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律學  7

妙因 講
恒在   記

二、我國諸律藏的翻譯、內容及弘傳

(一)十誦律

①翻譯

十誦律屬於一切有部之律,在我國諸部律藏中最早譯出,亦最初講究弘揚,其翻譯由:弗若多羅,鳩摩羅什及曇摩流支三人之力,及卑摩羅叉的最後整理,經過三次才完成十誦律。

學 佛法的困難,教理困難是一方面,且古典文學繁多,在閱讀上亦困難。佛教的歷史也很長遠,中國地區廣大,又加上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派系不同,故學習任何宗派 的佛學都是困難的,這次與大家研究律學,就要談律學的內容,翻譯的時間、歷史和地點。在中國晉朝分為西晉(公元二六三——三一七年),東晉(公元三一七——四二O年)。在西晉末葉,中國北方有五胡侵入中原,前後成立了十六國(公元三O四——四三九),位佔與西域往返要衝的長安。

符 秦的國主叫符堅,傳四十四年。姚秦的國主叫姚萇,只傳三十四年。五胡十六國共有一百多年。當時符秦和姚秦皆建都於長安(陝西省的首都),印度的法師到中國 來多半路經長安,所以長安的佛法很盛。姚秦時代所翻譯的佛教經典很多,來弘揚佛法的法師亦多。在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O四年)十月十七日,罽賓國(卽今新 疆)僧人弗若多羅(譯為「功德華」),住在長安中寺開始翻譯十誦律。當時翻譯的道場是由弗若多羅法師口誦梵文,龜玆國的鳩摩羅什法師筆譯,通達義學的高僧 有百餘人,皆參加輔助翻譯的工作。翻譯大約完成三分之二(十誦律總共有六十一卷,另一說法是完成五十八卷),弗若多羅法師圓寂了。「眾以大業未就,而匠人 殂往,悲恨之深,有逾常痛。」大眾以翻譯的大業未成就,而功德華法師卻圓寂了,大眾悲慟悔恨,比一般的悲痛還深。

在 弘始七年(公元四O五年)秋天,龜玆沙門曇摩流支(譯為法樂或法希)攜帶十誦梵本來到長安。江西廬山慧遠法師很關心律藏翻譯的工作,便派遣弟子曇邕致書請 法樂法師繼續翻譯,及與羅什法師共譯,成五十八卷;可是這時羅什法師圓寂於弘始十一年(四O九)八月二十日寂於長安,所以也沒能得到刪定。弘始八年(四O 六)時有罽賓三藏律師卑摩羅叉(譯為無垢眼,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到達關中(陝西)長安一帶。到羅什圓寂棄世時,卑羅叉從陝西往東遊,在壽春(安徽壽 縣)的石澗寺住下。他把已翻譯的部份加以修飾,將最後一誦名為善誦,卽第十誦昆尼序(今六十、六十一卷),這樣共成六十一卷。羅又在西域(印度)時,曾以 十誦律教授鳩摩羅什。所以羅什來到中國後,能翻譯十誦律,而羅叉加以整理修飾。翻譯十誦律後,便以弘揚傳布十誦律為他的畢生事業。

如此,經過三次辛勤地翻譯,才把薩婆多部的十誦律藏譯傳到中國來,鴆摩羅什法師在中國設有譯場,非常隆重,所翻譯的經書很多。故說鳩摩羅什所翻的是舊譯。

晉 朝北邊是五胡十六國,經過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齊、北周),隋朝、唐朝。唐朝時,玄奘法師的譯場亦很盛,他所翻譯的被稱為新譯。由此可 見中國翻譯經典之盛。這對學習文學或史學都是非常地重要。所以佛教徒除了對教理要認識之外,對教史亦應知道。一部十誦律藏就經過三次的翻譯,而當時中國的 譯學高僧有百餘眾來輔助譯經的工作,可見這時佛法在中國之鼎盛,而且中國和印度的高僧往返頻繁。我們知道以前大德高僧的盛會,可以助長我們學法的志向。中 國高僧傳共四集,亦應學習。

②內容

研究律學本是為出家比丘,比丘尼而講的。但今天有很多遠從溫哥華來的居士,亦希望能夠聽法。佛法是注重結緣,此亦是難得的因緣。

今 天首先和各位談談唐代的義淨法師。自唐代玄奘法師以後,義淨法師亦去印度住了二十五年。回到中國後,他翻譯了幾百卷的經書,主要是律藏,他所翻譯的是一切 有部律。因為其時間較晚,在中國已有四部完整的大律翻譯成功,所以義淨法師所翻譯的律藏,未能得到廣泛的弘揚。但是經過唐、宋、元、明、清、民國,以至於 今,故我們能得到很完整的律藏。義淨法師從印度回到中國弘法,曾寫了一首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地偏為本解,沙門遮月碧隄障,
    後賢若未諳軼事,往往將經容易看。」

中 國佛法經過秦、漢、晉、宋、齊、梁、陳、南北朝,隋代到唐代。(寫詩的人因字數的限制,故只說從晉代開始)在這幾百年之間,中國和印度的高僧往返人數極 多。中國高僧紛紛離開長安,到印度去求法。去的人成百,可是求法成功回到中國沒有十個,所以後人看經時,怎知前人求經求法的艱難?而且唐代的交通又不像現 代的方便,幾個小時就可到別的國家去。從中國到印度,從陸路則要經過很多荒野沙漠,沿途沒有食水,又要攀越崇山峻嶺。若從航海路線,只能乘小船,遇著很多 艱難危險,故「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 途遙遠且地偏,上邊只看到青天,下邊無人跡,沙河的癘氣濕重,令行人精疲力盡,義淨法師在詩中只是簡單的描述?在玄奘法師所寫的大唐西域記,以及法顯法師 所撰的法顯傳,皆詳細描述求法的艱苦困難。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這本書?玄奘法師去印度時,那時沒有正式的道路,只能依著前路的枯骨,作為標誌,向前摸索。 所以古人求法的願力和毅力是很不容易,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到印度去。法顯法師、玄奘法師、義淨法師獲得最大的成就,取了很多經書回國。但犧牲在路途中,或抵 達印度後因水土不服,或天氣炎熱而圓寂在印度者也很多。

因 為那時尚未發明印刷術,所以取回來的經典皆憑手抄寫。在唐代發現有一本中國最早木刻的金剛經。中國高僧到印度去抄寫梵文回國,而高麗的高僧到中國求法,亦 是抄寫中文,然後帶回其本國。所以要得到一本經或一部書,都是很艱難。後來的人若不了解這些軼事,往往將經典看得很容易,不知其中的困苦艱難。

十誦律這一部律藏就翻譯了幾次,由印度幾位大德和中國百數十學者共同完成。所以今天講義淨法師的偈頌,令大家知道佛經書之來源不易。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