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2)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奉詔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 子    釋恆頤   記錄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遙見其父踞師子牀。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 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卽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 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世尊!當老父想念窮子時,窮子做勞工為傭人,在 外輾轉流離。義謂彼等捨大乘後,於三界中,倍受諸苦。故心生厭離,而四處求出離之道。由此漸漸積習出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應佛慈悲,故終於到達父舍。「住 立門側」,窮子見其父及莊嚴華屋,故不敢堂堂正正立於門中,却「住立門側」。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於中道。「遙見其父」,現今雖然離佛道尚遠,還能 得遠瞻見其父,義謂小乘人尚有大乘根機。「踞師子牀」,此座高大廣飾皆雕上師子等像,比喻佛坐於法王之座,顯現萬德具足,莊嚴圓滿報法化身。「寶几承 足」,表示佛之定慧具足。

「諸婆羅門」,古印度四階級中最高者,修行淨行,德行高潔,比喻華嚴會中,等覺位及法雲地菩薩。「剎利」,王族也,喻華嚴會,初地至九地之諸大菩薩。「居士」,代表華嚴會之三十心菩薩。這些菩薩皆恭敬圍繞佛陀。

「真珠瓔珞」,究竟戒、首楞嚴定、一切種慧、法音陀羅尼四智等義。「價值千萬,莊嚴其身」,法喻佛法微妙深奧,不可言議測量。「吏民僮僕」,吏民—已證果之菩薩。「僮僕」—修行方便波羅蜜者,與實諸同。

「手執白拂」,喻權智之用。「侍立左右」,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塵:(一)愛見塵,(二)愛欲塵,(三)愛色塵,(四)愛無色塵。「右」,表入假智,拂盡無知塵。「左右」,表拂空塵及假(有)塵,此二為中道方便,故言左右。

「覆 以寶帳」,喻真實慈悲。「垂諸華旛」,華即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愛語卽施於慈藹、柔和、同 情慰喻等語。利行,利於他人之行為。同事,示現和眾生相同之身份。「旛」,譬喻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 (六)漏盡通。

「香水灑地」,喻法水灑諸菩薩心地,盡洗惑塵。亦喻「定」水灑「散心」。「散眾名華」,豐益、平等性及尊貴者,義謂大乘菩薩 如七浮華。華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七浮華:(一)三聚淨戒(二)首楞嚴大定(三)實慧(四)斷二諦疑(五)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六)智德圓滿(七)斷德成就。

要得定者,先須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 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有人說,殺生、偷盜應該戒除,不邪淫戒雖不易,但亦應受持。妄語乃惡習,應去除。但是喝一些酒不會有什麼問題吧!何必要戒 酒?你說他講得有道理嗎?完全錯了!酒能使人亂性而做出殺盜淫妄等事。在某種情形下,你會不自覺的打了妄語,猶不自覺,還以為身無過犯。

這 使我想起一個公案。有一個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達兩、三年之久。一日,忽然興起飲酒之念,認為喝一些酒,不會有大問題。開始他只喝一點,漸漸越喝越多,並 到處找尋下酒小菜。突然見鄰家的雞跑入屋內,認為是天之所賜,不問情由,竟將雞宰了,吃個清光。這時他已有九成醉意,忽聽鄰家女人,敲門找尋失雞,不知所 措,竟騙說沒見著。他因犯了不飲酒戒而造了殺業。不問自取,謂之偷盜。兼又為掩護自己的罪行而打妄語。現在酒氣上升理智全無,見此女人,頓起淫念,竟將她 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殺、盜、淫、妄之罪行。是以人應戰兢惕勵,以此作為借鏡,不得犯此戒。

第二淨華—首楞嚴大定,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徹底堅固,有了堅、誠、恆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後成就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力,卽是大果。

第三淨華—實慧,此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之本有智慧。但是我們現在不但不懂得運用,而且還把它忘了。相反的儘在權巧方便智上用功夫,此乃世間智而已,是虛妄不實。實慧才是超世間之智慧,能令人見諸法實相。

第四淨華—斷二諦疑:(一)空諦,觀諸法之自性本空,破除法執。(二)假諦,此為因緣的作用,依正的現象,同於幻化,故假諦是立法。此二諦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究竟而要斷除。

第五淨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終還是要再歸回大乘,修大法才能得成佛道。

第六淨華—表智德圓滿,卽明心見性。

第七淨華—斷德成就,表示無明破盡。

「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表大乘妙法。「出」,即教化眾生大乘法。「取與」,表攝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無邊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窮 子見父,有大勢力」,卽二乘人小智德薄,見到佛有大智慧神通之力,及威德莊嚴相海身,竟起恐懼懷疑心:「此莊嚴微妙相,是我前所未見,莫非是魔王?」頓覺 後悔至此地,欲往返舊處,修二乘法,以求正道「食」悟道「衣」。以舍利弗之大智慧尚且曾對佛起疑心:「將非佛作魔,擾亂我心耶?」更何況初入道者!他不敢 久留於此,唯恐被逼修習大乘法而退步疾走。非是小乘人得益之處,故云「非我傭力得物之處」,義謂小根機不能接受大乘法之教化。

修大乘菩薩法非易為之,任運入生死,遊戲人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入生死而無生死;在凡塵而出凡塵,二乘人卻厭怖而死,又懼於廣學萬行,捨大取小,故於大乘門疾走而退。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