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 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佛祖道影白話解
六十七世幻休嘗潤禪師

虛雲老和尚集
宣化上人講於一九八五年六月六日

我們圓滿的大圓鏡智,不是由我們心意識的妄想所明白的。

師生南昌進賢。王氏子。閱楞嚴。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處,有省。參大方蓮公。未決。復參小山。舉前話。山詰之。師又無所對。一日。山問疇夕之疑決不。師舉掌。山曰。毋以罔象問景耶。師曰。此外何有。曰。子試披衣自檢看。師如是。益加精進。究之二年。乃契證之。師因將洞山渠我話。呈偈。略曰。若要識此人。有個真消息。無相滿虛空。有形沒蹤跡之句。山遂付之,萬曆乙酉。四月告寂。備載全錄。大宗伯樹聲。陸公文其石。

白話解
這是六十七世曹洞宗的祖師,這位祖師叫幻休,又叫嘗潤,是江西南昌進賢縣人,俗家姓王。他因為閱讀楞嚴經到「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處,有省。圓明了知,也就是我們圓滿的大圓鏡智,這種的智慧,不因心念,不是由我們心意識這個妄想所明白的。「不因」,就是不從這個地方。不從心意識,你這種妄想、妄念,六識這種分別的識心,所了知的。要怎麼樣呢?就要用功夫,你用功夫到了,才能明白;你若功夫不到,還是不明白的。

「有省」,到這個地方,他心裡就開點兒竅,有點兒覺悟。可是覺悟是覺悟,似覺悟非覺悟,不徹底,明白得不徹底,還是那個尾巴沒有斷,還有一點點疑情沒有頓斷。所以他就去參訪大方蓮公。「未決」,到那兒,沒有給他印可。「復參小山,舉前話」,那麼他又參拜小山禪師,就是前邊講的宗書禪師。「舉前話」,也還提出以前所悟到的這種理論來。「山詰之」,這個小山就詰問他。詰,是詰問。「師又無所對」,問他,他答不出來。為什麼答不出來,他就是沒有開智慧。這個「圓明了知」還沒有真懂,所以又無所對。

「一日」,有一天,小山又問他:「疇夕之疑決否?」你以前所懷疑的事情,沒有認識清楚的事情,決否?你明白了沒有?你認識了沒有?他在這時候裝模作樣,大約公案也聽得多了,就想要「涼水打茶,硬沖!」冒充他懂了。怎麼樣呢,「師舉掌」,他就舉起一隻手掌來。這舉起手掌來,表示他冒充,所以舉起一隻掌來,就是變成口頭禪了,也就是他沒有真認識。不過他看人家舉隻手,或者舉一隻腳,或者這麼眨眨眼,皺皺眉呀,他也學這個。

這位小山一看他,不像真的,「對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你真的假的,行家都知道。小山就說:「毋以罔象問景耶。」你是不是因為也沒有一個什麼形象,你就問問這是有什麼樣子嗎?什麼景緻嗎?你是不是這樣子呀?就這麼又考他一下。嘗潤禪師就說:「此外何有?」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小山問他,他就表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他還有一物呢,「此外何有」,在這個外邊還有什麼?這也還是口頭禪。

「山曰」,小山又對他說:「子試披衣自檢看」,你試一試,披上你的衣服,你把衣服穿好了。這穿好了,就你自己,檢點檢點,檢查檢查,你這是對不對。「師如是」,嘗潤禪師也很聽話的,他就這樣子來做。一做,知道自己沒到家,還是沒有真懂,就「益加精進」,他知道自己不行,就趕快用功,勇猛精進來研究到底是怎麼回事。

「究之二年」,又在這兒修行兩年。「乃契證之」,這時候他明白了,「因將洞山渠我話」,所以他就把洞山禪師以前所作的偈頌,留的話頭,「呈偈略曰」,他舉出來一首偈頌,就說什麼呢?「若要識此人」,你想要認識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自己那個佛性。可是我們人人都不認識自己的佛性,就是知道有個佛性,也沒有真信。我說這是一個詢問詞,「若要識此人」,你要認識這個人嗎?你想認識這個人嗎?「有個真消息」,那有一個真正的消息告訴你,什麼消息呢?

「無相滿虛空」,什麼相也沒有,可是滿虛空。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法身,它滿虛空。「有形沒蹤跡」,無形無相的是遍滿虛空;若能看見,有形的呢,一點蹤跡也沒有。所以有形有相都是假的,因為假的,就沒有蹤跡了。「之句」,把這一句,向小山說。「山遂付之」,小山一聽他這首偈頌,知道他懂了法身遍滿一切處,其餘的都是假的,所以就傳法給他。遂付之,就是付法給他,傳衣缽給他。

《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 ©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