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 ⑨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佛說法的時候,從來也沒有動過這麼一個念頭說:「我現在要說什麼、什麼法了。」他在日常食、衣、住、行中,在如如不動中,無一不在說法,這就是無上甚深的微妙法。

食完了以後,還至本處,是在說知足的法。也給我們衆生一個很大的警惕。不但出家人乞食,我們一般世俗人,又何嘗不是在乞食?我們終日忙忙碌碌,出外謀生,不也是爲了幾餐飽飯,幾件衣裳?但夠吃、夠穿就算了,不要太貪求。如佛乞食,不出七家,吃飽就算了。我們衆生爲了生活,不能不做事情,但也不必貪得無厭,反被物欲所控制了。要收拾身心,常常迴光返照,不要一味用攀緣心向外馳求,才能把狂心,妄想心放下。

乞食是戒,敷座而坐是定。有了定才能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和般若波羅蜜的法相應。佛在很平常的日常舉動中,就說了這麼多的法,而且說了又像沒說,不著痕跡,所以須菩提忍不住讚歎道:「希有呀!眞是妙呀!」 

須菩提不執著於佛現的凡夫相,才能在佛的凡夫相中看到佛如如不動的眞如本性。看到佛相,又看到法相。所以在後面的經文中,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爲須菩提看到了佛的眞如本體,所以他才說:「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在默然之中就已經護念了發菩薩心的衆生,給他們行布施、種福田的機會,所以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如來雖尚未開口說法,但已經說了很多法了。我們一般人定要張開口才能說話,嘴巴一閉就沒有了。但佛說法的時候固然是在說,連不說法的時候也是在說,在一切默然的日常行動之中,無時不在說實相般若。在佛還沒有開口說話之前,其實已把一部金剛經說完了。這就是善付囑。

須菩提在讚歎完了如來以後,恐怕我們一般衆生不能跟他一樣,在佛沒有說法之中,就看到般若的妙諦,所以他才發大悲心代我們衆生向佛發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本經金剛經後面說:一切衆生,若不能持戒修福,就不能信受奉持金剛經,也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這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指的就是能持戒修福的衆生,是在不止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處種善根,而是在無量百千萬億佛所已經種過善根的人。這些人就是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話是梵語,譯成中文爲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無上。「三」,正。「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呢?這說的是佛的果位。佛所見到的本性,所證得的果位,都是很圓融無礙,周徧法界的,就像虛空一樣。虛空那裏有頂端呢?無上就是表示和虛空一樣,根本量不出那裏是上,當然也量不出那裏是下,東、西、南、北、上、下四方都沒有一個盡頭,所以說無上。佛的十種名號中,就有「無上士」這個名稱,說明佛證的果位是無上的。古人爲了尊重佛,就不翻譯這句話,而保留原來的梵音。

十地的菩薩叫等覺菩薩,他的覺悟和佛相等,但沒有佛那麼完滿,所以菩薩又叫有上士,因爲上邊還有佛。但佛是無上士,他比有上士(菩薩)又高了一等。

無上講的是佛,那麼正等講的是誰呢?佛證了聖果,他的覺性自然是無上。衆生雖然是凡夫,但凡夫的自性也跟佛一樣光明圓滿。這覺性在聖人時,它沒有增加,在凡夫時,它也沒有減少,只是我們不會用、不明白而已。所以正等說的是要度衆生,令一切衆生明白,他們的本性是和佛完全一樣的,所以叫正等。

正覺是說發菩提心的人,要明白自己的自性是光明無礙的,智慧也是圓滿的,因而生出正確的覺悟心。正覺的覺悟,有別於外道的邪覺。外道也有自以爲明白、開悟的,但他明白的和佛所說的有偏差。合乎佛法的覺叫正覺,不合佛法的叫邪覺或偏覺。正覺是要自己開悟,自己了生脫死。「無上正等正覺」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是相通的。誰能發這樣的心,誰就是菩薩,佛敎裏沒有說只有某一種人才可以做菩薩,別的人不能做。誰能發持戒修福的心,誰能發度衆生的心,誰能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心,誰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將來都有資格當菩薩,甚至佛。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初發心的菩薩發了心以後,怎麼樣才能讓這個菩提心不退失呢?不被外境所轉呢?心中有妄想時,要怎麼樣來調伏呢?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因爲我們的心不能在同一個時間裏想兩樣事情。當我們發菩提心時,就沒有空間去讓它打妄想;我們打妄想時,就不能同時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我們要覺悟世上的一切,都是緣生無我。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一散,什麼都不再存在,所以根本沒有一樣事情是值得我們煩惱。有這樣的覺悟心,就是菩提心。能在心裏生煩惱的時候,馬上把它看破了,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把煩惱反過來就是菩提了。相反的,把菩提反過來就是煩惱。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