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佛說八大人覺經略解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生 死熾然」,熾然是火燒旺的樣子。從生到死包括了老、病這一漫長的人生過程,其中又滲雜了人生之苦,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構成了人生無 量苦惱。愛別離與怨憎會是人生一對相反相成的苦惱。你喜歡的人愛慕的人會離開你而去,反過來,你不喜歡的,合不來的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經常在一起共處, 這都是苦惱,這僅就人的這一方面來說。另外從事物一方面來說,你不希望遭受事業失敗,不如意的痛苦,但偏偏這類不如意總要圍繞你,不肯離開你,這也是一種 怨憎會。求不得就是你希望得到的東西總是得不到的,也是一種痛苦。我們知道了生的苦,但對於死的苦不能體會,而這種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的苦痛,每個人 多少都能體會到一些,生死不是那麼容易參透的。生死是從那裏來的呢。因為我們的心充滿了有生滅的妄想。妄想不停,生死也就不斷。

「熾然」, 熾就是火燒得很旺的樣子。大火是從星星之火而來,小火花可以燎原,可以把整個山的草木燒盡。這就比喻,我們人的妄想在剛生出來的時候,可能是一點點,但是 我們不控制住它,就會愈來愈大。我們的苦,在當初也是一點點,假如我們並不明白苦的來歷,不了悟它,苦就會愈來愈大,也就永遠不能斷生死。「苦惱無量」, 卽指上面所說的八苦。煩惱有多種,有二十種的小隨煩惱,有兩種的中隨煩惱,有八種的大隨煩惱,還有六種的根本煩惱,這些煩惱常常沒有離開我們,而是圍繞著 我們。苦惱是無邊無量,是無法計算出來的。因此我們必須知道人生與苦惱俱來,佛經中把我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火宅」,就好像著了火的房子一樣,而我們就像 不懂事的頑童,還到這著了火的房子裏去玩,所以是很危險的。這也就是生死熾然的意思,我們應該快一點離開,不能貪玩。中國有一句話說「病後始知身是苦,健 時多為別人忙。」平常不知道生死之苦,等到病重時才悟到是在為別人而虛度了時光,再來修道念佛為時已晚,因此我們現在就要了悟學佛念經,不可到頭來悔恨不 已。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那便是要自覺覺他。我們自己明白了,也要讓一切眾生都能明白,這是一種自覺與覺他的功夫,什么叫「大乘」呢? 乘就是一輛車,一乘便是一輛車。從前沒有汽車,用羊車、鹿車、牛車來比喻佛的三乘。羊的力氣小,只能拉很小的車,鹿的力氣稍大,可拉大一點的車,白牛的力 氣最大,可以拉大車,這樣就很形象地說明了小乘的車,只能乘少數的幾個人,而不能載許多人,中乘的只能稍為多載一些,就像三輪車,而大乘就像坐火車,人又 多,速度又快,力氣又大,所以我們發心不能發小乘心,而要發大乘心,要度一切眾生。普濟一切,這才是大乘心。頭二句的「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的覺知,都是 自覺,而「發大乘心,普濟一切」就是要發菩薩心,覺其他一切的眾生。

從前有一個人死了以後,到閻羅王那裏說:「你應該早早通知我,讓我能夠 早作準備,好好修道念佛。現在你臨時拉我來,一點準備都沒有,我有點不服氣,這不公平。」閻羅王說:「我早就通知了你,我寫了四封信給你,你沒有收到 嗎?」那人說:「我沒有收到。」閻羅王說:「第一個通知書是你老了,要帶老花眼鏡才能看清東西,是我給你的第一封通知書。第二封信是你耳朵聽不見,你牙齒 掉了,是第三封信,你要拿拐杖走路是第四封信,你難道都沒有收到麼。」人的衰老是慢慢變化的。我看東西也要帶老花鏡,也已經是收到第一封信了,所以我們乘 身體尚可的時候,就要好好地去修道。

要怎樣來發大乘心?那就是要普濟一切。要不分彼此,平等對待。「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維摩居士有一次 顯生病的相,他說因為一切眾生生病,是故我病;要是一切眾生不病,則我病滅。也就是說,假如一切眾生有病,我都願意代他病,假如一切眾生沒有病,我也不需 要病。所以大菩薩是發這樣的大心願。又如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度盡地獄裏的眾生,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假如有一個眾生 不能出離地獄,我發誓不成佛。他是發這種心來代眾生受苦。觀世音菩薩也發這樣的大慈悲心,只要有一個眾生稱念我的名,我一定聞聲救苦。這也是發的大乘菩薩 心。假如你不願,普濟一切,那麼你的慈心就不周遍,有限度。沒有限度的慈心就是要普濟一切眾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不發願救一切眾生,你的慈心就不切。 慈悲心切的話,就不願看到眾生受苦,假如他受苦,就等於自己受苦一樣。這部「八大人覺經」,就是要我們向大菩薩們學習的,所以我們要覺知或覺悟,也就要發 這樣的願。否則,就只能是小菩提心,而不是大菩提心,也就不是菩薩的心了。尤其是一個人如果自鳴清高,不願與芸芸眾生來往,這就不能普濟一切眾生。要與眾 生打成一片,立下這樣的志向,才能夠度眾生,才能帶他們出種種的苦而不生執著的心。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個樂並不是七情五欲,也不是人間的福報,這都是暫時的,最終的目的是令他得到涅槃的大樂,也就是離開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得到常樂我淨的境界。

佛 有時告訴人家修道要修福報只是一種方便法門,就像上文所說的火宅,小孩到火宅中玩耍,不知道房子有危險,假如大人叫他快點出來,他還不肯。如果你跟他說, 你出來以後我有好東西給你玩、給你吃,他就會出來了,這樣就離開了危險的境界,但離開了之後,佛也並沒有打妄語,他答應給他們樂,還是給了。但這不是永遠 的快樂,永遠的快樂是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大樂,達到成佛之境,這就是「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的意思。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