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佛說八大人覺經略解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本經所言說諸佛菩薩覺悟八事,前四覺字,欲使人自覺。世間無常,心要知足,自身先要覺悟,此側重在自利一端。悟此以後還不夠,便要去覺他,使他人也要明白此理。從第五個「覺」字開始,就講的是利他,使他人覺悟愚癡生死。

人 生最大的困惑,莫過於生死問題的糾纏。人的愚癡,就在不能了悟生死,不知這個世界的勞役,不去發心處理對待。以致此生愚癡被勞役所拘,下一世還要繼續去做 勞役,就因這生死而來。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人的前生是一個段落,今生又是一個段落,未來又是一個段落,這便是分段生死,這僅是我們凡夫的境 界。成阿羅漢,分段生死便已了斷,但變異的生死沒有了斷。只有成了菩薩之後,「變異生死」才會逐漸了卻,一般人尚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先來說這「分段生 死」。也就是由於人的愚癡而不能了斷生死。

「菩薩常念」,菩薩常常要脫離生死的迷想。孟子說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人人 都歡喜生,但我們歡喜真理,要甚於生命,比生命更重要。每個人都害怕死,但如果要我去做不合乎道德、道理的事,偷生於人世,那麼我情願去死。人的生死並不 可悲,最可悲的是我們不明白生死的道理,不了悟生死的原因。一個人糊裏糊塗地生到世界上來,又糊裏糊塗地去死,不知道為何而來,為何而去,也沒有做對這世 界上有利益的事情就死了,可以說白白地生了一場,對社會人生都無貢獻,這才是可悲的。要明白人生的意義,就要自覺;要使自己對世界有益,那就是覺他。做自 利利他的事情,生死就有意義。如果有人問:你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為了生活。假使你回答生活為吃飯或吃飯為生活,那就是不對的。生活在世上,就是為自 覺和覺他。不光要自己明白,還要使他人明白,也卽自利利他。人怎麼樣來自覺呢?就要「廣學多聞」。廣學就是廣泛地學習,只要是善法就都要學,多聞善事,多 聽經法。經典不習是不明白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不聽佛經,也是不能明白道理的。像六祖這麼大的慧根,也是由於有一天聽到人誦讀「金剛經」中「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而開悟的。世上人的聰明,只是小聰明,是對世界各種事物的片面了解,而未明其緣生性空的實相,所以不能夠悟生死,不是真正的大智慧,有了多聞, 增長了智慧,便可成就辯才,佛有八音四辯的無礙辯才。四辯是:「辭無礙、法無礙、義無礙和樂說無礙。」

「法無礙」的「法」是方法。有何眾生,便用何法。就好像治病一樣,要對症下藥,由於廣學多聞,遇到什麼樣的眾生,就有什麼方法來開導啟發,這叫「法無礙」。把高深的道理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沒有一絲半點的滯礙。

「辭 無礙」。人的思考是非常微妙的,有時候想解釋出來,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辭來表達,這叫辭不達意。這說明智慧還有漏,知識還不夠全面深入。如果是有大智慧、 真智慧的話,辭語就不會妨礙思想的表達,甚至可以運用不同的辭語,在不同的眾生中進行深入淺出的講法,這個全取決於覺悟的程度。例如我來講經可以用廣東 話、國語、英語。廣東話我最擅長,國語就打了折扣,英語表達就很困難,而要用法語則一句都講不出。因為我不懂,這樣我的「辭」就有礙,不能對各種對象來說 法無礙,而是有礙,有條件的限制。假使一個人通粵、國、英、法等各語種,就可以對上述不同對象來講經,也就是辭無礙了。

「義無礙」是說對於義理的精、粗表裏和真諦、俗諦等等,都清楚明白,沒有半點含糊,而且能為眾生解說清楚。

「樂說無礙」是以前述的三種智慧來很樂意地說法度眾生,不會吝法,也不會生疲倦的心。

有 人可能會說:「多讀書的人,就一定有辯才了。」不是的。讀經書只是辯才的一個條件,但不等於讀了書就成辯才。辯才是從真智慧中來,而不在於讀書的多寡。六 祖雖然沒有讀過書,但能開悟,有的人書讀得多,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但不一定能了悟生死。相反,你讀書雖不多,能一心念佛修行,了悟生死,你就能做到無 礙。

比如我在這兒講經,你問我佛像在那裏,拜墊在何處,我都可以一一不加思索地告訴你,因為我有眼睛,看得很清楚。辯才無礙也是如此。由於 他廣學多聞,開大智慧,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對世界的根源有了真正的明白和了解,可以流利、自如、清楚地講經說法,並且是頭頭是道,這就達到了辯才無 礙。當然,這裏說的廣學多聞,是指從心裏真正了解,不是僅僅通過別人的注解和說明,心裏並沒有消化,只是人云亦云,那是成就不了無礙辯才的。

唐 三藏玄奘法師,在印度與人談論佛法。有人問他:「開了悟的境界是怎麼樣的?」當時對這一問題,各人都說各人的一套,玄奘法師回答道:「如人飲水,冷暖自 知。」這個極為高深玄妙的問題,玄奘法師只用八個字就講得清晰明白。一個人開悟了的境界就像飲一杯水,水的溫度各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只有飲過了,才可以 知道冷暖的程度,人的慧根不同,對於開悟的感覺也會不一樣。談到辯才,我想起在「倓虛法師影塵囘憶錄」書中有這樣一段公案:「一天,一個居士問法師:『社 會上的士農工商都有各自作用。那麼你們出家人一天到晚只會念經,對社會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們一般人恐怕都沒有智慧能答覆。倓虛法師卻反問這位居士:「你 是作哪一行的?」居士說:「做鐘表的」。法師卽說:「鐘表裏面有許多齒輪,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停地轉動。那麼我請問你,鐘表指針中心有一個軸,它有什麼作 用呢?從表面上看來,軸心是不動的、靜止的,好像沒有什麼作用。但沒有它,鐘表就不成其為鐘表了。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的。每天頌經念佛,起到了穩定社會的 作用。出家人說的法,便是真諦,沒有它,真理就不存在,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社會,就要混亂。」法師的這個比喻和囘答,可說是一語中的,並且是不加思索地說了 出來,只有大智慧才能做到。所以說辯才不是光讀書就可以達到,而要有一種對佛法的徹悟。當然,說話的藝術並不等於辯才。有人很能說話,卻沒有悟境,因此他 所擁有的,只是小聰明,所說的道理,往往只是一種詭辨,只有在對佛法了悟的基礎上,再加上表達時的「法無礙」,「辭無礙」,「義無礙」和「樂說無礙」才能 成就辯才。

辯才用來幹什麼,是要「教化一切」,教是教育,化是感化,教育感化一切眾生。「悉以大樂」。大樂並非給予金錢享樂,而是要帶給眾生以常樂我淨的涅槃真樂。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