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以戒為師

資料室

我們爲什麽遇事常發脾氣,事後卻又後悔呢?明知戒律是修行人的生命,可是就發不起持戒的心?或者雖有心持戒,但卻往往去惱害其他眾生?種種不如意追根究底在於還未明白持戒的妙義。

很多生活上的細節(是靈性告訴我們的),我們自然就會用。如筆一定是用來寫字,而這靈性就是妙戒。眾生皆有佛性,但每一個面目都不同。戒自性中就具足,是光明,但我們不自覺走向黑暗;人其實是很高貴,就因無明所障,不持戒,一切只為自己,才弄得人不像人,失去人性光輝。

戒律是幫助我們!把醜陋的我改變成理想的我,也是補我們性格上的漏洞。戒律是這麼妙,應該把它找回來。若能清楚知道戒是種自在、解脫,能持戒自然止息熱惱,得到清涼平安。那持戒的感受就不一樣,它是種快樂境界。

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

「云何為無悔恨戒」呢?什麼叫做無悔恨戒呢?就是說這位「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心」,為什麼?因為無論做任何事情,他都能不犯第二次過,不犯同樣的過錯。就像顏淵似的,不遷怒於他人。比如他正對這人發脾氣時,來了另一個人,他不會對這後來的人發脾氣;或者本來他自己很不高興,但見到其他人來時,他能生起歡喜心,這就是不遷怒於人。遷就是搬家遷移的那個遷,不遷怒就是不把我的怒氣遷到、搬到其他人身上去;不二過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有過錯,但是他不會犯第二次相同的過錯。犯了第一次,趕快就改了它。有人說,我不願意學顏回,為什麼呢?因他是一個短命鬼,雖然他那麼好,不遷怒,不二過,可是,他很不幸運的短命死了。為什麼死了呢?就因為他太好了。三十三歲就死了,這是因為他事情辦完了,他就應該死了;並不是因為他不對旁人發脾氣,他自己才死了;也不是因為他不犯第二次過就死的,所以我們不要自做聰明。

「何以故」?為什麼他能沒有悔恨心呢?他能不後悔呢?「不作重罪,不行諂詐」,因他不作重罪,這可以說是作了很重的罪;也可說是不作重覆的罪。重(chong)罪就是不犯二次罪—他所犯的罪,只犯一次,不犯二次。不行諂詐,他也不會去諂媚有錢人,現一個假的樣子來欺詐人。也不會看見人家有勢力,就盡量的去營虛,看人家有錢有勢力就來說好話,令人聽了很高興。「不破淨戒」,常常受持淨戒,不破壞這淨戒故,所以他就沒有悔恨,言其於淨戒,心無悔恨。

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

怎麼叫不違背、不諍論戒呢?「此菩薩不非先制」,這位菩薩他不會批評以前所立的規矩怎樣不對;任何事情都是遵照以前的規矩去做,他不會說古來的人太愚癡,怎麼這樣子不會立規矩?這規矩太笨了,太不合時宜,不合現代的要求。「不更造立」,他不會說我自已再立出另一個新的規矩,所以這叫無違諍戒。不但不違背三世諸佛及先人所立的制度和規矩;也不自己另立一套規矩。「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心裏常常隨順向著涅槃的道路上,去修行這種戒律。「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他常常受持戒律,沒有違犯;也不會因自己要持戒,而去惱害其他的眾生。不會說你眞討厭,我在持戒,你還來麻煩我;或者說我在修行,你來打我閒岔;或者說我正在誦戒,你來麻煩我?不會這樣做,這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令其他眾生生出一種苦惱的心。「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這是願意一切一切的眾生心裏常常歡喜,為了這個而持於戒,所以就叫無違諍戒。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