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五位百法简表

(一) 心法八  (有主动支配能力)

1. 眼识(能观)

2. 耳识(能听)

3. 鼻识(能嗅)

4. 舌识(能尝)

5. 身识(能触)

6. 意识(能知诸法)

7. 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

8. 阿赖耶识 (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

(二) 心所有法五十一  (受心王指挥)

1. 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1. 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

2. 触(由境生心)

3. 受(由触生受)

4. 想(由受生想)

5. 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

2. 别境五(个别境界)

1. 欲(欲望)

2. 胜解(审解后之决定)

3. 念(铭记不忘)

4. 定(专注)

5. 慧(拣择性)

3. 善法十一(助于修行)

1. 信(信心)

2. 精进(勇猛心)

3. 惭(惭于过错)

4. 愧(愧不如人)

5. 无贪(不贪)

6. 无嗔(不恨)

7. 无痴(不昏暗)

8. 轻安(身心自在)

9. 不放逸(守规矩)

10. 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

11. 不害(克己不损于人)

4. 根本烦恼六(五钝使和五利使)

1. 贪

2. 嗔

3. 痴

4. 慢

5. 疑

6. 不正见

a. 身见(执身是我)

b. 边见(不合中道)

c. 见取见(非果计果)

d. 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

e. 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

5. 随烦恼二十

小随十种

1. 忿(嗔心遽发)

2. 恨(嗔藏心内)

3. 恼(恨之极点,恼怒形于外)

4. 覆(忿恨藏于心,待时暗害人)

5. 诳(假仁假义)

6. 谄(谄媚)

7. 憍(自负)

8. 害(损害于人)

9. 嫉(妒忌)

10. 悭(悭吝)

中随

11. 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

12. 无愧(不知愧不如人)

大随八种

 

13. 不信(无信心)

 

14. 懈怠(懒惰)

 

15. 放逸(不守规矩)

 

16. 昏沉(常睡懵懂)

 

17. 掉举(烦燥不安)

 

18. 失念(失正念,存邪念)

19. 不正知(所知皆邪见)

20. 散乱(心不在焉)

6. 不定四

1. 睡眠(闇昧、无智慧)

2. 恶作(后悔)

3. 寻(粗思惑)

4. 伺(微细思惑)

(三) 色法十一

1. 眼

2. 耳

3. 鼻

4. 舌

5. 身

6. 色

7. 声

8. 香

9. 味

10. 触

11. 法处所摄色(五尘落于意识之影子)

(四)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1. 得(由贪心起)

2. 命根(生命)

3. 众同分(同类)

4. 异生性(类同报异)

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7. 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

8. 名身(名显用)

9. 句身(句显法)

10. 文身(字显体)

11. 生(成)

12. 住(住)

13. 老(坏)

14. 无常(空)

15. 流转(轮回)

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18. 势速(迁变不停)

19. 次第(法之次第)

20. 时(时间性)

21. 方(方位性)

22. 数(数目性)

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24. 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五) 无为法六

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

2. 择灭无为(权教菩萨所证涅槃境界)

3. 非择灭无为(有为缘缺,实教菩萨所说)

4. 不动无为(定不动,生有色界天)

5. 想受灭无为(苦乐不动心,生无色界天)

6. 真如无为(如来藏,圆成实性)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