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十迴向品,是华严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现在所讲的是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什么叫做迴向?迴,是转,迴转之意。向,是趣向。迴向,就是说迴转有形,趣向于无形。迴转有相,趣向于无相。迴转虚妄,趣向于真实。迴转自己的功德,趣向于他人。迴向,有很多种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可分为三方面:(1)迴向自己的功德,趣向于一切众生。(2)迴向自己的善根,趣向于菩提。这两种是随相。(3)迴向自己所积的善根,趣向于实际。实际就是无相,亦即是离相。以上所说的三方面,第一是众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实际。这是综合而言,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为十种迴向:

(1)迴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迴向给他人,就是迴向给众生。经文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者,不名迴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认为一切善事功德,是为自己的福报资粮,不肯分给他人,这就是「不饶益一切众生,就不能叫「迴向」,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就立刻迴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饶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迴向」。

(2)迴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众生是多。菩提修诸善根,极令是少,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徧摄持一切众生,以大欢喜心,发广大迴向。无论任何善根,都是普徧施给法界一切众生。这也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迴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萨行的菩萨,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迴向于佛,然后再将此善根迴向给一切菩萨。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迴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令他们的愿满。使心没有清净的,得到清净,很快成就正等正觉。

(4)迴因向果:迴自己的因华,向无上的果德。令无上正觉菩提,迅速得到圆满。

(5)迴劣向胜:劣,就是陋劣。胜,是殊胜。陋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陋劣。殊胜,大乘、菩萨、正觉佛果、菩提,都是殊胜。迴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萨,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

(6)迴比向证:比是比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萨比,我还没有得到清净,菩萨已经得到清净,证到初地,我仍然是个凡夫。这样一比较,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早证无上菩提果位。

(7)迴事向理: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为法,都迴向于真实的理体,使证得无馀涅槃。

(8)迴差别行门,向圆融行门:迴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趣向于圆融无碍的行门。

(9)迴世间法,向出世间法:迴世间所有的一切有为法,把它趣向于出世的无为法,随顺出世法教化众生,令众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真实的。成熟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

(10)迴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迴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真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种迴向,简略说说,在经文里再详细解释。第一至三是迴向众生。第四至六是迴向菩提。第七、八是迴向实际。第九和十是通于果及实际。实际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无相。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明白追求真实的法,进而要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尔时,金刚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味。    

当说完了兜率宫中偈赞品之后,紧接著说十迴向品时。会主金刚幢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毗卢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金刚幢菩萨入到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后,从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他们都是同一样的名号,名为「金刚幢佛」,同时出现到金刚幢菩萨的面前。

咸称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味。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出现在金刚幢菩萨面前的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称赞他说,真好!真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位金刚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于你。也是毗卢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于你。也是由于你的智慧清净的缘故。更加有十方微尘数的菩萨,他们的善根增胜加被于你的缘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于这种三昧——『菩萨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为一切众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于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迴向。

为了令诸菩萨都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畏的力量的缘故。也能具足无障碍的这种辩才的缘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名之为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得到了这种无碍辩,便能摧伏一切异论,决不会屈服。入无碍智地,就是进入不受一切障碍的定。这种智是圆融无碍,能照了诸法实相,能长住一切智地发大菩提心。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萨无尽的善根。又能满足不受任何障碍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门示现来教化众生。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现一切神力,通达妙用。「前际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发菩提心的智慧。

这一念的智慧是永远不断,接连继续下去,所以你所发的菩提心也是永远长存而更坚强的。因之得到一切诸佛常常护念你、护持你的诸根。信、进、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谓之诸根。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生无量的智门,普徧而广泛的演说无量妙法,教化一切众生,令众生一听就能明白了解,尽形寿受之于心、持之于身,永远不会忘记。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像有些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不忘,这种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这样。又能摄受诸菩萨的一切善根。又能成办帮助出世的道业因缘的法门,使其成就。又能继续一切智中的最殊胜的智慧。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众生都发大誓愿,早成佛道。又能为一切众生解释真实的义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萨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能修习一切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护持一切如来的种性。如来种性,就是如来的种子。如来的种子,就是一切众生。「护持一切如来种性」,就是要护持一切众生。

佛曾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说众生都有佛的种性,即是种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点种性。所以要护持,要好好护持一切众生的成佛种性。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说诸菩萨所行的十种迴向,以利益初发心的菩萨及一切众生。」 以上所说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所说。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金刚幢佛称一声金刚幢菩萨说:「佛的弟子!你现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来演说此法——即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十迴向法门。你曾在「菩萨智光三昧」,之中,得著十方诸佛的加被,而今演说十迴向法门时,也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得到加被和护念,你还会常生在佛家,同诸佛住在常寂光净土中。

什么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执著。没有了执著,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贪欲,清心寡欲,去欲断爱,邪婬之念不生,爱欲情感断尽,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净无垢的。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断爱」。如果能常常保持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否则,时刻妄念丛生,弄得昼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气大得象像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

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点力量。意谓你能演说十迴向的法门,不特利益众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离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罗尼光明故;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如能身心精进,就可获得无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罗尼」的光明。入无障碍佛法故;「无障碍」 是说所有能障碍佛法的异论等都破除了,达到圆融无碍的解脱境界。菩萨因为受了十方诸佛的加被和护念,故能深入圆融无碍的佛法解脱境界,真实性空之中。

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著尽虚空徧法界,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这个大光形成一个大光明藏,这个光明藏就是我们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来的。「○」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内,没有到「○」外,因为它无外。这个 「○」,没有人能把它打破。这个大光明藏,也没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这个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无明了,所以「大光」永远普照著法界。

集无过失净法故;「集无过失」,是说知道有过失,就改过,就坦白承认,就忏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善莫大焉」。勇于改过的人,是有志气、有智慧的人。有了过错不要覆藏、不要掩护、不要遮盖,要发露忏悔。如果总是覆讳,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里,永远是见不著光明。人的心意识中如果常为黑暗遮盖,没有光明,就不会生智慧。 因为有智慧就有光,愚碍痴就没有光,就是无明。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犯了过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觉,随时知道改过,一天一天的过失就减少了。一点一点的忏悔,就得到清净了。古人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怙」。

「集无过失」就是一点过失都没有了,皆改过迁善了。「净法」;即清净法,因为没有过失,就是没有了染汚。在三业方面都没有染汚,自然就清净无为,而很自然地显出来净法。在意念上更不著住一切「色法」,不著住一切「心法」,不著住于「心所法」,不著住于「不相应法」, 也不著住「无为法」。一切无著,这就是「集无过失」得著「净法」的缘故。住广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边。如能常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就是没有「愚痴」,就是把「无明」破了。得无障碍法光故;得到没有障碍,这种法的光明。无障碍即是无一切烦恼。有烦恼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业障。有业障,就会生出种种报障,于是种种障碍,烦恼困扰,而不得安宁。现在菩萨因为入了「菩萨智慧定」而能演说「十迴向」的法门的缘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无障碍的智慧光明。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迴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当十万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说前面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完之后,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1)给与无能阻碍的辩才,口若悬河的语言三昧。(2)给与能分别一切文句和义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义能演绎成无量义,最后归纳为一义,这种的分别智慧。(3)又给与不受一切障碍的智慧光明。(4)又给与和佛平等身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给与无量的清净音声。一个人的音声清浊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对于处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扬佛法的法师,如果讲经说法时,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如洪钟,特别明朗,使听众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门。(6)由又给与一切菩萨不可思议的,善能观察种种业行的三昧。(7)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迴向无上法界的智慧。(8)又给与能观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种法最能帮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给与无论在任何地方说法,或与异道辩论时,都不会受到中断,不会被人催伏——这种不畏辩才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是什么原因能有这种智慧和力量呢?因为入了「菩萨智光三昧」定的缘故,所以得到这种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断不屈。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当十方诸位金刚幢佛与金刚幢菩萨以上种种的智慧,和加被他无量威神力之后,每位佛又各用他们的右手,轻轻触摩著金刚幢菩萨的头顶,充分流露出诸佛对金刚幢菩萨的慈心和爱护。在佛教里,摩顶是长者对后起者一种爱护的表示。再者菩萨修行的功德圆满,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顶受记礼,以表示认可为新佛。这是金刚幢菩萨受到诸佛的摩顶爱护。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自「尔时诸佛……至即从定起」,这是结集经藏的菩萨所说的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迴向。

金刚幢菩萨得到十万方诸位金刚幢佛摩顶之后,即刻就从「菩萨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对法会中的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广大得充满了尽虚空徧法界。没有一粒微尘的地方,不是菩萨的大愿所成。菩萨在他往昔生中,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发下大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能普徧救护一切众生,令诸众生都早成佛道」。

自己不论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迴向给众生,愿助众生得到解脱。菩萨救度了一切众生,而更进一步做到离一切众生相,一点不执著于自己曾经救护过一切的众生。这样所行的菩萨道,是学习过去诸佛所行的迴向,未来诸佛所行的迴向,现在诸佛所正在行的迴向。所谓「难思议」;因他所发的愿深似海,体充法界,行同诸佛。所谓「大」:就是「普救护诸众生」。「摩诃萨」是大的意思。大菩萨者:是愿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称大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迴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迴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迴向,有多少种呢?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迴向有十种。这十种迴向,不单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必须修学,就是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演说这个法门。

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二者不坏迴向。三者等一切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处迴向。五者无尽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迴向。十者入法界无量迴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迴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前面所说大菩萨们修行的迴向有十种,是那十种呢?现在把十种的名目说出,略加解释,后文会一一详加说明的。(一)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这是菩萨的大愿,要普徧救护一切众生,而不著相。 是「迴自向他的离相迴向」。如金刚经上说,「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的离相迴向,离众生相。菩萨救度了一切众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夸。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业功德,都迴向给法界众生。离却诸相,就离却了执著。如有所执著,救会自满、就会骄傲。一生骄傲心,永远不会开大智慧。

修行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修离执著、离却骄慢,否则徒负其名,终不能得到解脱。执著就好像用绳把自己綑上一样,所以说不能得到解脱。执著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绝对不会有大智慧,不会有智慧之光明。不著于「人、事、时、地、物」的人,才能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来迴向,最后自然达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开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坏迴向:不坏什么呢?不坏善根、不坏善功德、不坏菩提心,不坏金刚心、不坏戒定慧,不坏于三宝的坚固信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统统完完全全的迴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令众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刚心等等也不坏灭。我所发的四大宏愿,也就是等如来众生所发的,这就是不坏迴向。

(三)等一切诸佛迴向:我愿意学三世诸佛所修行的迴向法门,跟随著三世诸佛所作的迴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诸佛一样迴向给法界众生。

(四) 至一切处迴向:知至一切处就是到达究竟处,就是达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愿意一切众生早成佛道,作这样的迴向。

(五)无尽功德藏迴向:由于迴向的缘故,能成就无尽功德之藏。众生无尽,功德无尽,所行的迴向也无尽。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无分别,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善根,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于平等的迴向。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迴向:观察众生,不计多少,不分亲疏,不别善恶,不分美丑贫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随顺众生,利益众生,平等迴向一切众生。

(八)真如相迴向:前面七种迴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真如是无形无相,绝对对待,冥于言思的。虽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于真如,所以有这一门迴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迴向:不为「相缚」,不于「见著」,生活在任运自在的真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缚,得到自由解脱。菩萨得到了「无缚无著的解脱」,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无缚无著的解脱」自由,于是把自己所得,迴向于法界众生。   

(十)入法界无量迴向,菩萨深入法界,行无量无边的善功德,尽虚空徧法界,无一处没有诸佛菩萨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萨将此善根功德,迴向给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十种迴向法门——后文详释。 过去诸佛,未来诸佛以及现在诸佛,过去曾经说过。将来的诸佛一定会说。现在的诸佛,他们正在对诸菩萨演说十迴向妙法。

第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迴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救护一切的众生,而又不著住于众生相的迴向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诸位佛的弟子!修这种救护一切众生,而能离一切众生相法门的大菩萨们,他们首先修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因为布施是对治贪的,捨弃了贪的染汚,生起普徧爱护众生的慈悲心,爱护众生如己,也能捨己为众生。

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自、脑髓、身肉、骨血。外财是国城妻子。法施是能为众生讲经说法,教化一切众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惠施于人,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无畏施是常能令人没有怖畏恐惧,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觉。如此修行檀波罗蜜,就可达到涅槃彼岸。

其次(二) 净尸波罗蜜:「净」是清净,没有汚点。「尸」是尸罗,梵语,中译为戒,就是修行的六众弟子所应该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守戒要严密,持戒要清净。清净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满月,一点瑕疵也没有。修行人能持清净戒,不为天下人,业也定生人间富贵之家,也是登涅槃彼岸的资粮。

(三)修羼提波罗蜜:「羼提」也是梵语,中译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对忍人心平气和,待人宽宏大量,一副菩萨心肠,和颜悦色,绝不会经常如怒目金刚,见人就暴躁如雷,脾气来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于身心的无理言行,不反讥报复,更能受之泰然,不以为怪。菩萨修生忍,法忍、圆满成就无生法忍,也是到涅槃彼岸的功德。

(四)起精进波罗蜜:菩萨修六度万行,随时生起精进心,勇猛精进不休息、不退转,以期早成道业,救度众生。

(五)入禅波罗蜜:菩萨「深入」禅定,修习「思惟修」的法门,增长智慧,成就不思议的神通,任运自在,度脱众生,同登涅槃彼岸。

(六)住般若波罗蜜:「住」是不离开,菩萨修六度万行,无一度一行可以离开智慧的,所谓「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没有般若,等于一个人没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萨道教化众生! 所以应该修「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契和「实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达涅槃彼岸。

最后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捨无量心。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种种善根功德的时候,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愿将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清净,得到真正的清净,一点染汚都没有,到于究竟佛果的境界。永远离开地狱的苦痛、饿鬼道的苦恼、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阎罗王所管辖的痛苦。种种无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恼,统统都能远离。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迴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智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接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们修行菩萨道,行十迴向行门的时候,种诸善根,诚意谨愼,抱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以善小而小不为,或恶小而为之。菩萨就是这样种诸善根,在众生的身心上种诸善根。如果没有众生,菩萨也没有地方种善根,所以要为众生迴向。菩萨在众生身上种善根,就是修行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广种善根。假设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种善根。菩萨广种善根,还要能离种善根的相,所以要迴向「实际」,实际就是空无所有。换言之,就是种善根不执著善根。离一切执著,离一切束缚,才能得到解脱。

菩萨种善根时,他就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变成众生所住的房舍,因为房舍是避风雨,能令众生在内安住。令其免受许多的苦恼,如像飢饿寒冻、风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及无量诸苦。菩萨又这样的迴向:我应当常常保护一切众生,使他们不受任何侵害。应当救护一切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应当护持一切众生,令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而令他们都得到真正的清净。

菩萨又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令一切众生都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作他们的归依之处,远离一切恐怖畏惧的威胁,而有所依靠。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正确趣向的指标,作一条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众生都从这样条大道,顺利的到达智慧之地。

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平安处所,令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安稳之感,平安快乐。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光明,令一切众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痴黑暗,都灭除殆尽。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为一切众生的火炬,把他们的无明闇昧都破除。

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明灯,令一切众生都住到真正清净的佛国土。菩萨又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行走正道,而能到达真实无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萨又作这样的迴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教化所有十方一切的众生,给他们圆融无碍的大智慧,能破除他们所有的愚痴闇昧。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迴向,对于十方众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迴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对于与自己没有亲属关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认识的人。若遇上灾难困苦,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迴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因为菩萨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缘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心眼中,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区别,一律平等守护迴向。这是什么缘故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已深入于一切「法的平等性」,了知「是法平等,无又有高下」。所以他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菩萨不仅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众生,就连一念非亲非友的念头都不会生起,决不会想这个众生与我没有关係,那个众生不是我的亲戚,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的种种差别思想。菩萨看一切众生,都视为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假设有这样的众生,他在大菩萨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萨的心,或者想杀害菩萨的心,但菩萨还是以慈悲心眼来看待众生,怜愍众生,决不会因为众生起了怨恨杀害的心,就要来报复众生,惩罚众生。极令偶尔稍有吓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众生的意思。

菩萨的心肠,总是可怜众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梦中,何忍责怪,只有原谅。 所以说「诸佛中的菩萨不见众生过」。菩萨以慈悲心原谅众生,以容忍心宽待众生,普徧作一切众生的善知识,无论众生又有什么难于解决的问题,菩萨都为他们解决。还常常为众生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令一切众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菩萨对于众生,其心量之慈悲宽厚,犹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恆古不变,任你用什么方法来破坏他,也不能把它损坏分毫。如果想把它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点。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坏。菩萨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样,不论众生用什么态度对他,都不会改变他的慈悲心肠。

众生多数无知无识,愚痴迷蒙,没有真正的智慧,极令有点小聪明,反而障碍了真正的智慧。善知识苦心教诲,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气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不听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于极点。像这种瞋恨顽毒的众生,他必定态度憍横,对人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见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盖住了。所以不认识善法,也不认识善知识,就是当面见到真的善知识,他也不认识。所以说这种众生愚蒙无智,菩萨唯有怜愍他们。像这等类,诸恶具足的众生,他们纵然用出种种的恶劣方法来逼迫菩萨,恼害菩萨,也不能激动菩萨的定力,扰乱菩萨的慈悲心,令菩萨的心摇动、慌乱而改变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脩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喻,是譬喻菩萨的心量犹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众生再怎样对菩萨无礼,菩萨也不会动心或者见责的。因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为首。

现在金刚幢菩萨又再举一个譬喻:好像日天子——即太阳,太阳为什么叫日天子呢?因为太阳悬在虚空,传说为帝释天所献奉,因名日天子。太阳出现日间,普徧照耀。譬如有一个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见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见太阳,也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假如有人告诉生盲说太阳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生盲太阳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圆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说的此人说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阳并没有因为生盲看不见,不知道,就隐藏起来而不出现于世间。他仍然是日日时时,高悬在天空,放出光明温暖的光芒,普照世间。

他也不因为乾闼婆的城——乾闼婆是把八部天神之一,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宫殿,因蜃气映日光而现于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为化城。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著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著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著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大雾 、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著太阳,障碍著阳光。但太阳不会因为这许多缘故,就隐藏而不出现。也不会因为时候、节令的改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种种的关係,太阳就隐匿而不出现了。太阳他不受一切的障碍,永远照著世间。

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和太阳一样, 他决不因为有某种障碍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萨道了,不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了的。不管众生用什么手段破坏他,阻障他、扰乱他,再怎样困难,他也不以为然,仍然勇猛坚苦卓绝的依旧行他的菩萨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捨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捨,不修迴向。

菩萨之所以有前面所说的种种表现,是因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为有福德,所以从不惧艰苦,这是在行菩萨道中积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阳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时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众生为宗旨。不因众生刚强难教而生退心。不屈伏于恶势力和强权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胁利诱而改变作风或向后转。

为什么菩萨能这样卓绝呢?因为他有大愿,这个愿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领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真实的智慧。换言之,就是想获得功德具足,智慧圆满。如像前面所说的种种殊胜法门。他都立志一心修学,并愿意行持不怠。因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于义理正见光明,于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以他的智慧,都能了达,而自在任运修行这些法门。

菩萨为什么要常修诸法呢?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诸善法。菩萨从不曾为自利而忘记众生,就是在无意之中也不会误起捨弃众生的心,他无时不是念兹在兹的教化众生,度众生得到解脱。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积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没有对象修功立德,没有成就菩萨道的机会了。菩萨教化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的生性弊恶——弊就是很坏,恶是不善——而捨弃不教化众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诱,把他的坏天性改恶向善。这种生性弊恶的众生,满脑海中充满邪知邪见,脾气大,瞋心重。不见真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来是中道才对。

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了义。如果偏于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气大、躁烈,自我为中心,浊是愚痴,不容易调伏。因为这种众生是生性弊恶,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听信教诲。菩萨虽然遇著这种刚强愚昧,难调难伏的众生,但他并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捨弃,或不给他迴向的,菩萨绝不这样做。就是再难度、再难教化、再刚强、再坏的众生,菩萨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来度他、教他,使他改恶向善。将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时时为这一类的众生迴向。

但以菩萨大愿甲冑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捨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 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菩萨是因为什么力量,使他不畏艰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冑。古时军人上阵作战,所穿的一种特製的武衣,护身用的名为甲。军人戴的帽子为护头用的名为冑。意思是说菩萨以大愿作甲冑,护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萨道修积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

菩萨的大愿,就是救护一切众生。他不畏艰巨,永不退转,以救护众生为本怀。他也不会因为众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了。众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三宝,菩萨也不会因此抛弃众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萨也不会因为与凡夫愚妇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离一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为众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错恶劣的思想,就感到难于忍受,就对众生发生厌恶的心理。不会因其难度,难于调伏,就生出疲厌心。菩萨对于众生这些坏毛病,他是视之平常,不以为怪。 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愿力, 于一切众生,谆谆教诲,不计时劫,必定达到刚强者调伏,过恶者纯善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什么原因使菩萨不怕艰苦而始终要救护众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厌弃心,而不捨弃众生呢?不要说是大菩萨有如此坚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识他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非常善良听话,教他礼佛就礼佛,看经就看经,常随善知识在佛法里熏习,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众生开始很虔诚很受教,但过了一个时期,就改变了,就远离善知识和佛法。

这好像一颗种芽,它停止了茁长,甚至从此枯萎了。还有一类众生,生性弊恶,不听教导。虽然有如是等性别的众生,善知识是否捨弃不易教的,而只教听话的呢?不是的!善知识也是如同大菩萨的心一样,决不会捨弃坏劣而只摄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视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萨不捨众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为一件事,或者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现于世间。他是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现到这世间来。

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像日光一样,并不是单单为一个众生的缘故,而修种种善根,来迴向无上正等正觉。 他是为了能普徧救护一切众生的缘故,而修善根。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积一切善根,迴向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说的义理,菩萨修善根,发迴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为只清净一个佛刹,不单单只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迴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而他是要普徧清净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了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大誓愿,修积种种的善根,迴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见菩萨是没有丝毫自私心的。他并非为自己一个人成佛而修善根,发迴向心,他是为了一切众生发大誓愿,为使令所有众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诸善根,发迴向心,迴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迴向,非但口言。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他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虚空徧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难打击都不改变,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萨不像凡夫,遇顺境就高兴,就精进修行,偶尔遇逆境就灰心退转了。

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积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宝」——心宝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门,是诸佛之母,所以叫「心宝」。这种「心宝」如果修得了,就和诸佛平等无二。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心地法门,来观察所积聚的一切善根, 他对于诸佛所说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坚固又清净。大悲心也是坚定不移,和众生是同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对没有缘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与一切众生,都视如同体。没有彼此的分别,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要经常的坚固的。以甚深心来求佛法。以欢喜心来求佛法。以清净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来求佛法。以最胜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就是忍耐心,教化众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来救度众生。因为怜愍众生在苦难中,发菩提心来救护一切众生。

摄护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保护众生并愍念他们。摄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刚强的众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众生用摄受的柔和方法。菩萨的摄护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萨虽然以慈悲为首,但他并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萨对于所有众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益于众生为前提,深恐稍损或恼害众生。

安乐心:菩萨处处为众生谋利益,同时也为众生求安乐,令每一个众生的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萨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为所有众生做真实的迴向,愿令众生都获得他迴向的利益。菩萨爱人如己,没有彼此亲疏的分别。他不是单单只在口头迴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萨是心口如一,心里怎样想,口中就怎样说,不像众生口是心非。所以说「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迴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用自己所修积的善根,迴向给众生的时候,其心中就作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时念念的默祷:以我所修积的一切善根,迴向给一切趣生的一切众生——「趣生」是指四恶趣(1)阿修罗(2)地狱(3)饿鬼(4)畜生。一切众生则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而言。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清净,所修的功德,早日圆满,也不受人的破坏,犹如金刚。他们的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正念不忘,从不起一点邪念。得到决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净。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圆满,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 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于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迴向时,他又作这样的默祷: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迴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到十方三世诸佛的道场,便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而损坏你清净的信心。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听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从此再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听到了正法,断除了怀疑,就能永远忆念不会忘记,受之于心,持之于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

在如来的道场,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愼的心,在行为上无时不是谨守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要说不招杀盗婬的身业,就连最微细地方,都不会去触犯三业,所以菩萨的身业常常是清净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萨永远离开了贫穷,七种财富都圆满具足。

七财是:信财、戒财、闻财、惭财、愧财、慧财、捨财,这叫七圣财。另一种叫七法财: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定慧财、捨财。菩萨有这七种财,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众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财产,所以说七财满足,永离贫穷。

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萨在佛的道场里时,他是常随佛修学佛法,从不空过一点时间的。因为他勤于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当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称之为胜妙善根。菩萨勤随佛修学,对于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诸法实相,圆融无碍,与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说住一切智。菩萨用他不受任何障碍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心中从不稍存分别,不分别众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于教化,都一律看待。

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于是不圆满、有缺憾了。中国的论语上有这样几句话:「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点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没有。「是言之玷」,如果尽说些无谓的语,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语上有黑点,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说「不可为也」。因之说话一定要谨愼,不可胡言乱语,于人于己,都是不利。

尤其修道人,最重视戒行清净,「谨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净,戒行才能圆满,就可令众相严身。持戒清净,应如满月。身语意都清净,就是一点犯戒的行为都没有,就是没有「玷缺」。如果不谨持戒行,极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净有「玷缺」了。这一点做佛弟子应该知道,随时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点。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众相严身」是众戒严身的果。因为能持众戒,也就是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就得到犹如美玉的「众相严身」。菩萨修得了相好,同时也修得了语音清澈响亮,使令众生一听到就欢喜,讲经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皈依正法;度众的功德,很快圆满。

诸根调伏——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调伏是说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不受外界境所牵制,不为一切所摇动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因为诸根都已调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圆满,不必著意于增长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从事善业。菩萨到此境界,一切行为均本著自性,无修而修,尽虚空徧法界,无不是菩萨的道场,无有所依赖之所。令一切众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乐。

佛乐有十种:(1)不思议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诠。佛是住于常寂光净土中的寂静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诸佛解脱之乐。(5)无有边际的大神通乐。(6)最极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离力乐。(8)离诸知觉的寂静乐。(9)住无碍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变异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诸位信心坚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真乐。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如佛的眞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隐的住所。怎样才算安隐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隐常乐的住所。住于常寂光净土,常得寂净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

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议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诸佛事。(4)住平等意、转净法轮。(5)住四辩才、说无量法。(6)住不思议一切佛法。(7)住清净音、徧无量土。(8)住不可说甚深法界。(9)住现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开示无有障碍之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捨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眼见一切众生,造种种的恶业。 其身就造杀盗婬,心就生贪瞋痴,口就出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自己造作种种恶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个个却都在受苦,这并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爷不公平,随便施之于你,也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

因为恶业的报障的缘故,不能见到佛,闻不到佛法,也不认识贤圣僧,终身听不到三宝之名。菩萨见到这种情形,于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该到三恶道里,代替这些众生来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像这样受苦毒的时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灭贪瞋痴。他不捨众生而逃避苦痛,纵有再苦难的境界临到身上,他也不惊慌失措。就是到地狱里去代众生受那些惨痛的极刑,他也不生恐怖心,决不因为太苦就生退心,改变愿心不代众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萨愿心坚固,他永远不会退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和烦厌。他认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认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愿意,他要和苦斗争。

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萨很愚痴?为什么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诸位要知道菩萨受苦是本著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繫缚。好像现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梦思」的大床,他们吃的饱饱的,长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们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带点飢饿的感觉,也不会那么肥胖。这并不是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来受这种苦,而是我们乐意受点吃不饱睡不暖的苦,以此来了苦。没有人教我们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萨他并不是愚痴,以苦为乐,他要代众生受苦,才能圆满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

凡夫自认聪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结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们想成佛的话,就必须学菩萨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聪明鬼、伶俐虫去鑚营,以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临头,那时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萨的愚痴好。

何以故?菩萨为什么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萨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众生受苦的愿心,他下决心愿意代替众生荷负起这苦担,希望能令众生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脱死。 就为了这种缘故,菩萨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积善根迴向给众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菩萨在这时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一切众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残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继不断,随著自造的善恶业,流转于生死诸苦难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恶业得恶报,各随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游园林。众生都是邪知邪见,没有真正智慧,因之丧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该救度这一类的众生,令他们都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之处。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捨。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再者,菩萨又见所有众生,都被爱网所纒,不知被纒的苦。众生都是从爱欲而生,又因爱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情爱心,就像一张罗网,把众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离这个生死的爱网,还常常打爱的妄想,情的妄想,执著得不能解脱。内心为情所缚,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个大盖,把众生的心眼都遮盖得什么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五有,追逐不捨。就等于入到痛苦的笼子里,好像坐监狱一样。在这樊笼里,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没有了,智慧也丧失了,就常常在苦难中受苦。

因为没有智慧,就常常对真理生怀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什么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险,但他并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离三界廿五有,或者寻求善知识领他到出离三界的道路上。永远在这个樊笼里生了死,死了生。

在六道的轮迴中有时做畜生,有时堕地狱,有时转饿鬼,有时作人,有时作阿修罗,有时生天上。如此在六道里轮转,循环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里就像一个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来,以至于被淤泥淹溺而死。众生堕在爱网里,被爱网所纒,爱水所淹殁,被众苦的淤泥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广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萨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经所说迴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菩萨见到众生没在淤泥中不知出离,而受种种苦难,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众生,从淤泥中拔救出来。有又发愿心,不光只拔救他们,还要给这些众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解脱,享受真正的自由之乐。菩萨用他所修积的各种善根,来为这些受苦的众生作迴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迴向与众生,也希望受他迴向的众生也发菩提心。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现在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大迴向经上所说迴向法门,菩萨依著它的方法为一切众生迴向,愿一切众生普徧得到清净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真实正确的正知正见的种智,早证佛果。

复作时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积聚的善根,是为了使众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众生都能成佛。并不是为我自已求得解脱才修行,才愿代众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众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段经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萨们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为众生而受苦难的精神,我们都应该见闻随喜,把我们的自私心赶快捨离,自利心赶快消灭。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普为一切众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萨。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就是凡夫,就是众生。菩萨愿意救度一切众生,为的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众生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把一切苦也没有了,所谓「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 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门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普徧为九法界一切的众生来备受众苦。备,是完全的意思。意谓所有一切众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们承受,希望他们因而能脱离生死的大壑。山涧深不见底的地方,地的低洼处,都叫壑,大坑。譬喻生死众苦就如一个大坑,众生堕在里面受无量苦,没有出离的时候。菩萨发愿代替众生到生死众苦的大壑中受苦。令众生能出苦壑,所谓「拔众生于苦壑之中,令得解脱」。

菩萨又发这样的愿:我应当普徧为一切众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去,代替众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纵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为所有的众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自已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给十方世界的众生。菩萨这种作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捨众生,不忘众生,饶益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因为他心中已没有了自己,从不为自己计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众生出苦海,了脱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虽身受众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为众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为众生迴向。

我们修道的人,应该学菩萨捨己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则,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为菩提觉道是属于众生的。所以我们要为众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不可忘记的。

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是什么缘故使菩萨勤修善根迴向法门呢?菩萨是以众生的苦视为自己的苦,所以他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以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迴向给一切众生,因之他说:我宁愿单独一人来承受众生所受的苦,决不愿意眼见众生堕落到地狱。我应当到地狱,畜生、阎罗王,那些最危险、最苦恼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来作质。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来换一切受苦的众生。赎,是用钱把被扣留的东西换囘来。菩萨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换回那些受苦的众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恶趣中代替众生受地狱和畜生的苦,令众生得到自由安乐,得到解脱。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捨。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护一切众生,不令他们受到外来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护他们而受到任何麻烦和打击,我也决不会抛弃他们不顾,或者变更初衷,终于捨离他们不管了。我决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们,离苦得乐,因为我所说的话一定要做到,我所说的都是诚实话,真诚不虚的。我决不打妄语,说假话,或说好听的话。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决不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菩提心,并非为我自己的名誉地位,让人人来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大菩提心的。也不是为了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一段经文,应当生大惭愧心,想一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经常在四恶趣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萨亲到四恶趣里,在四恶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们赎出来。他代替我们在那儿受罪受苦,而我们来到人间,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旧病——贪瞋痴,起惑造业,转而又堕入四恶趣里去。像这样菩萨一再救助我们,他虽然一再代替我们受苦,而终不曾生厌弃救护众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萨行,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萨对我们的以一片慈悲爱护的悲心?

现在我们能听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萨这种捨身救护众生的伟大精神,我们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方面为忏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护众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萨赎我们的恩德。这样既可减少一点菩萨的负担,同时也为自己积聚一点善根功德。尤其在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二众弟子,不能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效法菩萨「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要没有亲疏、爱恶、美丑、善恶、人和非人的分别心。希望七众弟子,努力向菩萨学习,特别注意这点,才不辜负听到这一段经文。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远离诸恶,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缘故菩萨不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种种的快乐,而愿意修菩提行呢?因为菩萨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谓快乐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由于贪图这种短暂、不究竟的五欲之乐,最后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常常花费数千元製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鲜艶夺目,穿起来真是增色不浅。可是一不小心,就弄肮髒了,或者弄坏了,这时心中就出生了烦恼,老大的不开心。本来是一团高兴,结果懊恼的要命。这不就是「乐为苦因」的明证吗?

再如世人最喜欢吃美味的饮食,一遇上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嚥,大快朵颐的饱餐一顿,结果有许多人因贪嘴而丧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这不是一场快乐而惹来的懊恼吗?这不也是乐为苦因的真证吗?人生有关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乐,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无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

「众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兴的,令你发脾气的,令你不高兴、忧愁、痛苦。烦恼、悲哀的,种种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还有忽然发生一种境界,令你迷糊,不认识他的真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转,这也可说为魔的境界。诸如此类事相,则为愚痴的人所最喜欢,贪恋执迷,还自得其乐。诸佛对这种境界,是洞若观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众生执迷在这中间。他教导众生,也不许可众生犯这种愚蠢病。世间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我们所遭受的种种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

众生为什么堕地狱?因为贪瞋痴的心太多了。为什么会做饿鬼?因为贪瞋痴的毛病。为什么会做畜生?还是因为贪瞋痴的缘故。众生执著一切的境界,贪恋一切五欲的享乐,所以堕入地狱,或做饿鬼,或转畜生。这些贪瞋痴过分的众生,一旦到了阎罗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两方面对头见面,还是脾气暴躁,忿忿不平,鬬讼纷争,各执一辞,互相毁辱。本来的贪瞋痴的恶习气,还是那么重,一点都不能忍让,仍然放不下,像这样只有在诸恶道里流转,就是因为贪著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著就是放不下,和诸佛也就远离了。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碍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见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还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呢!像这样的遭遇,要不是一个大愚痴的大笨人,他怎会去贪恋这种短暂的快乐,而把永恆的究竟真乐都失去了呢?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昧,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修十迴向行门的菩萨,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间上的一切众生,看到他们为了贪图暂短的欲乐,沉迷五欲,受无量苦,在三界四恶趣里流转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离的道路。菩萨他决不会受五欲的引诱,被三界之乐所迷惑。菩萨修菩萨行,求无上佛道,他也不是为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滋味。这种短暂的,不究竟的世间欲乐,菩萨是真实的了解,早已大彻大悟了。他是为了令众生得到真实安稳,毕竟大乐,才发心修菩萨行,求无上菩提佛道。

他必须修习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成就他救护众生的大愿。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为众生斩断苦因,那种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诱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贪瞋痴的业力,把众生紧紧束缚。菩萨乃用他的智慧剑将它斩断,把众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令众生见到佛、闻到法、亲近僧、得到自由安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捨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诸位佛的弟子!修迴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用我修积的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迴向: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了我的迴向以后,也像我一般得到真正的快乐。能受得利益而有助于他们的快乐。能永远不受痛苦束缚的快乐。离一切苦的快乐。能领受清净无染的寂静之乐。能从此不必依赖于人,自立自强的无畏之乐。能了达如如不动,不受境界转移的定慧之乐。能得到无量无边、无贪无求的法乐。能坚定信心不捨菩提心,不受威胁利诱,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能知道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断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地平安之乐。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乐。」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这位修迴向行门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他说:「我应该发愿做一切众生的调御师」。古时驾驶车的人,叫调御师。「调」是调和、调伏。「御」驾御,统御。此处是喻菩萨调伏刚强众生,教化使其驯服,并领导众生走上佛道。佛是调御丈夫、天人师。这儿说的调御师,是调御三界的一切众生的导师。是领导三界的众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脱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识,大导师。领导众生出三界,领导众生入涅槃,领导众生成佛果,这都是调御师的意思。因之菩萨要发愿作众生的导师,领导众生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

菩萨又想到要作众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国家的军事,捍卫国土,保护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众生悉皆安乐。这即是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的兵宝。亦即如今各国的三军统帅。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为众生作一个执智慧火炬的人。因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险、崎岖不平的道路。当我高举著智慧的火炬时,那些在黑暗业海中浮沉的众生,可以见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渊中的众生,可以走到安稳的大道上,使令一切众生远离困苦险难。如果没有智慧的火炬,众生将永远沉沦在困苦中,所以菩萨要作众生执大智炬的人,菩萨深知众生根器不等,难于教化。所以他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为的就是要令众生明白真实的义理。菩萨又想到应该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个最有经验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识与技能,有大智慧,会运用善巧方便,如遇著狂风大浪时,也能平安渡过。领导众生出生死的业海,平安地到达涅槃彼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迴向。所谓随宜救护—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切智智。捨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诸位佛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积修的种种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迴向:我应该随时随地,遇著任何受苦的众生,便立刻救护他们,令他们都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并且能于彼岸承事供养十方诸佛,而得到无所障碍,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捨弃邪行,远离种种不正当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属。不接近邪知邪见、思想荒谬的人。亲近所有菩萨,以及菩萨的善友。也可以说亲近所有的菩萨,与菩萨结为道友。因为亲近了菩萨和诸位善知识,所以便消灭一切过去的罪恶和过失,从此再不会犯过失造恶业,而自然成就清净的道业。具足了菩萨曾发的广大行愿,圆满了菩萨无量的善根功德。这虽然说是菩萨为众生迴向,而无形中也获得了自利。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无二,菩萨摩诃亦复如是。修集善根迴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习善根,如是迴向。所谓为欲广度—切众生故。普照—切众生故。示导—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切众生故。成就—切众生故。令—切众生欢喜故。令—切众生悦乐故。令—切众生断疑故。

诸位佛的弟子!修十迴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了以上不违背正道,合乎真实义理,诸佛所赞叹的,正确的迴向之后,乃静默思惟,作这样一个意念:他想到并没有因为世间上有生命的众生多,就也有许多的太阳出现。其实还不是只有一个太阳出来,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无情、高山幽谷吗?再者,一切众生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缘故,而知道有昼夜的差别,也不是因为他们各处行走,到处观察研宄,而兴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种种种不同性质的业行,乃是因为太阳出来,照徧大地,一切众生在阳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种善恶业行,成办了种种善恶事体。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并末因众生多而增加。菩萨修迴向法门,救度众生,也是这样。并未因众生多而感到疲劳于奔命。虽然菩萨只有一位,但他仍然乐于普救众生。当他修集善根,为众生作迴向时,他不禁感叹得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可怜愍的众生,自救都无能,怎样还能救他人呢?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被无明遮盖著真心,没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觅不著出离三界火宅的门路。唯有我一人,愿意救度他们,也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同伴,发同我一样的愿心的人。」

菩萨修集善根,作以下这样的迴向:就是(1)我要广度一切众生,不生分别心。(2)我要像太阳一样普徧照一切众生。(3)我要作众生的响导,为其指示正道。(4)我愿意教化众生,令他们都能开悟,得到真正的智慧。(5)我要照顾所有众生,好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6)我要摄受一切众生,以免他们归于外道。(7)我愿意尽力辅导众生,令他们成就善业,使未来生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他们早日成就圆满。(8)我愿意领导众生常在正法的熏习中,得到真正的法喜。(9)我愿意令一切众生常行于八正道,常住在真正的快乐中。(10)我愿意对一切众生常阐扬诸佛的正法,令他们断除一切疑惑,生起广大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捨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捨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迴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迴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迴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意念:我应该行菩萨道,像太阳一样普徧照耀万物,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我的温暖。但我并不希望众生对我有如何的酬报、对我有所感恩。众生如果有什么罪恶,有什么过错,或者对我有何轻慢,我都能原谅他们。容忍他们的无知无礼,不以他们的罪恶为罪恶。我决不会因为他们犯了过错或者难于教化,就放弃我曾发的誓愿,退失初衷的。我也不会因为一个众生犯了罪恶的缘故,而捨弃一切众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习善根,为一切众生迴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快乐。我所修的善根虽少,我仍用以普徧摄受一切的众生。我要用欢喜心来作广大的迴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统统迴向给一切众生。假设我有了善根,不愿意给众生迴向,不愿意使众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迴向法门。我应该不拘泥于善根多少,而普徧顺应众生的欲求而为他们迴向,这才能名之为迴向。

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迴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迴向。于迴向无所依无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别业报体性迴向。不著五蕴相迴向。不坏五蕴相迴向,不取业迴向。不求报回向。不染著因缘迴向。不分别因缘所起迴向。

上面的经文,说菩萨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迴向给众生。这一段经文就是敍述菩萨所迴向给众生的种种迴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实际。实际也就是法性。法性本来就是无所著的。「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迴向」——是说菩萨所迴向给众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实际的迴向,令众生明了法的自性,是本来无著的。这一句是总括下面的各项迴向。菩萨对于众生,无时不在关心,他想到应该给诸众生作了达实际,不著于法性的迴向,既平等的迴向。菩萨修迴向法门时;(1)见一切众生的自性,平等无著,凝然不动,随缘不变,本来就是恒常寂灭的相,所以不动不转。(2)于迴向无依无悲,不取于相,悲愿双遣,行所无事。(3)不执著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迴向实际、迴向菩提、迴向众生、迴向虚空。(4)不著于所造的业,不计较于将来所受的报之体性,不加分别,统体迴向。(5)不著住于五蕴色法之内——色、受、想、行、识之内迴向,因为「即真故不著」。(6)也不必把五蕴的相破坏了,或空了来迴向, 因为「即俗故不坏」。(7)不求业报的迴向,不存将来会得到善业报而作回向。(8)不存希望报答的迴向,决不会以为我将善根迴向给众生,众生将来就应该报答我。(9)不沾染汚秽的因缘来迴向,要本著能成诸事的清净因缘来迴向。(10)不执著分别一切因缘怎样生起,以及将来又如何结果,不在这些枝节上著眼来迴向。

不著名称迴向。不著处所迴向。不著虚妄法迴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见顚倒迴向。不著语言道迴向。

菩萨修迴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迴向给众生,饶益众生,他并没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赞扬,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迴向。菩萨是不著于虚妄名称而修迴向的。菩萨把善根迴向给众生,既不求名,也不执著于迴向的处所和对象。他决不坚持一定要有个地方或目的来迴向。他不著于「有」,也不著于「空」,不著于「虚妄法」上迴向。他也不著住到众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来迴向。他心中于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从来不会生起顚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见解上发生顚倒的迴向。也不落于语言道,而是作离著诸诠名的迴向。

观一切法真实性迴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迴向。观诸法离贪欲迴向。

菩萨修集善根迴向时,他观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义不二,了诸法实相,以真实性来迴向。又观一切的众生,其相平等, 无有分别而迴向。因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实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实,二义不二,为真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来印证诸善根迴向。换一种说法,菩萨修一切法,都是即相离相,即法非法, 无所执著,不像凡夫做了一点善事,就执著的以为有了甚大功德。菩萨的心,常处空寂,行所无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迴向。菩萨观察诸法,了达诸法,故不执著诸法而生法执。菩萨离了一切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迴向,印诸善根迴向。

解一切法无,种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迴向亦如是。 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法相。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无二的,所以说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少法灭。种植善根也是这样。「善根」可以独修,故说「种植」。菩萨观察一切法无二,了解「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本著这种认识,修集迴向法门,行所无事。用前面经文上所说的无著无碍,无染的善根迴向,而修集清净法行。因为清净法是对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净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间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法。法是不二法门,相也无二相。不但无二相, 连一相也没有,所以说「不作二相」。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如光影清净,报亦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菩萨并不是在业行上修习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离开了业行而迴向一切的智。因为离业则无可迴向。如所造的善业,就不会离了善业迴向一切智。一切的智并不依著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离开业, 而得到一切智。因为离了善业,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说不即不离,不即业,不离业,才能得一切智。是什么道理要这样说:业不离智,智也不离业呢?譬如这个业,如同光和影一样清净的话,那么,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净。报能如光影一样清净,那么一切的智,最殊胜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样清净。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迴向。菩萨如是迴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迴向。

菩萨通达上面经文演说的道理,所以他能离我。不存「唯我独尊」的观念。亦离了我所,没有一切为我所有的佔有欲。又离了一切若随若离的动乱思想。这种思想,就像微尘在虚空中不停动盪。毫无秩序,沓杂纷乱。又离却对事对物的主观分别意识。也已明白了业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样没有一个实体,清净也没有个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说光是真实的,能否拿个光来看看?如说影时是真实的,能否把影子拿来?清净也是如此。菩萨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离相离分别,而又不坏相,来作方便的迴向。迴向于众生,方便迴向菩提,方便迴向实际,方便种种迴向。当菩萨作这种迴向的时候,他不求报酬,祗要认为有利于众生的,便不怕艰难辛苦去做。所谓「但知耕耘,不问收穫」。也不管众生对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从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昼夜匪懈,从不好逸恶劳,放弃受苦的众生,自己寻求安适休息。他如此做法,非为有所希求,只是觉得救度众生是自己的本分,应该如此。不但如此,他更不以此为在修功德,而著住于一切法相上。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本体,也没有业,也没有报,开始可是在这个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业和报。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业和报,而法的本体又没有业和报;可是它能出生。这个道理和本来无业无报的道理,并不相违背,或者发生衝突而起诤论。这种相互的因素,是圆融无碍的。因之菩萨能总摄如是多的道理,任运无碍,而能善用方便方法,来善修一切的迴向法门。

菩萨摩诃萨如是迴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讃。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

菩萨中的大菩萨,遵照像前面经文所说的道理,修迴向法门的时候,于事于理,都能通达无碍,认识清楚,所以绝对不会有违背真理的过失。而又能不执著度众生的法相,是既度众生而能离众生相。 因之十方诸佛,在常寂光净土中,也非常赞叹这位菩萨,认为他所表现的,都能契合诸佛所说的法。

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迴向法门中的第一种迴向,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护一切众生,而不执著于救护的功德,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行无所事归无所得,所谓离相迴向。如果有了执著,觉的自己救度了若干众生,有了不起的功德,应该人人知道,为他歌功颂德,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萨。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不仅是没有功德,简直完全不懂得迴向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饶益众生,代众生受苦,这是每个修道人应有的本分,不必执著于我度众生的相。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于法身,而为示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第一种迴向法门之后,就在这时,立刻观察十方世界中,与此同等性质的法会,也同样有释迦牟尼佛在那儿主持法会,演说十迴向的法门。乃至于尽虚空徧法界都入了这种甚深微妙法的句义里,入了究竟的义理中。以广大无量无边的深心,来修习这种无上殊胜的法门。用大悲心平等普徧覆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继续十方三世诸如来的种性而不断绝。深入十方三世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里,然后出生诸佛的法身。又很了解一切众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别,知道他们所种的善根达到了什么程度,是成熟了或者还未成熟,菩萨都清楚明白。虽是住在诸佛的法身,然而他还是能为众生示现清净,没有丝毫染汚的色身。

金刚幢菩萨非常谦虚有礼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说这种迴向法门的。于是他说出了以下二十八个偈言,分别颂扬「迴向」法门的殊胜。 

不思议劫修行道 精进坚固心无碍
为欲饶益群生类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议劫」的意思是说时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来思,亦不可以用言来议。说也说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议劫」。金刚幢菩萨说:「不思议劫修行道」,是赞叹诸佛菩萨用他们最大的忍耐心,来修行这种菩提觉道。我们众生不管作什么事情,都犯五分钟热度的毛病,过了五分钟,就慢慢凉下来,如一般发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个短短的时期,觉得没什么成就,就生了怀疑心,说修行没有什么好处,懈怠下来,什么甚至放弃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听到金刚幢菩萨的赞叹,菩萨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经过了不思议劫的修习,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进,常常衣不离体,体不离衣,衣冠整齐的修行。

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鬚髮,割爱捨亲,发心终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家,为比丘、比丘尼。 必须先受沙弥戒,脱去俗服,著出家人的坏色服,披搭上五条一长一短的「五衣」。梵语「安陀会」,中国译名「中宿衣」。亦名「下衣」。又名「杂作衣」。凡执劳服役,外出路途往还,都著此衣。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自利)。无上福田衣(利他)。我今顶戴受,世世不捨离(发愿)。」

经过两年以后,受比丘、比丘尼戒,即披搭七条衣,二长一短,梵语「鬱多罗僧」,中译名「上著衣」,亦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都是著此衣。披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还有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中译名「主衣」,亦名「杂碎衣」。凡到重要地方应供,升座说法,当著此衣。 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再受出家菩萨戒,这时就完成了出家二众的具足戒。这件衣——袈裟,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披搭的,必须受佛制的大戒,经由三师七证,登戒坛,代表佛授传的。所以出家修道的人,必须重视此衣。

凡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就应该衣不离体,时刻披搭上袈裟。如果需要沐浴、入厕,即脱下好好整齐摺好,放在高处,或者挂在清净的地方。应该重视它,不可以脱下随便乱放活或弃之于地。 出家人搭上这件衣,并不是贪著好看,或者贪庄严,或者以此作为一个佛教出家人的标记,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搭上此衣,就等于见佛一样,还要作如是观想:「我搭如来衣,入如来室,升如来座」。搭衣,并不是祗为形式而已,而是遵守佛的制度和规律。从前的出家人,本来是时刻搭衣,后来因为操作粗重农事杂务,感到不方便时就脱下。还有许多出家人的经济很困难,在当时作件袈裟也很不便宜,所以就特别爱惜,平时不搭。还有些人搭了短时间,认为麻烦,没有什么意思,也不搭了。

诸位!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不是天天吃饭,天天穿普通的衣服吗?为什么佛的衣就不能天天穿呢?这是个错误的见解,尤其我们既已出家,就应该一举一动都特别重视、遵守佛的制度规律,和佛教的传统。因为以上数种不成文的流习,就慢慢的形成了平时不搭衣的陋习,只有上殿、过堂(吃饭)、礼拜佛、诵经、作佛事。应供种种较为重要的场合,才搭上各自应搭的五衣、七衣、祖衣等。

在印度因天气热,穿衣少,只须把袈裟向身上一披一围就可以。看在中国因气候不同,四季寒热常变化,身上穿的衣服、单夹棉,随气候而增减,在冬天每个人都是内外数件。搭上袈裟,一不注意就滑落下来,有时行路甚至失落了也不知道。后来经过研究,才想出在两头用一环一扣的办法,使其扣牢固定,并把环扣装饰成为如意,取其美观而吉祥之意。不搭衣既成了习惯,见经常搭衣者反为怪异。

我过去在香港时,偶尔外出也随和不搭衣,但在自己的道场,则衣不离体。自到美国来弘法以后,我则决心提倡衣不离体,恢复佛制,重视佛制。何况我们现在有没有从前的那些障碍,清凉国师曾说过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出家人遵从。他说:「身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这真是至理之言。「身不捐沙门之表」者,就是说的我们不应该有失沙门的仪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者,心中不可以稍有违背佛所立的制度。

衣,又叫福田衣,我们出家人自己种福田,一方面也替众生种福田。众生见到出家人,就在出家人的身上求种福田,所以我们不能不常著上福田衣。至于出家人常穿的长衫短衣,衣领的形式不同于目前普通人的,这种衣领形式,是中国古时人所穿的样式。普通人的衣式常在改变,而中国出家人的衣衫,一直未曾改变。如果仅穿上长衫短褂,实不异于在家人。我们都是人,为什么别人见了我们要礼拜,就因为我们是佛弟子。穿上佛制的福田衣。

金山寺的出家人,四众弟子,都是衣不离体,这并不是我们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们遵守佛制,重视沙门之表。最近以来天气特别炎热,有居士问我「为什么这样热的天气,你们还要随时搭上袈裟呢?」既有此因缘,我乃顺便向诸位说一说「衣」的来源和区别,以及搭衣的功德和重要的意义。    

每搭一次衣,就增加一次功德,而且受众生、鬼神的恭敬。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圆满佛果,都是从不思议的时劫中,勇猛精进,坚固他的信心得来的。精进就是时时刻刻修行,身心都不马虎。坚固是不改变信仰的宗旨,从最初发心,认定了正确的目标,其间不受任何的诱惑,信心终不改变。如果修行一会就退心了,这样就会有障碍。心理一生怀疑,这也是障碍。所以信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佛教的真理,深信佛所说的教理是真实无虚的。时刻身心精进,把信心常住在坚固的定力中,不要只在皮毛上用功夫,这样才能心无障碍。

「为欲饶益群生类」:诸佛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求无上道?他的目的,就是要饶益一切众生,不管是人或者非人等,他都要利益他们。「为求诸佛功德法」:诸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他必须先充实自己。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一个木匠,他想要把他的木工做好,雕琢得精緻,就一定要有一套良好完备的工具。那么菩萨想要饶益众生,首先必要明白诸佛所修行的法门,圆满成就功德的道径要旨,依教勤修,求得通达无碍的智慧,所以说「常修诸佛功德法」。「求」也就是修。常常修诸佛的功德法,是说常常遵照诸佛成就功德的方法而修行。

调御世间无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洁
发心普救诸含识 彼能善入迴向藏

「调御」,调伏驾御的意思,「无等人」,是指这世间是无量无边,没有方法计算,没有可譬喻的这么多的人。金刚幢菩萨说:我们一种众生,都受到菩萨的「调御」。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对于那些难教、难调、难伏、难驾御的刚强众生,他都能把他教化驯良,调伏安顺,使其心悦诚服,奉行教理,令一切众生都发菩提心,能超出三界。

菩萨想要调伏众生,必先要调伏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身没有杀盗婬,心没有贪瞋痴。这就是「甚明洁」,就是清洁。因为杀盗婬和贪瞋痴,都是身心上的染汚。菩萨修治他的身心,没有丝毫的染汚了,他的身意自然非常明净纯洁。所以他就能「发心普救诸含识」。菩萨发菩提心,普徧救护一切的蠢动含灵。「含识」,是指一切有情有识的,包括人和有生命的各种动物,都称为「含识」,又叫「众生」。发菩提心的菩萨,将他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以平等心迴向给一切众生,所谓「迴自向他,迴因向果,迴少向多,迴事向理,迴小向大」。所以说「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慧聪达意清净
普救一切诸群生 其心堪忍不倾动

无论是勇猛,或是精进,都是应该拿出真实的力量来,踏实去做,才能说得是「勇猛精进力具足」。修菩萨行的人,这两种力量是必须圆满具足,才能达成道果。智慧聪达是根据意清净而得的,有智慧的人,对于事理一定聪明通达无碍,因为他的心意里一定清净。菩萨力具足,慧具足,所以他发心行菩萨道,普徧救护一切群生。堪忍,就是堪能够忍受一切的境界。菩萨行菩萨道时,遇著任何境界,他都能忍耐、应付、决不会被境界所摇动,而有所改变的。

心善安住无与等 意常清净大欢悦
如是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菩萨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经常安住在正法上,从不生一丝歪念。菩萨的心,没有任何人的心可与他等比。菩萨的意念中,也总是清净无染。因为他的心意清净。所以他有智慧。有智慧就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不会随便被境界所转。心胸旷达明智,就不会生烦恼,常常都是欢喜愉快的。菩萨为了救护一切众生,精进勤勉修学无上佛道,这就譬如大地一样,他普徧容受一切万物,无一点分别心。普覆载一切万物,从不生怨劳心。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欲救护诸众生
如是发起大悲心 疾得入于无碍地

菩萨发心修菩萨行和行菩萨道,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希望求得快乐享受,而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救拔一切众生出烦恼的生死苦海。菩萨因之发大慈大悲的心,普摄群生。菩萨度众生的心,是平等的,他不选择好的先度,坏的后度,而是冤亲平等,不念旧恶,不辞辛劳,都视之如一子。菩萨把所度的众生,教化他们了达诸法,使令人人都能入于无一切障碍的地方。安享真乐。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众生皆摄受
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学诸迴向

十方是指东南西北、四隅、上下而言。十方中所有无法以数计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上又不知有多少种类的众生人及非人等。菩萨对于这些众生,他发心都要救度,祗要见到众生在苦难中,他都要摄受教化他们。菩萨为要救拔那些众生的缘故,他就你必然要善于安住菩提心来修行菩提道。他依著前面经文所说的法门,谨严奉行,勤勤恳恳的修学各种的迴向法门。

修行布施大欣悦 护持净戒无所犯
勇猛精进心不动 迴向如来一切智

修菩萨行的菩萨,必须修六度万行。六度中第一度就是布施波罗蜜。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他随时都是生起特别欢喜的心情。他不但在修行布施时心里特别欢喜,在戒行方面,也是特别注意,随时随地,大小事上,他无不严谨守持,如护眼珠。令戒行清净如满月,丝毫不触犯、不染汚。所以菩萨「能护持净戒无所犯」。菩萨在修学佛道时,专诚一心,夙夜匪懈,勇猛勤修精进度波罗蜜。他已能了诸法实相,信心坚固而不会受外来的境界所转移,常常是如如不动。虽然心念不动,但菩萨仍然以所修的善根功德,常常为众生来迴向,或者为菩提来迴向,或者为实相,离一切相这种道理来迴向,所以说「迴向如来一切智」。就是以所修的善根功德来迴向佛道,求佛的一切智慧,能圆满具足一切智慧,运用方便的法门,教化徧十方的众生。

其心广大无边际 忍力安住不倾动
禅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难思议

菩萨以万物为身,以众生为体,以法界为心,所以他「其心广大」得尽虚空、徧法界、无边无际。菩萨因为心量广大,能包涵万事万物,对于众生对他不恭敬的行为,毫不怒恼,慈悲容忍,习以为常。他具足了忍耐的力量,安住于慈悲心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会受荣辱的虚名而摇动。菩萨能化忍辱为常态,就是他的禅定功夫已达到甚深的程度了。因为其心能常在三昧中,就会有智慧的光明发出,这种光明常能照了诸法,明达诸法。菩萨修得的智慧,是微妙的,不可以心思言议。他的智慧般若常常现前,一切行事,都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 菩萨修十度万行,度度都是依智慧般若所完成。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净行
如是功德皆迴向 为欲安乐诸含识    

修行十迴向法门的菩萨,他在十方各种不同的世界中,修治种种清净行法门,圆满具足。他将这样修积的功德,一概迴向一切众生,迴向菩提,迴向实际。 因为菩萨想要安乐一切的含识,就是说要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

大士勤修诸善业 无量无边不可数
如是悉以益众生 令住难思无上智

大士是菩萨的另一称呼。修迴向行法门的菩萨,他恒常勤勉修积种种的善业。既能增长自己的善根,又能饶益众生的事业,才是善业。菩萨勤修,是说他分秒的时间都不浪费,从不偸懒藉故懈怠。好像有些信众,遇有些小事情,就籍此放下应做的功课,应该拜佛的不拜佛了,应该诵经的也不诵经了,这就不是勤修诸善业的行为,而且有点近乎偸懒的表现。勤修诸善业,不但在正规的时间内不鬆懈,就是在百忙中也要利用机会作善业。譬如有一次我们旅行,因时间的关係, 赶不到寺中的晚课。于是我们全车的人就在巴士上边走边做晚课,一切如仪,没有一点儿因陋就简的地方,也没有把时间空过,这就是勤修诸善业。如果把这时间用来打瞌睡,或说閒话,那就不是勤修诸善业,而是增长诸恶业了。善业要勤修就增多,恶业则随之减少。若不修行,善业就减少,相反地恶业就增长了。善业对于菩萨和众生,同样是越多越好,多到无量无边充满虚空不可以数计。善业如是之多,并不是归为私有,应该以此善业功德,完全迴向给那些苦难的众生, 利益诸群生,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最高无上的大智大慧。

普为一切众生故 不思议劫处地狱
如是曾无厌退心 勇猛决定常迴向     

菩萨发愿要普徧救拔一切受苦的众生,他甚至在不可思议的长时劫中,即使常常处在地狱里代替众生受苦,只要众生能得解脱,离苦得乐,他也是愿意的。菩萨代替众生受种种苦痛,但他并没有因之生退心,并不曾稍生一点厌倦心,认为已为众生尽到了心力,已经够了,不继续这种愿行了,菩萨决不如此。否则,怎能被称为菩萨心呢?不但不生退心,菩萨是代众生受苦,他越是勇猛精进,坚定信心,决定不移,一定要修此迴向法门。把他修积的善根功德,一点不保留的统统迴向于法界众生。迴向实际,迴向无上菩提觉道。

不求色身香与味 亦不希求诸妙触
但为救度诸群生 常求无上最胜智    

菩萨修学佛道,他并不是为了贪著五欲,而想追求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各种境界的享受,也不是希望求得五欲中触尘的各种奇妙感受。 菩萨都了解他们的虚妄,不会去贪著了。菩萨只是为要救度一切受苦难的众生, 才如是常常精进修习无上最胜的法门,愿得最胜的智慧。 

智慧清净如虚空 修习无边大士行
如佛所行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学

智慧,是一个代表性的名词,他无相无体,看不见、摸不著、拿不起,但在各个人的言语行为上就充分的、明显的表露出来,而且表现出来它的胜劣。这是说一般人的所谓世智。佛经上所说的智慧是不同的,是超过世智的,是真智。不是意,也不是识。这种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是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可惜就因为被无明遮著了。好像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透彻的,如今上面积上很厚的尘埃,什么也照不见了。镜子就如我们具生的智慧,尘垢使它不清净、不光明了。应该用点功夫,把镜子上染的尘垢除掉,令其恢复清净、光明。尘垢就是无明,无明这个东西也是无形无相,它能使令人生出无谓的思想,表现种种恶劣的言行,你见到那些无理可喻的人事,就可以看到无明的相状了。假若能除去无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是由清净中生起的,它之不同于世智,就是世智常夹有染汚的成份。但修学佛道而生起的智慧,是清净无垢,是广大无边的。因为清净的智慧,决不会使令人对任何事有执著的偏见,有我所的独夫之见,所以说智慧如虚空。虚空是没有边际,没有一点空相的,空要空得离一切相。 我们本有的清净智慧就是这样,也是没有一切相。镜子是个譬喻,并不说智慧就完全同镜子一样。菩萨他怎么会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呢?因为他修习了无边那么多的功德。以及他修学了菩萨(大士)所应修行的无边大行门,和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所修行的法门。菩萨(彼人)就像这样恒常不懈地修学菩萨行,及诸佛的行门,所以他能得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

大士游行诸世界 悉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菩萨(大士)的神通妙用,任运自在,他分身无数,到十方每一个世界中去,教化众生,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菩萨游行诸世界时,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观光,而是去饶益众生,令受苦难的众生得到安乐,令他们都安隐生活于佛光普照之下。普徧令一切众生所求皆遂,随心满愿,皆大欢喜。

为什么人人都有烦恼呢?就因为所求的事常常失望,即是求不得苦,所以不快乐。菩萨修菩萨行,发愿普使一切众生皆欢喜,这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菩萨当他达到了修行的目的后,是不是就心满意足,就此倦息呢?菩萨没有这种思想,他随时都愿意修菩萨行,从不自满和厌倦,因为修积善根功德,是越多越好,所以他没有停顿休息的时候。

当年世尊住世时,常为老比丘穿针、做衣,又为病比丘送汤药,打扫寮房,弟子们见了问世尊说:「你的功德已无量,为什么还要在众生身上做功德呢」?佛回答弟子说:「功德还怕多吗,越多越好,以此功德迴向给一切功德不足的修行者,和受苦的众生,不是很好吗!」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心毒,就是贪心、瞋心、痴心、骄傲心、自私心、障碍他人修道的心,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毒。修行菩萨道的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些内心的毒除净。这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既知道这些心毒是阻碍我们向善的绊脚石,我们决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不做,不学佛了,不修道了,不向善了呢。不!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一定也要去做,慢慢的一点一点把这些绊脚石移开,不增加只减少,终有一天会把这些心毒除净。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就立志必须把心中的一切心毒除灭干净。他不贪、也不瞋、也不痴、也不骄傲、也不妒嫉障碍其他的人。总而言之,祗做有利益于众生的事,对于有利于自己的事,从不费脑筋去想它。

我们学修佛道的人,应该学菩萨这种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菩萨一心所想的,就是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他才能把一切心毒除灭干净。如果心中还有一点疲厌和满足的思想,就是还没有把心毒去净,心中不免总有一个我见邪见存在,有时觉得人人不如我,好强好胜,事事表示有聪明才智,处处显现超过别人,无论如何我总要第一。这种念头也是心毒。菩萨修行的涵养功夫,像这一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还有一点心毒呢?

我们学修佛道的人,自己反躬自问,有否这些毛病,如果有的话,赶快把它慢慢改掉,改变这种毒素,成一种清凉的良剂,勤习清净的法门,不要再在心中存留馀毒。菩萨从诸佛闻法,然后自己思惟诸法,了达诸法实相,修习成就最上的智慧。倘若能修得最上的真正智慧,那还怕不如人,自然就会超过所有的人,自然会在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了。假如本来没有智慧而又很愚痴,就是总怕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有智慧,勉强好强逞能、好勇斗狠、那也徒然表现愚痴的作风而已。

思惟修习,就是修习禅定,能常修习禅定,可以获得最高无上的智慧。菩萨修习诸种法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想求得某种境界的安乐,而发心修菩萨行。他的愿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若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就是要他永远在地狱中受极苦,他也心甘情愿、乐意而为。菩萨是为饶益众生而修行,但愿众生得离苦。不单菩萨是只为利他而修行,就是任何修学佛道的人,不论凡夫俗子,当你一发心修行时,就立下大愿,为利益一切众生,勤修梵行,不论什么事情也不为自己求取安乐,满足私欲。甚至发愿修苦行,也不要想到我修苦行,是为的想很快开悟、证道。这样妄想早日开悟,也是贪心。把这些「贪瞋痴」的心都没有了,没有这一切愚痴的行为了,本来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自然也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出生真正智慧之本源。有了真快乐,真智慧后,心中就立刻想到,我勤修诸法,求得最上的智慧,但愿一切众生也都能有此最上智慧。要这样迴向,不要单单为自己作想,认为我曾为众生做了如何的功,我曾立了什么德,我有怎样的能办事,充满了自我,完全是一片愚痴思想。我希望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事,糊涂人赶快学做明白事。所以我们都应该从糊涂的路上走到明白的路上来,再不要老在糊涂的「无明」洞中挨著,做那些愚痴的妄想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净离众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 住于无上大法城

此人——修迴向法门的这位菩萨。他修得了真智实慧,圆融究竟的智慧,因为他的心意经常是清净的,没有一点的染汚念头。他已捨离了一切的贪瞋痴骄慢嫉妒等,种种障碍道心的众毒。这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他已曾受过去世诸佛的付嘱,正受著现在诸佛的付嘱,还应当受未来诸佛的付嘱。

诸佛付嘱他时说:「善男子!你真是位最完善的人。我把未来受苦的众生都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如法教化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早成佛道」。达到如是境界的菩萨,他修持上的成就,等于安住在无上大法的城堡中,后进的菩萨是不能相比的。 

未曾染著于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其心永出于三有 所有功德尽迴向

修迴向行门的菩萨,他的三业早已清净,再不曾染著一切的色尘,以及受尘等都不会染著。他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他已明了诸法实相,所以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的心境已经永远超出了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再也不会为三界中的五欲所迷惑。 除非他随愿受生,来三界教化众生, 他也不会留恋三界的五欲之乐。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功德,毫不保留的完全迴向给十方一切众生,迴向给菩提,迴向给实际。

佛所知见诸众生 尽皆摄取无有馀
誓愿皆令得解脱 为彼修行大欢喜

赞佛偈中的第三句说:「世间所有我尽见」,即能都见,当然也尽知了,那还会有佛看不见的众生,不知道的秘密事呢?众生都生存在佛的法身里边,(佛的法身充满虚空)。那么佛自然就都知见这一切众生的心行,何况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佛所见到的众生,都是与他有法缘的,所以他都摄取,广度群蒙,平等教化,不令有一个剩馀的。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也是遵照佛行道的方法,凡是所知道或见到的众生,也是尽皆摄取,不令有剩馀。并且发大誓愿,将所摄取的众生,尽心竭力的教化,要令那些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为了众生,发心修行,甘心代众生受苦,一切不为自己的利乐作想,他不愿众生受苦,希望众生受到他的饶益,而离苦得乐,皆大欢喜,如此就达到了他发心修行的目的。

诸位善士!世间上有一种人,专门贪图虚名假好,终日到处行假仁假义的事,逢人自我吹嘘一番,就希望受人的赞叹,得一个好听的虚名。如果本身没有做到真正有仁有义的事,没有言行一致的行为表现,用尽心机博得一个好听的假名,那又有什么用呢?纵使你很高明,善于弄玄虚,会做沽名钓誉的事,能把世上的人的耳目都矇蔽了,甚至有智慧的明眼人也能被骗过来,试问自己有没有被骗呢?如果良知尚存的话,午夜扪心自问,心中愧不愧呢?自己可曾觉得费尽心机挣来的这一个虚名,图谋的一个假好,究竟为的什么?有什么作用?那又为什么不事事往真的方面去做呢?难道虚名假好在自性上能助你开大悟,得大智慧吗!我想不会的。其实你越贪虚名,越图假好,越是不会开悟,越是糊涂,将来恐怕只会开一点小「诳花」,根本不会结一个果实的。因为你总是贪求虚名假好,怎会有个真实的结果!

诸位善士!希望能听到我这一段开示,都赶快把这种虚荣心撇掉,不要再沉迷在虚妄的梦幻中了!虚诳的言行,再怎样高明,终会败露,那有真实诚恳对人处事来得受用呢。真实的受用可使你时时刻刻心安理得,欢欢喜喜,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一点烦恼。假设有时被人骂几句,也很好。或者被人打几下,也不在乎。任人怎样对待,就是拿把刀来杀了我,也是欢欢喜喜的不生一点恐惧。如此,是多自在,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任何可生的贪心,没有一个人可使我生起瞋念,没有一件事可令我发生愚痴的思想。倘若为人能达到这种程度,才是真正的坦荡荡,安隐真乐。

反之;成天打妄想,心中老盘算一些鬼主意,这个鬼就总住在肚里,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在五脏殿中耍把戱,弄得神魂不安而常戚戚了。所以我希望诸位为人处事,一点要往真实的方向去做。脚踏实地,一切不要光为自己作想。处处不忘为众生,善根功德尽量迴向给众生,这样,众生欢喜,自己欢喜,于是皆大欢喜。菩萨发大誓愿,修苦行,为的是饶益一切众生,为的就是能得皆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广大无与等
离痴正念常寂然 一切诸业皆清净

菩萨修迴向法门,他的心念,常常都安住在迴向法门上用功。把修积的功德,尽都迴向给众生,迴向给菩提,迴向给实际。因为他常为众生修行种种善根,所以他得到的智慧是广大的,没有人能比这位修迴向法门的菩萨的智慧更大了。菩萨的智慧广大,是他已破除了一切「无明」,没有了执著,离开了一切障碍,所以他的正念常能现前。现前的这种正念,它是「寂然」的。正念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正念」。如果有念,就不能「常寂然」了。常寂然就是「无念」,就是「正念」。因为没有了「念」,又那会有「业」呢?一切的善业恶业都清净了,就都等于没有了。

这里所说「诸业清净」,是指的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怎样会三业都清净呢?就因为无念。所以说:「无心无念福无边,思欲杂念是罪愆。」「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是真富贵,私欲断尽是真福田」。「无念」就是「清净」,就是三业没有染汚了。

彼诸菩萨处于世 不著内外一切法
如风无碍行于空 大士用心亦复然  

「彼诸菩萨」,是说那一些修迴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们居住在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执著于内法和外法的。内法,内面心意里不著于贪瞋痴,无明烦恼,和一切的习气,这些都清净了。外法,外边不著于色声香味触五尘,都不染著了。如像上面所说的内法心法,外边的色法,在菩萨的心目中,就像风在空中吹过,没有任何痕迹,也找不到一条风行的道路来。

大士——菩萨修迴向法门,把修积善根功德都迴向给众生,他不著相,不著内法和外法,他的慈悲平等心,就像风行在空中一样,没有痕迹。我们修学佛法的向道者,都应该学菩萨的用心,无所执著。

所有身业皆清净 一切语言无过失
心常归向于如来 能令诸佛悉欢喜     

修迴向法门的菩萨,他的身业非常清净,因为他没有了杀盗婬的过恶。一切的语言,也不会有过失,所以口业也清净了,语业之所以清净,是他绝对不讲是讲非,不说谁对谁不对。不东说西说,传播那些无谓的话,语言就没有了过失。菩萨心中只有佛,一心归命,唯求佛道,发大乘心,饶益众生,意业也清净。三业清净,恳切至诚归向如来,所以能令十方诸佛悉皆欢喜。

十方无量诸国土 所有佛处皆往诣
于中覩见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赡奉

所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国土,不管那一方的世界,无论那一个国土,只要有佛在那里住世,在那里教化众生,这位修迴向法门的菩萨,他一定到那里去。他所见到的诸佛,没有一位他不亲近供养,恭敬承事的。

心常清净离诸失 普入世间无所畏
已住如来无上道 复为三有大法池

修迴向法门的菩萨,他的心经常是清净的,因为他已远离了种种过失,所以能普徧到任何世界中去教化众生。菩萨已没有贪求一切的欲念,更没有名闻利养的虚荣心,他一心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信心、恭敬心、慈愍心,所以他勇往直前,无所怖畏,不怕艰苦困难。这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乃是从菩萨已能了达佛的无上正道,能安住于诸佛所说的正法,坚固的正念中所发的力量。菩萨其心已安住于佛的无上道,其身常住在佛的道场中,修学佛道,修佛所行的行门,所以能避免一切困难,摧灭一切外道的扰乱。菩萨更要做三界中的大法池, 令三界中的众生,在大法池中洗净身心的无明烦恼,学习佛法,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安乐。

精勤观察一切法 随顺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于真实理 得入甚深无诤处

「事欲求精,须用苦功,工夫既到,默识心通」。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你想什么事,或者手做一件事,总希望成功,圆满达到目的,而且结果特别好,受人称赞你精明强干,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想得到这种荣誉,就要专心致志的去做,所以须用苦功。要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下心去研究。工夫达到了,不须要人来解说,你就自然豁然贯通,默默中就明白了。假若你不下苦功,想要懂得,想明白就不容易。好像读书,能够多读,博览与你研究的学科有关係的参考书;久而久之,在理论方面,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书读得少了,理论有时就弄不通。

所以要精进勤勉,思惟观察,才能达到治学做事的圆满目的。如想修学佛法,也同样要用苦功,要精勤。这个精,是指细密处,要在极精细的地方下功夫,仔细观察、思惟、特别注意,不要忽略了最细微地方。微尘很细很小,集多了就可以成一个山,所以研究佛法应该研究微细之处,观察那微细之处,应该勤奋不懈,精益求精,妙中寻妙,观察诸法的实相,寻求诸法的真理。随顺诸法的本体,思惟诸法的大用。「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真空」。思惟「真空妙有」的道理,研求他互不障碍的妙用,在法界中所显现出的圆融无碍事实。

由此明白了「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种道理其中包含著无上的妙理,如能明白这种道理,就可趣向于真实的道理。把真实的道理明白了,这时你就明白清净的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这个法,就是无诤处。无有诤论的法,为什么没有诤论,因为它是绝对的,不是对待的,这种法就是法的本体。法的本体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这种法是无诤论的。明白了这无上甚深微妙法,就可以「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 一切众生莫能坏
善能了达诸法性 普于三世无所著

菩萨修行的境界,已得入甚深无诤之处,了达诸法寂灭之相,知非言诠,悟此妙理,修成坚固道心,成就了圆满的道业。这样的修行功夫,是从天天修,时时刻刻修,恒常不断中,才能成就的坚固道业。 普通的人,看起来修行的七众弟子实在不少,为什么成佛的人不见一个呢?不要说成佛,就连证果,甚至开五眼六通的人也少见,这就因为这些人中,多数是修一天,就要休息十天;再修一天,又要休息十天,所修的比所丢的还要多,那怎能成佛?怎能证果得道?

譬如一架明镜,如果时时勤拂拭,永远保持它的明洁,就可以「事来则映,事去则净」,照了一切,而本体无心。如果把它放在那儿,总不去擦干净,让尘土一天比一天积得多,堆得厚,时间久了什么东西来了也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譬喻我们的习气和烦恼无明,遮盖了我们的自性,有一生知道修行,等到来生又被五欲所迷,忘了修行。这就好像明镜被尘土封上一样。再想到要修行,就像拭干净镜上的尘垢。等到没有尘垢了,恢复了光明,则能照了一切事物。我们人的本性上如除了无明闇障,就显出了智慧光明。要除掉无明烦恼的遮盖,唯有修行才能破无明显法性。

现在我们能够见著佛,听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善知识——僧,就应该赶快用功修行,以求了脱生死。不要再因循自误,不要以为我老了,来生早修。要知道修行是在发心,不在乎老幼贫富贵贱。现在是人身,以人身修行为最得力,如果不修行,能否来生还保持人身?所以要乘此人身时赶快发心修行。等来等去,修一生,又十生不修,无明习气这样重。如能发愿生生世世修行,天天用功不懈,就像那架明镜,常常保持它没有尘土,光亮明洁。人的本有智慧也就是如此,能时时现前。这种现前的智慧光明,就是坚固道,它只有日日增长,绝不会退转的。

修行的行者,成就了坚固道,智慧的光明领导著行菩萨道,令他没有怖畏之心。不要说一切众生不能障碍他,就是天魔外道也没有办法来破坏他行事的。菩萨他已证得了最高的智慧光明,已能了达诸法的本来体性。普徧深入三个世际——过去、现在、未来,在这三个世际中,所见所闻,没有一事一物,曾令他生起执著的心意。没有了执著,因为菩萨此时已证得了二空——人空法空。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离众垢
永离一切诸所依 得入究竟无依处

菩萨修积这种善根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好像他所修的迴向法门的方法,一一迴向众生,迴向菩提、迴向实际。圆满迴向的功德, 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自己到达彼岸,他并未捨弃众生自证菩提,同样的他也普徧令一切众生脱离了所有尘垢,使令一切众生也现出本来的智慧光明,永远离开一切所依赖的,而能进入真正、究竟、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无所依赖的地方。

一切众生语言道 随其种类各差别
菩萨悉能分别说 而心无著无所碍  

法界中的众生,不光只是人类才有语言,飞禽走兽虫蚁,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只要是能蠕动的,有生命的,牠都有传达意思的方法,等如人类的语言文字来作传达的作用。菩萨对各种不同种类的众生,他们各有不同的语言。菩萨都能分别了解,他不用学习各种类别的语文,但都懂得运用,如人类各国的语文,他都能无师自通。 甚至鸟语、兽语,「无入而不自得焉。」没有那一类、那一种的众生的语言,他不是运用自如的。随到那一类众生中,他都会说牠们的话而能融洽自得,因为菩萨已得语言三昧的缘故。再者,菩萨的心,无有所著,他不会想到我是人,你是畜生,就生轻视心,不论是那一类, 对所有一切众生,他都以佛眼视之,因为凡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是而心无著,就不会有所障碍的。

菩萨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说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诸佛皆称叹

修迴向法门的大菩萨,他把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不论巨细,毫不保留的迴向给一切众生,迴向无上菩提,迴向诸法实际。这种善根功德所修的方便法门,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说那么的微妙。菩萨成就了如是的功德,在十方世界中,获得了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 而说:「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十方诸佛的一位使者,也是受十方诸佛所护念的一位大菩萨!」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