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Volume 2

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專集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宣化老和尚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中文 Chinese 英文 English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育良小學與培德中學校史

◎ 易果參

一九七五年秋天,金山寺為參加十一月競選的人,舉行了一連串的候選人之夜,來參加的人包括競選地方檢察官的西佛女士(以後數年她曾擔任三藩市參事)。在西佛女士來演說那一晚,她把收養的兒子阿輝也帶來了。阿輝當時五歲,原籍臺灣,西佛女士十分關心她這位養子,能否學到他自己原有的語言及文化,我們當時談了很久關於教育上的看法,後來她答應幫我們成立一所學校。

一九七六年三月一日,育良小學成立,校址即在座落於三藩市華盛頓街三六三六號的國際譯經學院,以中英雙語教學,注重孝道、報父母師長恩、敬老。第一學期(春季班),共有男女八個學生,年齡由四歲至十一歲不等。除了中文課之外,學生學習範圍,包括加州政府規定的學校課程,打坐、梵文、中國書法,及部份佛教儀式。

秋季班開學時,學生人數增加了一倍。一九七七年暑假,第一次舉辦暑期班,班址即在剛於瑜伽市成立的萬佛城。學生在萬佛城住了六個星期,學習範圍融合了學科、佛法、太極拳及戶外活動。育良小學此後又在三藩市校址上了一年的課,之後即搬入萬佛城。在那一年中,學生有幸與于斌樞機主教見面(學生在機場曾為于樞機唱歌)。就在那個時候,學校樹立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切宗教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上人就在那時說,他要做佛教裡的天主教徒;于樞機也同意要做天主教裡的佛教徒。)學校學生來自許多不同宗教、國籍、背景,不論學生信仰什麼宗教,我們教導他們做自己教中的好教徒,做他們自己國家的好公民。在創校頭幾年中,學生演了幾齣話劇,及第一齣佛教音樂劇「孫陀羅難陀找到了道」,這齣劇講佛陀的弟弟孫陀羅難陀怎樣出家。

一九七八年秋,學校遷至萬佛城。剛開始時,校中學生大部分都是原在三藩市時的舊生,週一至週五,在萬佛城住校;週六及週日,回三藩市家中。慢慢地,瑜伽市居民也開始知道了育良小學,所以來自當地的學生人數也逐漸增加。

一九八一年秋天,成立培德中學,校旨注重學術及道德之並進,在傳授孝道之外,又教導學生做好公民,鼓勵學生選擇,不但能利己也對社會有所利益的職業。

一九八二年秋天,學校開始男女分校上課,以保護學生的天真及清淨無邪,也為幫助學生能專心課業。強調學生應該珍惜年少的時間,好好用功,與異性間之情感可以緩一步發展,待到年歲適當時,再論婚嫁(女子二十歲,男子三十歲)。那時城中設有難民救濟中心,來自這些佛教家庭的孩子也就讀本校,為本校更增加了國際性的特色。這些學生大部份是從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來的,他們在本校念了三至六個月之後,再搬移至父母就業之處定居。這些學生在本校就讀時,學習範圍包括英語、本校倫理課程、西方生活方式習俗。因為這些學生大都來自佛教家庭,所以很能適應我們學校。又因為他們來自國外,所以他們也將自己國家的特色及經驗,與本校其他學生分享。本城救濟中心於一九八六年結束。

育良小學及培德中學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並在洛杉磯、溫哥華及三藩市設立了幾處分校,辦理課後教學及週末教學;在加州西沙加緬度法界聖城,今年秋天也會辦理週末教學。萬佛城的育良小學及培德中學,有學生一百三十名,其中包括住校生三十名,都是由美國各地及海外來的,畢業生約有四十名。本校注重忠孝仁義,並遵守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本校招請義務老師,自願奉獻時間工作、不受薪,致力以最高道德教育學生,希望他們長大後成為國家及世界的領袖

▲Top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