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1)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 子     釋恆頤  記錄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現在我們在佛前,得聞佛授聲聞、緣覺、菩薩成佛之記,見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歡喜,因為 這表示我們亦卽將得佛授記。今聞此希有之法——妙法蓮華經,不禁暗自慶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猶如忽獲得無量珍寶,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譬若有人。年旣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世尊!我們現在樂以一個譬喻,以表明此義。「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 大乘法而捨父遠去。「父」,譬喻如來之應身。在二萬億佛出興這么悠久的時期,釋迦牟尼佛乃教化眾生成無上道,對一切眾生有如慈父。但是當佛陀的應身入於涅 槃後,眾生卽退大心,故名為捨父。無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國」,卽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此義為眾生深染塵勞五欲,不知 反迷歸覺。天道為或十。人道為二十。五十年則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不另立一道,因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羅。三界眾生背覺合塵,不 知尋求解脫之法門。

年旣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 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旣長大,譬喻大乘種子猶存,但因捨大法而習小乘,退大乘旣久,福德漸漸消失,故謂之貧苦。「加復窮困」,卽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界眾生,具受八苦,不得出離,故言「窮」。八苦圍繞,猶如火燒,故「困」也。

「馳騁四方」,卽偏於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漸漸遊行,遇向本 國者」,卽非本意,不期而會謂之「遇」。外道厭苦求道,修諸苦行,雖為不當,亦得為可以教化之因緣。一如佛初成道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卽此意。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 富。財寶無量。金銀瑠璃。珊瑚琥珀。玻黎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徧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比喻佛以大乘法教化眾生,但眾生捨之而遠逃他國。佛求「子」不會,故云求子不得。但 不能為一子而廢家業,換言之,佛不以一處無「子」而就不教化其他眾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卽於實報土與方便土之間。佛當初「止」於有餘涅槃化城,卽止 於權理,不務速說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財無量(指三藏十二部等法寶);欲後人繼承如來家業,故不入滅。此權理便是實相,故名「其家」。 具足萬德,故為大富。

金銀等七寶,與「如意寶珠」大同小異,只要得一則已如同得到眾寶。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十二因緣及大 乘六度萬行等法寶。

「其諸倉庫」,盛米之處為倉,收藏寶物之處是庫,此解為無量法寶之所在。「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 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觀,圓教大乘法。此三觀一時同在,非離一而有——空卽假,假卽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薩 所修之圓教法門,是頓悟而非漸修。

「馬」,代表次第修行漸入大乘的三觀——(一)觀空、(二)觀假、(三)觀中。此為運別教大乘。

「牛」,譬喻卽空、析空二觀,是運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觀,由聲聞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時,緣覺與聲聞成一體,故於此未提緣覺。「無數」, 卽無數量之小乘眾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萬法,「入」卽萬法歸心。「息利」,教化眾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銀行之 利息,若多一個眾生得度,卽多獲一分利。由此「乃徧他國」,遍佈三界。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眾多。義謂諸菩薩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眾生。或此土菩薩往他方聽 法,或他方大士來此土聞經。或為契機而應化為聲聞,謂之應化二身。譬如商賈將實法徧入三界,教化利益眾生,事畢而歸法身,卽入減,故云亦甚眾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國邑。遂到其 父所止之城。

「貧窮子」,卽二乘人;「遊諸聚落」,卽遊於三界火宅,遭受諸苦,深起厭倦,欲求出離。「經歷國邑」卽長途跋 涉,經過無數異土及居所,義謂觀察五陰聚落及十八界國土(六根六塵六識),由此入邑(棘園),卽觀十二因緣,處處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為機,感佛大悲, 有得寂減之義,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 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父每念子」,佛時常憶念大乘根機之諸佛子。與子別離如「五十餘年」,代表天、人、畜生、餓鬼及地獄眾生等。 但他久未曾對人言,佛旣不說,眾菩薩會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薩們亦不宣,因知眾生之大乘根機未熟。如來心懷悔恨,當初不殷勤教誨大法,以致彼等退 失本心。復為逃子之愚癡及背覺合塵而憂心。

「自念老朽」,喻佛應世,來教化眾生之事將畢,所有大乘、富足法財、禪定般若智德卻無子息,即尚無法嗣。一旦 報身沒,功德法財無人接嗣。是以殷勤,每每憶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囑付與法寶之財,心中將坦然快樂,無復憂愁思慮。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