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性理初學淺說  2

門翼屏

性命之學

「性」與「命」不同,性是根,命是果,紮下根來才能結果。性命是相連著,人定住性才能立住命。性是天生之本性,命乃與生俱來之命數(包括時辰八字)。一般人不懂得化性,因而被命數所拘。若能化性,命也准好,故要性、命雙修。漢朝的大文豪董仲舒,博古通今,尤精於易、書等經。也懂得算卦,靈驗異常,故云:「學道要有靈機,就能說出數來。」

三性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習性。(一)天性是天賦之性,純善無惡,卽孟子所謂的性善。(二)稟性是人賦,是無始劫來祖先遺留下來之罪根,故人要化稟性,去除脾氣,才能超拔祖宗。(三)習性是再後添的種種習氣及嗜好,可善可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有甚麼性,就招什麼事。因此要去習性(吃喝嫖賭抽);化稟性(怒恨怨惱煩),才能圓滿天性(仁義禮智信)。這才超出三界。

三命

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陰命。(一)按著天給你的性,便是天命,自己本來之命運。性與天合,道義就是天命。(二)宿命是前生修來的,包括知識、才能、錢財、富貴榮華等,心與宿命合。(三)身與陰命合,諸如不好嗜好及脾氣(怒恨怨惱煩)就是陰命。人要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以天命用事必好,以宿命用事必壞,以陰命用事必滅。

命是人之本分,守住本分就立得住天命。修德行能長天命。學習藝術才技,多積錢財是長宿命。爭貪是長陰命。就看你如何化性立命。一般人都相信命數,為命數定住,被氣稟所拘而不能超出數外。若懂得作德立命,則能夠改變命運。

袁了凡立命之學

明朝有一位名士叫袁了凡,其母守孀,教他學醫,可以濟世活人。某日袁了凡在路上遇著一位童顏鶴髮,仙風道骨之長者姓孔。孔先生替他算命,說「你不應該學醫,你是仕途中人。現在若改行讀書,明年入庠中秀才。」後來孔老先生為袁了凡算命,說他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補上廪生缺,某年當貢,某年選為四川知府。五十三歲壽終正寢,可惜無子。

從此之後,袁了凡便棄醫而讀書,凡碰到之考試,名次之先後,完全符合老人之預言。他由此相信,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對人生便心灰意冷,淡然無求,心如死灰。

某次他上南京棲霞山,與雲谷禪師對座一室,三日不眠。雲谷禪師問:「你能靜坐三日不起雜念,不胡思亂想,必有原因?」袁答:「被孔老人算定了,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妄想也沒用!」雲谷禪師曰:「凡夫俗子未能明心見性,故被陰陽氣運所控制。但唯凡人有命數,極善之人,命數拘不了他;極惡之人,命數亦拘他不住。二十年來你被運數所拘,動彈不得,豈不是凡夫一個,我還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呢!」

袁問:「人的命數,可以逃出去嗎?」雲谷禪師答:「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你只要擴充德行,多積陰德,多做善事,則自己造的福,那有不靈驗之理耶?」

從此袁了凡悟了立命之理,不願再落凡夫窠臼,開始廣積陰德。第二年考試,孔老人本來算定得第三名,卻考了第一名,孔老人之預言開始失靈。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意料之外而考中了。他便發願,行三千善事。歷十多年,三千善行始完,囘鄉把功德迴向,並再發求子之願,許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贖此生之過。僅經一年,便生下一子,起名天啓。

袁了凡用功過格,每行一善便筆記於書。其夫人不識字;每行一善在日曆上劃一圓圈。如是勤奮行善,只在第二年間,三千善事達成,卽刻迥向。又再許下求進士之願,行一萬善。三年後中進士,為寶抵知縣。在衙門做善事不容易,正在憂心如何滿這一萬善之願呢?夜夢神人指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原來寶抵田租甚高,袁了凡立卽將之減低,然心裏仍懷疑,是否真能以一抵萬善耶?適巧幻余禪師自五台山來,告曰:「善心真切,卽一行可當萬善,況全縣減糧租;萬民受福了!」

袁了凡一身勸人行善,死後被請入文廟為賢人。孔老人曾算他五十三歲卒,後來却享年七十四歲。袁先生一生心得在此:凡說禍福天定者,是凡人。若說禍福憑心定,命運乃自己求之者,則是聖賢矣。

性命之道

天命無常,修德為要,人皆可以掌握自己性命而改造之。懂得立命,可以由貧而富。若違犯天命,以陰命做事必減,則能由富至貧。譬如明朝嘉靖之宰相嚴嵩,因貪贓枉法,全家抄斬。但皇帝沒判他死罪,賜他一個金飯碗令他乞食。他挨家乞食,那有百姓肯施食給他呢?大家都恨他入骨。於是最後活活餓死。

我們研究命,命根在那裏?就在性上。故中庸一開始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就是自性本具之五德(仁義禮智信)。能率領,隨順這個天賦本性向前走,就是道。「修道之謂教」。此卽教育之底蘊。「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者,非道也。」這個大道,連喘氣這么短的一剎那也不可離開。假若能夠離開,則不是大道。這個道,是性命之道,包括了五常之德。五常,能生天地、生萬物。周朝八百年,漢室四百年,都是本著這個五常之德。此卽人本性具備之條件,故古人云,水向下流,如人心之向善也。

這個性命之道,人人都能走得過去,不管好人壞人,都要讓他過得去,不要頂住他的路,令道擁塞不通。應該本著「仁」心來走這條路。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必要拿出仁愛謙讓之心,才走得過去。若不忍讓,就傷德性。應該愛人如愛己,天下無所不愛,無所不關懷。孔子周遊列國,飽受坎坷,毫無怨言。佛在雪山六年苦修,心裏無罣礙;不但愛人,連蚊蚋小蟻他也慈愛。這就是儒家之仁德,基督教之博愛,佛教之慈悲,皆是相通的。

命者名也

人的命是天給的,立住命就是行天命。「命者名也」,你叫做什麼,那就是你的天職。叫做母親,就要盡母親之天職;叫做學生,就要盡學生的責任。在世界上,各行其道,世界就順了。正如火車要順軌道而行,若越軌,火車就翻了。我們人起碼要盡倫常之道,人有五倫(一)君臣有義(二)父子有親(三)夫婦有別(四)兄弟有序(五)朋友有信。這五倫像個輪子,要運行圓轉,缺一不行。若逆轉,卽倫常乖舛,立見消亡。譬如夫妻打仗,父子不和,兄弟爭產,這樣的家庭,怎能樂呢?就算你住高樓大廈,吃得也不香不甜了,因此,這個道不可須臾離,不離道,能體會道的味,則樂莫大焉。所以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深嘗到道的滋味。顏淵雖然一簞食,一瓢飲,窮困不堪,然樂在其中,因為他體會到仁德的滋味,是貧中出貴。若不知仁,雖身在富貴而實在貧窮。

故我們要各行其道,盡性、盡倫、盡職。天命給了你靈性,你要率性而行,卽是正名。命者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必定要名正才言順。也卽是止於你本有之崗位。君止於敬,臣止於忠,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兄止於友,弟止於恭,朋友止於信。不要越軌,否則會走到險道上。這個道是不可須臾離,從這條路走去,可直達聖賢境地。

(下期持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