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大佛頂首 楞嚴經淺釋 85
(第五卷)

唐中天竺沙門般 刺 密 諦 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 子  方  果  悟 記錄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爲第一。

我 旣然能窮盡鼻息,覺得諸行都在刹那間,而刹那又無實體,只在一念,念性又是空的,就豁然開悟,貫通諸法,得成大無礙及漏盡通,而成阿羅漢果。我常在佛座下 聽法,佛亦印證我已得無學道。佛現在問圓通,如我所證,調出入息,鼻根不攀外塵,只是循氣息的生滅空裏,就能背塵合覺,以鼻根爲本修因最爲第一。

槃特迦尊者這樣愚鈍,還能開悟就證四果,我們比他聰明,但連一果都未證,豈不慚愧。

我 來美國很多年,總不敢講規矩,因這國家太講自由,父母都不管小孩,讓他們自由發展,所以我收徒弟亦不管。可是現在看見法會中有人實在太不像樣,太隨便,太 自由了,要知道:不依規矩,便不能成方圓。圓爲規,方爲矩;不守規矩,則方變成長,圓變成角,成何體統?所以我今天一定要講規矩,以後你們不可太放逸,一 定要循規蹈矩,不可懶惰傲慢,尤其是在聽經時,一定要虔誠專心,就好像佛在對你們說法一樣才有感應。如果你們有眞正求法之心,就能領會,尤其現在講到二十 五聖證果之因。如果你們能明白,依他的方法去修,一定很快便得開悟。因二十五聖曾發願,如有人肯依敎奉行,他們會幫忙此修行人早日開悟。

僑梵鉢提卽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僑 梵鉢提,意爲牛呞。牛食後,時常虛嚼,口則磨來磨去,這叫牛呞。就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於過去劫,常犯口業,時常嘲笑出家人。有一次我爲沙彌 時,看見一位老比丘,牙齒已脫掉,吃東西很慢。我就笑他好像牛吃草一樣。」老比丘說:「我已證果,這樣說卽是毀謗聖人,是犯口業,趕快懺悔吧!」我雖卽刻 懺悔,但生生世世,還要受牛呞之果報。佛叫我住在天上,免得凡人看見,又生毀謗之心,惹起譏笑,害他們將來也要受報。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禮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佛 就敎我修一味清淨法門,卽沒有分別甜苦之味,亦卽是修無分別定。本元心地,一味清淨,滅除攀緣識心而入正定。我又觀察嘗味之知性,不生於舌根自體,因爲若 是無外物,舌不成味;又不生於甜淡等物,因若無舌去嘗試,又怎會知味?因此我一念之間就能脫根離塵,超出世間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等。

内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爲第一。

内則好像脫離身心,外則好像遺忘世界,遠離三界之纏縛,猶如小鳥出籠,自由自在,掃除一切粗細塵垢,卽想相識情塵垢,遂得清淨法眼,成就阿羅漢果。如來親自印證我,登大乘無學之道,現在佛問是那一法門最圓通,照我所證,返轉舌之知性,不被味塵所膠著,迴光返照自性,不起分別識心,最爲第一。

畢陵伽婆蹉卽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畢陵伽婆蹉,意爲餘習,於過去五百世常爲婆羅門種,性情憍慢。每逢過河,必叫「河神小婢,快快斷流,讓我過河。」因他已證阿羅漢果,故河神不得不聽命。但太多次了,河神亦不高興,便將經過向佛訴說。佛就叫他向河神道歉。他合掌對河神說:「小婢莫怪」。在會大衆,都笑起來。佛便解說:「這是他的餘習。因過去劫前,河神曾爲他的婢女,叫慣了故今尚存這種習氣。」

畢陵伽婆蹉,卽從座起,頂禮佛足向佛說: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當我初次發心,跟隨佛出家修道,我常聽如來說:世間諸事,都是苦、空、無常,沒有眞樂的。有一天,入城乞食的時候,心中正在思想苦諦的法門,不知不覺中,一脚便踩中一根毒剌,當下就腫痛起來,牽連到全身都覺得疼痛。我心想這個痛亦是苦諦,但我身中能知道痛的又是誰呢?能覺知痛的可能是妄知妄覺吧!因我本來清淨寂然的覺性,實在沒有覺到痛,亦不會有痛覺的。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末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爲第一。

我又再繼續思惟,一人一身,只有一覺,爲何現在我身有知痛之覺,及清淨覺心之覺,難道我一身有兩個知覺?因此我就收攝我的知痛妄念,而隨順無痛之眞覺。不多久,感到身心忽空,就明白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覺痛的身識。疑團打破,妄除眞存。故在二十一天中,滅盡諸漏,永離虛妄,成阿羅漢果。得到如來親自印證我,已明白無學之道。現在佛問圓通,照我所證,忘掉識身妄心,純一觀注本覺眞心,最爲第一。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