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 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唐代佛教之地理分佈

嚴耕望

唐代哲學思想之主流為佛學而非儒學,今就佛學之地理分佈作一簡畧統計,此亦唐代文化中心逐漸向南推移之有力事証也。

按六典四,開元中,州縣長官行香設齋之州八十一,就中淮漢秦嶺岷山以北五十三,大江以北十五,大江以南除浙西八州外,惟宣(宣城)、洪(南昌)、潭(長沙)、廣、桂五州而已,是唐代前期佛教中心顯在北方。

再就僧傳統計。續高僧傳記隋代高僧絕大多數皆在北方,無待統計。而載唐初三十年間之高僧二百零一人,其駐錫之地,亦京師七十三,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其餘東都三,淮漢秦岷以北(京洛除外)六十一,淮漢秦岷以南大江以北三十八,大江以南二十二,(此外新羅及不可知者各二人)、其分佈中心,除京師外,淮漢以北為蒲州,終南山,而並、代(有五台山)相州次之。淮漢以南為荊襄、蘇、益綿、台(有天台山)越,而今江西福建廣東竟無一人,湖南亦僅二人而巳。

宋高僧傳繼「續傳」而作,載唐及五代(極少數宋初)高僧五百餘人,就中除少數外國人(新羅三,百濟一)或駐錫地不知外,共四百五十人,今畧以大曆為斷,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一百五十人,其駐錫之地:京師四十二,洛京一十八,淮漢以北二十四,而太原嵩山為多;淮漢以南大江以北二十八,而成都荊揚為多;大江以南三十八,而越杭潤州為多;至於今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仍各僅一兩人而已。

後期三百二十人,京師三十四,洛京一十五,淮漢以北一百三十,而五台山多至十七人,為北方除京洛外之最大中心,其次則太原、鎮州(正定)為多。淮漢以南大江以北四十人,荊襄居其十,其次成都揚州為多。大江以南一百五十,而杭州二十一,台州天台山十七,越州十四,明州七,而湖州五(以上今浙江省),潭州嶽麓山十四,澧、朗七(以上湖南),蘇州十一(江蘇),江州廬山九,洪州五(以上江西),福州八(福建)。比較前後兩期之地理分佈,已可識知佛教中心顯有向南轉移之跡象。

中國佛教十宗,唐時最盛行者莫過於教下三家之法相宗(唯識宗)、天台宗(法華宗),華嚴宗與教外別傳之禪宗,此四宗者皆大乘妙諦。就中惟法相宗傳自印度,餘皆中國所特創者,中國佛學界之八才亦悉在於此,其除皆支孽附庸而已。今試觀此四宗之地理分佈:

(一)法相宗
此宗極盛於印度,貞觀末,玄奘法師傳入中國,極盛一時;其中心為京師。玄奘,洛陽人,確立宗教派之弟子慈恩法師窺基,代州人,皆北人也。

(二)天台宗
此宗為隋時智顗大師所創,大師駐天台山國清寺,故名。其後即以天台為中心根據地。據佛祖統紀,智顗為荊州省華容(湖北華容)人,稱為四祖。自後五祖章安尊者(以下諸祖「尊者」)灌頂為臨海章安(浙江臨海)人,六祖法華智威為處州縉雲(浙江縉雲)人,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皆為婺州東陽(浙江東陽)人,九祖荊溪湛然為常州荆溪人,十祖興道邃不知何處人,十一祖至行廣修為婺州東陽人,十二祖正定物外為福州候官(福州)人,十三祖妙說元琇,十四祖高論竦清皆天台人,十五祖淨光羲寂為溫州永嘉人(已入宋),十六祖寶雲義通為高麗人,十七祖法智知禮為四明(浙江山名)人,是其正統法嗣,除極少數外皆今浙江人也。

(三)禪宗
隋及唐初此宗根據地本在淮漢以南,大江以北。武后世分南北兩派,北派以神秀為宗師,主漸修;南派以慧能為宗師,主頓悟。自武后至天寶數十年間,北禪以嵩嶽為中心,大盛於北方,所謂兩京法主三帝國師者是也。安史亂後,北禪大衰,而慧能南禪大盛於江嶺之間,為中國此後佛學之正宗。慧能,新州(廣東新興)人,見稱為燎猖,宏法於韶州之曹溪。其弟子以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為最著。其後支派分衍,自中唐至五代之末分為五派:曰溈仰,曰臨濟,曰曹洞,曰雲門,曰法眼。茲表其法系,注其地理如次:

表中為駐錫地,()為籍貫

吾人第觀此裝,已可見概能禪宗由今廣東發展至湖南、江西,擴及浙江、福建、湖北、江蘇,惟一支遠達河化。《景德傳燈錄》專記禪宗歷史,實則北禪久衰,故入錄者甚少,而慧能座以下南派禪師之入錄者一千三百九十餘人。今再就其駐錫地一統計如次(以現在省界為大單位,以當時州名為小單位,因一州當今數縣,不便換為今地):

廣東六十二人,而韶州三十五,佔半數以上,其次廣州十一,羅浮山二五,連州六。

江西二百零六人,而洪州(江南西道觀察使治所,今南昌,有黃檗山、雲居山)七十五,幾佔三分之一,其次筠州高安(本屬洪州)二十一,江州三十三(就中廬山佔二十八),吉州二十四,撫州(有曹山)十九,袁州(有仰山)十三。

湖南一百四十二,而潭州(湖南觀察使治所,今長沙,有嶽麓山、溈山)八十七,佔五分之三,其次朗州(有德山)十九,灃州(有藥山)十八,衡州八。

浙江一百七十人,而杭州佔六十五,其次越州二十五,台州(有天台山)二十一,婺州十六,溫州、處州各十一,明州九。

福建一百三十四,而福州八十四,幾佔三分之一。其次泉州二十三、漳州二十一。

湖北一百二十四,而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今襄陽)四十三,佔三分之一,其次鄂、郢各十六,安州十二,荊、蘄各十。

江蘇五十五,而金陵二十二,佔五分之二,其次揚州十二,蘇州十一。

安徽四十四,而池州(有九華山)十二,為最多。其次宣廬舒壽四州各七、八人。

四川五十人,而益州成都(西川節度使治所)二十一,為最多。其次嘉州五人,而東川僅梓州圭峰兩二人。

陝西七十人,而西京兆三十八,佔半數有強。其次鳳翔十四,華州(有華山)六人。

河南六十三,而東都洛陽(有嵩山)二十,佔三分之一。 其次鄧州九,汝州六,唐州五。

山西四十七,就中蒲(河中)、兩州各十人,太原八人,五台山六人。

河北四十二,就中鎮州十六為最多,幽州八人次之。

山東僅得六人。

新羅三十人,高麗四人,西印度一人。

駐錫無考者一百四十七人。

觀此分佈,今江西最多,浙江次之,湖南福建湖北又次之,廣東江蘇安徽四川陝西(西京在內)河南(東都在內)山西河北又次之。山東更少,他省更無一人。參以前列五宗根據地,則禪宗中心在大江以南,不待言矣。

(四)華嚴宗
初祖法順,京兆萬年人,駐錫終南山,二祖知儼不知何許人,三祖賢首法藏,祖康居人,自為南長安,駐京師大廌福寺,是其中心在京師也。然其學中衰,逮中葉以後,清涼澄觀,浙東會稽人,既通禪宗天台之學。北遊五台,始宏大華嚴之旨,是為四祖。圭峰宗密,東川果州人,是為五祖。(佛祖統紀)。澄觀揚禪而抑天台,宗密更通禪學,倡禪與華嚴一致之說。是中葉以後,其中心亦已南移,且與禪宗融和矣。

綜上觀之,隋及唐初佛教極盛於北方,而國都長安尤為中心。唐初法相宗之宗師玄奘,華嚴宗之宗師法藏同時得勢於京師,惟天台一宗獨秀於東南,但不能與法相華嚴抗衡也。自武后至玄宗,法相華嚴漸衰,而神秀之北派禪宗大盛於京洛及北方。安史亂後,北禪衰微,而慧能之南派禪宗大盛於江南,融和華嚴,侵逼天台,為佛學之正宗。有唐一代,南北佛學之盛衰,於此可見。

夫前期佛學中心在北方,其代表莫過於法相,後期佛學中心在南方,其代表莫過於南禪。此二宗者,雖皆哲學之思辨超過宗教之信仰,然其治學方法各走極端,法相宗實為「唯識」之心理學與「因明」之論理學,以因明之方法分析心理至六百六十法,其思辨精微如此,實為世界思想史上最嚴密之煩瑣哲學。

南禪宗義以「頓悟」為本,摒棄儀式,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一念相應,便成正覺,是純為心性之學,從人生實際生活中體認之,絕非印度佛教出世思想之本色,與法相宗之純思辨哲學亦絕不相類。此實為佛教史上一大革命,俾佛教由繁文縟節煩瑣思辨中解放出來,由印度形式中解放出來,故其意義在求佛教簡易化與中國化,而與法相宗一先一後,一北一南,一繁一簡,適成對比。

又因法相宗尚細密且本身為由印度傳入者,故其工作著重留學與佛經之翻譯,而禪宗宗義既不仰求於印度,亦不以文字為重,此宗既盛,風偃他宗,故唐初以長安為中心之大規模譯經運動與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之留學熱,均至中唐而遽止,代之而起者為心性之講求與生活之體驗,遂開宋代理學之先河。然則宋代理學之中心在南不在北,亦正有所自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心法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