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石窟與木造佛寺的建築風格

李乾朗

洞窟形式演變約可分為三期,初期洞窟平面呈橢圓形,中期呈方形,後期則雕出列柱。木造建築中五台山的南禪寺及佛光寺,可上溯至唐代,因歷代香火不盛,逃過了被戰火摧殘或改建的機會。

教東傳中土,有關廟宇的建築中,石窟及木造佛寺,在佛教藝術上有很高評價。石窟肇源於印度,在山崖絕壁上開鑿洞窟作為佛寺。
敦煌石窟內樓閣狀石雕柱,柱上所雕  屋簷下之斗栱
及人字補間清晰可見。翻攝—顏善昱
原作為僧徒禮佛及僧房「精舍」用途,洞內及佛籠外並飾以繁密雕刻或色彩艷麗的壁畫。隨佛教傳入中國後,分佈於新疆庫車、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天龍山、嚮堂山以及山東、遼寧、浙江等幾處。各地之風格不同,大體上西部的石窟較重壁畫及泥塑,東部則以石雕為主,壁晝甚少。無論是石雕佛像或壁畫,愈至後期愈脫離外來形式,而漸呈現中國自身的風格。而石窟建築形態之發展亦然。南北朝之石窟以大同雲岡、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洛陽龍門及太原天龍山最重要。有些石窟如莫高窟及龍門至隋唐以後仍繼續開鑿。洞窟形式上演變約可分為三期,初期多為山崖下的大山洞,平面呈橢圓形,洞頂鑿成穹窿狀,洞內後壁雕有巨大佛像。中期之平面稍大,呈方形,洞內常具前後二室,或有巨大的中心柱,內壁雕有許多小佛龕。中心柱常雕成塔的形式,有出簷。較後期的石窟,在洞口正面雕兩大柱,有如三開間形制,亦有雕出柱列,造成前廊效果。柱枋及斗栱屋簷皆表現出來,很顯然是模仿木構架殿堂。這整個發展,可以說是石窟形象的中國化。

單簷屋頂的南禪寺,建於公元七八二年。翻攝╱顏善昱

石窟裏的佛雕壁畫代表著當年璀璨的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是一種特殊類型。然而在雲岡的石窟中,讓我們看到了 南北朝時代的斗栱出現人字補間鋪作,在敦煌又看到不少唐代壁畫上的佛寺建築圖像。雲岡的第二窟塔柱及第十二窟即有人字補間,較後期的天龍山第十六窟即有彎曲形人字補間。敦煌第一七二窟有中唐的佛寺圖樣,脊飾、斗栱、樑柱、平座、台基都很精細地被描繪出來。

佛光寺大殿前簷下的「雙抄雙下昂」斗栱。翻攝╱顏善昱

建築裝飾在六朝時期亦豐富起来,除(原图档扫描不完整,是否有缺漏?)印度、波斯及希臘之裝飾,如火焰紋、蓮花、忍冬、卷草、飛天、獅子等都成為後代中國建築之裝飾母題,(南朝的幾座陵墓前即出現翼獸辟邪)。在風格上,北朝呈現較粗獷的風格,而南朝卻流露出秀麗柔雅之特質。南方承繼楚文化之遺風,並經南北朝之對立分野,在往後的發展裏,更是傾向於纖巧華麗之風格。

佛光寺大殿內的四跳偷心斗栱。翻攝/顏善昱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僅可上溯至唐代,那就是位於山西五台山高原地帶的南禪寺及佛光寺的大殿。這兩座古老的木造佛殿,因為地處高而乾燥地區,且交通不便,歷代的香火並不盛,逃過了被戰火摧殘或改建的機會,實在非常難得。

南禪寺的正殿建於唐代中葉(七八二年),面寬只有三開間,進深亦三間,平面略近正方形。屋架用五架樑,有大叉手。室內無柱,供奉著仍為唐代原物的佛像。屋頂採用單簷歇山頂,坡度和緩,屋簷曲線顯示雄渾的唐朝風格。

五台山深山裏的佛光寺大殿,為中國建築史上非常重要的偉大建築。原建於唐中葉或更早,後因遭滅佛運動,寺被毀,乃於唐末大中十一年(八五八年)再建,此即今日所見者。這座大殿在一九三七年六月由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調查發現,並加以深入研究,確立了它的重要價值。大殿築於山坡上,前面有較後期所建的山門及配殿。其中右側有一座金代的文殊殿,內部用減柱法,構造奇巧,亦值得重視。佛光寺大殿前簷下的「雙抄雙下昂」斗栱。

大殿的平面,寬七間,進深四間,有內外兩周柱列。尾頂採單簷四坡式,外觀大方而雄偉。柱頭上的斗栱出跳四層,下兩層為「華栱」,上兩層爲「下昂」。樑架用九架、有格子狀的天花板,稱為「平棊」。在平棊之上有樑架,構件不加藝術處理。但在平棊之下的部分露出大樑,以四跳的偷心斗供支撐起,構造簡明有力。

佛光寺大殿柱頭斗栱上之枋「隱出拱形」:即在枋上雕出栱底的卷殺線條。翻攝/顏善昱

佛光寺大殿內部空間與構造的關係非常密切,被公認為是一座力學與美學相結合的建築。殿內有一長形佛壇,上面供奉唐朝原塑的眾多菩薩神像,造形雄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佛壇的背後及左右面有高屏圍起,殿內形成一條後廊,後代增置了許多羅漢像。

整個說來,南禪寺雖較佛光寺為早,但佛光寺大殿在建築史上的地位較高,它表現了唐代中國木造技巧的一個高峯,有許多傑出而細膩的手法。例如角柱「側角」及柱列的「生起」,「側角」使得角柱向內傾,獲得形式的安定感,「生起」使得屋簷很自然地向上彎曲,得到舒展的外觀。再加上它的斗栱,按照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斗栱配合,簷柱用「雙抄雙下昂」,即兩跳華栱及兩跳下昂,獲得較深的出簷,内柱用四跳偷心,即不用橫供的出排。優良的斗栱系統,使這座大殿歷千餘年而仍然堅固地屹立在台座上,實在令人贊嘆不已。無怪乎當年梁思成等人長途跋涉,初次見到它時,形容那時的心情為「瞻仰大殿,咨嗟驚喜」,這是中國的重要國寶。

編按:李乾朗教授是當今中國知名之建築學、史學學者,他不但在學識及專業知識上享有盛名,對各種古蹟之維護更是不遺餘力,素爲人所敬仰。本文及圖片取材自李教授所著「華夏之美—建築」一書,特此致謝。

佛光寺大殿剖面透視圖,內置平棊天花板。翻攝╱顏善昱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