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課餘隨筆

鄭頌英

﹙六﹚

戒定慧三次第學相生,由戒得定,因定發慧;慧是定之目的。定是慧的方便,而定又是戒之目的,戒又是定的方便,要綿密切實地用功,又要轉次進深地勝進。這慧是「平等一如,照天照地」的大智慧,亦卽是平等智和差別智,而不是聰敏機智詩文才辯的小聰明。更當明智的,詩賦詞章,在洞明心地真實悟證之後,為了逗機施教,隨宜拈出,因無不可;否則,不但殫精詞章,刻意吟詠,是修行的障礙,卽在真參實學中,忽然才智開朗詩偈涌出,頃刻成篇不假思索,這樣也還是阻塞真悟深造的岔路,而不是圓悟自性的妙境呢。山陰王寄臭鞋底給妙峰大師「專打作詩嘴」正是為此。

能海大師在講「現證莊嚴論」中說得好:譬如探掘泉源,及其將要發源出水之前,必須先把水管埋好,開關裝好,下水道開好,水泥的圍兜起好,然後疏源通水,則可開關如意,隨宜運用而不為害;如果沒有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和必要的設備,水就涌出來了,那就要泛濫成災,不得其用反受其害了。學佛用功也是這樣,欲發無漏真實智慧之水,必先充分地做好持戒清淨,深修禪定,和積集福德資料的準備工作,這就是必要具備的水管、開關、圍兜、和下水道等,準備好了,水自涌現;如果戒定、福德不具備或不堅固不清淨,而所有發悟了,往往流入兩種歧途,一種是詩文辨聰的虛浮狂慧,一種為不是徹源證得的作意神通,因此阻塞了進修深造和開發實智,往往就此衝垮虛度,或更會誤人造孽。

在明朝憨山大師的參學經歷中,就有過這樣的事:

當憨山大師追趕妙峰大師偕往五台山深修的途中,至河東為陳太守留住供養過冬,在這裏會見了牛山法光禪師,憨師請他開示,禪師示以「離心意識參,出聖凡路學。」(其意是離開心意識的分別窩臼來參究自心,出過凡夫和聖人的情想見解來學修真實解脫的廣大行門和大人作略)。憨師深得其旨,也非常欽敬其人。一天,憨師啟問說:「禪師的佛法機辯,不減於大慧禪師;可是,居常似有瘋癲態,吟哦幾無停時,卻是何故?」禪師嘆道:「這是我的禪病!當我初發悟時,偈語如流,日夜不絕,自不能止,就成此病了。」憨師請問道:「這病初發時,用什麼方法對治之?」神師答道:「此病一發,若自己看不破,須得大手眼人痛打一頓,令其熟睡,醒來自然消滅了。卻恨當初就沒有高明的人為我棒喝療止啊!」可見文字的魔障自雖能知,猶不能止。後來,憨師上五台時,禪師以詩送之,有這樣的兩句:「雲中獅子騎來看,洞裏潛龍放去休。」意思是指圓悟之後活潑潑地,不可捉死蛇呀。

有一次,憨山大師在五台山用功,為了拯救塔院主人大方師的被人誣告,冒雪去見兵備道胡公,胡公歡喜留住,堅請在其官署中過冬,朝夕問道。那時有開府高公慕名而來,硬要請憨師為他吟題幾首詩,憨師說:「我胸中無一字,那能為詩?」高公再三勸請,推辭不得,並將古今詩集放在憨師之前,發其詩興。憨師偶一取覽,忽一動機。不覺詩句迅捷,不可遏止,在很短片刻間,已落筆寫成了二三十首詩了,那時,憨師忽自憬覺道:「啊!這是文字習氣的魔障觸動流注了呀!」就取一首交卷塞責,這時馬上想停止下來,可是竟不能自止,不覺從前所習的詩書辭賦,凡曾經寓目閱讀過的,充塞虛空地一時都現前了,這時候就是通身都是口也來不及吟咏了;又覺好像有飄忽欲飛升之狀。憨師想:「這正是法光禪師那樣的禪病發了,沒有人能醫我,唯有強睡來療治罷。」待胡公送客去,就閉門強臥,起初滿腔詩文難以排遣,久之,忽然坐忘如睡。官署中服侍他的僮子來送茶飯,敲門不開躍窗而入,也推之不醒,直到五天後胡公回署,用磬子在師耳畔敲,這才把憨師敲醒過來,那塞滿虛空的文字,才如雨散雲收長空若洗,寂然無影了。而在這時,回觀山中,及以前行腳參訪所經歷,一一皆如夢中事。憨師乃意味著經中說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一境界的審實不虛,禪病愈後,功力又推進一步了。

由此可見耽着文字,或用功境界中觸動文字,都是要排遣消除的魔障與弊病。若果不務實修,而專門愛着修飾於文字,那更不足道了。

在憨山大師自述的年譜中,將上五台山前有這樣很深妙的一段:

「時太守陳公與妙師及余意甚勤。為刻肇論中吳集解。余校閱。向于不遷論「旋嵐偃獄」之旨不明,竊懷疑久矣。今及之,猶罔然。至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猶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卽下禪床禮佛,則無起動相;揭帘立階前,忽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曰:此旋風偃獄而常靜也。至夜,出遺(出去小便),則了無流相;日:此江河竟注而不流也。於是生來死去之疑從此冰釋。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意卽本來如此)。明日,妙師相見,喜曰:師何所得耶?余曰:夜間見河間兩個鐵牛相鬥入水中去也,至今絕消息。師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錢矣。」

這段的境界與事理都甚深,恐有錯誤與過失,所以我不能把它翻成語體文;要在各人自己去體味和領會。我只能把我的感想寫幾點在下面:第一、世間的萬事萬物,就其虛幻的現象上,是在不斷的瞬息萬變的變動着的;而就其體性上,則是恆常的寂然不動的。這就是佛經中說的「諸行無常」,和「緣起性空」。能由開悟而實證到此境界,便能安住不動而應萬變,寂照圓明,得體起用。第二、修行人到得眞實見道證果的當兒,一切境界神情舉措都不同了,自有「得於中而形於外」者;但這也只有已得悟證的彼此間才能相知,妙峰師之問憨師就是如此,這是眞實不虛,不能冒充的。第三、妙師說:「且喜有住山本錢矣。」這就是說有了這番深深的了悟之後才配住山專修,才有進修深造的基礎了。可見大徹大悟之後,正是正確地廣大地用功起修的開始,而不是一悟便了,萬事全備了呢!淺薄傲慢浮誇的人,急須憬然覺醒了。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