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 13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大乘正宗分第三

前期經文提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有餘涅槃。雖然已經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煩惱已盡,不再造苦的因,但今生這個受前業果報而有的身體還在,還有一個依止,所以叫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煩惱因盡,煩惱果也盡。最後這報身也沒有了,分段生死已經了了。

無住涅槃。大乘菩薩把自己的苦因、苦果都了了,但他不住於涅槃的法相,他還是再入生死來度眾生。不過他的這個生死,和我們凡夫的生死不同。他雖然有生死,但不著生死的相。他是來去自如的。

「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裏所說的無餘涅槃是指最後的兩種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度盡了一切眾生以後,也不覺得有眾生可度。沒有度眾生的相,就沒有罣礙,沒有罣礙,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忘失了菩提心。這是離相度眾生。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分別心,就不合於無為法,就不是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前一分鐘講的是如何發心,以下講的是如何度眾生,無住布施。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復次」,再有。菩薩於「法」的「法」,不一定是經上說的才是法,世界上一切境界,看得到、摸得到,或看不到、摸不到的,都是法。菩薩在種種境界裏,不論是順的或逆的境界,都不要生分別心。以沒有分別的心,無罣無礙的心去行布施,是菩薩度眾生的方法之一。

「應無所住」,是不著於有;「行於布施」,是不著於無(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就是中道。菩薩應以無罣礙之心、中道之心去行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就是用錢財,物質去布施。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甚至把自己的頭、目、腦、髓都布施出去,這也是一種財施。勸導人做善事,幫助人明白佛法,教他們怎樣才能不生煩惱,這是法施。在別人心生恐懼時,能向他們伸出援手,安慰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心開理解,不再愁苦,就是無畏施。 

菩薩在行布施時,心裏不要有「我在行布施」的想法,把它當做是自己本分應做的事情,而不生任何罣礙的心,就是「不住相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色、聲、香、味、觸是五塵,是對眼、耳、鼻、舌、身五根說的。假如對塵境著了相,心就有住。有些人布施是有目的的,做了點善事,就希望馬上有回報,就像做買賣一樣,「我布施了一千塊出去了,希望佛菩薩知道以後給我十倍、百倍的回報。」當然佛菩薩是慈悲的,布施也有功德。但如果以這樣的心來布施,就是有相的布施,福報獲很小了。以「色、聲、香、味、觸」種種東西來行布施,就想得到種種五根官能上的享受,就是著相。最後第六塵「法」,雖然捉摸不到,但心裏可以感覺得到。什麼叫「塵」呢?塵有污染的意思,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被污染的塵遮蔽了以後,智慧的光芒露不出來,於是就生種種愚癡的想法。

六塵是針對六根說的。本來根是根,塵是塵,兩者之間並沒有關連。因為識的存在,兩者才發生關係。「識」,就是一種分別心。譬如顏色本身並沒有好看、不好看之分,但我們看見了顏色以後,心裏就生了分別的識:「這個顏色好看,那個顏色不好看。」鼻子聞到氣味,心裏又想:「這個味道好香,那個味道好臭。」好惡都是由分別心而來,有了好惡,就有了罣礙(執著),有了罣礙,就有煩惱。

譬如一個信佛的人,他既不抽煙又不喝酒,煙酒漲不漲價?抽煙會不會得癌症?這些問題,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也不會因此而生煩惱心。但這些問題對一個又抽煙又喝酒的人來說,關係就大了。因為他對煙酒產生了愛戀之心,有了愛戀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煩惱。心經上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罣礙就是一種執著心。罣就是勾住了,跑也跑不掉。沒有罣礙,就自由了。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