觉:也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为如来」。又者,如是理的本体:来是事的名相。这就是理事无二。在根本的宗旨,理事和合,理事无碍,这就是如来。

⑵应供:佛是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应该受世出世间人的恭敬,所以叫应供。

⑶正徧知: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佛说法的理是正确,智慧的光是普徧于一切,所以叫正徧知。

⑷明行足:佛不生种种烦恼心,是名为明足:也就是天眼明,能知现在世一切法:宿命明,能知过去世一切法:漏尽明,能知未来世一切法。佛修六度万行,为行足。所以合称为明行足。

⑸善逝世间解:善逝就是到真善美的地方去,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世间解就是佛能完全了解有情和无情世间的智慧。

⑹无上士:佛的智慧最高上,没有可比的。佛已经修证了没有可修证的地位,所以叫无上士。

⑺调御丈夫:佛用德来化导为调,以威来制伏为御。佛是调御三界众生的大丈夫。

⑻天人师:佛是天人的大导师。师是规范,说五乘教,利益众生,开导众生。

⑼佛:此是半梵语,具足应叫佛陀耶。英文译为「不大耶」。也可以说也不大、也不小。「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佛也不大,可以「在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可以在一根毫毛顶端,现出一个大世界,这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佛也不小,可以在一粒微尘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将十方世界缩到一粒微尘中,这是大中现小的境界)。佛能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大小无碍,所以说不大不小。

佛到什么地方去呢?佛没有到什么地方去。佛从什么地方来呢?佛也没有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不来不去?因为佛的法身,是尽虚空、徧法界,无在无不在的。

在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里,诸佛的光明是互相交映,而无障碍。此佛光照耀彼世界,彼佛光照耀此世界。互相放光,普照法界,所以叫交映莲台。也可以说是多,也可以说是一,一多无二。一多无碍,大小无碍,彼此无碍,种种无碍。这是佛的境界,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佛有三种意思。佛译为觉:⑴自觉、⑵觉他、⑶觉满。凡夫是不觉,二乘是自觉,菩萨是觉他,佛是觉满。

⑴自觉: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能廻光返照,反求诸己,有这种反省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不会糊涂。不糊涂就是真明白。真明白就能利益众生。

⑵觉他:就是对自己有好处,对他人也有好处。这是自利利他的思想。

⑶觉满:佛在往昔的时候,曾经作过鹿王,虽然是鹿王,但能感化国王改恶向善,发菩提心。佛在因地的时候,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利益众生,自觉圆满了,觉他也圆满了——这就是觉行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

(10)世尊:佛是世出世尊。出是超出三界。最尊敬的人。

我们想学佛,首先要利益众生,不能只顾利益自己。现在世间人,顚顚倒倒。我们修道人的责任,是要开导他们、领导他们,助他们走向平坦大道,不要着迷,不要疯狂。这就是自觉觉他的工作。修多了,就能圆满。所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这一品在华严经中列为第七,所以叫如来名称品第七。在前边六品是普贤菩萨在菩提道场,承仗诸佛大威神力而演说的。现在这第七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普光明殿,承仗诸佛大威神力而演说的。在第一会说了六品。在第二会也说六品,现在是第二会的开始。

在前边所讲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现在这一品是说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定能得到圆满的果位。也就是种什么因?便结什么果。种菩提因,便结佛果,所以叫修因契果生解分。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在说完毗卢遮那品之后,如来名号之前。世尊在摩竭提国(在印度恒河流域的下游),阿兰若(寂静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始成正觉。

佛在雪山(喜马拉雅山)修苦行时,一天只吃一蔴一麦。跟他同修的人有五人(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摩男俱利),其中有三人认为这种修行太苦了,忍受不住,便离开雪山,来到鹿野苑修道。佛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但仍不开悟,解不开了生脱死的结。乃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洗除多年来身上所积的汚垢,又接受牧女牛乳的供养,才恢复体力。这时憍陈如和跋提二人看佛如此作为,误认为佛生出退转心,于是也离开佛去到鹿野苑修道。佛一个人来到正道山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结双跏趺坐时,发大誓愿:「若不成佛,不起此座!」这样一坐就坐了四十九天。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乃三歎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开悟后,乃在二十一天时间内,说完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佛在普光明殿(位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东南约三里,尼连禅河曲。传说是该河龙王,见佛初成正觉,在树下露坐,所以为佛造此殿。乃用七宝所造,普放光明,所以叫普光明殿),坐在无穷无尽莲华藏师子之座的上边,而为诸法身大士演说妙法。

妙悟皆满。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于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

佛有二十一种功德,现在只略释十种功德于下:

妙悟皆满:妙是不可思议,悟是觉悟。为什么说妙悟?因为这种觉悟,是超出一般人所觉悟的道理,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觉悟到极点,所以叫满。

换言之,就是没有再可以觉悟的,所以佛又叫无上士(没有比佛再高的智慧),到了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的程度,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境界,所以叫妙悟皆满。

妙悟可以说是妙觉,也可以说是善觉,又可以说是正觉。因为「妙」在梵文叫苏,有三个意思;可以译为妙、也可以译为善、又可以译为正。总而言之,这个名词,是说佛德无不备、智无不满、福无不俱。佛的德相、智慧、福报都圆满了,所以叫妙觉皆满。

在下边九句,皆从妙觉皆满生出来的。妙觉皆满是总,总括其他九句的意思。下边九句是别。总为别之总,别为总之别。

⑵二行永绝:二行就是烦恼行和所知行。烦恼行:是凡夫现前,只有烦恼。无论什么事情?如不满意,即发脾气。发脾气就有烦恼。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私自利那里来的。凡事对自己没有好处,便发脾气。若有事情,或妨碍自己的利益,或损害自己的名誉等,都会生烦恼。若能无所谓,对一切事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一切原谅人、宽恕人、那么还有什么烦恼呢?所以最轻的烦恼也要永远断绝,因为烦恼能障碍发菩提心。

所知行: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障所知。因为有所知障,就被所知所障。二乘人有所知障。他们说:「我能修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我可以了生脱死。我们所知的一切法,都是佛所说的。大乘法不是佛说的,而是伪造的。」他们处处以「我」为前提,所以说小乘人,小知小见,小心小量。所谓「中道自化」,既是半途而废,而不愿前进。二乘人最多能知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而不知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这是知近不知远。有所知,有所不知,知凡不知圣。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等觉不知妙觉」,只差一点就不知道了。好像小学生不知中学生所读的书,中学生也不知大学生所读的书,大学生也不知研究生所读的书,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到那种程度,就不知那种境界。二乘人观察凡夫清清楚楚:你心所想、身所作、他都晓得。可是圣人在打什么妄想?他就不知道了。菩萨预备行什么行门?二乘人就无法可知,因为他的观察力达不到菩萨的境界。

佛住世的时候,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想出家修道,来到祗园精舍求出家。不巧佛外出应供,不在精舍。那些大罗汉,运用神通力来观察老人的因缘,却找不出一点老人曾种过出家善根的蛛丝马迹。为什么?因为他们只知八万大劫以内的因缘。大家观察之后,实在找不到半点善根,乃拒绝老人的要求,不欢迎老人参加僧团生活。这些大阿罗汉对老人说:「老先生!因为你没有出家的善根,所以你不能出家。常言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没有种菩提,想出家是不够资格的,请你回去吧!」老人一听,很失望的说:「我觉得人生无常,苦多乐少,是真心想修行,求得解脱。并不是想依佛穿衣、赖佛吃饭。请诸位尊者慈悲,破例收我作个小沙弥!」

老人再三恳求,但仍不得允许,于是垂头丧气走出祗园精舍。他越想越伤心:「佛的弟子不慈悲,说我没有善根,那么,我在什么时候,才有善根?才能出家?」于是边走边哭,不知不觉走到恒河岸上。他抬头一望,河水奔流,觉得自己前途茫茫,不如投河,一切清净,一了百了!正要投河之时,觉得身体被佛托住。佛问他:「老人家!你在作什么?不要想不开,这是最愚痴的行为!」老人回首一看,看原来是一位出家人,便很悲哀的说:「我想出家修道,到祗园精舍去,可是佛的弟子不准我出家,说我宿世没有种出家的善根。我觉得活著没有意思,不如来此一死,反而清净!」佛乃安慰他说:「你不要自杀,要知道人身难得,应该拿出勇气活下去,我准许你出家。」老人含泪问道:「你是谁?」佛很慈祥的说:「我就是你想见的释迦牟尼佛。」这时,老人破涕为笑,向佛顶礼,跟佛回到精舍。佛为老人举行三皈依的仪式,允许他正式参加僧团的生活。这些大罗汉,都莫名其妙,但又不敢问佛。

这位老人,出家之后,朝暮勤精进,不久之后,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时那些大罗汉便起了怀疑?觉得这种违背常情,不合乎佛所说的因果律,于是便去请佛开示——是什么因缘使令老人证果?佛对他们说:「你们只能知八万大劫以内的事,而不知八万大劫以外的事,这位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是个樵夫,天天到山上砍柴。有一天,在山上遇到老虎。于是他爬到树上去避虎。这隻老虎很聪明,用牠的牙来啃树干。正当树摇摇欲倒的时候,樵夫惊恐万分,心中一急便脱口而出:「南无佛!」这一声佛号,将老虎吓跑了,而樵夫的生命也得到了安全。这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如果他能时时念,刻刻念,便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因为这一声「南无佛」,所以他有资格出家,你们是知近不知远,知凡不知圣。你们是有所知,有所不知。」这时,大罗汉才明白了前因后果。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佛的烦恼行也没有了,所知行也没有了,所以叫二行永绝。

⑶达无相法:达是通达。通达就是明了。明了什么?明了无相法。无相法是什么?就是清净本然,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就是清净,不需要增一点,或者减一点,就是不增不减。

无相法,是不著一切相。怎能不著一切相?怎能二行永绝?就要妙悟皆满。若能妙悟皆满,就能二行永绝,也能达无相法。这都是有连带的关係。

⑷住于佛住:佛住于大悲,随时随地利益一切众生。佛又常往于圣住,天住、梵住。

什么是圣住?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他们住在一切三昧中。

什么是天住?天人住在六欲天。有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即是天住。

什么是梵住?住在色界或无色界。有无量心,即是梵住。

什么是佛住?就是以平等大悲,常常利益一切众生,即是佛住。

⑸得佛平等:能证得清净本然,妙真如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是妙化无碍,不可思议,和佛一样,所以得到佛平等。

⑹到无障处:就是证到无障碍的境界。怎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修行,修六度万行,用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若无贪瞋痴,那就没有障。我们从无始到现在,为什么不成佛?就是因为没有把贪瞋痴三毒消灭除尽。

我们天天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可以把「勤」字,改为「懒」字,这样就变成「懒」修戒定慧——既不持戒、也不习定、更也不修慧。自己骗自己说:「今天懈怠一天,明天一定勤修戒定慧。」等到明天,又没有睡醒觉,精神不足;不如再等明天,一定勤修戒定慧。明天!明天!明天!把一生的明天都过去了,结果没有勤修戒定慧。所以改为「懒」修戒定慧。

懒修戒定慧,就不能息灭贪瞋痴。把「息」字改为「不」字,变成「不」灭贪瞋痴。这三毒越多越好。无论什么,都要贪取,永无厌足。贪美色、贪名利、贪享受。贪之不得,便生瞋心,有了瞋心,便起怨恨。就怨天尤人,这种思想产生之后,就生出痴心。有了痴心,就犯了杀盗婬之戒,这样就得不到解脱。若能勤修戒定慧,便能息灭贪瞋痴。这样就没有执著,而得到解脱。无有障碍,才是真正得到自由了。

⑺不可转法:就是所有的经典里所说的教义,外道是破坏不了的,换言之,不被外道的邪知邪见谬论所动摇。这句经文,特别强调,绝对不被外道邪说所动摇。尤其无定力的人,要格外谨愼,小心误入歧途。浅而言之,受了佛教三皈依之后,不能在去天主教堂受洗,或者到耶稣教会信上帝。总而言之,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向上。但是要信有智慧有真理的教,一定要有择法眼,要选择了生脱死的法来修行,这样才可以不受六道轮廻之苦。切记!一切一切不要被境界所转,而要能转变境界。

⑻所行无碍:就是所有一切的行为,无所障碍;所行所作,所遭所遇,任何种种境界来临,都不被其所转。遇到逆境界,要转境界。遇到顺境界,也要转境界,这样才能背尘合觉。否则,随著境界转,同流合汚,就背觉合尘,就违背修道的宗旨。

⑼玄不思议:佛所设的教,所说的法,都是不可思议。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想及言语说出来,也说不出来;想用心念去思索,也没有法子思索。言语的道路已经断了,心想行的地方也没有了——这就是不可思议。所谓「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口想说话,但说不出什么来,言语已经没有了。心想攀缘,但念虑已经死了——这就是不可思议。

⑽普见三世:就是普徧见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境界,如在目前。无论事相、或者理论,都记得清清楚楚,绝对没有错谬。

普见是上知无始,下知无终。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不去不来。这就是普见的境界。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莫不皆是一生补处。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在前边说佛有十种德行。现在又说有很多大菩萨在一起。有多少?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等觉菩萨(他们的德行都达到标准,所以住于圣位)。这些大菩萨,都是在这一生之中,就可以候补佛位。他们都是等待机缘成熟,即刻成佛,列如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就是候补佛位,现在住于兜率天宫内院,等待机缘而降生人间成佛。

一生有三个意思:⑴降生,从兜率而降、一生补处,而成为佛。⑵在天上的一生,然后成佛。⑶在人间的一生,来到人间,就候补佛位。

一生又有四种说法:⑴方便变易生死。⑵因缘变易生死。⑶有有变易生死(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有今生)。⑷无有变易生死(没有生死。所谓「所作已辧,不受后有」)。这些大菩萨,都没有生死。在一生补处,即将成为佛。现在这些大菩萨皆从十方来到普光明殿亲近于释迦牟尼佛,大家同时一齐来集会。

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湼槃界、诸业果报、心行次第,一切文义,世出世间,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这些大菩萨,都是证入圣位,都得到妙观察智,所以能普善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缘。有什么因缘?就作什么众生?所谓「种因结果」。如是因、如是果。若有贪心,就作饿鬼众生。若有瞋心,就作地狱众生,若有痴心,就作畜生众生。众生界是无量无边的。列如研究狗的因缘——牠为什么作狗?因为牠有悭贪不捨的心,作了狗之后,还替主人看守门户。再研究鷄的因缘——牠为什么作鷄?因为牠爱打妄语。牠生下蛋之后,便叫「过大!过大!」这个意思是说:「我的蛋特别大,胜过其他的蛋!」。这是骗人,所以牠犯妄语戒。其实牠造的罪过很大,所以牠很坦白说出来:「过错过大!过错过大!」。

总而言之,众生各有各的性。马牛羊、鷄犬豕,各有各的因果,这些大菩萨,一观察众生的因缘,便知为何要作这一类众生的因果。这样作了众生,就迷了法界。法界就是清净本原的自性。因为一念糊涂,就来到这个世界。众生在世界中,好像微尘在虚空飘拂,忽高忽地、忽上忽下、忽然而天上、忽然而地狱、飘飘荡荡、随业力而受果报。若能发菩提心,认真修行,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后便不再在生死中轮转。

所有一切业障,一切善业恶业,所受的善因果、恶因果,有种种不同。在心里所要作的业障,是有次第的。那个是先、那个是后。先得先受果报,后的后受果报。换言之,先作什么业?就先受什么果报。后作什么业?就后受什么果报。这样迷来迷去,迷到报应的漩涡里得不到解脱。

如果有一天,某个众生遇到一切经典,内包含著一切无上妙法——就是一切文义——于是便得到出世的法门。就在这世界便能超出世界,不是离开这个世界,才能出世界。换言之,就在世间上,便能出世间。六祖大师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你想出世,你想成佛,就要在世间法里觉悟。如果觉悟了,就能出世。不是离开世间法,再去找另外的出世法,离开世间觅菩提,好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在乌龟身上找羽毛,是一样的可不能,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出世法就在世间法里包括著,菩提就在烦恼包括著。不能离开烦恼,另外去找菩提。若是离开烦恼,也没有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我常说:「菩提是水、烦恼是冰。可是水不是冰,冰不是水。水凝结为冰、冰溶化为水;水冰一体,而作用不同。烦恼和菩提也是这样的道理。」

冰是因水而成冰,水是冰化而为水。众生若能觉悟,就是佛。若是迷惑,就是众生。所谓「迷者众生觉者佛」。众生和佛的名称虽然不同,可是自性相同,本来是一个,都有佛性。

有为法是有形有相、有所作为的法。无为法是无形无相、无所作为的法。可是有为有尽,无为无穷。这些大菩萨得到大智慧,过去一切佛法也知道,现在一切佛法也知道,未来一切佛法也知道。

有人听到「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这两句话之后,自己便觉得非常高兴,说:「我就是佛!」乃叫所有的人,都称他为佛,不要叫他的名字。这个消息声明之后,有人叫他为佛,也有人不叫他是佛。他便发脾气,斥问那个人:「你为什么不叫我为佛?我要对你不客气了!」那个人说:「就因为你对人不客气,不够资格作佛,所以我不叫你是佛。佛对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不会发脾气。你想要作佛,首先应该没有脾气,没有烦恼。你现在还有脾气,还有烦恼,所以你还是众生。」这一当头棒喝,使这人顿时清醒过来,从此以后,他便认真修行,绝对不发脾气,果然证得佛位。

佛是真正有道德的圣人,没有自私心、求名利心,没有执著心。虽然说众生就是佛,但是要断绝执著才能成佛。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切记,不要误解众生是佛。佛是一步一步修行而成就的。若是不修行,无论到什么时候,仍然是众生。若能修行,返本还原,便能真正开悟证果,了生脱死。到了「三觉圆,万德备」的程度才是真佛。

众生就是水结成的冰,佛就使冰所化的水。本来水冰是一性,但是形相不同,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用冰打在人头上,可以把人打死;用水泼在人身上,不会令人受伤。这是比喻的说法。没有修行的人,随随便便说自己是佛,是不可以的。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开示佛刹、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体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大菩提。

在这个时候,这些有德行的大菩萨,都作这样的思惟:假设世尊怜愍我们,我们想请世尊慈悲愿随所乐,开示这十个问题。⑴什么是佛刹?⑵什么是佛住?⑶什么是佛刹庄严?⑷什么是佛法性?⑸什么是佛刹清净?⑹什么是佛所说法?⑺什么是佛刹体性?⑻什么是佛威德?⑼什么是佛刹成就?⑽什么是佛大菩提?这十个问题,在下边有所解释。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救护一切众生故。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了知一切诸行故。演说一切诸法故。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些一生补处有德行的大菩萨,他们思惟前边十个问题之后,又想出十个缘故:好像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世出世之尊。为教化众生,都有这十种道理。

⑴为成就一切菩萨故:一切诸佛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然后成就一切菩萨的果位的缘故。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的一位有情众生;也可以说是有情觉,即是有情众生中的一位觉悟者。觉就是智慧剑,凡举心动念或有欲念,这把智慧剑能斩尽杀绝,永断后患。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欲念起来,你能举起智慧剑(金刚宝王剑,也是斩魔剑),把欲念随起随斩,斩就是觉悟。能觉悟,就能摧制欲念。要研究它从何处来?因为六根遇到六尘的境界,就生出欲念。既然知道欲念是从境界而来,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见如不见。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也就是「对境无心」。对著境界,不生其心,这就是觉。能有觉悟的心,就有办法。就怕欲念起,而你跟著欲念跑,随著境界转,没有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定力。这样就越迷越深,最后就会堕落到三恶道里(畜生、饿鬼、地狱)。

人为什么会愚痴?就因为迷的太深,不知道觉悟,所以还是众生。菩萨是觉悟的众生。他们以前也是和我们一样,是迷糊众生,但是他们能一天一天的修行、一年一年的修行、一生一生的修行、一世一世的修行、一劫一劫的修行。修行时间久了,经过三大阿僧衹劫后终于成佛。要知道菩萨和佛,都是从修行中逐渐而成就的,并非侥倖得来的。

⑵令如来种性不断故:十方三世一切佛,为什么要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呢?因为不令如来种性断绝的缘故。为什么要成就菩萨果位?就是想令如来种性继续延长的缘故。

⑶救护一切众生故:为什么令如来种性不断?就因为想救护一切众生。众生在水深火热的三界火宅中,处境非常危险,十方痛苦,所以佛愿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菩提心,早成佛道。

⑷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众生没有安全,没有快乐。因为中了「三毒」的害,使得身心麻痹、顚顚倒倒、迷迷糊糊,终日醉生梦死,徒有行尸走肉的驱壳。即不知出离「五浊恶世」的秽土,又不知寻找「常乐我净」的净土。所以诸佛菩萨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为令众生永离一切烦恼的缘故。

⑸了知一切诸行故:为使众生知道修行是出离苦海的缘故,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宝筏。只要专一去修一个法门,都能达到彼岸。

⑹演说一切诸法故:佛为使众生永离烦恼,了知诸行的缘故,所以说一切诸法。令众生依法修行,既能清净,而得解脱。

⑺清除一切杂染故:为什么要为众生说一切诸法?因为令众生的痴心妄想,狂心野性停止,不生一切杂染法(好财、好色、好名、好食、好睡),要把一切垃圾(妄想)扫除乾净,不留半点的杂染。

⑻永断一切疑网故:先把杂染思想净除,然后才能永断一切疑网。如果对佛起怀疑心,对法不生信心,有了这种思想,就好像被网所困,永不自由。这种自由,是指真正的自由,能控制生死,不受阎王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入涅槃,来去自由,无有障碍。

⑼拔除一切希望故:凡是有希望,就是有贪心。无有所求,便无贪心。有贪心便有执著,有执著便不解脱,所以要拔除一切希望。

希望开悟,希望成佛,这也是妄想。大家切记!只求修行,不求希望。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没有企图心,才能拔除一切希望。要有「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择法眼,也就是说,合乎道理的就向前进,违背道理的就向后退。修道人应该注意这一点!

⑽灭坏一切爱著处故:经过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以来,修道人没有成佛的原因,就是没有灭坏一切爱著处的缘故。爱著处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有所执著。如果能把自己的太太或自己的丈夫捨给人,或这把儿女捨给人,这样就能消灭破坏一切爱著处。

释迦牟尼佛能把国城妻子都捨了,一心一意去修道,最后功德圆满,而成为佛。你们谁有释迦牟尼佛这种毅力,这种勇猛,谁就能成佛。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十廻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通、十顶。

这些大菩萨又提出三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是问因,在后边二十个问题是问果。他们祈求我佛慈悲,说出一切菩萨的十种「住」:⑴发心住⑵治地住⑶修行住⑷生贵住⑸方便具足住⑹正心住⑺不退住⑻童眞住⑼法王子住⑽灌顶住。一切菩萨所修的十种「行」:⑴欢喜行⑵饶益行⑶无瞋恨行⑷无尽行⑸离痴乱行⑹善现行⑺无著行⑻尊重行⑼善法行⑽真实行。一切菩萨应有的十种「廻向」:⑴不坏廻向⑵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廻向⑶等一切佛廻向⑷至一切处廻向⑸无尽功德藏廻向⑹随顺平等善根廻向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廻向⑻真如相廻向⑼无缚解脱廻向⑽法界无量廻向。一切菩萨所具足的十种「藏」:⑴信藏⑵戒藏⑶惭藏⑷愧藏⑸闻藏⑹施藏⑺慧藏⑻念藏⑼持藏⑽辩藏。一切菩萨所得的十种「地」:⑴欢喜地⑵离垢地⑶发光地⑷燄慧地⑸难胜地⑹现前地⑺远行地⑻不动地⑼善慧地⑽法云地。一切菩萨所发的十种「愿」:⑴礼敬诸佛⑵称赞如来⑶广修供养⑷忏悔业障⑸随喜功德⑹请转法轮⑺诸佛住世⑻常随佛学⑼恒顺众生⑽普皆廻向。一切菩萨所修的十种「定」:⑴普光定⑵妙光定⑶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定⑷清净深心行定⑸知过去庄严藏定⑹智光明藏定⑺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定⑻一切众生差别身定⑼法界自在定⑽无碍轮定。一切菩萨所得的十种「通」:⑴善知他心智通⑵无碍清净天眼智通⑶知过去际劫宿住智通⑷知尽未来际劫智通⑸无碍清净天耳智通⑹住无体性无动作一切佛刹智通⑺善分别一切言辞智通⑻无量色身庄严智通⑼一切法智通⑽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一切菩萨修到最上的十种「果位」等觉因位之极,通称为顶。一切菩萨都这样思惟,希望佛为我们大家开示这十种道理,令我们了解。这十种问,在下边经文中有一一解答。等讲到该文时,便会明白。现在先把名词说出,令你们在脑海中有个印象。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如来神力、如来所行、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神通、如来自在、如来无碍。

诸大菩萨又思惟,愿佛怜愍,再说出佛的地位、佛的境界、佛的神力、佛所修的行门、佛所有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定力、佛的神通、佛的自在、佛的无碍境界。希望佛慈悲为我们开示,令我们大家明了,真是无任感恩。

如来眼、如来耳、如来鼻、如来舌、如来身、如来意、如来辩才、如来智慧、如来最胜。

这些大菩萨又提出十个问题,请佛开示。如何是佛的眼?如何是佛的耳?如何是佛的鼻?如何是佛的舌?如何是佛的身?如何是佛的意?如何是佛的辩才?如何是佛的智慧?如何是佛的最胜?

愿佛世尊,亦为我说。

诸大菩萨在思惟这四十个问题。愿佛世尊,也为我们(一生补处等觉菩萨)说一说以上种种的境界、种种的道理。

尔时世尊,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这些一生补处诸等觉菩萨,在心中思惟,想请佛演说前边所问的种种境界、种种神通、种种方便法门。就在这个时候,世尊的心和一切大菩萨的心已经互相通达。怎样通达?因为世尊有五眼(⑴肉眼⑵天眼⑶慧眼⑷法眼⑸佛眼),六通(⑴天眼通⑵天耳通⑶他心通⑷宿命通⑸神足通⑹漏尽通)。有这种的神通,所以知道这些大菩萨所想的事,一清二白。

佛具足他心通的智慧,所谓「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所有的众生心中所想的事,佛完全都知道。何况这些大菩萨的心,所想所念,佛都晓得。所以佛随机应现,化度众生。佛能用他的不可思议神通妙用来教化众生。每个众生,都觉得佛在他面前对他说法。无论哪一类众生,都有这种的感觉,所以说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现神通已。

佛因为欲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反迷归觉、返本还原,所以才要现神通,这样能令众生发菩提心、成菩提果。佛示现了神通之后,在十方世界,有十位佛。又有十位大菩萨,率领其眷属来到佛所。亲近佛,礼拜佛。

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方化作莲华藏师子座,结跏趺坐。

在东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金色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位佛,名号不动智佛(阿閦佛,或消灾延寿药师佛),在金色世界中,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文殊师利菩萨,译为妙吉祥菩萨(因为文殊菩萨生时,有十种特徵:⑴光明满室⑵甘露垂庭⑶地涌七宝⑷神开伏藏⑸鷄生凤子⑹猪诞龙豚 ⑺马产麒麟⑻牛生白泽⑼仓变金粟⑽象具六牙。所以号为妙吉祥)。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到东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演说真实妙法。

双跏趺坐的功用,不但能降魔,而且又能护持定力。所以修行人,一定要结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如果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现出来。「六根忽动被云遮」,六根稍有一动念,好像晴天生出乌云,把太阳(佛性)遮住了。

我们修道,就是修心。心生时,种种法生。心灭时,种种法灭,如果一法不生,就和法界合而为一。我们为什么没有和法界合一?就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有意念。我们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我们六根用事。若能六根不被六尘境界所转,而能转六尘的境界,那就有办法了。这时,六根不动,常在定中,智慧很快就会现前。

华严经无论讲什么法门?都是十种。因为十是代表重重无尽的道理。

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号无碍智。彼有菩萨,名曰觉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妙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无碍智佛(宝生佛)。在妙色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觉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到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而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妙法。

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莲华色。佛号灭暗智。彼有菩萨,名曰财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西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西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莲华色世界(极乐世界)。在这世界中有位佛,名号灭暗智佛(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在莲华色世界,有位大菩萨,名号财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到西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薝卜华色。佛号威仪智。彼有菩萨,名曰宝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薝卜华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威仪智佛(不空成就佛)。在薝卜华色世界,有位大菩萨,名号宝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退到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东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优鉢罗华色。佛号明相智。彼有菩萨,名功德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东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优鉢罗华色世界。在这个世界有位佛,名号明相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功德首菩萨。他和十个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东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东南方过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究竟智。彼有菩萨名目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东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金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究竟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目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东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西南方过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宝色。佛号最胜智。彼有菩萨,名精进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西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西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宝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最胜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精进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西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西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刚色。佛号自在智。彼有菩萨,名法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西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西北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金刚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自在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法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西北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下方过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玻瓈色。佛号梵智。彼有菩萨,名智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下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下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玻瓈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梵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智首菩萨。他和十个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下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上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上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在上方,经过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个世界,名叫平等色世界。在这世界有位佛,名号观察智佛。在这世界又有一位大菩萨,名号贤首菩萨。他和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向佛右绕三帀,然后顶礼。退于上方,变化莲华藏师子之座。各坐其上,结双跏趺坐,恭候佛说法。

上边一段经文,是回答最初的十问,是分为两部份答。一问⑴刹类⑵庄严⑶清净⑷体性⑸成就五个问题。佛光现佛刹,答佛刹问。刹有金色等,是刹庄严。即以金成,是答刹体性。菩萨大宝以庄严,故刹清净。净修梵行,是刹成就。二问佛性、佛法性、佛所说法、佛威德、佛大菩提。佛身徧住诸刹,佛心常住大悲。在正报土,各有佛坐莲华藏,是答佛住。现通放光,是答佛威德。名不动智等,是答佛法性。见佛转法轮,是答佛说法。佛成正觉,是答佛大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在十方菩萨来集会于佛所的时候。有一位从东方来的菩萨上首文殊师利(妙吉祥)大菩萨。因为他的智慧第一,所以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承仗佛大威神力,普徧观察来到佛所这些大菩萨的心念。而这样说:「这些有德行的大菩萨,都是一生补处,甚为希有。不容易见到他们的尊容,也不容易听到他们的慈音,真是难遇!」

文殊师利菩萨,生于舍卫国婆罗门家。在出生之时,家内屋宅,化为莲华,光明普照。他从母右脇而生,全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形如天童,有七宝幡盖,弥覆其上。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佛一样的庄严。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他领导诸大菩萨和阿难尊者在铁围山结集大方广佛华严经三本(上中下)。结毕,因为因缘尚未成熟,乃在龙宫藏经阁中保存。佛灭七百年后,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下本华严经。共有十万偈颂,华文只译出四万五千偈颂,尚有五万五千偈颂未译。所译出的经文,就是现在八十卷的华严经。

华严经大部份是佛在定力放光,加持诸大菩萨代替宣说的。第一会是普贤菩萨承佛威力而说。第二会是文殊菩萨承佛威力而说。在这一会共说六品:⑴如来名号品⑵四圣谛品⑶光明觉品⑷菩萨问明品⑸净行品⑹贤首品。这一会是说十信万德法门的道理。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佛令文殊菩萨代答前边众疑问。文殊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心念思惟,想知道佛的国土,那是不可思议的。佛常住的大悲境界。佛刹庄严的功德。佛所修成的法身妙性。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持戒清净,所以佛刹也清净。佛在往昔常听法、常求法、为法忘躯,所以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佛以什么因缘而出现于世?佛的刹土是修什么行门而成就?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这十种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何以故。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为什么要说佛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是什么原因?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诸佛,都在教化众生。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他们所欢喜所希望的,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众生的乐欲也不同。有的希望当官发财,有的希望修道成佛。一切诸佛,随顺众生的根性而说法。在法华经普门品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随其所应,对机说法,而调伏刚强的众生。佛像这样说法调伏,乃至对著等于徧法界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是这样来说法,来教化。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

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大家应该知道,佛在这个娑婆(译为堪忍,众生在五浊恶世中,堪可忍受一切的苦)世界,诸四天下(就是四大天王和四大部洲)里,佛都现出种种身、有种种名、又现种种色相。有种种高身和短身、有种种长寿和短寿。在种种处所,佛都出现,有种种诸根、有种种生处、有种种语言和文字、有种种观察,使令一切各有不同知见的众生,都得到佛的教化,都能发菩提心。

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狮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四天下中,其名有时叫一切义成佛,梵文悉达多,就是无事不成就。有时叫圆满月佛,因为或断智圆,恩荫清凉的缘故。有时叫师子吼佛,名决定说。有时叫释迦牟尼佛,释迦译为能仁,牟尼译为寂默。有时叫第七仙佛,过去七佛最后一位佛。有时叫毗卢遮那佛,意为徧一切处。有时叫瞿昙氏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姓瞿昙的缘故。有时叫大沙门佛,译为息恶,无恶不息。有时叫最胜佛,因为圣中极、德无加的缘故。有时叫导师,就是引导众生,离开险难。像这样种种名号,若是具足了有一万个名号,这些佛名号能使令每个众生,都得到应得的知见。也就是说应得到多少智慧?就得到多少智慧。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次有世界,名为善护。如来于彼,或名金刚。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难胜。或名云王。或名无诤。或名能为主。或名心欢喜。或名无与等。或名断言论。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四天下的东方,其次又有个世界,名叫善护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善护世界,出现于世。为什么出现于世?因为要教化众生,令众生也成佛。他已成佛,也希望众生早成佛道。所以佛不怕辛苦艰难,常来到世界度众生,令众生发大菩提心、成正觉。这是佛出现于世的目的。佛在这世界,或者有的生中,名号金刚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自在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有智慧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难胜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云王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无诤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能王主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心欢喜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无与等佛。或者有的生中,名号断言论佛。像上边所说的十个名号,仅是简单的说,如果往详细来说,其数有一万。皆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该所得的智慧,有了智慧,知道佛法,见到佛相。

在从前有位修道人,名叫尼乾。有一天,国王请他到宫中供养,国王问他:「有大智慧的人,有所作为的人,会有过错吗?」尼乾答:「有」。国王又问:「是谁?」他答:「某人有智慧,但是嫉妬人,有嫉妬的过错。某人有智慧,但是很懒惰,有懒惰的过错。某人有智慧,但是贡高我慢,有贡高我慢的过错。某人有智慧,但是贪好五欲,有贪好五欲的过错。有种种的过错,是说不完的。」说到这里,尼乾就不说了。这时,国王又问:「还有过错的人吗?」尼乾说:「有」。国王问:「是谁?」他说:「大王你的脾气很暴燥,作事很凶恶,你有暴恶的过错。」国王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你敢批评我!说我有过错,岂有此理!」即时下令要杀尼乾。这时,尼乾吓得魂不附体,战战兢兢的说:「大王!不但你有过错,我也有过错。」国王问:「你有什么过错?」尼乾说:「我有『实语』的过错。我不应该在粗暴恶燥人的面前,说他的过错。」国王一听,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不杀尼乾了。这个故事,是说「实语」虽然是好的行为,但是用的不对机的话,反而会发生不良作用,令人不高兴。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为难忍。如来于彼。或名帝释。或名宝称。或名离垢。或名实语。或名能调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称。或名能利益。或名无边。或名最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南方,其次又有一个世界,名叫难忍世界。如来在难忍世界,或名号帝释佛。或名号宝称佛。或名号离垢佛。或名号实语佛。或名号能调伏佛。或名号具足喜佛。或名号大名称佛。或名号能利益佛。或名号无边佛。或名号最胜佛。像前边所说的十个名号,若往多数来说,有一万之多。这些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的智慧,而亲近佛。也能知道,也能见到得到应得的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为亲慧。如来于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见。或名最胜王。或名调伏天。或名真实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欢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办。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四天下的西方,其次又有一个世界,名叫亲慧世界。如来在亲慧世界,或名号水天佛。或名号喜见佛。或名号最胜王佛。或名号调伏天佛。或名号真实慧佛。或名号到究竟佛。或名号欢喜佛。或名号法慧佛。或名号所作已办佛。或名号善住佛。像前边所说的十个名号,若往多数来说,有一万个名号,这些佛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得各的知见,就是知道佛法,见到佛相。

有人提出「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两句是什么道理?这两句是在唐朝张拙悟道诗中的句子。其诗曰:『光明寂照徧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现在只解释所问的两句。在禅宗所谓「打机锋」,就是说相反的道理,目的在叫你廻光返照,在反面去找真理,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若是有一个断的存在,那就是烦恼。假若已经到无烦恼的程度上,不需要「断」,自然什么也没有了。意思是不需要在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趣向真如亦是邪」,现在已经证得道业。一天到晚求真如,这是向外驰求。真如自性是在心里边的,而不是向外去找。

明朝紫柏大师,听人家诵:「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两句诗的时候,便大生疑惑?百思不解。他将此两句诗写在壁上,一天到晚思想其义,总是得不到答案。有一天,正将全副精神集中在诗上时,不愼将粥饭打翻,粥碗落地之声,促成其开悟,当下即了解诗意:原来如此!其实紫柏大师,已有所悟,已无烦恼,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听到粥碗落地之声,便顿然证得智慧解脱。

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师子。如来于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胜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净。或名瑿罗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北方,其次有个世界,名叫有师子世界。如来在有师子世界,或名号大牟尼佛。或名号苦行佛。或名号世所尊佛。或名号最胜田佛。或名号一切智佛。或名号善意佛。或名号清净佛。或名号瑿罗跋那佛(圆音自在)。或名号最上施佛。或名号苦行得佛。像上边所说十个名号,若是往详细来说,有一万个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得各应得智慧,也能知道佛法,也能见到佛相。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观察。如来于彼,或名调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灭。或名贤天。或名立贪。或名胜慧。或名心平等。或名无能胜。或名智慧音。或名难出现。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东北方,其次有个世界,名叫妙观察世界。如来在妙观察世界,或名号调伏魔师。或名号成就佛。或名号息灭佛。或名号贤天佛。或名号离贪佛。或名号胜慧佛。或名号心平等佛。或名号无能胜佛。或名号智慧音佛。或名号难出现佛。像上边所说十个名号,若往详细说,有一万之多,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得各应得的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喜乐。如来于彼,或名极威严。或名光燄聚。或名徧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脱。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净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进力。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东南方,其次有个世界,名叫喜乐世界。如来在喜乐世界,或名号极威严佛。或名号光燄聚佛。或名号徧知佛。或名号秘密佛。或名号解脱佛。或名号性安住佛。或名号如法行佛。或名号净眼王佛。或名号大勇健佛。或名号精进力佛。像上边所说十个名号,若往详细说,有一万之多。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坚牢。如来于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圆满。或名不勤。或名妙眼。或名顶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众仙。或名胜须弥。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西南方,其次有个世界,名叫甚坚牢世界。如来在甚坚牢世界,或名号安住佛。或名号智王佛。或名号圆满佛。或名号不动佛。或名号妙眼佛。或名号顶王佛。或名号自在音佛。或名号一切施佛。或名号持众仙佛。或名号胜须弥佛。像上边所说的十个名号,若往详细说,有一万之多,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的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妙地。如来于彼,或名普徧。或名光燄。或名摩尼髻。或名可忆念。或名无上义。或名常喜乐。或名性清净。或名圆满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在这四天下的西北方,其次有个世界,名叫妙地世界。如来在妙地世界。或名号普徧佛。或名号光燄佛。或名号摩尼髻佛。或名号可忆念佛。或名号无上义佛。或名号常喜乐佛。或名号性清净佛。或名号圆满光佛。或名号修臂佛。或名号住本佛。像上边所说的十个名号,若往详细来说,有一万之多。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的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为燄慧。如来于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师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燄。或名一切知识。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实天。或名普徧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大家知道吗?在这四天下的次下方,有个世界,名叫燄慧世界。如来在燄慧世界,或名号集善根佛。或名号师子相佛。或名号猛利慧佛。或名号金色燄佛。或名号一切知识佛。或名号究竟音佛。或名号作利益佛。或名号到究竟佛。或名号真实天佛。或名号普徧胜佛。像上边所说十个名号,若往详细说,有一万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的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来于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净面。或名觉慧。或名上首。或名行庄严。或名发欢喜。或名义成满。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大家知道吗?在这四天下的次上方,有个世界,名叫持地世界。佛在持地世界,出现于世,来教化应该得度的众生。或名号有智慧佛。或名号清净面佛。或名号觉慧佛。或名号上首佛。或名号行庄严佛。或名号发欢喜佛。或名号意成满佛。或名号如盛火佛。或名号持戒佛。或名号一道佛。像上边所说十名号,若往详细来说,有一万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的知见。

讲经好像编字典一样,要普徧而且大众化。如果注解太深,只有少数有学问的人能看得明白,大多数的人就看不懂。我讲经就是抱定这个宗旨,选摘扼要,採取简单的意思来说。如果讲的太深,没有人能听得懂,这部经等于没有讲,一点用处也没有。用咬文嚼字的方式讲经,把经讲的死板板的,没有半点生气。我主张用通俗文字来讲经,人人能听得懂,就能得到利益。不必高谈濶论,所谓「曲高和寡」,你讲的再好,没有人明白,等于白费功夫。浪费时间,无济于事。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大家要知道!在这娑婆世界中,有百亿个四天下(一个四天下,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佛在百亿四天下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得应得的智慧,知道佛法,见到佛相。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次有世界,名为密训。如来于彼,或名平等。或名殊胜。或名安慰。或名开晓意。或名闻慧。或名真实语。或名得自在。或名最胜身。或名大勇猛。或名无等智。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大家知道吗?在这娑婆世界的东方,有个世界,名为密训世界。佛在宝训世界出现于世,教化众生。或有一生中,名号平等佛。或有一生中,名号殊胜佛。或有一生中,名号安慰佛。或有一生中,名号开晓意佛。或有一生中,名号闻慧佛。或有一生中,名号真实语佛。或有一生中,名号自在佛。或有一生中,名号最胜身佛。或有一生中,名号大勇猛佛。或有一生中,名号无等智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在一四天下有万个名号,在百亿四天下,就有百亿万个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丰溢。如来于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无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无所依。或明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南方,有个世界,名为丰溢世界。如来在丰溢世界中,或名号本性佛。或名号勤意佛。或名号无上尊佛。或名号大智炬佛。或名号无所依佛。或名号光明藏佛。或名号智慧藏佛。或名号福德藏佛。或名号天中天佛。或名号大自在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为离垢。如来于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缚。或名通达义。或名乐分别。或名最胜见。或名调伏行。或名众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个世界,名为离垢世界。如来在离垢世界中,或名号意成佛。或名号知道佛。或名号安住本佛。或名号能解缚佛。或名号通达义佛。或名号乐分别佛。或名号最胜见佛。或名号调伏行佛。或名号众苦行佛。或名号具足力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分别得到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丰乐。如来于彼,或名薝卜华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现神通。或名性超迈,或名慧日。或名无碍。或名如月现。或名迅疾风。或名清净身。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北方,有个世界,名为丰乐世界。如来在丰乐世界中,或名号薝卜华色佛。或名号日藏佛。或名号善住佛。或名号现神通佛。或名号性超迈佛。或名号慧日佛。或名号无碍佛。或名号如月现佛。或名号迅疾风佛。或名号清净身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分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次有世界,名为摄取。如来于彼,或名永离苦。或名普解脱。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脱智。或名过去藏。或名宝光明。或名离世间。或名无碍地。或名净信藏。或名心不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东北方,有个世界,名为摄取世界。如来在摄取世界中,或名号永离苦佛。或名号普解脱佛。或名号大伏藏佛。或名号解脱智佛。或名号过去藏佛。或名号宝光明佛。或名号离世间佛。或名号无碍地佛。或名号净信藏佛。或名号心不动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于彼,或名现光明。或名尽智。或名美音。或名胜根。或名庄严盖。或名精进根。或名到分别彼岸。或名胜定。或名简言辞。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东南方,有个世界,名为饶益世界。如来在饶益世界中,或名号现光明佛。或名号尽智佛。或名号美音佛。或名号胜根佛。或名号庄严盖佛。或名号精进根佛。或名号到分别彼岸佛。或名号胜定佛。或名号简言辞佛。或名号智慧海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鲜少。如来于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众宝。或名世解脱。或名徧知根。或名胜言辞。或名明了见。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师。或名开导业。或名金刚师子。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西南方,有个世界,名为鲜少世界。如来在鲜少世界中,或名号牟尼主佛。或名号具众宝佛。或名号世解脱佛。或名号徧知根佛。或名号胜言辞佛。或名号明了见佛。或名号根自在佛。或名号大仙师佛。或名号开导业佛。或名号金刚师子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欢喜。如来于彼,或名妙华聚。或名栴檀盖。或名莲华藏。或名超越诸法。或名法宝。或名复出生。或名净妙盖。或名广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专念法。或名网藏。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西北方,有个世界,名为欢喜世界。如来在欢喜世界中,或名号妙华聚佛。或名号栴檀盖佛。或名号莲华藏佛。或名号超越诸法佛。或名号法宝佛。或名号复出生佛。或名号净妙盖佛。或名号广大眼佛。或名号有善法佛。或名号专念法佛。或名号网藏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 。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为关钥。如来于彼,或名发起燄。或名调伏毒。或名帝释弓。或名无常所。或名觉悟本。或名断增长。或名大速疾。或名常乐施。或名分别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次下方,有个世界,名为关钥世界。如来在关钥世界中,或名号发起燄佛。或名号调伏毒佛。或名号帝释弓佛。或名号无常所佛。或名号觉悟本佛。或名号断增长佛。或名号大速疾佛。或名号常乐施佛。或名号分别道佛。或名号摧伏幢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如来于彼,或名勇猛幢。或名无量宝。或名乐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兴。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转。或名离众恶。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大智文殊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这娑婆世界的次上方,有个世界,名为振音世界。如来在振音世界中,或名号勇猛幢佛。或名号无量宝佛。或名号乐大施佛。或名号天光佛。或名号吉兴佛。或名号超境界佛。或名号一切主佛。或名号不退转佛。或名号离众恶佛。或名号一切智佛。像这样的名号,有百亿万种种名号。皆能使令一切众生,各别得到所应得智慧的知见。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如来名号,种种不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大智文殊菩萨,悲心切切,恐怕一切菩萨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来亲近于佛。要知道佛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这种境界,好像在娑婆世界的东方,有百千亿的名号。这些名号是没有数、没有量、没有边际、没有相等,不可用数来数,不可用言来称,不可用心来思,不可以衡量,不可以说明。尽法界、尽虚空界、所有一切世界中,佛的名号,有种种不同。在东方是这样情形。在南方、在西方、乃至四维上下六方,也是同样的情形。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熟。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作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用种种谈论、种种的语言、种种的音声、种种的业、种种的报、种种的处、种种的方便、种种的根、种种信解、种种的地位,都在说妙法,教化众生。因为作了这样多利益众生的事,所以现在成佛了。佛自己成佛,也希望众生成佛。令众生得到这种智慧,这种知见,所以佛为众生说妙法。

佛为众生说法,但是众生要认真去修行,才能得到利益。在没有真正开悟得到真智慧之前,切不可放逸、懈怠,时时刻刻要守规矩!自己管著自己,不要等师父来管。所谓「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等到师父来管,那就晚了。好像该吃饭时,师父不能说:「徒弟吃饭吧!」该穿衣时,师父不能说:「徒弟穿衣吧!」该睡觉时,师父不能说:「徒弟睡觉吧!」应该自己自动去做。修行用功也是这样,自动去精进,这才算哪!一般所说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修自得,不修不得。」得什么?得大智慧。有了智慧,就不顚倒。不顚倒便不起惑。不起惑便不造业。不造业便不受果报。这是永远不改变的因果律。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