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經—智慧經典中的經典
金剛經略講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所謂到彼岸,就是用我們的智慧來滅除種種的煩惱,沒有煩惱,就到達彼岸,就是波羅蜜。到了涅槃的彼岸,明白了不生不滅的實相般若,對於一切的境界都能如數家珍,知道得清清楚楚。

羅蜜譯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什麼叫彼岸、此岸呢?岸之所以有彼、此之分,是因為中間有了水,把岸隔開了,若沒有了水,岸那有彼、此之分呢?這水就用來譬喻煩惱,就是因為有了煩惱的中流,才分出此岸、彼岸。若沒有了煩惱、無明,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所謂到彼岸,就是用我們的智慧來滅除種種的煩惱,沒有煩惱,就到達彼岸,就是波羅蜜。波羅蜜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所作皆辦」,在印度,事情做好了就叫波羅蜜,等於中國方言「到家了」,到了本地的家鄉。到了涅槃的彼岸,明白了不生不滅的實相般若,到那時候,對於一切的境界都能如數家珍,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到彼岸也可以說到家了。

到彼岸的方法有多少種呢?在佛敎裏有六度波羅蜜。

第一為布施。布施能破慳貪。人之所以慳貪,就是因我執太重。凡是「我」的東西,都不肯給人家。行布施,就是要把「我」的東西送出去,慢慢的就能把「我」放下,不但破了慳貪,也破了我執。

第二為持戒。不做一切壞事,不違背一切戒律。戒律在佛敎裏是很重要的。當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一件就是:「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後,我們要以誰為師呢?」佛就回答他:「以戒為師。」所以戒律就等於我們的本師,持戒持得清淨,煩惱就沒有了,就能登彼岸。

第三為忍辱。忍辱是破瞋恚,也能到彼岸。發脾氣就是不能忍辱。人家罵你的時候就發脾氣,打你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好的境界來的時候,你忍不住要去貪;壞的境界來的時候,也忍不住要怨天尤人,這都是不能忍。能忍辱的話,就能到彼岸。

第四是精進。精進用來對治懈怠。偷懶的人,一天到晚悠悠忽忽的把時間都浪費掉了。能精進的修行,日行有功,慢慢的也能到達彼岸。

第五是禪定。禪定破散亂。我們這顆心散亂得很,一會兒想到這個,一會兒又不知道跑到那裏去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能定下來,不再散亂,就沒有了妄想,也就能到彼岸。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以上的五度雖然能到彼岸,但沒有智慧,就不能正確的行以上的五度,所以最後一度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般若才能衍生出其他的五度。所以其他五度又叫眷屬般若。般若波羅蜜是本度,是根本,就像母雞一樣,能生許多雞蛋。沒有它,就不能成就其他的五度。為什麼呢?持戒若沒有智慧,就不知道持眞的戒。譬如佛在世時,印度有人修苦行,睡釘牀,或只用一條腿站著,另一條腿不准碰到地面,一碰到地面就算破戒了,這是什麼戒?這不是持戒,是愚癡。所以沒有智慧不能持戒。沒有智慧也不能行布施。沒有智慧,不明白布施的道理,不知道它是利己利人的行為,只一味執著「這是我的東西,為什麼要送給人家?」必須明白布施以去我執的道理,才能正確的行布施。忍辱、禪定、精進也是如此。沒有智慧的話,以為打坐、修禪就是為了求神通,為求好的境界,那不是眞的禪定。精進也是如此,很多外道也很精進,但他們修的是邪的話,只會越陷越深。所以有人說:「五度如盲,般若如目」。沒有智慧而修五度,就像瞎子在黑暗中摸索一樣,盲修瞎練,不但徒勞無功,還害處無窮。

明白究竟的道理,就是明白了實相般若。行五度,是在事上實踐。事和理是圓融無礙的。你明白了道理,就能在事上用功。在事上做得正確、徹底了,雖說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你才是眞正明白道理的人,否則你不會做對的。事如手心,理如手背,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事理圓融是般若,就如整個手掌一樣是一不是二。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是五個手指,五而為一,一中有五。手心是這隻手,手背也是這隻手。我們唸佛、修行要活學、活用。當你明白了道理以後,你怎麼說、怎麼對,所謂「頭頭是道」。我們一般衆生,經裏面有的,我們才敢說,經裏面沒有的就不敢說了,這是我們智慧還不夠的緣故。到了妙智慧的程度,所有的粗言、細語、說空、說有都是般若,用我們的智慧就能到達彼岸,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這種到彼岸的方法,就像金剛一樣堅固、光明、鋒利,能破除一切的外道邪說。外道邪說不說般若,所以他們不能破除你的智慧。假如外道也講般若,那麼他也不成外道了。所以般若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信佛,就是要信這種智慧,要智信,不要迷信,要去修證、去實行般若的境界。

以上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經題。

翻譯此經的法師叫鳩摩羅什,天竺人。鳩摩羅什意為「童壽」。當他年紀還很輕的時候,就有像長者一樣的智慧。他父親叫鳩摩炎,出身宦相世家,當時印度的官位是世襲的。鳩摩炎從小就很有智慧,長大後卻看破世情,不願繼承他父親的宦相官位而離家出走,到外地去修道。後來到了龜茲國,因為他名聲很響又有智慧,國王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到城外迎接他到宮裏,對他十分敬仰。國王的妹妹看到哥哥和一個外來的大德談話,就在裏面偷看。國王的妹妹也是一個智慧很高的人,唸書過目不忘。她一見到鳩摩炎,就生了愛慕之心,遂纏著她的哥哥說:「除非我一輩子不嫁,否則我一定要嫁給這個人。」國王被纏得沒辦法,就迫著鳩摩炎和他的妹妹結了婚,這也是他們前世的因緣,鳩摩炎就因此出不成家了,龜茲王的妹妹—羅耆婆就是鳩摩羅什的媽媽。鳩摩羅什的名字就是由他父母的名字合成的。據說應叫鳩摩羅耆婆。他的父母既然都是智慧超凡的人物,生出他也是一個智慧很高的人。

他母親在生了他之後不久,有一天走到郊外,看見一個墳墓,墳墓旁邊是一堆白骨,她馬上悟到人生的無常。於是毅然出家,並很快的證得初果。她以一個初果的母親,帶著兒子一道修行,所以鳩摩羅什很小就當了沙彌。他母親在龜茲國是王妹,身分很尊貴,所以國人都對她特別的供養,供養太好就不能修道了。於是他母親就帶著他到別處去修行。七歲那年,有天他和他母親一塊到一寺院去玩,寺中有一口很大的鐘,他年輕好玩,走過去用力一檯,輕易的就把那口笨重的鐘舉過了頭頂。他繼而一想;「我年紀這麼小,怎麼舉得起這麼重的一口鐘呢?」他一這樣想,鐘馬上掉在地上,無論他再怎麼用力,再也舉不起來了。從此他就覺悟:「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心不執著,再重的東西也會變得很輕。

十二歲時,他拜了一個小乘師父,因為他智慧高,一學就會,跟著又學大乘法,大乘經典。他的記憶力之好,好到可以「日頌千偈」,一偈三十六個字,千偈就是三萬六千字。一本妙法蓮華經那麼長的經典,兩天就背起來了。當時有位阿羅漢就預言他:「如果這孩子到三十六歲還沒有破戒,他就能弘揚佛法,對佛法有很大的貢獻。他母親是證果的聖人,也對他說:「你的緣法在中土(中國),不在龜茲,但你在中國弘揚佛法,會有很多的魔難。」他回答:「只要能弘揚佛法,再多的魔難我也不怕,我可以為法捐軀。」但因時機未到,他又回到龜茲去修行。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