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顿悟法门。顿悟就是不修持,便证得正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过去世或过去劫中,曾经发心修行菩萨道,现在功德圆满,善根成熟,所以就开悟。

初发心就是现在开始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过去世或过去劫没有发过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学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可是勇猛精进的菩萨很少,成就菩萨果位的更少。

菩提译为觉道。我们修道人,一定要发觉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而言之,严守五戒,勤修六度,这都是发菩提心。皈依三宝、亲近三宝、供养三宝,这也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都是发菩提心。甚至持银钱戒、翻译经典,这也是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没有自私自利,这就是菩提心。所谓「发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发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发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发小菩提心要历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价。例如修桥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圆满了,就有功德,所谓「功德无量。」可是菩萨把所有的功德皆迴向给一切众生。初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尽。因为一发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无穷无尽。这一品在华严经为第十七品。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在这个时候,这位帝释天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请问菩萨在最初发菩提心时,所得的功德,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请您慈悲,开示一番。

帝释天叫因陀罗,又叫释提桓因。他怎样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时候,他是一位很贫穷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寺庙,发现佛殿破烂不堪,屋顶露天,佛像被风吹雨淋,身上的金脱落了,暗淡无光,失去庄严。于是她发大心,要重新装金,可是自己无钱,怎么办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处化缘,感动三十二位女人,来帮助她完成心愿,不久功德圆满,佛身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佛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她死了之后,因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发心作功德,一定会得到善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这种功德的数量,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也不会了解。这种功德,也不容易证实,也不容易修行。难以通达无碍,难以思惟揣测。不可以用尺来度量,不可以用秤来衡量。这种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数量究竟有多少,无法可知。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法慧菩萨又说:虽然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而为你们大众来说一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众生的心理,都有变熊的现象。信邪不信正,信恶不信善。给他讲真正佛法,他不愿意听。给他讲些邪法,他就喜欢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心有染垢,所以欢喜听染汚法,所谓「根深听善语,孽重听非言。」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没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则感觉住在冰库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来听经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虽然来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规矩,还是随随便便。在家的习气也不脱,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那么,智慧就不会现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法慧菩萨举出十一个譬喻来说明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个?①利乐众生喻。②速疾步刹喻。③知劫成坏喻。④善知胜解喻。⑤善知诸根喻。⑥善知欲乐喻。⑦善知方便喻。⑧善知他心喻。⑨善知业相喻。⑩善知烦恼喻。⑪供佛及僧喻。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东方阿僧祇(译为无量数)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来供养无量数世界中所有的众生。

什么是一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一岁,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万四千岁寿命为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劫。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觉是怎样?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说一说究竟能有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馀一切,无能量者。     

天帝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馀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但是若和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比较,则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换言之,这个人的功德,有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印度十六个大数目之一)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竖穷三际,横徧十方那样多的数)、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这样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所有的众生来学十善法。什么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法,在身业不犯杀、盗、婬三恶;在口业不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这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的乐具,经过千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习四禅定法。经过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修习四无量心法。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四空定法。这种功德,可以说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分。

经过百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须陀洹果(初果阿罗汉),译为预流或逆流。预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还要七番生死。证到初果的时候,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不被六尘境界所转,心定如山。这时,天天谋道不谋食。不谋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东西,你若要测量自己是否证果,就问问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这个贪心,那就证明没有证果,还是在凡夫俗子的阶段中。初果罗汉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虚空中走路。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蚂蚁和小虫的缘故。谁能这样走路,谁就证得初果位。没有到这种境界,便说证果,就犯了大妄语,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间地狱。

经过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斯陀含果(二果阿罗汉),译为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馀涅槃。

经过百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译为不来或不还。就是不来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无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馀涅槃。

经过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断分段生死,证得有馀涅槃,此时证得无学位,学道圆满,不需要再修学了。

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辟支佛道。世间无佛时开悟者为独觉,在有佛开悟者为缘觉。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很广大,但不及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样?这个人经过无量劫供养一切众生的种种乐具,又教令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有多少,我们无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在前边举出种种譬喻,来形容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可是没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么缘故呢?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为这个来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为教所有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徧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①因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继续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为令佛的种子永远住世。②为令佛法充满所有一切世界的缘故。佛见一切众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乐少,沉迷不悟,所以令众生背尘合觉,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③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佛才发菩提心。④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坏空四相的缘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一定是有理由的。⑤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怎样有了染汚,怎样能得清净的缘故。若是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归觉,返本还原,这就是清净。⑥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净的缘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烦恼的,所有习气的缘故。⑧为要知道所有的众生,为什么原因,在这个地方死了,在那个地方又生了,这种的缘故。⑨为悉知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性,用什么方便法门能教化众生的缘故。⑩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行动所表现的缘故。因为众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还原,所以菩萨才发菩提心。⑪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可以说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说去年、今年、来年。总而言之,无论怎样讲,都可成立三世。所谓「法无定法」,不要执著。尤其华严经的境界,是圆融无碍,横说竖说,都有道理。 ⑫为要知道一切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缘故。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要悉知种种的缘故,所以才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譬喻——利乐众生喻。    

发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我们修道人。因为佛菩萨已经发过菩提心,已经实践菩提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大菩提心。既已知前边所讲的种种境界、种种道理,就要勇猛精进,迎头赶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为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时间,能经过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因为在一念之中,能经过无量数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经过无量数无量数的世界,何况又经过无量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呢?实在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无法能统计出来的。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经过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东方是这种情形,在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计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么,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而不能知道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边际?佛的弟子!因为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萨静极思动,要往这样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众生,为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因为菩萨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观察其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觉道。菩萨是无事找事做,不应该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了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萨的职业,菩萨不修行,就失业了。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因为无明锁把真心锁住,所以什么也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找钥匙。本来没有丢,可是不会使用它。什么时候找到这把智慧钥匙,什么时候就能开启无明锁。那就是开悟的时候。望各位专一来找这把智慧钥匙吧!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所说想要了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么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么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净庄严的世界,必须在五浊恶世中来建立。想要五浊恶世转变成妙世界,就要在这处来用功夫,所以清净庄严世界可以变成粗世界,五浊恶世可以变成妙世界。怎样能妙?怎样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心中没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贪瞋痴等,就是粗世界。总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没有离开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没有离开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为清净庄严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为五浊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么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么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体。为什么成就仰世界?为什么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础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开,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无碍。

广世界就是狭世界;狭世界就是广世界。把狭窄的世界,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是广濶的世界。把广濶的世界,再纳于微尘,纳于芥子,就是狭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就是一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连带的关係。每粒微尘和每个世界,都是相通达,好像电波雷达一样。我们众生的心电就是互相通达。为什么能得到他心通?因为心灵感应的电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达设备,修行成功时,毛孔的雷达都发生作用,雷达和雷达互相通达无碍,电波和电波互相通达无碍。所以说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稀奇。好像现在有人不会使用电脑和雷达一样, 如果学习此种技能,才会使用。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学习使用心灵上的电脑和雷达的技术。

不可说世界能入到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也可入不可说世界中。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互相通达无碍的。

秽世界就是净世界;净世界就是秽世界。肮髒的世界可以变为清净世界。怎样变呢?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清净之后,世界就清净,看什么都清净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萨看水是琉璃,饿鬼看水是火燄,一样的情形。清净的世界也可以变为肮髒的世界。怎样变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么都不清净。就是到了清净庄严的世界,也感觉是五浊的世界,因为心里不干净的缘故。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别性,都有连带的关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个体性。菩萨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种,所以能生出无量世界。在每个世界中的每粒微尘,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没有一个实体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不是一个究竟不坏的体性。菩萨想用一念的心,能尽知广大无边的世界,而没有障碍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二个譬喻——速疾步刹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又举出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个人尽阿僧祇劫的时间,所知道的劫数。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过前人最长的时间。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都是这样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这十方阿僧祇那样多世界中的成住坏空的劫数,还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菩萨没有一定的边际、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想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是怎样成、住、坏、空,这四相劫数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尽无剩馀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说的,菩萨要知道长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长劫也是平等。长劫不离一念,短劫也不离一念。在一念中,长短平等无碍。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样的道理。又好像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来没有时间的关係,所以说是平等。

有佛劫和无佛劫是平等;无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没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出世;在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有量劫和无量劫是平等;无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尽劫和无尽劫是平等;无尽劫和有尽劫是平等。这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说劫的时间和一念的时间平等;一念的时间和不可说劫的时间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里边;非劫能入一切劫的里边,都是平等,无所障碍。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尽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因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名字叫初发心大誓庄严。明了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这是第三个譬喻——知劫成坏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众生既有种种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解,而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众生诸解的差别,所明了不同的道理。像这样也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修无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这样多众生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不同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馀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没有边际的缘故。一个众生解和多数众生解是平等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菩萨为想完全知道众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别解,尽无馀剩的缘故。菩萨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善不善种种无量解的缘故。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菩萨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馀解。无馀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的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馀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馀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种种差别解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无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边的解,无边的解;有差别的解,没有差别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间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间的解,就是圣人所明白的。有种种差别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为想对于一切妙解、大智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来解脱无障碍智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馀故。  

菩萨为想要以无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汚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馀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真实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别解:就是仔细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随因所起解:就是随著种种因所起种种解。随缘所起解:就是随著种种缘所起种种解,一切的解,好像网一样。若是不明白,就在网中永远被困著。为了完全明白,没有剩馀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四个譬喻——善知胜解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诸根(六根)差别。在念念之中,都是这样,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诸根的差别。这样往广泛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因为菩萨没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不齐限。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有种种差别。有的是利根,就有智慧。有的是钝根,就是愚痴。有的是善根,有的是恶根,有种种不同。推广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诸根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五个譬喻——善知诸根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种种的欲乐。也就是那一类众生,所好那一种欲乐,他都完全知道。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一个人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众生所有的欲乐,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范围。但是菩萨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所有众生欲乐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穷尽知道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乐,若是往广处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欲乐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六个譬喻——善知欲乐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像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是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方便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推广来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七个譬喻——善知方便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的心念,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不能知道它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众生心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知道穷尽法界虚空界中,无边无际众生种种的心念,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八个譬喻——善知他心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业,菩萨可以能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功德和善根,它的边际有多少,是没有任何人能知道的。为什么缘故,不可得知呢?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为知道这样多众生业报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想知道三世一切众生的缘故,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九个譬喻——善知业相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烦恼。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这些烦恼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所知众生的烦恼差别。像这样情形,又尽阿僧祇劫,次第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馀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各有各的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烦恼也有无量无边,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虽然有这样多的烦恼,但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功德和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边际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为什么缘故,不能知道菩萨善根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没有一定的法。所以不齐限。但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烦恼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欲想知道众生烦恼的来源。    

什么是烦恼?就是烦心恼身。广说有八万四千之多,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贪的烦恼,贪得无厌,贪而不得,都有烦恼。没有得到的东西,千方百计设法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烦恼。瞋的烦恼,贪得而欢喜,贪不得而生瞋恚心,也就是发脾气。一发脾气,把所有的功德完全烧燬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打了三年的柴,被一根火柴所烧掉了。这就是星星之火,能烧功德林。愚痴的烦恼,就是无明在作祟,有了无明,就生出爱心。爱什么?爱享受、爱五欲之乐。因为要享受,无论什么,都欲取为自己所有。这样就做出颠倒事,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这就是愚痴的表现。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菩萨想尽知一切烦恼的来源,所说的轻烦恼:就是不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小烦恼的十惑。重烦恼:就是非常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大烦恼的八惑。眠烦恼:就是隐藏在里边的烦恼。起烦恼:就是生起一切的烦恼。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种种不同的觉观。清净修治一切烦恼变为菩提,将一切染汚的思想,变为清净的思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菩萨想尽知依无明烦恼,其中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等等,相应烦恼。要斩断一切诸有(三界二十五有)趣烦恼结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烦恼结有三种:一为欲结:就是欲界一切的爱。二为有结: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爱所合成。三为无明结:就是三界的无明。三结就是三漏,如果把痴爱斩断,就永远断尽生死流。

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想要教化众生,所以发心修行。修行有成就时,才能教化众生。若想教化众生,必须先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若想知道众生的根性,首先要知道众生的欲,也就是众生欢喜什么。欲就是贪欲,贪欲多烦恼就多,贪欲少烦恼就少。菩萨想知道每个众生的贪欲有多少,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贪分的烦恼:人人都有贪心,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贪名的死在火上;贪利的死在水上。名是害人的东西,利也是害人的东西,可是人人不认识它,所以都贪。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食,有人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在贪的时候,以为是好事情。不知道贪来贪去,终堕落在地狱。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名,一种人是为利。以出家人来说,想作大和尚,想作大法师,贪到老时,要作老和尚,老法师。贪图做世界最有名望的法师、最有势力的和尚,可是自己还不知道,贪做老法师,就离贪死法师不远了;贪做老和尚,等于贪死和尚不远。贪来贪去贪死了,两手空空,随业而去。要知道贪财的就死在财上;贪色的就死在色上;贪名的就死在名上;贪食的就死在食上;贪睡的就死在睡上。贪睡的人,越睡越糊涂,越糊涂越想睡,睡来睡去就睡死了,多么可怜!

瞋分的烦恼:就是发脾气。因为贪心不能满足,就生出瞋恨心。轻者怀恨在心中,重者则发生闘争。你争我夺,甚至你死我活。例如国和国战争,都是由元首领袖瞋心而起的。如果无瞋心,两国便无战争,百姓便得安宁。为什么会有世界战争?因为甲国的元首起了贪心,想侵略乙国的土地,佔据乙国的利益。乙国的元首,为保护国土,不愿利益被夺去,乃与甲国发生冲突,或是战争。引至两方老百姓遭殃,死伤无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仔细研究战争祸端,皆因两国的元首,在一怒之下,而引起大战,乃至死亡无数人民,损失无数财物。这就是瞋分的烦恼。

痴分的烦恼:就是愚痴,不明事理。愚痴的人,没有理性,不顾一切,甚至杀人放火,也敢去做,不加考虑,不计后果。

等分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分俱多。譬如贪烦恼有多少?瞋烦恼有多少?痴烦恼有多少?再把它分开,变成千千万万的烦恼,不能计数之多。也就是相等分别那样多的烦恼。以上略释贪瞋痴诸烦恼。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馀故。    

菩萨想知道我烦恼。因为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就没有烦恼。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是人人皆放不下这个「我」,所以就生出来许多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所烦恼。因为有了我,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有,我所有的儿女,我所有的财产。总之,我所有一切的一切,这都是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慢烦恼。慢就是骄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总觉自己的才能比人强,有办事的能力,有分析事理的智慧。有了我慢的心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这三种烦恼,害人不浅,为了它而有生死。    

有了烦恼,就有执著,有执著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如果烦恼空了,业也空了,果报也空了,一切皆空,就没有生死。菩萨要觉悟一切烦恼尽无馀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

菩萨想知道一切烦恼是从颠倒分别而生出根本烦恼。有根本烦恼,就有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随烦恼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烦恼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知八项。中烦恼是无惭、无愧二项。小烦恼是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骄十项。因为身见的缘故,而生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本来是没有的,是妄计有六十二见。凡是虚妄计较出来的,都不是正确。但有其名,而无其义。什么是六十二见?在五蕴上各有四见。譬如「计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想行识四蕴,亦复如是。这是二十句。经历三世,成为六十句。再加上断见和常见为六十二见。由身见分别生出这六十二见,所以佛就顺著他们的计较来破他们的烦恼。菩萨为调伏一切烦恼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悉知盖烦恼,盖就是遮盖。好像乌云把太阳光遮盖了,也就是无明把智慧光明遮住了。盖有五种:①贪欲盖:不知为什么?男人要找女人,女人要找男人,到处去找,找不到就生烦恼。这就是贪欲在作祟,令你生烦恼。②瞋恚盖:因为贪欲得不到,就生瞋恚的烦恼来。瞋是怒色形于面,恚是恨意藏在心。这两种现象,令人感情冲动,甚至不能理智,就发生颠倒事。乃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③睡眠盖:因为有了瞋恚,无处发洩,就去睡觉,以睡解千愁。可是越睡越糊涂,心也昏身也重,就把心性盖住了。④掉悔盖:昏睡之后,就掉悔,不知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就迷惑了。⑤疑法盖:掉悔之后,什么都不相信,对于一切法,都生出怀疑心,犹豫不决,而把心性盖住了。因为不满足,就生出这五种盖,盖得天昏地暗,不知东西南北。或者以财色名食睡为五盖,贪财能把智慧盖住,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能把智慧性盖住。

菩萨想悉知障烦恼。障就是障碍。障有二种:(一)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能障碍涅槃寂静之真理。(二)所知障:由法执而生,能障碍诸法实相之菩提智。

又有三种:①烦恼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惑。②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等之惑。③报障: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报。尚有多种障,暂且不谈。

因为盖烦恼和障烦恼是重烦恼,所以菩萨要发大悲救护心。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同情心、怜愍心。大悲心就是菩萨不见众生过错。众生无论怎样难调难伏,可是菩萨仍不眠不休来教化。这就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现。救护一切众生的心,令断绝一切烦恼网。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烦恼是互相交织而成为网。不过,我们凡夫的肉眼是看不见而已。这个烦恼网非常厉害,你网著我,我网著你,你不教我出离三界,我也不让你出离三界,大家互相网著,都不能脱出六道轮廻。如果把烦恼网斩断,就出离三界,得到解脱。那么,用什么能斩断烦恼网呢?用戒定慧的宝剑,轻而易举,就斩断了。菩萨为令一切根本的智慧性清净,恢复妙明真心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个譬喻——善知烦恼喻。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宝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宝。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赞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喻,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用种种最上等的色香味饮食,或者用种种的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和僧人所住的园林。以及妙好庄严的宫殿,用七宝所织成的宝帐、宝网、宝幔种种来庄严师子之座。再用种种的妙宝,一同来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和东方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然后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礼拜诸佛、赞叹诸佛、鞠躬诸佛、瞻仰诸佛,对于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继续不断供养三宝、礼敬三宝、赞叹三宝,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又发心劝导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令他们也发菩提心,也像这样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宝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徧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乃至等待佛灭度之后,为每位佛都造一座宝塔,供养佛的舍利。这座宝塔,高度无比,广大也无比。在无数世界,皆有七宝造成的宝塔,有种种的庄严,十分壮观。在每一塔中,又有无数佛的形相,佛像是用七宝庄严,所以放大光明,普徧照耀无数世界,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其光也不减衰。在南西北四维上下的九方,也都像前边所说的情形。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馀无能测。    

法慧菩萨对天帝说: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中,感想如何?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回答说:这个人的功德,我是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馀所有菩萨,恐怕也不能测度出来。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很多,但是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相差甚远,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无论怎样来譬喻,都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也可说有天渊之别。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喻,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再说另外一个譬喻。假使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和无数世界所有众生,在无数劫中所供养之事。一念是这样的情形,念念都是这样的情形。用无量种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量诸佛和无量世界所有的众生,也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    

第三个人,也是这样来供养无数诸佛和无数众生,乃至第十个人,也是这样的情形。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次第辗转)所有的供养。一念是这样,念念也是这样。没有边际,没有相等。不可用数目来数它,也不可用秤来称它,不可用心来思想它,不可用尺来衡量它,不可用言来形容它,简直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那样多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边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诸佛。和无量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无边的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的劫。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等待诸佛灭度之后,各为起宝塔。这宝塔不但高耸入云,而且广濶无比。乃至经过住劫,也是这样为诸佛造宝塔,供养诸佛舍利和诸佛形像。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的弟子!这前边人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换言之,菩萨就是发极少的菩提心,也胜过前人供养无数诸佛的功德。为什么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中在大菩萨,所发的菩提不齐限。菩萨的境界,没有一定的边际。但是为供养许多世界所有诸佛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供养尽虚空徧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数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诸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一个譬喻——供佛及生喻。

发是心已。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始成正觉,及般涅槃。能信后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之后,能知道在过去一切诸佛,由初发心乃至成正觉和般涅槃。又能知道在未来一切诸佛所有的善根,又能知道现在一切诸佛所有的智慧。

彼诸佛所有功德。此菩萨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证。能成就。能与诸佛平等一性。    

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功德,初发心的菩萨,能言说、能受持、能修行、能得到、能知道、能证得、能成就。能修这种法门,就能和诸佛是平等一性的。

何以故?此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为充徧一切世界故发心。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为什么缘故?初发心的菩萨,能发菩提心而修道?因为要续佛慧命。为不断如来种性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充徧一切世界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住坏空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怎样能由染垢转变为清净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怎样才能清净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好乐和烦恼习气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在这个世界死了,又在那个世界出生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

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    

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所以常为三世一切诸佛所想念,应当得到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刻受三世诸佛为其说种种妙法。即刻和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也就是已经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的方法。也成就三世一切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也庄严三世一切诸佛十八不共佛法。初发心的菩萨,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的智慧。用种种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    

为什么缘故?因为用这种发心,应当得到成佛的果位。应该知道这位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即刻和三世诸佛是同等,即刻和三世诸佛如来境界也是平等,即刻和三世诸佛如来功德也是平等。他得到佛的一身,也得到佛的无量身。在本经光明觉品中的偈颂:「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徧一切。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一身可以作为无量身,无量身乃是从一身成就。明了知道一切世间,现出种种的身,徧满一切处。这个身也是无所从来,也不是所积聚而成的。因为众生有所分别,所以佛才现种种身,令众生随缘而见其身。初发心的菩萨,得到佛究竟的平等大智慧,真实大智慧。

纔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菩萨初发菩提心,才行菩萨道的时候,即刻便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同来称叹。「呀!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发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就佛果。善哉!善哉!这个男子非常有志气,发心行菩萨道。可嘉!可嘉!」这位初发心的菩萨,即刻得到十方诸佛的加被,而开大智慧,得到大辩才,能为众生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的众生。这个时候,所有一切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声,动涌起六种现象。即将智慧光明徧照弄好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的种种苦。即能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得到欢喜快乐。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徧满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的种性不断。即能得到一切佛的智慧光明。

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世间。若世间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    

这位初发心的菩萨,他和十方三世诸佛所得的是一样。就是所说的一切诸佛,诸佛所说的法。一切菩萨,菩萨所说的法。一切独觉,独觉所说的法。一切声闻,声闻所说的法。一切世间,世间的有为法。一切出世间,出世间的无为法。一切众生,众生的法。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唯求一切的智慧,在一切法界中,一切的一切,心无所著住。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众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作天伎乐。放天光明。及天音声。    

在这个时候,藉著佛的神力缘故。在十方各有一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皆有六种震动的现象发生。就是所说的动:是在一个地方动;徧动:是在一个世界普徧的动;等徧动:是在所有的世界,同时都震动。起、涌、震、吼、击,亦复如是。处处都有这种情形发生,成为十八种震动。     

在同一时候,从天上像下雨一般,降下一切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等等。又演奏天上的音乐,又放出天上的光明,又广播天上的音声。

是时,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同名法慧。各现其身,在法慧菩萨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于今者,能说此法。我等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佛,亦说是法。一切诸佛,悉如是说。    

在这个时候,十方各各经过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外,又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佛。这些佛的句号,统统为法慧佛。每位法慧佛,都现身在法慧菩萨的面前,异口同声的说:善哉!善哉!法慧!你现在这个地方能说这种初发菩提心功德法。在我们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佛,也都同时在说这种法。一切诸佛也都是这样在说初发心功德法。

汝说此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记。于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兴于世。皆号清净心如来。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我等悉当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万佛刹微尘数法慧佛又说:法慧!你现在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同时发菩提心。我们现在给他们授记,在将来世当成佛,经过千个不可说无边劫。在同一劫中,统统成佛,出兴于世,佛号都叫清净心如来。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我们都应当护持这个法,使令将来世界发菩提心的菩萨,没有听过这种法者,完全都能听到这种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须弥顶上说如是法。令诸众生闻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亦说此法。教化众生。    

像这个娑婆世界四天下,在须弥山顶上,帝释天的妙胜殿,演说初发心功德法。使令一切众生听了之后,受佛的教化。像这样在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量、无等边、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尽虚空徧法界那样多的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也都是说这种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反迷归觉,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    

演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的菩萨,同一名字,都叫法慧菩萨。他们都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诸佛往昔所发本愿的缘故。为欲将佛法用显明的方法而开示众生的缘故。为用智慧光明来普照一切世界的缘故。也就是把所有的智慧,完全告诉众生,令其开悟。为欲开阐演说真实道理的缘故。为令一切众生证得法性而能成佛的缘故。为使令众会中大众悉欢喜快乐的缘故。为欲开示一切众生明白佛法因的缘故。什么是佛法因?就是善因。为令一切众生得到诸佛平等果位的缘故,也就是正等正觉。为明了十方法界都是一个的缘故。因为有这十种缘故,所以才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尽虚空界十方国土一切众会。欲悉成就诸众生故。欲悉净治诸业果报故。欲悉开显清净法界故。欲悉拔除杂染根本故。欲悉增长广大信解故。欲悉令知无量众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观察涅槃界故。欲增长自清净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法慧大菩萨,普徧观察尽虚空界十方所有佛国土中的众会。这乃是想令一切众生,都成就佛的果位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净治一切杂染恶业,得到清净善业,明白种因结果道理的缘故。想要完全令法界现出本源清净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拔除无明烦恼一切杂染根本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增长广大信解力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知道无量众生根性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知道三世法是平等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观察涅槃界是常乐我净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增长自己清净善根的缘故。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法慧菩萨便仰承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说出以下一百二十一首偈颂。

为利世间发大心 其心普徧于十方
众生国土三世法 佛及菩萨最胜海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利益世间所有的众生,所以才发大心。这种大心量,能普徧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国土、三世法、佛、菩萨,以及最胜海会大众听法者。

究竟虚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诸世间
如诸佛法皆往诣 如是发心无退转    

究竟虚空等于法界,所有十方一切世间。无论那个世界,那个国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萨都到那里去,广修供养十方诸佛,这样发大菩提心,永远不退转。

慈念众生无暂捨 离诸恼害普饶益
光明照世为所归 十力护念难思议    

菩萨发大菩提心,常常慈念一切众生,没有一时刻而忘了众生。要离开恼害众生的行为,普徧饶益一切众生。菩萨放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众生来皈依三宝。用佛十力来护念一切众生,修不可思议的行门。

十方国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现
如佛福智广无边 随顺修因无所著    

菩萨到十方所有的国土去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示现一切色形。他有好像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广大无边又能随顺一切佛法去修行,恒顺众生,行菩萨道。在因地要修种种行门,又要无所执著。佛法的妙处,就是破众生的执著。    

众生为什么那样自私?看不破、放不下?就因为有所执著,执著国,执著家,执著身,执著我所有的一切财物,因之,就有无量的烦恼。

有刹仰住或傍覆 粗妙广大无量种
菩萨一发最上心 悉能往诣皆无碍    

有的世界,或是仰住,其形状是仰形;或是傍覆,其形状是覆形。有的是粗世界,就是五浊恶世;有的是妙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有广的世界;有细小的世界。世界有无量无边的种类。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能到所有的世界去,广修供养,教化众生,而没有一切的障碍。

菩萨胜行不可说 皆勤修习无所住
见一切佛常欣乐 普入于其深法海    

菩萨所修的殊胜行门,是不可说的。他都是勤奋修习种种行门,而且还没有执著。见到一切佛,常生欣乐心,普徧入于佛的智慧深海中。

哀愍五趣诸群生 令除垢秽普清净
绍隆佛种不断绝 摧灭魔宫无有馀    

菩萨慈悲,哀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道这五趣最苦恼的众生,我们为什么堕于五趣?因为贪瞋痴心太重、垢秽太深的缘故。所以要扫除垢秽,恢复本有的清净。要绍隆佛种,令它不断绝,要把魔王的宫殿完全摧灭,使它没有馀剩。

已住如来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于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顶心无著     

发菩提心的菩萨,已经住在佛的平等性海中,善于修行种种微妙方便的法门。对于佛所有的境界和所说的法,他深信不疑,所以得到诸佛为他灌顶,而其心也无有执著。为什么?因为已经和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所以无所著住。

两足尊所念报恩 心如金刚不可沮
于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习菩提行

两足尊,就是佛。因为福慧具足,受人天的尊敬。在念念中报佛恩、众生恩。修菩萨道的心,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有坚固光明锐利的力量,是任何的力量所不能阻遏,也就是不可以改变修道的思想。修菩萨道的人,从初发心到最后一念,都要像金刚,即是存不退转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修道要有贯彻始终的精神,不可忽冷忽热。对于佛所修的法行,能用智慧光照了,自自然然常修习菩提行的法门。

修道人要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忍耐。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进,就被逆流的境界所转而退步。忍耐是修道第一法门,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能够这样,才会成就菩提行。

诸趣差别想无量 业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种种殊 一发大心悉明见    

诸趣有种种的分别,每一类的众生,所想的有无量无边。众生起惑、造业、受报也不相同,心念也不同,也不是一个。乃至众生的根性,也有种种不同。菩萨一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能把前边所说的业报、心念、根性完全能明见。

其心广大等法界 无依无变如虚空
趣向佛智无所取 谛了实际离分别    

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的心是广大无边,等于法界。无所依靠,无所改变,犹如虚空。他趣向入佛的智慧,但无所取。所谓「无智亦无得」,他能审谛明了真实的理体,离开一切的分别。

知众生心无生想 了达诸法无法想
虽普分别无分别 亿那由刹皆往诣    

发菩提心的菩萨,知道众生的心,但无众生的妄想。因为菩萨是离相,菩萨是深入经藏,所以智慧如海。能了达诸法实相的道理,但没有法执,他没有众生想,没有我想,也没有法想。虽然普入一切世界,教化一切众生,但是没有这种分别。若有一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刹,菩萨都前往去亲近诸佛,礼拜诸佛,供养诸佛。

无量诸佛妙法藏 随顺观察悉能入
众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处如世尊    

在无量诸佛的妙法藏,菩萨悉能随顺观察,而深入如来法性里。众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为,他没有不知道的。菩萨能生在法王家,得到无上尊贵的地位。

清净大愿恒相应 乐供如来不退转
人天见者无厌足 常为诸佛所护念    

菩萨所发清净大愿大行,恒常相应。也就是修行自己所发的愿,乐修供养法门。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永远不退供养的心。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见到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常生欢喜心,而无厌倦和知足的心,所以常为十方诸佛所护念。

其心清净无所依 虽观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无量劫 于三世中无所著    

菩萨的心中,常是清净,没有半点染汚的思想。虽然能观察甚深微妙法,但是不取著,明白一切法,而不执著一切法,这样思惟一切法的深义,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对于过去诸佛所说的法,现在诸佛所说的法,未来诸佛所说的法,皆无所执著。

其心坚固难制沮 趣佛菩提无障碍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劳    

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心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无法可以破坏。他趣向诸佛菩提大道,无有障碍。立志追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种种愚暗蒙惑。周行法界,到所有的世界去教化众生,任劳任怨,绝对不厌辛苦。

知语言法皆寂灭 但入真如绝异解
诸佛境界悉顺观 达于三世心无碍    

菩萨知道语言法都是寂灭的,他但入真如的理体,离绝不正确的知见,所有十方诸佛境界,他都随顺而观察,通达三世诸佛无著法,心中没有一切挂碍。

菩萨始发广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刹
法门无量不可说 智光普照皆明了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一开始就发广大心。菩萨的化身,即刻就能徧往十方佛刹去供养诸佛。法门虽然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可是菩萨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诸法实相,悉皆明了。

大悲广度最无比 慈心普徧等虚空
而于众生不分别 如是清净游于世    

菩萨有大悲心的思想。悲能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又能广度一切众生出三界,这种大悲心是最高上,没有可比的。慈能赐给一切众生的乐,用慈心来普徧救护一切众生,等于虚空。对于众生一律平等,而没有分别心。不论众生有善根或无善根,皆一视同仁,普徧教化。菩萨以这样的清净无为,游化一切世界。

十方众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实
恒以净心不异语 常为诸佛共加护

十方的众生,都得到安慰,没有一切的困难,没有一切的障碍。一切所作都是真实,没有虚妄。菩萨的心,常常清净,不说两样的话,所以常为十方诸佛共同来加被和保护。

在方等经上,有这样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对雷音菩萨说法华以前的因缘之后,佛又说:「在往昔有位佛,名号称檀华佛,这位佛入涅槃很久了。在那时候,我和你是一样,都是菩萨。当时又有一位菩萨,名号上首菩萨,他化为乞士(比丘),到城中托鉢乞食,另外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恒伽比丘。他问乞士:『请问你从何处来?』乞士答:『我是从真实中来的。』恒伽比丘又问:『何谓真实?』乞士答:『寂灭相故,名为真实。』恒伽比丘又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乞士答:『无所求。』恒伽比丘又问:『无所求者,为什么要求?』乞士答:『无所求中,我所以要求之。』恒伽比丘又问:『既无所求中,何必又要求呢?』乞士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也空,著者也空,实者也空,求者也空,语者也空,问者也空。寂灭涅槃,一切虚空、一切世界,亦复皆空。我为这样次第空法,而求真实。』恒伽比丘又问:『菩萨于何处求?』乞士答:『于六波罗蜜中求。』恒伽比丘听完乞士答覆之后,生大欢喜心,乃自卖其身,把得到的钱来供养 乞士(上首菩萨的化身)。」可见古时的人,为法忘躯,闻法卖身,发广大心,来供养三宝。这种精神,应该效法!

过去所有皆忆念 未来一切悉分别
十方世界普入中 为度众生令出离    

过去诸佛,常常忆念初发心的菩萨。未来诸佛,也常分别来加护初发心的菩萨。能普徧入十方一切世界中,为广度众生出离苦海,得到快乐。

菩萨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缘无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断 如是而游于法界    

初发心的菩萨,具足微妙智慧的光明,善于明了一切因缘果报,对于因果报应没有怀疑。因为见到什么事,就能了解什么事,所以把一切迷惑皆除断了。菩萨有这样的大智慧,而能游化于法界。

魔王宫殿悉摧破 众生翳膜咸除灭
离诸分别心不动 善了如来之境界    

能令魔王的宫殿完全摧破。众生的无明,好像眼翳膜一样,所以看物不清楚。要把它除灭,才能恢复光明。菩萨教化众生,没有分别心。因为离开执著,所以其心不动。他善于明了一切如来所得的境界。

三世疑网悉已除 于如来所起净信
以信得成不动智 智清净故解真实    

三世的疑惑网,完全已消除了。在佛的道场中,生起清净的信心,以清净信心得到成就不动的智慧。因为有了清净不动的智慧,所以才了解真实的道理。

为令众生得出离 尽于后际普饶益
长时勤苦心无厌 乃至地狱亦安受    

为令一切众生出离三界,得到快乐。尽未来际,普徧饶益一切众生,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不管受了多少苦,其心心不厌烦,乃至到地狱受苦,心也安然接受。好像地藏王菩萨,现在还在地狱中,救脱受苦的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地藏王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精神多么伟大!

福智无量皆具足 众生根欲悉了知
及诸业行无不见 如其所乐为说法    

菩萨修无量无边的福慧,所以福慧都具足。众生的根性和欲望,菩萨完全了知。众生所有的业报、所有的行为,他没有看不见的。如有众生所欢喜的,就来为他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法,菩萨用这四摄法来教化众生。

了知一切空无我 慈念众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间而演说    

菩萨能了知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我的存在,所以没有一切执著。他慈悲的忆念一切众生没有捨弃一切众生。用一种大悲微妙的音声,普入一切世间,而为众生演说一切的妙法。

放大光明种种色 普照众生除黑闇
光中菩萨坐莲华 为众阐扬清净法    

放出种种大光明,在光明中又有种种的色。这种光色普照一切众生,令其消除黑暗。在光中有菩萨坐在大宝莲华之上,为众生开阐宣扬清净的妙法。

于一毛端现众刹 诸大菩萨皆充满
众会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众生心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仰承诸佛大威神力,能在一根毫毛端上,现出十方诸佛刹土。在诸佛刹土中有诸大菩萨,而充满法界。在诸佛的众会中,有清净海会诸菩萨,每位菩萨的智慧,各不相同。所有的菩萨,能完全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念,所欢喜的是什么?

十方世界不可说 一念周行无不尽
利益众生供养佛 于诸佛所问深义    

十方世界,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可是菩萨在一念之间,都能周徧游行所有的世界,没有不到之处。为什么?因为他欲利益众生和供养诸佛。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到十方诸佛的处所去请问甚深妙义。

于诸如来作父想 为利众生修觉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处无所著

初发心的菩萨,对于十方诸佛作为慈悲父。为利益众生,才修行一切觉行。又叫觉观,即是由觉悟来观察。智慧要是多了,就能善巧方便通达一切诸法实相,入到菩萨最深的般若门,但无所执著。

觉有八种:①欲觉:就是常想要得到心中所欢喜的境界。②瞋觉:就是无明火很大,自己控制不住,到时候,情不自禁就对人发脾气。③恼觉:就是恼害他人,干涉他人的自由,毁谤他人的名誉。④亲里觉:就是常忆念亲戚朋友。⑤国土觉:就是常想世界平安或不平安。⑥不死觉:不能觉悟自己会死,所以拼命积财资养。⑦族姓觉:常在族姓中分别贵贱。⑧轻侮觉:就是我慢觉。即是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比他人高明。这八种觉与道不相应,应该把它转变过来,才能与道相应。

随顺思惟说法界 经无量劫不可尽
智虽善入无处所 无有疲厌无所著    

随顺种生的思惟来说法界的道理,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也不能说穷尽。智慧虽然善巧通入法藏,可是也没有处所。虽无处所,但也不疲厌,也不执著。为什么?因为有所得无所得,都无所执。

三世诸佛家中生 证得如来妙法身
普为群生现众色 譬如幻师无不作    

菩萨在三世诸佛的家中,作为法王之子,证得如来的妙法身。普徧为一切众生现出种种色身,就好像幻术师千变万化,没有不能变作的。

或现始修殊胜行 或现初生及出家
或现树下成菩提 或为众生示涅槃    

菩萨或者现出开始修行的殊胜行门。或者现出初生于世,或者现出家修道,或者现出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或者现出入涅槃等等八相成道的相。

菩萨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语意想皆已除 种种随宜悉能现    

菩萨所住都是希有的法,所行所作都是佛的境界。而不是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菩萨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清净,皆已断除三恶业。他用种种方便法门,随宜说法,示现一切身。

菩萨所得诸佛法 众生思惟发狂乱
智入实际心无碍 普现如来自在力    

菩萨所得一切诸佛法,众生一思想这种境界,心就发狂乱。菩萨的智慧,能入般若真实的理体,心无挂碍,普徧示现佛的自在神力。

此于世间无与等 何况复增殊胜行
虽未具足一切智 已获如来自在力    

这种境界,在世间没有可以比拟,何况一天比一天增加殊胜的行门。菩萨虽然未具足佛的一切智慧,可是已经获得佛的自在神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众生时非时 为利益故现神通    

已经住在究竟一乘的佛道,深入微妙不可思议最上的法门,善于知道众生的心,什么时候机缘成熟可以度,什么时候机缘不成熟不可以度,完全了知。为利众生的缘故,所以示现种种神通。

分身徧满一切刹 放净光明除世暗
譬如龙王起大云 普雨妙雨悉充洽    

菩萨能分无量的身,徧满一切佛刹。放大智慧光明,消除世间一切黑暗。譬如龙王在虚空中兴起一块大云,普徧降落妙法雨,令所有干苦的众生,都得到法雨的滋润。

观察众生如幻梦 以业力故常流转
大悲哀愍咸救拔 为说无为净法性    

菩萨观察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因为众生起惑、造业、受报,所以在六道轮廻中转来转去,不得解脱。菩萨有大悲心,哀愍一切众生,所以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众生而说无为清净的法性。

佛力无量此亦然 譬如虚空无有边
为令众生得解脱 亿劫勤修而不倦    

佛的力量是无量无边,菩萨教化众生的力量,也是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一样,是没有边际的。为使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所以在亿劫中,勤修佛法而不疲倦。

种种思惟妙功德 善修无上第一业
于诸胜行恒不捨 专念生成一切智    

用种种禅定三昧来修行一切妙功德,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善于修行无上第一业,也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一切殊胜的法门,恒常不捨离行菩萨道。专念一切众生,专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

一身示现无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徧
其心清净无分别 一念难思力如是    

一身能示现无量身,在无量身又现出一身。这种神通用能徧满一切世界。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所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或者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分别心。不管众生是善或是恶,他是一律平等,不分彼此,一视同仁。而能在一念之中,周徧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刹土,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这样子。

于诸世间不分别 于一切法无妄想
虽观诸法而不取 恒救众生无所度

菩萨教化众生,在一切世间上,以智光来照了一切众生的根性,而不分别众生的善恶。对于一切法,都没有预先生出妄想:我用什么法来教化众生?虽然以智慧来观察诸法,但是不取著诸法。常常救度众生,而不执著度众生的相。

我们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传的思想。「喂!你们知道吗?我在行菩萨道,我在教化众生,我在救度众生等等」。所谓「终日度生,而无所度」,要有这种的精神。在禅宗所说:「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著衣未著一缕纱。」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是为教人不要执著,不取于相。

一切世间唯是想 于中种种各差别
知想境界险且深 为现神通而救脱

由众生的妄想,而造成虚妄的世间,所以说一切世间唯是想。在世间中有种种的妄想,每一类的众生有每一类的妄想,各各不相同。菩萨知道妄想的境界是危险的,而且又深又广,所以示现神通来救脱一切众生出离三界。

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对治妄想,要把妄想修断。怎样能断妄想?例如打饿七(不吃饭),就是打死妄想。我常问你们死了没有?不是说人死了没有?是问妄想死了没有?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知道几天不吃饭的心?如果还有这个心?那就是妄想。这就证明贪心还没有停止。打饿七就是治贪心的方法。你(妄想)想吃东西吗?就不给你吃。你想喝牛奶吗?就不给你喝。这就是和妄想来斗争。这是修道人一种无比的力量,来征服妄想,把它调伏了,再不能扰乱修道人的清净心。

譬如幻师自在力 菩萨神变亦如是
身徧法界及虚空 随众生心靡不见    

神通并不是真实的。好像幻术师一样,能自无化有,自有化无。又能忽大忽小,忽隐忽显,有一种自在的力量,所谓「变化莫测」,也就是变化无穷。菩萨所用的神通变化,也是这样子,一身能普徧充满希望所有法界和虚空界,随众生的心念而示现,没有看不见菩萨所示现的身。

能所分别二俱离 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 但愿普与众生乐

没有一个能分别,也没有一个所分别,把能所分别都离开了。菩萨的心,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所以叫不垢不净,都无所取。不执著垢,不执著净。或者被业所繫缚,或者得到解脱。无论是繫缚或是解脱,这两种智慧都完全忘掉。但愿普徧利益众生,赐与众生的快乐。

为什么世界有战争?因为大家争夺利益。你争我夺,就发生战争。愚痴的人,就受聪明人所欺骗。聪明的人不但骗人家,而且还骗自己。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上的斗争或战争,就因为一个名或一个利。如果把名利放下,就没有争,也没有夺,人类和平相处就变成清净的世界。所以菩萨把一切利益迴向给一切众生,自己一点也不要。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能令众生生欢喜心,菩萨就满愿了。所谓「忘人无我」。菩萨有这种思想,怎会有人来和菩萨斗争?就是魔王见到菩萨,也生欢喜心而不斗争了。人人都能学菩萨的精神,一切为人不为己,世界上就绝对没有战争,永远和平。

一切世间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无畏
思惟诸法亦复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一切虚妄的世间,是由妄想的力量而成就的。菩萨用智慧来明白世间一切的虚妄。那么,心就无所畏惧,就能看得破,放得下。思惟一切法,都是这样。修禅定的思惟修,修智慧的闻思修,也是这样。过去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间也不停留;未来的时间还没有来到,所以三世推求,一切了不可得,一切没有实体。怎样推求也找不到,因为了不可得嘛!

能入过去毕前际 能入未来毕后际
能入现在一切处 常勤观察无所有    

思惟诸法三世了不可得,能入过去,前际也没有了。能入未来,后际也没有了。能入现在,一切的时间和空间,一切处也没有了。常常观察一切诸法,都是了不可得。

随顺涅槃寂灭法 住于无诤无所依
心如实际无与等 专向菩萨永不退    

为什么一切诸法了不可得?因为随顺涅槃寂灭法,所以了不可得。住在无诤三昧中,和所有人没有诤论,也不依赖所有的法。心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心。这种实际是没有可比的,只是向菩提道上走,永远不会往回头走,也就是不会生退转心。修行人,一定要向前进,不可向后转。否则,离菩提道相差甚远!

修诸胜行无退怯 安住菩提不动摇
佛及菩萨与世间 尽于法界皆明了    

菩萨修行一切殊胜的行门,不怕一切困苦艰难。安住在菩提道上,不会见异思迁而摇动。也就是永远有坚固的道心,不会被一切境界所转。不会受不住魔的考验而生退心。诸佛和菩萨在这世间上,所有法界的道理,完全了解明白。

欲得最胜第一道 为一切智解脱王
应当速发菩提心 永尽诸漏利群生    

菩萨修行,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得到一切智慧,成为解脱中的解脱王。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境界?应当急速发大菩提心,永远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统统断尽。如果能这样,就没有漏。漏就是有欲心。欲心就是生死的根本。浅言之,谁有漏,谁就不能出离三界;谁无漏,谁就能出离三界。修道就是要永尽诸漏。尤其是婬欲的念头,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念头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假设永断尽诸漏,就能利益群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的好处。

趣向菩提心清净 功德广大不可说
为利众生故称述 汝等诸贤应善听    

常常趣向菩提道,心中就会清净。发菩提心这种功德是广大无边而不可说的。既然说不出来,那么,为什么又要说呢?因为想令众生同发菩提心,同成无上道,所以在不可说中,又说这种功德,你们(指华严法会大众)各位贤人,应该注意来听我所说的道理。

无量世界尽为尘 一一尘中无量刹
其中诸佛皆无量 悉能明见无所取    

譬如把无量无边的世界,都磨碎成为一粒一粒的微尘。在每粒微尘中,又现出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在每个刹土中,又有无量无边诸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可是初发心的菩萨,对于这个广大的数目,分析得非常清楚,而不执著这个数目,所以说悉能明见无所取。

善知众生无生想 善知言语无语想
于诸世界心无碍 悉善了知无所著    

菩萨因为有他心通的缘故,所以善于知道众生心中所想的事,他用善巧方便法来教化众生,但是没有教化众生的执著。菩萨对一切语言,完全明了,不但会说,而且会写,无论那类众生的语言,他都能无师自通。所以用种种语言来教化种种众生,可是没有语言的执著。对于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明白了,心无挂碍。无论是世间法或出世法,统统明了,因之,而没有执著。

其心广大如虚空 于三世事悉明达
一切疑惑皆除灭 正观佛法无所取    

菩萨的思想和行为,广大无边,犹如虚空。对于三世的事理,完全明了,通达无碍。所有一切的无明和迷惑,都消除灭尽,虽然修持一切佛法,但是不执著一切法。

十方无量诸国土 一念往诣心无著
了达世间众苦法 悉住无生真实际    

十方有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菩萨能在一念之中,皆往十方诸佛国土去供养诸佛,去教化一切众生。无论到了那个国土,其心不执著。明了通达世间一切乐,便是众苦的因,所谓「众苦交煎,众魔充满」。他常住在实相理体上,真实寂灭法上。

无量难思诸佛所 悉往彼会而觐谒
常为上首问如来 菩萨所修诸愿行    

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那样多的诸佛所。菩萨一一悉往诸佛道场法会中,礼拜诸佛,瞻仰诸佛,作为上首,代表大众向佛请法,这是菩萨所修行一切的愿,和一切的行。

心常忆念十方佛 而无所依无所取
恒劝众生种善根 庄严国土令清净    

菩萨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心中常忆念十方诸佛。虽然忆念,但不依赖,也无所取。为什么?因为菩萨知道佛是已经成的佛,众生是未成的佛,自己是当成的佛,所以无所执著。菩萨常用方便法门,种种语言来劝说一切众生,多种善根,栽培善根,令其增长,令其成熟,得到解脱。他又庄严十方诸佛国土,令其清净。

一切众生三有处 以无碍眼咸观察
所有习性诸根解 无量无边悉明见    

一切众生,趣向生到三有的地方,菩萨以无碍智慧眼来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缘,众生所有种种的习气,根性,知解有无量无边那样多,可是菩萨能完全明见。

众生心乐悉了知 如是随宜为说法
于诸染净皆通达 令彼修治入于道    

众生有种种的心乐,菩萨悉了解知道。因为菩萨明白众生的根性和欲乐,所以为众生而说善巧方便之法。菩萨对于染汚法和清净法,都通达无碍,明白了解。令一切众生依法修行,对治一切习气毛病,使令入于无上道。

无量无数诸三昧 菩萨一念皆能入
于中想智及所缘 悉善了知得自在    

无量无数那样多的三昧解脱,菩萨能在一念之中,都能趣入。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缘等一切的一切,都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详详细细,得到真正清净的自在。

菩萨获此广大智 疾向菩提无所碍
为欲利益诸群生 处处宣扬大人法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获得这种广大的智慧,明了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觉道上走,一点障碍也没有。菩萨想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所以到处宣扬大人的法,大人法是八大人觉经所说的八种觉法:①世间无常觉。②多欲为苦觉。③心无厌足觉。④懈怠堕落觉。⑤愚痴生死觉。⑥贫苦多怨觉。⑦五欲过患觉。⑧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这八种事,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法。

在遗教经(涅槃经)上也说八种法。
①少欲:就是没有好名的欲,也没有好利的欲,没有作领袖的欲,也没有好诤论的欲。总而言之,没有一切的欲。

②知足:就是无贪心。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能知足的人,常常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恼的,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在一切时一切处,常常知足,便无烦恼。

③寂静:离开烦恼为寂,断绝苦患为静。就是没有一切的喧哗声。大人所觉的法,好寂静无声。

④精进:就是勤学,勇猛精进,所谓「业精于勤」。修道人,用一分功,便有一分的代价。修道人的时间,非常保贵,可以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没有时间去打閒岔,影响他人修道。要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六时常精进,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⑤正念:就是正当清净的念,而不是邪念。正念就是清净心,邪念就是染汚法。

⑥正定:不徧不邪为正,不思不想为定。也就是不动心的表现。修道人,要有择法眼,修正定不修邪定。

⑦正慧:就是真正的智慧,辨是非,明善恶,分析事理,十分正确。不可有世智辩聪那种小聪明,那是邪智慧。

⑧不戏论:佛菩萨是不说笑话,所说都是真实的,没有戏论法。这八种法,是大人所修的法。

善知世间长短劫 一月半月及昼夜
国土各别性平等 常勤观察不放逸    

菩萨能观察八万大劫以外的因缘,阿罗汉只能观察八万大劫以内的因缘。这位菩萨不但能观察八万大劫的事情,就是最长的劫和最短的劫,都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每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个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换言之,在这个长劫中,有无数成住坏空四个劫那样长的时间。在短劫中,有一个月或半个月,甚至一昼夜那样短的时间。国土虽然不同,但是国土性是平等的。菩萨是常勤学习种种智慧,观察世界成住坏空的因缘,时时刻刻在精进,而不放逸,也不懈怠。

普诣十方诸世界 而于方处无所取
严净国土悉无馀 亦不曾生净分别    

菩萨普徧往十方诸世界,去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所到之世界而无执著,也没有分别心。他只知要到十方去亲近诸佛,去庄严清净所有的诸佛国土。虽然严净国土,但是不生清净庄严国土的分别想。

众生是处若非处 及以诸业感报别
随顺思惟入佛力 于此一切悉了知    

菩萨不管众生在天堂也好,在地狱也好,和三业感报的分别。他都随机说法,也就是观机逗教。换言之,因人说法,应病予药。随顺思惟,用种种诸佛方便的力量,对于一切众生应用什么法来教化,菩萨都明了知道。

一切世间种种性 种种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与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观察    

一切世间所有的众生,有种种的根性,因为众生有种种所行所作的业,所以住在三有中,轮转不息,不论是利根,或是中根,或是下根,像这样的根性,菩萨都观察得非常清楚。

净与不净种种解 胜劣及中悉明见
一切众生至处行 三有相续皆能说    

众生的根性,或者是清净,或者是不清净,这种种的情形,菩萨都能了解,或者是胜根,或者是劣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菩萨能完全明见。一切众生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修什么法门,成就什么果位。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众生为什么在三有轮廻中流转生死?又相继连续不断绝?菩萨有慈悲的心肠,为众生详详细细来解释说明,令众生知道生死的根源。

禅定解脱诸三昧 染净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乐殊 净修佛力咸能见    

禅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处、灭受想定,这是止息一切心识的定。解脱有八解脱,就是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④空无边处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⑧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三昧译为定。止心于一境,不令其散动,这叫做定。三昧有多种,例如念佛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唯心三昧、安般三昧、游戏三昧等等,也就是一切的定。如果种染汚的因,便不容易得定。若是种清净的因,就容易得定,也容易得到解脱。所以说染净因起各不同。或者前生受苦多,或者享乐多,皆因所种之因不同故,所以菩萨清净修习佛的十力,对于这一切的因缘,都清楚能见到。

众生业惑续诸趣 断此诸趣得寂灭
种种漏法永不生 并其习种悉了知    

众生为什么轮廻在六道中?因为业惑相续的缘故。所谓「起惑、造业、受报」,所以相续不断。如果断了六道轮廻,就得到寂灭,就出离三有。若能断习气毛病,无明烦恼等等,就永不生起,并且其习性种子,菩萨也都明了知道。

如来烦恼皆除尽 大智光明照于世
菩萨于佛十力中 虽未证得亦无疑    

佛把一切烦恼都除尽,所以本有的智慧现前。这种大智慧光明,普徧照耀于世间。菩萨在佛的十种智慧力中,虽然未能证得佛的十力,但是也毫不怀疑。

菩萨于一毛孔中 普现十方无量刹
或有杂染或清净 种种业作皆能了    

菩萨有神通妙用,可以在一根毛孔中,普徧现出十方无量诸佛国土。或者有杂染的刹土,或者有清净的刹土。众生造种种的业,受种种的报,菩萨都能明了知道。

一微尘中无量刹 无量诸佛及佛子
诸刹各别无杂乱 如一一切悉明见    

在一粒微尘中,能现出无量诸佛刹土。在无量诸佛刹土中,又有无量诸佛在那里演说妙法。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又有无量大菩萨在那里聆听佛演说妙法。在一粒微尘中或一根毫毛端,所现的无量佛刹,有条不紊,互不杂乱。菩萨能见到每一个佛刹,乃至所有的佛刹,都能明见。

于一毛孔见十方 尽虚空界诸世间
无有一处空无佛 如是佛刹悉清净    

菩萨能在一根毛孔中,看见十方所有的世界。尽虚空徧法界那样多的世间,完全看得见。而无一处没有佛在那里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在每根毛孔中,都现出十方世界,每个世界中,有无量诸佛在演说妙法,那些佛刹,都是清净庄严。

于毛孔中见佛刹 复见一切诸众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昼夜月时有缚解    

菩萨能在每根毛孔中,见到十方诸佛刹土。不但见到十方诸佛刹土,而且又见到一切众生。在三世六趣中,各有不同的业报。在昼夜月时各不相同,或者有的被业所繫缚,或者有的得到解脱。

如是大智诸菩萨 专心趣向法王位
于佛所住顺思惟 而获无边大欢喜    

这样有大智慧的诸菩萨,专心一致趣向法王的果位。就是修六度万行的法,才能在佛所住。他随顺佛的思惟,而获得无边大欢喜。

菩萨分身无量亿 供养一切诸如来
神通变现胜无比 佛所行处皆能住    

发菩提心的菩萨,能分身成为无量亿那样多,徧往十方佛处所,去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神通变现是最殊胜,没有可比的。凡是有佛教化众生的地方,菩萨都去供养。因为菩萨广修供养的法门。

无量佛所皆鑽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见佛闻法勤修行 如饮甘露心欢喜    

菩萨在无量诸佛处所中,鑽研穷究诸佛所说法的义理,仰慕佛法,用功学习。所有佛的法藏,菩萨俱在其中寻找法味。见到佛,闻到法,就勤加修行,研究法理。好像饮甘露水那般的甜美。把干渴已解除了,把贪瞋痴也消除了,所以心生大欢喜。

已获如来胜三昧 善入诸法智增长
信心不动如须弥 普作群生功德藏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已经获得诸佛殊胜定。善能入诸法,演说诸法,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信心一天比一天坚固,绝不动摇,犹如须弥山一样。普徧作为一切众生的功德藏。

慈心广大徧众生 悉愿疾成一切智
而恒无著无依处 离诸烦恼得自在

菩萨的慈悲心,是广大无边际。能普徧救护一切众生,愿众生很快成就一切智慧,虽然得到智慧,但不执著,也无依处,离开一切烦恼,而得到自在。

众生为什么尽做众生?就因为没有离开一切烦恼。如果把烦恼离开,就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菩萨为什么作菩萨?因为没有烦恼。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替众生著想,没有半点自私自利的心。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他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为众生服务,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伟大!

哀愍众生广大智 普摄一切同于己
知空无相无真实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萨有广大的智慧,哀愍可怜一切众生,所以普徧摄受一切众生,如同摄受自己一样。菩萨知道诸法皆空,没有真实性。但是行菩萨道的心愿,永不懈怠,永不退转。

菩萨发心功德量 亿劫称扬不可尽
以出一切诸如来 独觉声闻安乐故    

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量,用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称扬赞叹也说不尽。十方诸佛在往昔时,都是行菩萨道,这是令声闻和独觉都得到安乐的缘故。

十方国土诸众生 皆悉施安无量劫
劝持五戒及十善 四禅四等诸定处    

菩萨在十方国土中,常行布施,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又劝说指导一切众生持五戒修十善,再修四禅定和四等定。四等就是四空定,灭受想定等,这是诸定处。

复于多劫施安乐 令断诸惑成罗汉
彼诸福聚虽无量 不与发心功德比    

菩萨又在多生多劫中,布施给众生一切的安乐,令一切众生断惑证真,成就阿罗汉果位。这个福德虽然无量无边,可是不能和初发心的功德来比较。

又教亿众成缘觉 获无诤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数譬谕无能及    

菩萨又教百千万亿众生,成就缘觉道。获得无诤三昧,行微妙不可思议的道。这种功德是无量无边。可是和初发心的功德来比较,就用算术和譬喻来形容,也不能及。

一念能过尘数刹 如是经于无量劫
此诸刹数尚可量 发心功德不可知    

在一念之中,能经过微尘数那样多的佛刹。像这样的境界,再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其佛刹数也无法可知。就算能知道其数量,但是初发心的功德,无人能知道有多少。

过去未来及现在 所有劫数无边量
此诸劫数犹可知 发心功德无能测    

过去劫,未来劫,现在劫,所有的劫数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少。这种劫数还可以能知道。可是发菩提心的功德,无人可以揣测出来,究竟有多少。

以菩提心徧十方 所有分别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达 利益无量众生故    

用广大菩提心,徧满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性和知解,没有不知道的。在一念之中,三世的时间,都通达无碍。菩萨发菩提心,为利益无量众生的缘故,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十方世界诸众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虚空际可测 发心功德难知量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菩萨皆欲明白方便智慧以及他们的意趣和行为。纵使虚空的边际还可以测量,但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是难以计算的。

菩萨志愿等十方 慈心普洽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无边际    

初发心的菩萨,他的志愿徧满十方。用慈悲心,普度众生,令其反迷归觉,修行成佛的功德。菩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力是无有边际。

众生欲解心所乐 诸根方便行各别
于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众生的欲,众生的解,众生的心所乐,众生的诸根和所行的方便法门,各有分别,而不相同。虽然很複杂,可是菩萨能在一念之中,都可以知道。因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心是同等的没有分别。

一切众生诸惑业 三有相续无暂断
此诸边际尚可知 发心功德难思议    

一切众生,起惑、造业、受报,这是因果定律。所以在三有中,相续不断,没有暂时停止的时候,这种诸边际尚可知道,可是初发心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发心能离业烦恼 供养一切诸如来
业惑既离相续断 普于三世得解脱    

发菩提心能远离一切业烦恼,而能广修供养一切诸佛。众生所造的业和迷惑,都已断绝。生死的果也断绝,再不相续。普于三世,都得到解脱。

一念供养无边佛 亦供无数诸众生
悉以香华及妙鬘 宝幢旙盖上衣服    

菩萨以神通的力量,能在一念之中,供养十方无数诸佛,也供养无数诸众生。用什么来供养?用种种妙香和妙鬘,以及宝幢、宝旙、宝盖,上等衣服等等。

美食珍座经行处 种种宫殿悉严好
毗卢遮那妙宝珠 如意摩尼发光耀    

菩萨用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最珍贵的师子座来供养佛,以及经行处,都用七宝来庄严。又用种种宫殿来供养诸佛及一切众生,都是庄严妙好。毗卢遮那佛的妙宝珠、如意珠、摩尼宝珠,发出光辉,照耀十方世界。

念念如是持供养 经无量劫不可说
其人福聚虽复多 不及发心功德大    

在念念中,用种种七宝来供养诸佛及一切众生,经过无量劫不可说那样长的时间,这个人的福报虽然很多,可是不及初发心功德大。

所说种种众譬喻 无有能及菩提心
以诸三世人中尊 皆从发心而得生    

任何的譬喻,都没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发菩提心而生出来。谁发菩提心,谁就是佛。

发心无碍无齐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众生皆永度    

发菩提心的功德,没有一定的齐限,是圆融无碍的。要想知道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那是不可得,无法能揣测出来。至于一切智,一切种智,菩萨也发誓愿,必得到成就。菩萨发心,是永远度脱所有的众生,令其出离三界,得到涅槃快乐。

发心广大等虚空 生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无异 永离众著佛平等    

菩萨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发广大菩提心,等于虚空。发这种菩提心,所生的功德,同法界平等。菩萨所行,虽然普徧法界,但是永远离开一切执著,和诸佛的解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一切法门无不入 一切国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达 一切功德皆成就    

所有八万四千法门,菩萨没有不得入,十方一切诸佛国土,菩萨都去供养诸佛。诸佛的一切智慧的境界,菩萨能通达无碍。所有诸佛的一切功德,菩萨皆能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续 净诸戒品无所著
具足无上大功德 常勤精进不退转    

菩萨有难捨的慈悲心肠,所以恒常布施,相续不断。菩萨不但修布施法门,而且也修持戒法门。修持一切清净的戒品,而没有执著。因此,具足无上大功德,菩萨勤修忍辱法门和精进法门,永不退转。

入深禅定恒思惟 广大智慧共相应
此是菩萨最胜地 出生一切普贤道    

菩萨勤修深禅定,也就是思惟修,就和广大智慧共相应。换言之,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坐禅坐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大智慧自然现前,也就是超人的智慧。往浅显来讲,就是神通,知人不知的事,见人不见的物。这六度是菩萨最胜的行门,由发菩提心的关係,而生出一切普贤菩萨所修的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 靡不护念初发心
悉以三昧陀罗尼 神通变化共庄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位佛不护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十方诸佛用种种三昧力量来加持初发心菩萨,又用种种陀罗尼(总持)和神通变化,共同来庄严。

十方众生无有量 世界虚空亦如是
发心无量过于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十方世界的众生,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世界也无量,虚空也无量。发菩提心也是无量,可是能超过众生、世界、虚空种种无量。为什么?因为发菩提心,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为四辩无畏本
十八不共亦复然 莫不皆从发心得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母,所以生出一切诸佛。又是佛十力的根本,又是四无碍辩的根本,又是四无所畏的根本,又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总而言之,一切诸法都是从初发菩提心中所证得的。

诸佛色相庄严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无著所应供 悉以发心而得有    

十方诸佛的色相庄严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平等身、智慧身、妙法身、无著身、应供身,都是从发菩提心中而得到这种种身。

一切独觉声闻乘 色界诸禅三昧乐
及无色界诸三昧 悉以发心作其本    

一切独觉乘和声闻乘,在色界得到四禅三昧的快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在无色界得到四空三昧的快乐。这种无法可形容的快乐,都是从初发心中证得的,所以初发心作为诸禅三昧的基础。

一切人天自在乐 及以诸趣种种乐
进定根力等众乐 靡不皆由初发心    

所有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得自在的快乐,以及诸趣中种种快乐。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快乐,和信进念定慧五力的快乐(五根能生五种力量)。这种种的快乐,都是从初发心中得来的。

以因发起广大心 则能修行六种度
劝诸众生行正行 于三界中受安乐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发广大的心愿。愿一切众生断一切烦恼,愿一切众生学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成无上佛道。因为发广大的誓愿,所以才能修行六度的行门。菩萨的工作,就是劝说一切众生修行菩提正行,在三界中常得受安乐。

住佛无碍实义智 所有妙业咸开阐
能令无量诸众生 悉断惑业向涅槃    

菩萨能住在诸佛圆融无碍真实义理的智慧上,所有微妙业,都能来为众生开演阐扬妙法,能使令无量诸众生,把粗惑细惑、见惑思惑,以及尘沙惑和无明惑,统统断尽,而趣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净日 众行具足犹满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无垢无碍同虚空    

菩萨的智慧光明,犹如清净的太阳,所修六度的行门,都具足圆满,犹如清净的满月,所修的功德也盈满,犹如大海,大海是不择细流,无论大江小河的水,都收纳容藏。也没有染汚,也没有障碍,如同虚空一样的清净而无边际。

普发无边功德愿 悉与一切众生乐
尽未来际依愿行 常勤修习度众生    

菩萨普徧发广大无边的功德愿,愿给一切众生快乐,愿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依照自己所发的愿去修行,常勤学修习广度众生的法门。

无量大愿难思议 愿令众生悉清净
空无相愿无依处 以愿力故皆明显    

菩萨所发无量的大愿,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他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法,而无染汚的思想。菩萨所修的行门,没有执著。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实相。虽然发愿度众生,但不执著于愿。也不依赖一切处。因为发愿力的缘故,所以一切的一切,很明显的现出来。

了法自性如虚空 一切寂灭悉平等
法门无数不可说 为众生说无所著    

菩萨明了一切诸法自性,犹如虚空。法的本体是寂灭的,这种寂灭法是平等的。法门有无量不可说那样多。为教化众生,在不可说之中,还要说这个法。虽然为众生说法,但无所执著。

十方世界诸如来 悉共赞叹初发心
此身无量德所严 能到彼岸同于佛    

在十方世界所有诸佛,他们共同来赞叹初发菩提心的功德。这种菩提心是无量功德所庄严。能达到涅槃彼岸,便和佛同体。

如众生数尔许劫 说其功德不可尽
以住如来广大家 三界诸法无能喻    

纵使用好像众生数量这样多的大劫的时间,来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说穷尽。已经住在佛广大的家中,就用三界中一切诸法来譬喻初发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譬喻出来。

欲知一切诸佛法 宜应速发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胜 必得如来无碍智    

想要知道十方诸佛所说的法,那么,就应该快点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在功德中最殊胜,必定能得到诸佛无所障碍的智慧。

众生心行可数知 国土微尘亦复然
虚空边际乍可量 发心功德无能测    

众生的心念和行为,可以数知有多少。每个国土中所有的微尘,也可以数知有多少。虚空的边际,也可以度量有多大。可是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无法可以揣测。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间一切乐
增长一切胜功德 永断一切诸疑惑    

菩提心能生三世一切佛,菩提心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快乐,菩提心能增长一切殊胜的功德,菩提心能永断一切疑惑的业障,总言之,发菩提心,才能成佛道。

开示一切妙境界 尽除一切诸障碍
成就一切清净刹 出生一切如来智    

菩提心的功德,能开示一切妙境界,能尽除一切诸障碍,能成就一切刹土,能庄严一切刹土,能清净一切刹土,能生出一切佛的智慧。

欲见十方一切佛 欲施无尽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 宜应速发菩提心   

欲想见十方三世诸佛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想要成就无穷尽的功德藏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想要灭除众生一切诸烦恼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应该急速的发菩提心,才能达到所希求的目的地——究竟涅槃。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