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眞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這是在佛教徒中流行最爲廣泛的一部經。它的漢文譯本共有九種,現在兩種已經失傳。今天講的,是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這部經,在佛經裏面可算是一部最簡短的經典,它的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幾個字,但卻包含了「大般若經」六百卷的内容,所以我們決不能忽視。

按照天台宗的講經法式,在講經題時,先要講「五重玄義」;華嚴宗講經,先要講「十門分別」。這樣講起來,單講經題,就要講幾天。現在我們簡化一些,只是把經題經文講明白算了。

這裏,先講經題,再講經文。

講經題分二,先釋經名,次述譯人。

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分四段講:先講「般若」二字;次講「波羅蜜多」四字,三講「心」字,四講「經」字。

先經「般若」兩字。

「般若」是梵語,華語智慧。梵語即印度語。古代印度人自稱是梵天苗裔,故其文稱梵文,語稱梵語。佛經本來是用梵文寫的,傳到中國來,就要譯成漢文。但有五種不翻。就是在譯經時,遇到五種情況,就保留梵文的原音,只把梵字翻成漢字,而意義則不譯。五種不翻是:一秘密不翻,如陀羅尼神咒;二多含不翻,卽一個名詞有多種意義,就保留原音不譯;三、此方所無不翻,如「閻浮樹」,漢地無此樹,也保留原音不譯;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漢文就是「無上無等正覺」,但古代譯經法師都保留原音,所以後來的譯經法師,也就隨順古代的習慣,不把它譯成漢文;五、爲生善故不翻。如「般若」二字,保留原音,可使聞者生信,如譯爲「智慧」,則意義淺薄,不足以令人對之起敬順之心,所以也不翻譯。經題中「般若」二字,正是屬於第五種情況,爲生善故不翻。

「大智度論」中說:「般若者,秦言智慧(「大智度論」是姚秦鴆摩羅什法師譯的,此中「秦」字,卽指姚秦。)一切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這說明般若之智,至尊至貴,無與倫比。但僅僅這樣理解般若,是比較抽象的。因爲雖然已經知道般若就是智慧,這種智慧是第一智慧,無上智慧,無比智慧,無勝智慧,但它的實質究竟如何,還是不了解。因此,還要作進一步的解釋。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般若」,最好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什麽是般若之智?二、什麼是實相之境?凡所謂「智」,用現代語講,就是一種認識能力。般若之智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用佛教語言講,叫做「智照之用」,就是覺了和照明一切境界的作用。這種「般若之智」是非常奇特的,其令人難於理解之處有兩點:一、它雖然有覺了和照明一切境界的作用,但却是無知的。猶如太陽,能照耀整個世界,它自身雖是一片光明,但却是無知的。又如明鏡,能顯現一切事物,它本身雖是光明清淨,但也是無知的。般若之智,無知而照,亦復如是。二、這種覺了和照明一切境界的作用,不但自身是無知的,而且被它所覺了和照明的境界,卽實相之境,又是無相的。換句話說,就是這種認識能力,不但它本身是無知的,同時也沒有被它所認識的對象。猶如有人以龜毛作尺。測量虛空,能量的尺,卽無所有,所量的虛空,也無所有。般若之智,無知而照,遍照一切,而無所照,亦復如是。

在這部經中,對什麼是般若之智,講得很少,而對如何是實相之境(此經中稱爲「諸法空相」。)却講得很多。如說「五蘊皆空」等,都是說明實相之境。般若之智,每個人本來都有。如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雖然每人都有此智,但却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人們不識得實相之境,即不識得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本來是空。把本來是空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誤認爲實有,這樣一來,般若之智,就被虛妄的實有之執銅蔽起來了。本空變成了實有,正智變成了妄見,於是就起惑造業,輪囘三界,只要能觀照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是空的,這樣實有恢復爲真空,妄見轉變爲正智。就能出離生死,度諸苦厄。猶如一隻鳥,牠本來有兩個翅膀,可以自由地在天地間飛翔,可是,牠却被自己製造的一個虛假的籠子關閉起來了。由於它長期關閉在這個籠子裏,原來的兩個翅膀萎縮了,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只要牠能翻然覺悟,了解到把牠關閉起來的那個籠子是自己製造的,是虛假的。自己身上長着兩個翅膀,這兩個翅膀具有飛翔的能力。這樣,它就可以從那個虛假的籠子裏飛出來,自由地翱翔於天地之間。這隻鳥,譬喻我們每個人,翅膀就是般若之智,這個虛假的籠子,就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錮蔽了我們的般若之智。但它們本來是空的。這本來是空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併不能錮蔽我們,只是我們自己誤認它們爲實有,才被它們錮蔽起來。今天,我們能了達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本來是空,猶如那隻鳥認識到那個籠子是虛假的;知道自己本有般若之智,猶如那隻鳥認識到自己的翅膀具有飛翔的能力。就可以出離生死,度諸苦厄,猶如那隻鳥就可以自由地翱翔於天地之間。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果真認爲我能出離生死,度諸苦厄,就是著了我相;如果真認爲我有般若之智,就是著了法相。這就是說,當我們真正了達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皆空的時候,既沒有虛假的籠子,也沒有鳥的自身。

關閉在籠子裏的鳥,要自由地飛翔。它需要作的努力。只有兩條:一是了解那個籠子是虛假的,二是認識自己的兩個翅膀具有飛翔的能力。我們要出離生死,度諸苦厄,所要作的努力也只有兩條:一是了達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法本來是空;二是了知自己本有般若之智。這部經主要講的是前一條,而「六祖壇經」等主要講的是後一條。

什麼是般若之智?「六祖壇經」中作了簡單明白的說明。它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卽是」。晉代僧肇法師在「般若無知論」中解釋「般若之智」,也是非常明白的。他說:「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虛焉。」又說:「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聖知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這是說,般若有「窮幽之鑒」。「應會之用」(就是具有洞燭幽微和應事接物的靈妙作用。)但却無知無虛,無有形相。圭峰大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說得更加清楚。他說:「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爲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又說:「性自了了常知」,「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唯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又說:「克體直指靈知,卽是心性,余皆虛妄。」「知之一字,衆妙之門。」這是對般若之智最妙的解釋。或者有疑:僧肇法師說般若「無知」「無慮」,圭峰大師說「知之一字,衆妙(轉下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