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佛說八大人覺經略解 ⑦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人生的意義,並不在享有多少的物質或金錢,而是在乎對國家社會,甚至整體的人類和衆生有沒有貢獻。最起碼,也要使自己對宇宙人生有個確切的認識與體會。

當 然,我們生在世上,不能不靠物質或金錢,修學佛法也不一定要刻意地令自己與衆不同地過些貧苦的生活,但主要的是心裏要知足,若心裏的貪念不除,只修外表的 苦行又有什麼用?因此生活所需的物質是可以有的,有正當用途的錢財也是可以有的。但要知足,也要循正當的方法去獲取,尤其是在營謀利潤的時候,要有智慧, 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究竟有沒有妨害他人?傷害了其他的衆生?和道德法律有沒有違背?

中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未成仙的時候,跟隨他的師父 鍾漢離出家學道,鍾漢離一直沒有敎他什麼法。過了好幾年,有一天,鍾漢離對呂洞賓說:「我看你還有點誠心,現在我可以開始敎你仙法了。首先我要敎你點金 術,學成之後,你可以隨便用手指一點任何的石頭,那些石頭都會立時變成黃金。」換了尋常的人,便一定會開心得很,會要求師父馬上傳法的了。但呂洞賓却對鍾 漢離說:「師父,在你未傳我這個法之前,我想先搞清楚一個問題。」鍾漢離問:「什麼問題?」呂洞賓說:「我想知道,那些石頭在變成了金子以後,還會不會回 復原狀?」鍾漢離說:「這個你不用著擔心,它們要到了五百年後才會變回石頭的。」呂洞賓說:「師父,那麼我不想學這種仙法了,因爲假若我將石頭變成黃金, 而這些黃金却在五百年後變回石頭,那我豈不是害了那些於五百年後擁有它們的人了嗎?」鍾漢離說:「剛才我是試試你有沒有貪心的。若想修練成仙,須積滿三千 功行,但你因生了一個爲五百年後衆生著想的善心,這三千功行就已經圓滿了,因此我可以眞正的開始傳授仙法給你了。」

這是一個不貪求,能知足和有智慧的例子。

本 經的第二覺悟,是說多欲爲生死的根本,至於本段的第三覺悟,却是說知足爲守道的根本。古諺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從前有一個人騎着驢子走遠途,見到 前面有一個人騎着一匹駿馬,心裏非常羨慕,但當他回頭一看,另外有一個人正在吃力的推一輛載滿了貨物的車子。他說:「他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 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假如我們能知足,便不會有非份之想,不然的話,便會貪得無厭。所謂「得隴望蜀」,貪求不到手時,便不惜以非法的手段來營取,結果便會不知不覺地造了無邊的罪。

人在貧窮時想富有,以爲富有就是快樂,但假如你心不知足,不懂佛法,這「富有」的「快樂」,也就是未來受苦的因。所謂:「爲富不仁」。以食欲來說,錢財多了,罪業也多,因爲有錢的人往往爲了口腹之欲,每餐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地廣殺生命。貧窮的人因爲沒有這種花費不貲的能力,所以造業的機會反而少了。有錢的人若不知足,也往往會花天酒地,迷聲逐色,三妻四妾,結果對自己的家庭和健康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這不都是「增長罪惡」的例子嗎?

但 菩薩們却不會這樣愚癡,所以說:「菩薩不爾」,他們因爲有智慧,所以能「安貧」—他們能隨緣隨份地過日子,物質生活足夠固然好,但不足夠時也不要緊,因爲 快樂與否只是一種內心的境界,故能「常念知足」。修菩薩道的智者,爲了要減少煩惱與物累,反而喜歡將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降至最低的限度。

孔子的高足顏回,窮至祗能用小竹筒來盛點白飯吃,用半邊的葫蘆當茶杯來裝點清水喝,居住的地方簡陋不堪,連旁人見了也替他難過而皺眉,但顏回却自己覺得很滿足和快樂,所以孔子很稱讚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晉朝時代,有一次有一個郗居士供養道安法師白米千斛,適因倉庫已滿,只能勉強騰出三間房子來收藏。道安法師覆信給郗居士說:「承蒙居士贈米千斛,但增添我不少收藏的麻煩!」

這就是聖賢和凡夫不同的地方,菩薩甘於「安貧」,覺得財富少時則煩惱也少,但凡夫却以爲物質享受愈多愈好。菩薩因爲能安貧,所以就能「守道」。衆生因爲不安貧,所以會受不了外界的引誘。

所謂「守道」就是堅守正道,就是從煩惱生死的此岸到達清淨涅槃之彼岸的必經之道。簡單具體點來說,「正道」共有八種,所以稱作「八正道」。就是﹙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和﹙八﹚正定。

「正見」是正當的見解,我們對人生的意義要有正確的體認,對事理的眞相,要有正確的認識。前面所說的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等,就是能破除衆生煩惱執著的一些正確之見解。

「正思惟」是正當的做人之目標與抱負。我們要用理智來決定人生的目標與理想。正確的目標,我們要努力追求,排除萬難,至死不渝,但那些不正當的目標,我們則要毅然捨棄。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正語」是正當的言辭,佛敎說口有四惡: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簡單點說,就是:﹙一﹚說謊話,﹙二﹚說無意義,沒有益,令人聽了會生邪念的話。﹙三﹚說尖酸刻薄,粗言污語或罵詈咀咒別人的話。﹙四﹚造謠,挑撥離間的話。

我們口裹不犯上述四種毛病,那就是「正語」。

「正業」是正當的行爲和操守。也就是能持:﹙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吸毒這五戒。

「正 命」是正當的職業和生計,我們不能爲了要謀生而幹些與道德良心相違背的事業或職業。甚至連算命,占卜,看風水等在佛敎裏也不算是正當的職業,因爲他們說的 都是些倒果爲因的理論。八字不好,風水不好,是因爲你往昔種了不善的因,所以現在會有這樣的果,並不是八字與風水等使你的命運不好。明白因果的人,只會樂 於接受和面對自己一手做成的苦果,而不會想法子去改風水來逃避現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要改變命運,只能循誠心懺悔和存好心,做好事之途, 別無他法,縱使有,也只是抗債不還而已。欠債不還,他日還時還要加上利息。所以信佛的人,要「隨緣消舊業,更莫種新殃。」已往因不懂因果佛法,做錯了事, 現在要勇於接受現實,不怨天,不尤人地接受苦果,因爲這是徹底消滅苦因之法,但却切不可再造新的罪業了!

「正精進」是以堅定的意志,旣不懈怠,也不操之過急,精進朝正當的目標前進,不達成功永不罷休。

「正念」就是正當的意識。我們對一切的事物,要保持正確的警覺和深入的觀察,如以前所說的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就是四種對人生的正確意識。

「正定」簡單點來說,就是由正當的禪定而獲致身心解脫的悟境。以上是有關八正道的很粗淺的解釋。

菩薩「安貧守道」,究竟爲了什麼?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者,就是要: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和入覺知見。

簡言之,就是要自覺,也要令一切的衆生都覺。沒有智慧是不能覺的,所以菩薩「唯慧是業」。菩薩的事業就是要自己開大智慧,也發願令一切的衆生都能開大智慧。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