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福慧雙修

惟因

佛敎徒之間往來書信或節日慶喜,往往互相祝願:「福慧雙增」!如此良好祝願,乃人之常情。但仔細思量,口頭上祝福幾 句,是否便會滿足心願呢?依理而言,決無此事。要想增福增慧,必須躬行實踐。佛經上常講「聞、思、修」,「信、解、行、證」,這修行的「修」字,行持的 「行」字,最爲吃緊,不能忽視。譬如想吃果子,就要澆水施肥栽培果樹,否則便成空想。所謂「修」也好,「行」也好,無非就是修福修慧。因此,同初學佛法的 人談談福慧雙修這個問題,也許不是沒有意義。關於這個問題,我問過幾個人,各人的囘答不一樣。淺說深說,各有各的道理,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甲說: 我自幼喜歡做善事,見人有困難,盡力帮助,替人挑水、破柴、補衣裳、攪衛生;路上見有蕉皮,怕滑倒人,自動拾起。自認爲這是修福的事情,應該去做,也樂意 去做。及至成年,對於修橋補路,財物布施,均不敢後人。我覺得修福就應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二者的功德是一樣的。後來聽法師開示說,我這樣做是好的。但 不能滿足,更不可驕傲,要繼續多做善事,利益更多的人,切勿得少爲足。而且做了善事不可執滯,要囘向無上菩提,把所修之福,施與一切眾生,不貪求個人享 受。

乙說:修福還要修慧。修福,學大行普賢菩薩;修慧,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怎樣修慧呢?「楞嚴經」上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 名爲三無漏學。」旣是因定發慧,那麼禮佛、念佛、誦經、靜坐等修行法門,只要專一其心,斷除妄想,都可以開智慧。比如禮佛時,身、口、意三業清淨,心住一 境,能禮所禮性空寂,無人相,無我相,心無掛礙,智慧卽現。念佛時,意志集中,正念現前,勤行精進,達到一心不亂,工夫純熟,不著靜境,不厭鬧市,處處是 淨土,直心是道場,便能頓開佛慧,讀誦經典,依文解義,明白佛理,深入經藏,如理作意,由文字般若證到實相般若。靜坐思惟,參究禪理,以般若之力,返照囘 光,返聞聞自性,於相而離相,於空不著空,無我無人,冥心合道。終日修智慧,不見有智慧可修,不卽不離,在發揮妙用時,智如泉涌,好似無底深潭,取之不 竭,用之不盡。這是修行的極則。要達此境界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信得及,行得切,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還要知道,智慧不是別人給的,別人只能指點提醒,行持則靠自己努力,日久功深,必然見效,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圓滿完成和超額完成各項任務,乃至生產技術上的革新和發明創造,都是智慧的具體運用與表現。

修 習智慧還要善於集思廣益。個人的智慧有限,衆人的智慧無窮。智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但因妄想執著所障,故不能顯現,不會運用,所以要有正思維、正知 見,在正確軌道上思考,不能胡思亂想,否則便入歧途。智慧與假聰明不同。損人利己,就是假聰明,其結果是自己受害。這種假聰明實是愚癡,不算智慧。因此, 修習智慧的人還要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於人;對自己不利的事固然不做,對別人不利的事更不應該做。有智慧的人還能及時 修正錯誤,從善如流,沒有智慧的人,文過飾非,小錯不改,結果弄成大錯。學佛的人,不可不愼!

丙說:我們要福慧雙修。佛陀福足慧足,稱兩足尊。修 福,包括從事一切有益於人類社會的資生事業,勤奮勞動,積極工作,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修慧,要求明心見性,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的終極目 的。修福不修慧,或修慧不修福,都有偏差,都不圓滿。只有福慧雙修,解決生活問題,使生活安定,才能用功修道。叢林裏有「法輪未轉、食輪先轉」的說法,就 是這個意思。所以增加生產,對人類多做貢獻,便是最大的修福;反之,浪費糧食和財物,就是最大的折福。種瓜得瓜,合乎實際;想好做壞,背道而馳。有人口喊 修福,又不去做修福的善事,好像在紙上畫餅,豈能充饑?總之,我們求福,就要種福、修福、培福、積福;不要享福;要惜福、增福、添福,多做善事,造福人 民,切不可做折福、損福的惡事。須知積福難,損福易。如果消耗大,增添小,那就不合算。所以要發長遠心,栽培善根,日積月累,多劫修行,就能證得菩提,圓 成佛果。

丁說:般若卽智慧,佛經贊嘆般若,六度中把般若列在重要位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若無般若,卽等於盲。拿布施來講,應無 所住而行布施,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行布施,能如是,則其功德不可思量。因爲住相布施則有分別,若有分別使有所企求,有所貪着;有企求有貪着,布施功德便有限 量。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般若作指導。所以在六度中般若是統帥。佛敎把智慧當作人的生命來看待,稱爲慧命,可見智慧是何等的重要。

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需略加指明。有些人以爲有智慧就遇事能佔便宜,不會吃虧,其實不然。有智慧的人,在一定的情況下,寧肯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大衆利益,決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所以有「大智若愚」的說法。

上述這些道理說起來都很淺顯,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希望學佛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把這些淺近的道理當做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的思想言行,時時策勵,處處實行,以期福慧增長,道業尅成。

萬佛聖城消災延壽藥師如來開光典禮,主持法師與施主夫婦佛前合影。
自左洪許果芝居士、宣化上人、夢參法師、洪果碩居士。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