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尽心的君王?

我这么用心为老百姓想法子,怎么我国里的人不见多,邻国的人也不见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三

梁惠王曰。梁惠王和孟子在一起,这时梁惠王就说了,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就是寡德之人,寡少之人,也就是一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很寡少的一个国家领袖,所以他自称寡人。他说我对于治国的方略,尽心焉耳矣!我昼夜很尽心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没有一时一刻把怎么样治国,怎么样对老百姓有益处给忘了,我已经尽到我的心了!也就是我费了很多脑筋,来为老百姓谋幸福。怎么说呢?

河内凶:我在河南这儿治国,如果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那个地方凶了,就是过贱年,或者旱、或者涝,有饥荒之年。则移其民于河东:我就把少壮、能做工的人迁移到河东(今山西省黄河以北)去。移其粟于河内:把河东多余的粮食,搬到河内来赈济老百姓。河东凶,亦然:河东要是有贱年,遇到饥荒之年的时候,我也这样做。

其实梁惠王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在凶的地方也应该有人在那儿做工,你却把做工的人都迁移到旁的地方去,这是令那个地方更火上浇油,没有人做工,那更没有生产了。若把河东的粮食搬到河内,这样河内虽然有粮食吃,可是却养成一种依赖的心、懒惰的心,等着救济的粮食到这儿,而不做工,不自己想法子来救济自己,就等吃现成的。就好像现在美国,人们做了几个月工,然后失业了,失业就向政府领救济金。失业金一领,可以领几个月,也不用做工,就在那儿吃现成的,这都把老百姓惯得懒了。梁惠王治国的方法,也是劳民伤财,无济于事,不能救急,不能令人有自力更生的精神。

无论是河东凶或是河内凶,都应该预先防备凶年,想办法来突破饥馑的时候。可是他不这样做,他不防旱、不防涝,也不防患未然。刚才有人说防患未然,治国也是这样,应该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你等荒年来了,才搬来搬去的,这是虚耗国帑,交通也成问题。当时交通一定没有现在这么好,他把粮食和老百姓搬来搬去,这一搬,也费了很大的精神、财力和物力,无形中就给老百姓添麻烦了。

所以,邻国之民不加少:他说,我对国家这么地尽心,可是邻国的人民,也没有看我这么样帮助老百姓,就移民到我这儿来,所以邻国的人民不减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我国家的人民也不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像周朝文王、太王时,他们到什么地方,老百姓就跟着到什么地方,愈跟愈多;而我现在这么用心,也是为老百姓想法子,怎么我国里的人不见多,邻国的人也不见少?我观察邻国治理国家的政策,没有像我这么用心的,可是邻国的老百姓也不到我这儿来,这是为什么?梁惠王这么问孟子。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就回答说,王!您喜好和邻国开兵打仗,我就用战争的道理,来和您讲您治国和旁邻治国的方法,为什么您的老百姓不多,邻国也不少?其实您们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接着孟子以战争来比喻。填然鼓之:在作战的时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是曹刿论战所说的。那么填然鼓之,在打起鼓来,鼓声咚咚响时,这是催阵鼓,就前去进攻。进攻就兵刃既接:两个军阵在那儿,刀枪接触到一起,就是开战了。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可是这时有一方的军队,就不作战,把盔也丢了,甲也不要了,拖着刀枪往回跑。有的跑了一百步,这个一百步,是举出个譬喻来,或者二百步、三百步都不一定的,或跑五十步而后止。那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那个跑五十步的就笑跑一百步的,说:“你真是草包,胆量那么小,真是没有用,哈!跑得那么快,跑得那么远。”这以五十步笑百步怎么样?可不可以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就说不可以这样,为什么不可?因为他跑不快,所以才没有跑到一百步嘛!那个跑一百步的,他跑得快一点;跑五十步的,因为跑不动,只跑了五十步,就笑那个跑一百步的,其实他自己也跑了嘛!应该他不跑,不退回来,那他才可以笑那个跑一百步的,可是明明自己也退回来了!孟子暗示梁惠王,拿治国来论,你治国的方法和旁人治国的方法,虽然有多少不同,但是都是没有为老百姓做着想的,不是完全为老百姓谋福利。所以这个,谁也不用说谁,你们都是同一个样子。因此说,是亦走也!梁惠王也知道这是说他,就是跑不了,跑不到一百步,他若会跑,或者跑二百步也不一定,就因为自己跑不动了,然后笑人家跑快了,没有胆量。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王!您若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人民多于邻国。因为您和旁的国家相较,虽然有的政策比旁人好一点,但有的政策也比旁人不好。你和旁人,也就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在那儿笑旁人!根本都是差不多的。

孟子以后又把治国的方略给了梁惠王,他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要违背耕种的时候,应该种的时候就种,应该耕的时候就耕。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按着时候去种田,那就有吃不完的粮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不要用细密的网到养鱼池里打鱼,而要用打大鱼的网,也就是不要打小鱼,那么鱼肉海鲜就吃不完了。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你到森林采伐木头,也要有个时候,或者三年,或者五年,等到林木长成时,才去斩伐它,那么这时你国家的木材,也会用不尽的。当时因为造房子一定要有好的木材,所以斩伐以时,材木则不可胜用。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样一来,吃的、住的、穿的资生之物,都包括在内了。大家有饭吃,有衣服穿,都不饥不寒了,材木用不完,人人也都有房子住了。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你这样使老百姓养生没有什么忧虑,死时也有棺材,一切都是按着丧礼办理好了。无憾就是没有遗憾的事,也就是生活安定,死了的人也有所归。那么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养生丧死都没有什么遗憾,没有什么忧愁,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治国行王道的一个开始。

孟子就这么教梁惠王怎么样治理国家,应该注重什么。

编按:因原稿不齐,以下无宣公上人的讲解,今由上人弟子补述,以补遗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又继续教导梁惠王怎么样治理国家,他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本着爱护人民的精神,使令每一个农户在五亩大家宅的空地上,种植桑树以便养蚕,那么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丝织的衣服穿了。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彘,就是猪。古来以农立国,所以耕种五谷、畜养家禽家畜、养蚕织布,这些都是民生必需的。那么这里是孟子告诉梁惠王:“饲养鸡鸭、猪狗,不要误了它们滋生繁殖的时期,这样七十岁的老人家就每天有肉吃了。”我们要知道在战国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提倡五伦八德,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能说:“哦!孟子说可以吃肉、穿丝织的衣服,那我也可以吃、穿这些动物身上的东西。”这有损慈悲之道。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每一户配给一百亩田,但不要夺取他们耕种的时间,来义务替国家服劳役。这样有几口人的家庭,就不怕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是乡学的意思;在殷朝称为“序”,周朝时称为“庠”。颁白者,就是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在这儿孟子教导梁惠王安顿好人民的生活后,还要更进一步,谨慎地办理好学校教育,不断灌输学子孝顺父母、恭敬兄姊、友爱弟妹等基本做人道理。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亲自背负重物在道路上行走了,因为人人都懂得孝悌之道,懂得敬老尊贤。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丝织的衣服穿,有肉可以吃;年轻的人也不挨饿受冻。像这样子,还不能完成王业,这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又很感慨地说,但是现在的国君,当五谷丰登,粮食过剩,连猪狗都吃人的食物时,却不知收购余粮,以防备饥荒之年。检,是敛,也就是好年时,官方收敛粮食,以备荒年。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就是路上。饿莩,是饿死的人。发,是打开仓廪赈灾。现在孟子更感慨地说,遇到荒年,路上已有饿死的穷人,这些国君还不知打开谷仓,把存粮拿来救济人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人都被饿死了,可是还推托责任,说:“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荒年所造成的。”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样和拿把刀把人杀了,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这把刀杀了他!”王啊!您说,这有什么不同呢?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孟子提醒梁惠王,君王只要负起责任,用王道来治理国家,不要把罪过推卸到凶年荒岁上去,那么不怕普天下的人不来归附了,所谓“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 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