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略說佛教在中國之最

博 湛

  一、祖庭之十古

印度佛教在東漢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正式傳入內地,即當時首都洛陽,請看白馬祖庭之十古:第一個古剎白馬寺;第一座古塔為齊雲塔;第一次西域取經;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最早的譯場清涼臺;第一本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第一本漢文律學「僧祇戒心」;第一場佛、道教之爭;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

這裏補充說明一點:朱士行西行求法,只到過西域,並未涉臨印度。其實我國第一次橫渡雪山,到印度取經的僧人,應該是法顯和尚。他於公元四世紀末,從長安出發,在路上走了六年才到達印度,並在印度住了三年,研究佛法和巡禮各地佛教聖地。公元四一二年他才回到祖國,前後歷時十五年。「佛國記」是他著寫的,記述了他出國以後的見聞。法顯和尚之西行求法,要比玄奘法師早二百多年。

二、佛像之發現

根據中國「考古」雜誌「武漢蓮溪寺吳墓清理簡報」所載,一九五六年在武漢出土的銅飾片合內的釋迦佛之位像,據有關學者證實了解,應是我國現存佛像最早的一尊。這尊鎏金銅像的一邊,標有「吳·永安五年」即是公元二六二年。這亦說明了在三國時期,佛教已流傳武漢來了。現在國內能夠見到的較早的佛教造像,多半是石窟寺內的石刻造像,而這些石刻的創鑿,還要比這尊造像遲約二百年。

三、管理之建立

佛教涉輸東土至晉末後秦時代,寺院的日常生活才開始正式建立了管理制度,而且還是由秦王姚興親自任命的。姚興之世,篤崇佛法,他把靠近終南山之皇家園林即逍遙官,辦成了擁有三千徒眾的譯經場,並請西域名僧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主持。當時,可謂法筵之盛,僧尼之多,古今罕之。「應須綱領,宣授其規,以濟頹緒」,因此,秦王下詔曰:「僧挈學僧早年,德芳幕齒,可為國內僧主(正)。僧遷禪慧兼修,即為悅眾。法欽、慧斌共掌僧錄,給車輿吏力。挈資侍中秩,傳詔羊車各二人,遷等並有厚給。僧正之興,挈之始也」。以上幾位法師都是什門高足。這是一段最早的文字記戴,它不同於同時代道安法師所制的僧尼規範,但要比懷海和尚撰「禪門規式」要早二百多年。順便說一下,陝西終南山之所以被稱為佛教修行聖地,當推鳩摩羅什法師和唐道宣律師的德行名望了。

四、藏經之印刷

大藏經即由經、律、論三藏結集而成,它的分類起源很早,大體上經過了口供、書寫、印刷三個過程。其目的是以便佛門子弟能夠背誦閱看而已。我國現在的第一部漢譯大藏經開始於十世紀末,即宋開寶年間(公元七四○),勅命在四川成都雕刻,刻好之後,運到了當時之首都開封,印刷成比較完整的「開寶藏」,全藏的刻板為十三萬塊,其上面的文字,印刷紙張都非常精美。由於此藏經的刻成,大大促進了我國宋代新興印刷技術的發展。根據佛教文獻記載,自宋經元、明、清各朝,藏經的刻印記有二十次之多。

五、梵唄之興起

佛教唱誦起源於馬勝(額鞞)比丘,他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偈子,用聲音唱了出來,但是佛教的正式唱誦開始於慧遠法師,他結集一百二十多徒眾,在廬山東林寺持誦「觀無量壽經」,倡導念佛法門竟達三十其年,形影不入市街。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佛教之梵唄興起應該是東晉後秦時代,當時來到長安譯經的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在譯經十二載之後,圓寂於逍遙大寺。示寂前,他對門徒弟子們說:「若所翻經無謬,當此焚身時,舌不焦爛。」亦真是惟舌不壞,即收靈骨修塔。姚興皇帝對他這種高尚的情操十分感動,並對他的示寂,採用了龜茲國的安葬儀式,特請來了龜茲樂。這是中國古代舞樂中可謂最早的一種,其實龜茲樂就是採用了佛典裏所說的「出和雅音」之微妙聲音。它裏面的主要法器就是現在通常所見到的鎖吶、琵琶等。

目前我們的早晚課唸誦,是明代蓮池或藕益大師所倡導的,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