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14)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妙行無住分第四

前期經文提要: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廣義的說,世界上一切境界,如財富、名位、六親眷屬,你對它不生分別心,心裏不生好惡的念頭,它對你就不起作用,無論得或失,心裏都沒有煩惱,沒有罣礙。沒有罣礙就沒有恐怖,沒有恐怖就沒有顛倒妄想,這時候般若的智慧就現出來了。所以發菩薩心的人在行布施的時候,不要生分別心,如:我布施了,人家會不會感謝我呢?佛菩薩會不會知道呢?我的功德是不是比某某人大呢?這些都是分別心。以有分別的心去行布施,功德就有限。

一般的眾生都有分別心,從這分別心,就生出種種的煩惱。金剛經要我們「空一切法」,把外在的一切境界都要空掉、看破。如六根對六塵,把六塵空掉,而不是把六塵消滅。好像上面所說的抽煙喝酒,我們不對煙酒生執著心,它就和我們沒有關係,這就是空了。不是要把世界上一切的煙酒都消滅才是空。這是頑空。不生執著的心就是空,外面的六塵空不空跟你沒有關係。所以「空不礙有,有不礙空。」例如馬路兩邊賣煙酒的商店不知有多少,這是有;但對一個不抽煙,不喝酒的人來說,它是空。因為他對煙酒不生分別的心,不生貪戀的心,那就是空了。分別的心一生,世界上很多的麻煩就來了。

老子說得很有道理。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人都知道好看的東西就是美,美色就是好,這樣就不美了。因為美的東西看起來很悅目,可是它也能迷惑人,令人生愚癡的心,那就是不美啦!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做善事是好的,但真行善的善心是要從自己的自性裏流露出來,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或為了自己的利益。譬如「孺子將入於井」,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你會不會想:「我拉他一把,我的功德就大了。」假如沒有功德,你就不去拉他,那麼你的心術就不正,沒有惻隱之心。這惻隱之心,是自性裏面自然流露出來的,不需要有功德才去做。佛、菩薩行布施就是這樣自然。所以佛說:「怎麼讓菩提心不退?就是你度了一切眾生,不要以為你有眾生可度。」不是說沒有眾生,而是度了眾生以後,不要生分別心,不要自以為很有功德。也不是為了自己要成佛而度眾生,因為那還是一種自私心。假如度了眾生,幫助了別人,你不能成佛的時候,你還度不度人呢?還是要度,這是你自己的本分。能這樣才是真正的發心,所以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人人都知道做功德是好的,有了功德的心,就是有法相。由「皆知」這兩個字,就產生了法執。有了法執,就有所偏差,不能行中道了。為了善,為了讓別人說你是善人,才去做善事,就不是真正的善。所以說「不善已」。應該是不管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好處,凡是你應該做的好事,你都盡量去做,做了以後也不求回報才對。

「是故有無相生」:從分別的心,執著的心,就生出有無的心。應該知道「有」是從「無」裏生出來的。譬如一個富有的人,有種種的享受,一旦財富離他而去,心裏就生煩惱。其實想深一層,人是本來什麼都沒有的,現在從有還無,不過是回到本來的地方,有什麼煩惱的?但一般眾生不了解這「有無相生」的道理,想得到的東西,有了就開心,沒有了就痛苦,這都是有分別心,有好惡之心的緣故。

「難易相成」:事有大小、難易之分。什麼事難?什麼事易?成佛難,穿衣、吃飯容易。容易的事都做不好,怎麼做難的事呢?所以佛在金剛經一開始的時候,就以穿衣、吃飯這等很普通的事情來告訴我們不要好高鶩遠。功德也是一 樣;難的事,大的功德才要做;簡單的,小的事就不做,也是不對的。「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就是要我們從小的地方著手。

「長短相形」:長、短也是由分別心而來。萬里長城長幾千公里,夠長了吧!但萬里長城的長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由一塊塊小小的磚石連成的。所以沒有短,就成不了長。同理,沒有修道,就成不了佛。對短不生厭惡的,自然漸漸地就有長,對修道不倦怠,終究能成佛。短就是長的分子,長的本體就是短。所以我們不應著長、短相對的相。

「高下相傾」:中國北部最高的山是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認為泰山上的風景是最好的,你很喜歡那種境界,想一步就登上泰山,做得到嗎?如果不一步步從山腳下往上爬,怎能登上泰山頂呢?所以要把高低的分別心也破了。從最低的地方走起,一步步的往上爬,就能登上高處。

「音聲相和」:小的聲音叫音,大的聲音叫聲。我們說話,牙齒有牙齒的音,喉嚨有喉嚨的音。種種小小的音合起來就成為聲音。沒有小的音,就成不了大的聲。好像一首好聽的交響樂,你說:「我不要那些零零碎碎的音符,我只要好聽的音樂。」可以嗎?所以菩薩不生大小的分別心,他不會說:「小的我不做,我要做大的。」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