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廣欽老和尚事蹟(六)

資料室 宗昂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三、清貧如洗,坎坷行旅。

廣欽老和尚生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陰曆十月二十六日。原是福建漳州惠安人,本姓吳,家裏赤貧如洗。三、四歲時,家裏為老大娶妻沒銀兩,將師賣到晉江泉州李氏人家。李家務農,在山坡上種些水果維生,日子勉強過得去。養父母由於膝下猶虛,待他如同己生。師幼時,體弱多病,養父母憂心如焚,為保平安,依當時習俗,在養母娘家附近觀音亭許願,將子送與觀音菩薩當契子。此舉,為師與佛菩薩種下深緣厚願;而師亦本宿慧,養母茹素,於七歲時,亦自願素食,不曾動搖。

一九○○年,師九歲,不幸,養母別世;過二年,養父也跟著走了。短短的時間,由於無常的摧折,師頓失依怙;舉目無親,幼弱無力,孤零零的一個人,不知如何歸趣?俟養父母喪事辦妥,遠門親戚遂為師安排到南洋謀生。先在店裏為人掃地、煮飯,做雜役傭工維持生活。年紀稍長,身體漸強,力氣較足,轉而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雖然辛苦,賺錢較多,也較自由。一日,大家照往昔時間散工,正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師不知怎的,一直覺得這班車不安全;他直覺的警惕同事不要搭乘,大家急於囘家,只當他是胡言亂語。沒料到,這部推車果然出事,翻落山谷,人皆以為奇。師,雖在山上做苦力,依然我食我素;此事過後,同事都半開玩笑的勸他:「你既然如此堅定地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囘泉州老家修道去!」他們雖是戲言;可是,師卻如夢初醒,想起養父母正當壯年,說死就死,以後自己遲早要走上這條路,何必繞著圈子走路呢?於是束裝返鄉,決志出離。

四、弱冠出家,一心苦行。

西元一九一一年,師二十歲,於泉州晉江城內承天禪寺剃度出家。承天禪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帝王殿宇。傳說該寺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距今約五百多年,占地十八萬坪。當時,有位勤王野心勃勃,見該寺風水優越,地基廣大;妄圖依止風水成就帝王九五之業。可是殿中缺水,必須於一夜之間鑿井百口,否則帝業難成。勤王於是選擇良辰吉日,鳩工鑿井;一口一口拼命直鑿,只見水如泉湧;王心中暗喜,沒料到井成九十九口,群雞驚啼,晨曦抖露。勤王急的冷汗直流,祗因一口井未成,帝王之業瞬成泡影。驚歎之餘,自知福德不足,遂將帝殿奉為禪林,命名為承天禪寺。

我們若有機緣到泉州承天寺參訪,可見直寫的寺名,上方加有「勅賜」二字,字旁刻有龍紋襯托,中間寫成「承天禪寺」格外醒目。我們無法從寺匾門額證實傳言眞偽,但是,由此事可知該寺確實淵源流長,傳說頗富神秘色彩,而寺裏亦多古蹟。該寺石舖的古道旁,矗立兩塔,其一為傳說神奇的「飛來塔」,另一則與之高低相若形體劃一對峙而立。雖然表面看似相同,可是,飛來塔常年清淨,一塵不染,另一則鳥糞滿柱,飛塵粉飾,不忍卒睹。進香者,每每佇思良久,思不出所以然來。凡此古蹟共有八處,另有「月台倒影」、「石龜食米」、「獅子吐烟」、「石梅花香」、「一塵不染」、「龍王井」、「鸚哥吐霧」等奇觀活景,為世人所樂道;而這些傳聞,越傳越遠,越傳越神奇。至今,只堪懷古幽思,已無從查證;而不為傳說佳話所變者,唯是寺內宏偉之建築。寺內有禪堂、念佛堂、法堂、祖堂、客堂,寬敞軒偉,計有六大幢房,大殿可容千人,寺裏常住六百多人,儼然一叢林古剎。師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為福淺德薄,出家之後未成道之前,若廣受十方供養,恐償還無期,道業難成。因此,當師決志出家後,亦隨卽在家裏學著減衣縮食少眠,為道入空門鋪路。及至能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依床鋪止息,方肯祝髮為僧。出家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承天禪寺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當時承天禪寺住持為「轉」字輩的轉塵上人,而師則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師座下,由此亦可知師心志所在。

瑞舫法師苦行過苛,不幸英年早逝;師雖拜在瑞公座下,而實際教化廣師的任務,完全落在轉塵上人肩上。轉公知師根基深,將來必為法門龍象;因此,鞭策甚緊,時時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時,正聞午齋雲板價響;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平日省吃儉用,湯湯水水,沒有滋養,加上出坡賣力,眾人都餓的發暈,顧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紛紛擠往齋堂。師本亦想趕往齋堂,可是為轉塵上人叫住,命其將所有工具歸位;當時,師也餓的四肢發軟,兩眼無力,一邊收拾,心裏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幹這麼粗的活,吃這麼差的飯菜,又受此奚落,何苦來哉!瞋心一起,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幹了。信步朝山門外走去,沒有多遠,又自忖道:我不是決志苦修,專為了生死而出離嗎?今獨為一點苦差事鬧意氣,豈不有違初願嗎?經自己下一轉語 ,忽覺志氣昂然,一時倦怠、饑餓、不滿,全部拋卻九霄雲外。遂至轉塵上人跟前覆命,轉公允其隨眾入齋堂,並叮嚀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自此以後,師更刻苦自立,不敢興退卻之念。

師由於自小不曾受過教育,大字認不得幾個,既不能講經,又不善敲打唱念,經常為人所不恥,自己也覺苦惱。心想,雖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無法上報常住下化眾生;於是,決意植福報恩;每天為大眾盛飯,等大家吃飽,然後將掉落桌上地下的飯粒收拾起來,也不重新洗過、蒸過,就吃將起來。若有遠來大德高僧,則為倒茶水、送洗臉水、遞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磚運瓦、砍柴、煮飯、灑掃、洗刷……舉凡一切粗活賤役,極力承擔,從無怨言。

五、常坐不臥,念佛得證。

師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佛,並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眾師懺悔。師責任心重,罪己甚嚴;自此以後,每天於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師已進入中年,卻仍未曾受具足戒;師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遲遲不肯受比丘戒,承擔如來家業者,實恐上欺佛祖,下瞞眾生;外負師友親恩,內負己靈。及至,於鼓山寺精進佛七中,得證念佛三昧,方許頂載如來,前往興化龍山寺受具足戒,得自在雲遊身。

一般人只知道是參臨濟禪開悟,不知師實是於念佛先得力而後參禪。師於鼓山寺佛七中所見,祇能從一外國參訪者與師的對話中,得知一二。師謙謹樸素的答覆這位遠地參訪的異國同道說:「當時,在念念念佛聲中,忽然之間,身心皆寂,如入他鄉異國;睜眼所見,鳥語、花香、風吹草動,一切語默動靜,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種景況綿延三個月未曾中斷。」

佛說阿彌陀經有云:「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經典所宣,與師所見對照;佛陀慈悲,師父慈悲;雖然是輕描淡寫,可是於我輩凡夫確是如雷貫耳,轟隆價響,誰也無法裝聾作啞;佛陀所言,師父所證,句句實言,於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師經此證驗後,決志潛修,為得自在之身,遂於轉塵上人應允與叮嚀下,前往興化受戒。師受戒歸來後,即積極準備入山苦修;轉塵上人知其功夫紮實,龍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獨修。上山時,師祇攜帶四套簡單換洗衣物,五百錢米(約十多斤米),即滿懷希望邁向承天寺後山—清源山,準備作一番活埋。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