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眞禪

(接上期)

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一行文,可以作為序分;後面就是正宗分;最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等等,直 到全文完畢,可以作為流通分。

現在講自行般若。因為這一行多文是講觀自在菩薩自己依般若修行,所以判為「自行般若」。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一行多經文,分四段講:先講「觀自在菩薩」,次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三講「照見五蘊皆空」,四講「度 一切苦厄」。

先講「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賢首大師在解釋「觀自在」三字時說:「謂於理事無礙之境, 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故以為名。」這是說,這位菩薩所以名為「觀自在」,主要有兩種意義:一是自行。這位菩薩於理事無礙之境,通達 自在。五蘊諸法是事,諸法皆空是理。觀五蘊諸法,本來皆空,為事不礙理;觀本來皆空中,不妨有五蘊等虛假之相,為理不礙事,理事無礙,名觀自在。二是化 他。這位菩薩能尋聲救苦。凡有眾生稱菩薩名號,觀自在菩薩便尋聲往救,七災三毒,卽得解脫,自在無礙,名觀自在。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意為覺,「薩埵」意為有情,「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能六度齊 修,萬行繁興,不違本願,普度眾生,不捨塵勞,而作佛事,如是之人,名為菩薩。

第二、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六字,前面已經講過,這裏主要講一個「深」字。「深」是對 淺而言。如「大智度論」中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俱名為入。佛菩薩亦如是。佛則窮盡其底(窮盡諸法實相之底);菩薩未斷諸煩 惱習,勢力少故,不能深入。」又說:「如人於暗室燃燈,照諸器物,皆悉明了,更有大燈,益復明審。」「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而能得諸法實相,亦如前燈; 佛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如後燈倍復明了」。「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佛智慧照了諸法實相。觀自在菩薩雖稱菩薩,但他具有佛的智慧,所以能行 「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經講「諸法空相」(卽是諸法實相)。「諸法空相」,本無深淺,但人們的觀智則有深淺。如僧肇大師在「涅槃無 名論」中說:「群生萬端,識根不一,智鑒有深淺,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到)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嶷異,異自我耳。」這是說,眾生的根機有利鈍,智慧有深 淺,德行有厚薄,雖然都出生死,證涅槃,但却又有所不同。為什麼會不同呢?他又說:「三箭中的(靶子),三善渡河,中渡無異,而有深淺之殊者,為力不同故 也。」「力」喻智慧,所以有不同者,就是因為修行的人智慧有深淺。

依據天台宗教義:藏通別圓四教人,觀空有四種不同:藏教人由析法故,名為斷空;通教人由體法 做,名為但空;別教人由三觀迢然故,是不可得空;圓教人由三觀一心故,名不思議空。此經中說的「深般若」,是圓教的不思議空。

「行」是修行。以深智慧觀照諸法空相,盡其源底,名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是時間。一切事物,生滅相續,名之為時。離事物外,實無有時。為了開悟眾生,假名為「時」。

第三、講「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又稱「五陰」。「蘊」是積集之義,「陰」是蓋復之義。此五法積集起來, 成為眾生,故稱積集。能蓋復真性,故稱蓋復。「色」指一切能變壞,有質礙的事物。眾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與五根相稱的色、聲、香、味、觸五境, 還有一種叫無表色,都屬色蘊所攝。「無表色」,無所表示,卻又是一種色法。如由受戒引起的身內防非止惡的功能,這種功能,能遮防身語惡色,殺、盜、淫、妄 等,令不現前;又這種功能,隱藏於色身之內,故為色法,但無所表示,故名「無表」。「受」指眾生的六根與外境接觸時產生的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想」 指諸識對境時能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影像的知覺。「行」指能令身口意造善惡諸業的各種思維活動。「識」,指眾生的心體,這識蘊與外境相對時能 產生明了分別的作用。色蘊是色法,相當於物質觀象。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相當於精神現象,一切眾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的,離開了五 蘊,就沒有眾生。「增一阿含經」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如幻法。」這也就是說「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是佛教中常說的,色有質礙,受卽感受,想能取像,行是思維,識為了別,這些都是實在物質或精神 現象,怎麼說「皆空」呢?如果不仔細觀察、研究,這個道理不容易弄得明白。在初入佛門的時候,有兩種方法應當學習:第一種叫「析空觀」,第二種叫「體空 觀」。用這兩種方法觀察五蘊,就可以初步悟入「皆空」的道理,先講「析空觀」。「析」是分析。「觀」是觀察事物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分析一切事物,可以悟入 「皆空」的道理,名「析空觀」。現在我們就對一座山進行分析,證明它是空的。

假如我們面前有一座山,我們開始觀察這座山時,只看見有許多石頭、樹木、泥土、泉水,或者還有人物、房屋、鳥 獸等等。除了這些石頭、泥土、樹木、泉水,以及人物、房屋、鳥獸等等,山在那裏呢?沒有了!山是抽象的,石頭、泥土、樹木、泉水等等,才是具體的。抽去了 具體的內容,山就變成一個空壳子,其實什麼也沒有。因此說這座山「畢竟空無所有」,山畢竟空,無所有,山上的石頭、泥土、林木、泉水等物,是不是也畢竟 空,無所有呢?也是畢竟空,無所有!為什麼這樣說呢?姑以石頭為例。這些石頭,根據佛教教義,它們不過是許多微塵集合而成的。離開每一顆微塵,就沒有什麼 石頭,所以石頭也是空的。石頭是空的,微塵空不空呢?也空!因為不論怎樣小的微塵,只要它還是物質,總是可以分解的,可以分解為更小的微塵。凡是可以分解 的事物,無不是空。在佛教的典籍中,就有過這樣的討論。有人問,極微(最小的微塵)是不是空?答:是空!為什麼是空?答:因為它可以分解。極微雖小,總還 是物質,是物質,就必定具有六方分(東、南、西、北、上、下),具六方分,就可以分

(轉下期)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