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禪的哲學原理

李世傑

一‧緒言

本來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佛教究竟宗,是最深奧的大乘佛教之一宗。不必用文字,不須靠經教,這是禪宗的根本態度。事實上,究竟的真理是超言絕語的,中道實相的真理是只要靠着我們的甚深體驗才能體會的,因此,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禪家最特色的方法。但是由禪宗的本來面目來講,離文字也是禪,用文字也是禪。換句話說,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教外別傳是不着教相的意思;用文字教相也可以領導到禪的境界。同時文字教相也是禪的一個表現現象,只有用法的不同,並無根本的相反。所以禪裏面也可以包含着一切的經教文字,文字的基礎裏面有禪的世界,禪的表現裏面有文字的世界,教禪一致是佛教的本來面目。因之,禪是佛教的一切,是佛教的基礎,是佛教的始終,同時禪有它自己的特色。

關於說明禪的內容一事,從來很少人用哲學的立場去闡明的,筆者不顧自己的淺學,這次敢以現代哲學的立場來申述禪思想的內容,冀讀者予以指正。

二‧禪思想的根本立場

在哲學的認識上,須要靠着著正確的方法,才能得到確實性、絕對性、合理性等良好的結果。從來哲學的方法論,有經驗主義,有理性主義,有批評主義等方法,對於這些方法之中,禪的方法論是似乎最接近於經驗主義之立場;但是禪的經驗主義並不是像十六世紀以後的西歐經驗主義,禪的立場是一種最根本的直接經驗主義。

西歐的經驗論是一種五官感覺性的經驗論,可是禪的經驗論是「體驗性」的經驗論。甚麼叫做體驗呢?體驗是有般若直觀的經驗的意思。什麼叫做般若直觀呢?般若是智慧,智慧是知行合一的根本智;反之,概念智是枝末的相對智,根本智是柳綠花紅,實相如如的一切智,所以沒有錯誤。但是相對智是相對相滅的偏見智,所以有錯誤。因之,由概念智所釀成的五官的經驗是有錯誤的;那麼,知行合一,直觀和日常經驗一致的如實知見是沒有錯誤的。在西歐也有主客一體的直觀說,但是他們的直觀是:只有靜一的遊離醉忘境,而無現實平常的絕對境,所以不得妙用。禪的直觀是:絕對神秘等於絕對平常的立場。

西歐的直觀是神秘性的,禪的直觀是極其現實的平常境,西歐的平常境是枝末的迷妄的相對境,禪的平常境是解脫的而且最根本的絕對境。西歐的「經驗」外好像還有一個「實在」,但是禪的立場並不認有經驗外的任何「實在」,同時這個立場也可以包含着一切的論理形式,也可以包含一切信仰的態度,因為禪的經驗是最高真理的最平凡事實。趙州和尚的喝一杯茶和我們平常人的喝一杯茶是不同的,因為他有般若直觀,我們卻沒有,這是彼此的不同地方。

從來的哲學立場,不是遊離現實,便是偏見現實,禪的立場是:日常茶飯事,皆是神通的境界,不遊離,而不著現實,經驗即是實在(Reality),事實即是真理,這就是禪的「體驗說」(根本經驗論)之意義。因此,禪的經驗論有下列的五個特色:

第一,不認定經驗外的任何事實,一切的事實都是經驗性的,思維也是經驗性的,稍有事實,即是經驗,只把經驗(體驗)為研究的對象,所以這種哲學的立場是有絕對的確實性,因為極其現實,極其究竟的關係。

第二,體驗先行於思維,除了體驗,更無根本的任何東西,體驗是絕對究竟的事實,所以這個哲學的立場有絕對性。

第三,禪的論理思維也是生命體驗的一種間接現象,論理的內容也被包在體驗界裏面的,所以這個哲學立場,有合理性,智識是不會妨礙體驗的。

第四,體驗之外,別無實在,這個體驗本身就是一個實在,因此這也能夠滿足探究「實在」之要求。第五,在禪的體驗界裏面,也可以認定着超越經驗的超越實在,這個「超越的實在」是對待着經驗的事實而講的,「超越的實在」本身是「體驗界」的一個現象,所以這個哲學的立場也可以容納(能容)信仰的原理。

禪的體驗說,具備了前舉的五個條件,因此,不論是解釋學的方法,現象學的方法,存在論的方法;神秘直觀的方法,現實直接經驗的方法等等,都被包在「禪」的「體驗說」裏面,所以禪的方法有根本性而且有包含性,這是禪思想的根本立場,是禪的方法之特色。

三‧禪的形而上學

禪的形而上學,雖無「組織的體系」,但有很特色的本體論,這個本體論和認識論有密接的結合,而成為宇宙論和人生論的一體論,在這裏面,有人格的絕對統一,這是禪的形而上學之特色,形成了禪形而上學的特色之原因是「空」的思想,由「空」的思想而組成了禪思想的形而上學,「空的思想」不但是禪思想的基礎,同時也是整個佛教的思想基礎。

空的思想並不是「思辨」的空想產品,這是由「實相的因緣說」所發展的真理,是由確實合理的現實所樹立的奧義。那麼,這個「空」的內容,究竟是怎樣的性質呢? 在這裡我要舉出六個性質來表示着「空」的內容。六個性質是:無一物性、虛空性、即心性、自己性、自在性、創造性。現在逐次來解釋這六個性質吧。

無一物性:在超絕內外的我們世界裏面,並無任何東西,「我」的本體是「無」的境涯,所有的東西,都非「實有」,一切現象是假有的幻相,是無常的,是變化的,所謂「實有」是我們主觀色彩而已,世界的本來面目是無一物性的如如境界。稍有一物,則有所礙;有所礙的東西是不能做我們實相的本來面目的。

實相的本來面目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我們如果能夠體會這個境界的時候,在主觀(自己)上就可以得到解脫的地位,在客觀(世界)上就可以變成事事無礙的世界實相,主客一體,成為禪的實相性,無一物性是禪實相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同時變成了妙機的常用語。六祖惠能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又云:「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證道歌」和「傳心法要」裏面說:「了了見無一物,無人亦無佛。」惠能說:「一直心」,這些都是無一物底自己(人格)之表現,萬有的基礎裡面,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深淵,有無所礙的「空」的存在,有一個「默然」的境界,有超越一切空有的絕對中,有如如無礙的真理,這叫做「空」的「無一物性」。

虛空性:永明大師曾引用了「釋摩訶衍論」(第三卷),而在他著的「宗鏡錄」(第六卷)裏面詮出虛空的十義。第一無障礙義(虛空於諸色法中無障礙),第二周遍義(虛空無所不至),第三平等義(平等而無所揀擇),第四廣大義(廣大無分際),第五無相義(超絕一切色相),第六清淨義(沒有塵累,無所污染),第七不動義(虛空無成壞,無所動搖),第八有空義(虛空滅一切有量),第九空空義(虛空離空着),第十無得義(虛空離執而無所得)。

第一、第二、第六的意思在「悟性論」的夜坐偈有一個表現,說:「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第五和第十的意思在「血脈論」裏面說:「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第一、第四、第七、第八的意思在「傳心法要」裏面說:「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又云:「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第九的意思在「六祖壇經」裏面說:「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又云:「心如虛空,不着空見。」「信心銘」裏面說:「一亦莫守」等等,這是空空的究竟表現。第三的意思是像:「胡現漢來底,唯嫌揀擇底」的意思。 禪的虛空性,有上述的十種義,這個虛空性是禪實相的靜的方面。由動的方面看來,禪的實相有「即心性」。

即心性:佛教的空是「唯是一心」、「一直心」、「無二性」、「法界一相」的空,並不是無生命的空,這個空是一了了常知(自己,真人,心)」的空。「禪源諸詮集都」序裏說:「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宗鏡錄又說:「則心是名,以知為體,此是靈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緣託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虛空廓斷滅無知。」所以「空」裏面有靈知性,靈知性的體是虛空性,因此,禪的空是即心性的空,禪實相的動性(作用)方面,有這個即心性為依止,所以能達到妙機妙用的境界。普通的心是有所礙的,而且不能發揮虛空性的,但是禪宗的心是身心脫落的虛空心,這個心是無念無心之心,是無覺之覺,無我之我,是不生不滅的生命,所以無所不至,無不靈活,這叫做涅槃的妙心,除了這種心,就沒有任何東西,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心。因此,說「心外無別法」、「即心是佛」、「心源」、「清淨心」、「不可得心」、「心體」等等。這個「即心性」是禪實相的一方面的說法。

自己性:前說的心,作為「內在」來看,就變成我們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我」,就是自己。但是這個「我」並不是對象性的東西,不是所看的東西,是能見的主體。所見的對象是可以把握的,但是主體的存在是無可能捉取的,所以這個心並不是相對立的東西,這是使對立能成立的「X」,這個 X 的集中就是「自已性」。本來禪的實相是客觀性的東西,是虛空性的存在,而且是普遍的即心性,自覺這個即心性之時,就能成了偉大主觀的自已性,這是客觀的「即自性」的看法。

人格的基體是客觀性的,但是人格的作用是主觀性(自己性)的,禪實相的作用的集中是自己性,當然也有偉大的客觀性,因為客觀的生命為基體的關係,但是禪的立場,很注重這個主體的主觀(絕對主觀),有這個偉大的自己性(主觀性)才能成立着作用的統一,偉大的佛果也要有這個集中性,這是人格的具體中心。

在因位來講,實相性的世界是客觀性的,但是在果位來看,實相的統一是很偉大的主觀,主客一體,因果雙全,看主觀就能懂客觀(世界),心外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增,這是無上道。知「自」即知「彼」,明澈心性(主觀),客觀就能朗然,所以修主觀是很重要的事,因為禪的實相有這個即心的「自己性」的關係。由這個立場,可以展轉一切的現象,「自己性是禪實相的一個偉大內容和特色」。

自在性:佛教的「空」,有主體的主體之性質,「要行而行,要坐即坐,饑來喫飯,困來打眠」,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小孩兒的自由是感覺性的自由,成人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但是佛教的自由是「空」的自由(解脫的自由),可是禪的自由是以空為體,而有即心性和即目性的自由。

普通,宗教的自由是由超越理性,否定理性而開始的,基督教說:「人因其理性,竟從天國被逐放。」佛教說:「分別智是妄念的根源」,這些都是指示著理性相對分別的缺點。但是超越了相對以後,本來是生佛一如的,所以「惡人被救」的意思是要從這個超越的立場才能成立的事。「碧巖錄」裏面說:「有佛處不得住,住著頭角生;無佛處急走過,不走過草深一丈」,能達到這種地步的人,他的作用是對於人佛都無所繫礙的,這要有見性的人才有辦法。六祖說:「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是得到絕對相即性的自由人,因為「空」有這種自在性的關係。

創造性:西哲的康德說:「現實的外境是由我們心內的形式而發顯的現象」,但是他所說的造出一切的東西是「意識一般」(Bewusstsoinur upt),其外還假定著有「物自體」(Thing itself)的存在。因此,「心」和「物」是不一樣的存在。

現在把這個「心」假定譬喻為「鏡」的話,佛教所說的萬象是:從鏡內生出,而反映於鏡內,消除於鏡內,而不留痕跡於鏡內的東西。拿更切實的譬喻來講:心是水,萬象是波。六祖說,自性本無動搖(水),能生萬物(波),又說:一切萬法(波),不離自性。波浪還本於水是歸主體的意思,水變成波浪是創造性的意思,禪實相的「空」是水,萬有是波,水生波是空創造萬有的意思,波變水是歸空的意思。但是水波是一體的,研以「心物」、「內外」、「作用與對象」等都是一元的東西,雖有創造性,而無亳釐之差別,雖無差別,常常現成萬有,這個一元的境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禪實相的「空」的內容,有這種生出萬有的性能,恰如水生波一樣,這叫做「空」的「創造性」(能造性)。

以上六個性質是「空」的說明,是空的內容。用這個性質就可以說明空的主要性質。「空」是禪形而上學的一個最大特色,同時也是佛教的實相觀。由上述的六個性質,禪形而上學的大體也就可以明瞭了。

四‧禪的認識論

(一)禪特有的認識觀:由外表看起來,禪的認識論是好像很徹底的一個觀念論一樣,可是其實這個觀念論是很究竟的一個實在論。木來主觀的心和客觀的對象並不是兩樣的東西,禪宗的心是無心之心,禪宗的客觀對象是本來無一物的東西,同時主觀和客觀門本性,並不是無意識,也不是盲目的意志,這是最現實的,最活動的,最直接的本來的自己,這本來的自己是主客一體的東西。這用普通的概念智是不容易把握的,這要先斷盡了所有的相對疑惑,奪去一切的思索,用般若的利劍,截斷了生死的一大事,然後才能夠顯出的日常心,日常心是最平凡的最高真理,要用這種的日常心,才能夠體會著主客一體的絕對境界。

換句話說,禪的本義是完全要成為東西本身(Thing itself)為宗旨的,照康德講,東西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是禪的立場是要把這個不可知的東西本身,用全心去體會的,這個體會是要變成東西本身的內容的意思。比方我們精看美花的時候,自己就變成花的內容了,這是最高的真理,同時也是最平凡的事實。這是禪最特色的認識方法,這裏面有直觀性的行為,要用這種直觀性的行為,才能夠把握著宇宙的真相,明心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二)禪的時空觀:由於行為的實踐主體,來看萬象之時,無內容的形式時間和形式空間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本來,現實的具體的自己本身之性格內容就是時間和空間,這種時間和空間都完全是「空」的自己的內容。在歷史上和社會上,很自由地決定了自己的地方就是開始時間的地方,那個時候,過去未來都被包在現在之中,真的現在是一剎那的瞬間,在於一剎那的瞬間中,一切的萬有,都是動靜一如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存在的本相,這是時間的核心,所以時間即是存在。時間在剎那的現在中,有空間化的作用,把時間化做空間,把空間化做時間的東西就是「自由的行為」。在這個自由的行為中,公案現成,瞬間就變成永遠的東西,這種時空觀是時時刻刻;把空的發展,為歸回的無結束之結束,由此而創造宇宙,由這絕對空的自覺行為而創造歷史。

(三)禪的因果觀:我們的行為直觀,要把自由轉為必然,把必然轉為自由,這才是真的自由。我們並不是依「當為」(理念)而決定了意志的,這是包含了「當為」(理念)在內,而很自由地隨順著命運,這才是無事底的人,才是無位的真人。我們要知道,否定了「我」以後,就很自由地能變為「汝」,也能變為「他」,把這個「汝」和「他」,用了選擇的自由,必然地決定著自己,這就是不昧因果。

這並不是用決定性的機械論來決定的東西,這是由於「即今」的行為直觀的而實現著無目的的東西。在這個地方的過程,變成「棹」也可以,變做「鋼筆」也可以,任何命運都可以引受的,但在任何東西中,都有一種絕對性,都能發見着真的自覺存在,這時,「花開鳥鳴」,一切的作用,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切的東西,都是這一瞬間的自己發展,時問、空間、因果律等等,都從這裏出發,而歸回到這裏來,達到了這個境界的人,就能脫出五百世的野狐身。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是甚麼?筆者想出一句古語:

竹影拂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心法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