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水鏡回天錄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121. 傅大士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傅大士名翕,字旋風,南朝齊代東陽人。少未讀書,喜捕魚,將所捕之魚,置於竹籃內,再放入深水中,對魚曰:「欲去則游,欲止則留。」人笑其呆。十六結婚,生二子。後遇梵僧,曉知前生,放下魚具,於松山雙樹林結廬修行,日中耕田,晚間行道。一日,頭戴道冠,身披衲衣,足穿方履,謁見梁武帝。帝問:「汝是道乎?」指衣。「汝是僧乎?」指鞋。「汝是儒乎?」指冠。暗示以道修心,以佛修性,以儒修身。七十三歲入寂 。前一天對弟子言:「我滅後,不移床,有人送像來!」七日後,果然有僧人送彌勒繡像,旋而不見。

讚曰

來時空空    去日鬆鬆    中間無事    任西任東
南北不知    上下朦朧    若問所學    允執厥中

又說偈曰

大權示現蒞五濁    白衣演教弘禪那 
捕魚遊戲任來去    耕田謀生養道活
淡泊明志曲高雅    臨中遺囑床莫挪 
彌勒菩薩哈哈笑    你說我要做甚麼

122. 龐蘊居士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龐居士名蘊,字道元。唐衡陽人,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言下大悟,將所有珠寶拋於洞庭湖,捨宅為寺,編竹器為生,一家四口悟道。居士云:「有男不娶,有女不嫁,大家團圓,說無生話。」偶談禪境,居士云:「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妻曰:「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女曰:「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喫飯睏時眠。」臨終時,對女言:「靈照!午時來報。」女回室曰:「日正當中,惜有日蝕。」出室自觀,並無其事,返室見女端坐而化,笑曰:「我言之在先,行之在後。」七日後臥化,子立化,妻曰:「坐化立化不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痕跡與人知。」世人不知所終。

讚曰

看破放下    得大自在    死時遊戲    彼此鬥快
坐臥立終    妻不比賽    未知所跡    圓融無礙

又說偈曰

那個不為萬法侶    吸盡西江還汝債 
言下大悟見本源    頓捨財寶真自在
打破無明黑氣筒    參透覺道虛空蓋 
不留痕跡超群品    豈管賓主與對待

123.休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裴居士,名休,字中立。唐河東聞喜人,屢試不中,而不灰心。後中進士,為相前後三十餘年,政績卓越,威震四夷。居士喜研禪理,到處參訪善知識。為宛陵太守時,到洪州開元寺,見壁畫莊嚴。問僧曰:「何畫?」僧答:「高僧真儀。」又問:「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無答,引見希運禪師。居士如是問。禪師大呼「 裴休!」應諾,有省,執弟子禮。有次頭頂佛像,請師命名。師大呼「裴休!名已命竟。」兩次大呼而徹悟。所謂「棒為清醒,喝為開悟。」居士護持三寶,不遺餘力。為高僧建叢林數處。編「黃蘗語要」,流通於世。又為宗密禪師所著之書作序。送子出家,依溈山老人修行,挑水擔柴,任勞任怨,三年如一日,有所成就。所謂「擔柴運水,無非是禪。」居士富貴壽考,可與郭汾陽媲美。

贊曰

裴休裴休    休而未休    豁然貫通    馬不是牛
送子出家    更無所求    開闢金山    作度人舟

又說偈曰

當朝宰相奉釋迦    導人為善數如麻 
富貴功名浮雲過    信解行證甘露發
悟透禪機歸來去    看破紅塵非吾家 
功勳巍巍垂今古    子為比丘禮悉達

124. 王日休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六日

王居士名日休,字虛中,南宋廬州龍舒人。端靜簡潔,博通經史。舉國學進士。知儒學為非究竟之法,棄官學佛,專修淨業。合光混俗,著龍舒淨土文十篇,導人念佛。不辭辛苦,千里行化,上達公卿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勸修「萬人修萬人去」之法,為捷徑之捷徑也。見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類,念佛十聲,願度盡生西方。年已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午夜方寢。臨終之時,遍訪蓮友辭行,勸以精修淨業。及期三更,面西高聲念佛,唱曰:「佛來接我!」言畢立化。曾重編纂無量壽經,為大阿彌陀經行世。

贊曰

老實念佛    不加琢磨    身心放下    死中求活
龍舒淨文    波羅蜜多    三根普被    同離娑婆

又說偈曰

棄儒就釋向上達    不問朝政亂如麻
一心收拾歸家路    萬緣放下赴蓮華
九品高登菩提位    七日圓成無上法
徑中捷徑徑又徑    普攝群機你我他

125. 袁了凡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七日

袁居士名黃,字坤儀,號學海。明江蘇吳江人。博學多才。於音樂、數理、水利、軍事等學,均有造詣。青年時,妄信相士之言,命數註定。聽其自然發展。於是遊山玩水。與人無爭。行至棲霞 ,遇雲谷禪師,開示易理,「趨吉避凶」之。返妄歸真。篤行善事。改造命運。前相士之預言:「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難登科,無嗣。」皆不應驗。所行善事。請當時大德為其迴向。後中進士。並生子天賜及天啟。享年七十有四。著四訓行世。四訓者 ,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實為千古之佳訓也。

贊曰

妄信命運    獨坐聽天    登山玩水    其樂無邊 
幸遇雲谷    改轍易弦    創造新生    賜子綿綿

又說偈曰

相士孔公說預言    並無壽考子艱難
仕路無緣隱林下    命運有定莫妄貪
高僧指點因果律    大賢教化善惡篇
四訓流傳醒迷夢    世人榜樣各勉旃

126. 楊仁山                                                          一九八七年一月二日

楊居士名文會,字仁山,清末安徽石埭人,十四能文,不屑科舉,洪楊之亂,棄文習武,練鄉勇,保鄰里,病中讀大乘起信論有省,啟示發揚佛教為己任。後於書肆偶見楞嚴經,讀之忘我,店主促歸,方知已黃昏矣。立志蒐集佛經,得之如穫至寶,印單行本流通。後與志同道合親友,於金陵成立刻經處,廢寢忘食,校對經典,費盡心機將失傳之唯識及華嚴等經,從海外蒐羅尋回,親自考証,木刻出版。宣統元年,於金陵創立佛學研究會,親主講席,三年疾逝,致力佛教四十五 載,流通經典百萬卷,印製佛像無數。無門戶之見,悟性相圓融,禪淨無礙之境。

贊曰

現居士身    弘揚正法    如來遺教    盡力啟發 
流通聖典    志遍河沙    金陵刻經    普種蓮華

又說偈曰

大權示現近事男    投筆從戎定江山
太平滅法稱天國    居士穫教遍地翻
流通法寶盡全力    整頓經藏邁前賢
洪楊劫後續正脈    燈燈相映萬古傳

127. 王鳳儀                                                           一九八七年一月三日

王善人名盛誼,字鳳儀,清末熱河朝陽人。雖未讀書,知做人之本份,為人做工,研究「幹活」二字有省。腰患癰阻,十二年不癒,偶知懺悔,對天道過,其疾不藥而癒。 廬墓三年,悟通性理,善於講病。明白家庭不和之因,關鍵在婆媳之間不了解。為婆者,說媳不是;為媳者,說婆不好。若能侍婆如母,待媳如女,家庭自然和睦相處,平息糾紛。人稱為王善人。後江希張先生委託擔任萬國道德會之會務。後改為滿洲國道德會,分會遍及東北各地,創辦女校八百餘處。勸人向善,改過自新,懺悔前愆,重新做人。教導婦女如何相夫教子,為賢妻良母,所謂「妻賢夫禍少」。有篤行錄行世。

贊曰

本為農人    出身清貧    老實幹活    誠懇求心
廬墓悟理    知果達因    提倡教育    男女平均

又說偈曰

不識一字成聖人    豈計萬苦與千辛
僕僕風塵倡教育    殷殷勸導要和平
精誠所感頑劣化    老實真摯草木春
樸厚慈祥皆親近    紅男綠女聚大群 

128. 武訓                                                               一九八七年一月九日

武訓清末山東邑堂人,幼年喪父,家貧,無隔宿糧。乞食奉母,人稱孝丐。年長,日乞食,夜績麻,少有積蓄。不娶妻,不煙酒。如有求者,慷慨幫助。因不識字,受人所騙。故立志興學,使失學兒童有讀書之機會。節衣縮食,籌備興學基金,蒼天不負有志者,終於達成願望,成立義學。學生若有犯過者,代為悔過,跪而不起。以誠感動教師認真教導,學生因之而努力學習。後發展四所義學,獲國人好評,但依然故我。捨己為人之精神,值得效法。乞丐興學一段佳話,傳流後世。

贊曰

勉為其難    孝母堂前    乞食奉養    興學維艱
節衣縮食    立志回天    教育英才    不分男女

又說偈曰

難行能行志彌堅    乞食興學孝感天
自奉儉約求諸己    人事慷慨助他先
一生精神辦教育    萬古流芳少吝慳
社會如此好榜樣    貪官污吏應汗顏

129. 胡適之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日

胡適,字適之 ,安徽績溪人,曾留學美國,崇拜洋化,提倡新文學,出賣中國文化。以語體文寫上半部中國哲學史,可是下半部無法下筆。何以故?不解佛理耳。佛教在隋唐之期,大乘八宗,並駕齊驅,大放異彩,對哲學頗有貢獻。胡某雖因困而研究佛經,但不求甚解,妄加批評華嚴經,如同倒水,翻來覆去一盆水。可惜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口號相違背。華嚴經是一真法界,理事無礙,法身大士,尚不能了解。二乘聖人,如聾若啞,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何況凡夫俗子,豈能夢想華嚴之奧義?簡直是撥無因果,受報不堪設想!

評曰

胡鬧胡鬧    不通一竅    投機崇洋    販賣名教
中外罪人    欺瞞老少    狐群狗黨    同把孽造

又說偈曰

以管窺天天非大    憑蠡測海海不深
欺世盜名活妖怪    毀佛謗聖死畜生
撥無因果愚難及    只有勢利罪更增
中國出此斯文賊    知識份子豈屑聞

130. 阿育王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

阿育譯為無憂,生於佛滅後二百餘年,東天竺國人,為孔雀王朝第三代王(公元前二六八年)。貌醜性堅強,不得父信。具雄才大略,平亂有功。父崩,群臣擁而為王。造人間地獄,控制人民。後被海比丘所感化,篤信佛教,禁殺生,行布施,建八萬四千塔於全世界,供養佛舍利。又立石柱於各地,刻敕文,申告人民「不得干涉鄰人信仰」。派高僧到外國弘法。建寺供僧,外道混入,為賊住比丘,竄改三藏,不重戒律,故有第三次結集之舉。以巴利文寫於貝葉,為南傳小乘經藏。其弟帝須比丘,至獅子國弘揚佛法。王偏向大眾部,排斥上座部。因之,原始佛教分家,各立門戶。

贊曰

佛教惡人    改過自新    名阿育王    殺盡六親
遇海比丘    識果達因    懺悔前愆    供養慈尊

又說偈曰

惡王悔過護聖僧    恭敬三寶息貪爭
興建寶塔閻浮提    重結經藏華子城
闡揚正法化鄰國    樹大寶幢度怨親
如來舍利傳後世    增福培慧彼岸登

131. 迦膩色迦王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七日

迦膩色迦王為蒙古後裔,大月氏人,比阿育王晚三百餘年統治印度,為貴霜王朝第三代王(公元一二○年),晚年受牧童建塔之啟示,崇信佛教,貢獻頗鉅。舉兵攻摩竭陀國,該國獻佛鉢及馬鳴菩薩求和。王每日請一高僧說法,同一經典,不同講解。王疑之,問脇尊者何故?尊者曰:「去佛日遠,各宗滲入己見,難定是非,重結三藏,統一經義。」於是請世友菩薩為上首,馬鳴菩薩為潤色。經律論各製十萬偈,名為大毗婆娑論,以梵文刻於赤銅碟,石函封之,藏於塔中,為第四次結集,乃是北傳大乘經藏之始。

贊曰

蒙古剛強    產迦膩王    縱橫征討    印度遐荒
牧童啟示    弘法無方    豐功偉業    巍巍堂堂

又說偈曰

志大願宏護法王    追究真理設講堂
一經多義何者是    百師不同誰主張
請問尊者歸依處    叩求菩薩結集忙
大乘流傳從此起    善根種子日日昌

132. 憍陳如尊者                                                 一九八七年一月廿三日

憍陳如譯為火器,往昔為歌利王,曾割解佛四肢,今為五比丘之一。尊者陪佛修苦行,見佛受牧女之供養,誤認佛生退轉心,離佛自修。佛於菩提樹下證道後,首先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三轉四諦法輪。一為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尊者最初了解,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先從集諦入門,知客塵(煩惱)由見思二惑所引起。見惑者,對境生貪愛,粗如客,來去不停。思惑者,迷理起分別,細如塵,不易見,不易去。誤解客塵能染污妙名真心,擾亂性空真理。於是背塵合覺,證得四果羅漢位,為佛最初出家弟子。

讚曰

毀謗相加    等於施肥    逆來順受    破罪孽堆
怨親平等    無我有誰    名最初解    忍辱慈悲

又說偈曰

昔為歌利遇仙人    斷其四肢不生瞋 
護法震怒風雷變    道者憐憫雨露新
立願證果先度汝    夜睹明星覓舊親 
鹿野苑中法輪轉    最初解理兩足尊

133. 須跋陀羅尊者                                            一九八七年一月廿四日

須跋陀羅譯為善賢。聰明有才智,為拘尸城外之苦行外道。雖證五通,已到非想非非想之境,但未捨驕慢之習氣。年百廿歲時,聞佛將入涅槃,急至雙樹林請法,門人深恐擾亂佛心,不許進見。佛慈悲召之, 為說八正道法:一者正見,即正確見解。二者正思惟,即正當思想。三者正語,即正當語言。四者正業,即正當行為。五者正命,即正當職業;六者正精進,即正當努力 。七者正念,即正確觀念。八者正定,即正禪定,而非邪定。尊者言下大悟,證無學位,先佛入滅。孔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尊者風燭殘年之期,尚有求道之志,吾等應見賢思齊而效法之 。所謂「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贊曰

老而彌堅    求道心虔    問法於佛    入滅身先
逍遙自在    無罣無牽    正悟解脫    各宜勉旃

又說偈曰

自知外道非究竟    非非想處亦徒然 
恭往雙林求真理    親悟八正通妙玄
如是如是原如是    奇哉奇哉更奇哉 
機教相扣識本體    不俟如來先涅槃

134. 彌勒菩薩                                                    一九八七年一月三十日

彌勒譯為慈氏,名阿逸多,譯為無能勝。於無量劫前,從日月燈明佛出家,攀緣心重,好遊族姓。後修唯心識定,觀想三界唯心所生,萬法唯識所變,得正定正受。蒙佛授記,候補佛位,為未來娑婆世界教主。現居兜率天內院。於賢劫中住劫第十小劫,減劫到人壽八萬歲時,降臨人間為第五尊佛,普度眾生,離苦得樂。菩薩常遊戲人間,於五代後梁時,示現布袋和尚,荷布袋化煩惱緣,啟示布袋放下,何等自在。其形心廣體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對聯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修忍辱,常歡喜。偈云:「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云云。

贊曰

心生萬法    萬法唯心    無煩無惱    笑口吟吟
歡喜三昧    善根普薰    不忘遊戲    法界回春

又說偈曰

你若問我笑什麼    我先問你哭什麼
哭笑原非中道義    執著兩邊做什麼
一口喝盡愁怨水    雙目看破名利人
菩薩面目無人識    失之交臂自蹉跎

135. 大勢至菩薩                                                一九八七年一月卅一日

大勢至菩薩有大勢力,舉手投足,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王宮殿,而得是名。其智慧光普照一切,拔離三途之苦。昔為阿彌陀佛弟子,即西方三聖之一,候補佛位,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於因地時,精修念佛三昧,清淨身口意三業。一門深入,六根全收。念佛有四種法:一者持名念佛,即萬緣放下,一塵不染,念至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蓮邦。二者觀像念佛,即口念目視,瞻仰妙相莊嚴。三者觀想念佛,即口念心惟,思憶「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四者實相念佛,即念自性中法身佛,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佛一如,便橫超三界,華開見佛。

贊曰

其直如矢    其智如神    勢力廣大    入無礙門
震動三千    降伏波旬    眾生皈依    證妙法身

又說偈曰

阿彌陀佛無量光    勢至菩薩護法王
接引眾生歸淨土    普攝含靈入蓮邦
七寶池中九品現    八功德水萬行圓 
信願修者持名念    同登無上妙覺船

136. 善財童子                                                       一九八七年二月六日

善財誕生時,七寶從地湧出,故名善財。童子即童真入道,身未染污。東天竺福城中福德長者之子。時逢文殊菩薩於福城東大塔寺說法,善財率五百童子參加法會。文殊菩薩知彼為法門龍象,載道之器,特為開示,指 示向南方參訪明師。善財為追求真理而發菩提心。雖登山涉水,千辛萬苦,但仍勇猛精進,參訪善知識。經歷百城,訪五十三位明師。蒙其教誨,傳授所證之法門。最後參普賢菩薩,為其演說十大願王,證入無礙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贊曰

善財童子    參謁明師    善根夙種    遍訪知識
百城煙水    萬般火急    不辭辛苦    直趨菩提

又說偈曰

童子求道訪知識    登山涉水不延遲
抖擻精神常精進    勇猛前往忘休息
百折弗撓天真志    萬里迢遙地飛馳
五十三參禮諸聖    感應道交正適時

137. 龍女獻珠                                                          一九八七年二月七日

文殊菩薩至龍宮演說妙法蓮華經,度無數龍眾,獲得解脫。龍王之女,年僅八歲,智慧利根,諸佛所說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發菩提心,便成正覺。多寶如來之侍者智積菩薩生疑:「佛在三千大千世界微塵處,無不是捨身處,歷三大阿僧衹劫成佛,云何此女能在須臾頃成佛?」言未訖,龍女現身,頂禮佛足,以偈讚佛。舍利弗尊者問龍女曰:「佛經過三衹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覺圓,萬德備,方證正覺。汝係女身,而有五障,以何因緣,以女身成佛?」龍女獻珠與佛。問:「速否?」答:「速。」龍女忽現男身,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佛。

贊曰

難捨能捨    難行能行    難讓能讓    難成能成
難度能度    難修能修    難證能證    難得能得

又說偈曰

龍女獻珠速成佛    超越僧祇法身活
萬緣放下識本體    一塵不染悟蜜多
法華會上顯奇蹟    無垢世界演摩訶
時節因緣相遇合    如是如是不可說

138. 善生童子                                                     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三日

釋迦牟尼佛,從竹林精舍至王舍城乞食,遇一童子,名善生。著濕衣,拜六方。佛問:「何故?」答曰:「遵先父之遺言:『每晨沐浴,禮拜六方。』不敢違背。」佛曰:「父母為東方,應以敬順。師長為南方,應以敬奉。妻婦為西方,應以敬待。親族為北方,應以敬觀。僮僕為下方,應以敬授。沙門為上方,應以供奉。禮敬六方,死後生天。」又授與優婆塞五戒之律法。善生依教奉行,歡喜而去。佛說法時,見利根者,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之理,見鈍根者,說因果報應之法。觀機逗教,因人說法。

贊曰

諸佛說法    甘露普施    油然作雲    沛然為霖
草木蒙潤    勃勃而興    為小童子    講善生經

又說偈曰

法不孤起仗境生    遵父遺囑六方行
幸運佛陀示奧義    廣植天福奔前程
恭敬供養修聖道    讚歎禮拜培善因
如來大教攝群品    諄諄訓誨復叮嚀

139. 玉耶女                                                       一九八七年二月十四日

舍衛國須達多長者,樂善好施,救濟鰥寡孤獨,名為給孤獨長者。其三子娶玉耶為妻,貌美家富而驕傲,目空一切。侍翁姑不尊敬,對丈夫不禮貌,與妯娌不和睦。長者難之,請佛說法。佛至,玉耶避之,然佛光遍照,玉耶無處藏身,情不自禁,頂禮佛足。佛慈悲開示七輩婦法。一者母婦。二者妹婦。三者知識婦。四者婦婦。五者婢婦。六者怨家婦。七者奪命婦。玉耶聞之,痛改前非,願作婢婦。佛為其說優婆夷十戒法。玉耶言:「蒙佛言教,信受奉行。」

贊曰

富無驕難    貧有諂易    太過不及    非載道器
家庭失和    長者憂慮    諸佛說法    七事謹記

又說偈曰

傲霜欺雪性剛強    且無餘子避法王
威德感召生慚愧    慈悲攝受換心腸
謹遵佛敕守婦道    皈依如來孝萱堂
玉耶夙植菩提種    勇於改過為善良

140. 安世高法師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日

安世高名清,安息國(古之波斯,今之伊朗)之太子。博學多識,無所不通,善解鳥語,通二十餘國文字。一日,偶閱佛經有省,萌出塵志。俟父王崩,讓王位與叔。出家之後,精通三藏,各國弘法。於東漢末葉,由絲路至洛陽,不久通漢文,開始譯經,口述解釋,他人執筆成書。所譯經典,義理明析,措辭恰當。在華三十餘載,譯經有八大人覺經,八正道及禪經等二十餘部,屬於小乘經典。後因關中擾亂,而至江南弘揚聖教,將佛法傳於民間,神奇異事,不勝枚舉。自此,梵僧接踵而來中國,弘法利生,譯經流通。如支讖法師所譯之經典,皆屬大乘經典,有道行般若經,流通於當時。

讚曰

捨棄國榮    卓然不同    通達鳥語    智慧天成
精於三藏    譯人覺經    神奇靈異    安世高名

又說偈曰

菩薩示現種種形    千方百計度眾生
甘償夙債明因果    誓濟有情立功勳
共亭超荐同窗友    河南翻譯聖教經
佛法東傳震旦國    發揚光大世高興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