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律學  3

妙因 講
天照 記

諸山大德,諸位同學,為住持正法,殷懇求戒,妙因勉盡棉薄,隨喜功德。諸位大清早便從萬佛聖城,開車三小時,到三藩市來學戒。看各位同學為法殷勤,辛苦誠心,妙因很受感動。我們學法、學經、律、論,都是為了成就佛菩提。菩提心發大了,菩提行就能夠圓滿,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都能轉為菩提行門,而迴向無上佛果菩提。我們學戒,也不例外。在這個殊勝因緣的法會,我建議在會的長老、同學們,既然都是佛的出家弟子,亦是學律的人,我們且共同發一個願。

中國佛法,在近半世紀來,關於戒律的弘揚,弘一大師的功德很大。弘一大師在每次為同學講戒,也都發此願,按發願的意義,是尊重弘一大師的教導。我把這願文唸一遍,有不足的地方,請各位補充。

一九八四年九月廿八日,歲次甲子九月四日,學佛弟子等,在諸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
誓願成。)

這四弘誓願,在唐朝時,本來是五個願,還有一願,即「諸佛無邊誓願侍」。不但承事恭敬,供養一位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我們都要供養。我們同發四弘誓願已,後再一起發四個別願,這方合乎現在這個法會的因緣。

「第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捨離。」發願同學毘尼,同宣大法;攝倫佛種,普利眾生。

「第二願:弟子等,學律及於宏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願我等在學律和宏法期間,身體和心神安穩,不要生出任何魔障;所處的環境和佛法的善緣,都能順利遂意,平安無險;衣食住行等資生之物,都能充足。這一願看來似很平淡,其實也很重要。像從前我們在國內參學的時候,就沒有像現在各位同學有這樣安定的環境,及良好的學風。因為到常住掛單,或到各佛學院參學,環境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故要發這第二個願。

「第三願: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及多眾,廣律宏傳,不為名聞,復求利養。」第三願今後要建立南山律院,為甚麼說南山律院呢?因律宗分為幾宗,有數部律藏,但在中國宏傳最盛者是四分律。四分律又分三種,最盛行的是南山宗。弘一大師和我的先師慈舟老法師,宏揚的都是南山律宗。願今後能建立規模宏大的南山律院,能夠住多些同學,廣泛的宏傳律學。但我們學律、宏律,不為名聞利養,也不求資身之具如何充足。人一沾到名聞利養,就會墮落而不清淨。所以第三願,是願我們的律院更擴充光大,能長久宏揚下去。

「第四願: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即希望正法再興,復越初耀。」從初發菩提心以後,要時刻鞏固加強,愈發愈大。也要護持佛法,盡能力及心力,宣揚南山律戒,使這個律法和佛法流傳世間。希望正法再興,使佛光普照寰宇。

我們發了四弘誓願的功德,加上這四條別願的功德,及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普皆迴向給法界眾生。我們不單自己發大心,亦希望法界眾生也共同發大心,消滅業障,往生極樂,早證菩提。如上發願已,伏乞

十方一切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山道宣律師,靈芝元照律師,請諸佛菩薩祖師,慈念哀愍,證明攝受。

為甚麼僅僅提出這兩位祖師證明呢?因為南山律宗,是道宣律師創成,其功蹟最大,且因道宣律師住在終南山,故將道宣律師所創律宗最圓滿的四分律,稱為「南山律宗。」道宣律師的著作,主要有五部,從唐朝到宋朝年間,解釋這五部著作就有六十家之多,但以宋靈芝元照律師之註解為最正統。所以我們今天發願,請這兩位律師為我等證明攝受,加被我們。

現在,接著上次所講的第一結集。佛涅槃後,在第一次結集律藏的時候,有五百大德參加。這個大會上,決定由迦葉尊者代表眾僧問法、問毘尼。先由優波離尊者答覆。因為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對律學最熟悉,迦葉尊者即問:「第一波羅夷(波羅夷是重罪。比丘僧的波羅夷有四條,比丘尼有八條。)最初在甚麼地方發起呢?誰先犯的呢?」為甚麼這樣問?因為佛所制的戒律,乃因有人違犯後才截定的。不像世間的法律先制定好。所以,佛戒是充份自由,都是一步一步,一條一條,再經幾次加減、增修而制定起來的。   

優波離尊者答說:「在毘舍離國,有須提那迦蘭陀子比丘初犯。」如是波羅夷,由四重到戒本最後的百眾學法,從頭到尾逐篇逐篇一一問答。(百眾學就是例舉一百條應該學習的威儀戒。不像前面所說的重戒,而是屬於威儀方面)比丘尼戒,也同樣一一問答。又問受「大戒羯磨」之作法,及受戒後在常住、學院半月半月「說戒」及「說戒儀規」、安居、自恣,乃至「增一毘尼」都逐條問答而刪定。

所謂安居:因為印度的夏季是雨季,在這期間僧尼不行腳,不到外邊乞食。這叫「安居」,為期三個月九十天。首先安排好衣、食、住等道糧,然後在寺院裏安居。安居也有作法,在九旬安居後,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自恣就是自己恣問大眾:「我有甚麼不如法之處?」佛在世時,也參加僧團的自恣,而向諸比丘們問道:「我有沒有犯
甚麼不如法的地方?」佛也聽大家的恣訓,請大家指出其不足之處。至於說戒、安居、自恣等,都是羯磨,乃至增一毘尼(還有增加的一部份毘尼)都一一問答。如此一一決定,這就是第一次結集的情形。

接著,就把有關比丘的一切事情併在一處,成為比丘律;比丘尼事併在一處,成為比丘尼律;一切受戒法集在一處,就叫做受戒犍度(犍度是梵語,翻譯為「法聚」,把法聚集在一處)。一切布薩(梵語,翻譯為「淨住」),僧團說戒的目的,就是希望大眾僧有過能改;能懺悔,而得清淨的安住。將布薩事集在一起,叫布薩犍度;一切安居法集在一起,為安居犍度;一切自恣法集在一起,為自恣犍度;一切皮革法集在一處,為皮革犍度,又有藥犍度。藥就是生活上離不開的藥物,即我們現前的飲食,按佛制上講,都是藥物;及迦絺那衣犍度。迦絺那是梵語,此云「功德衣」。安居期滿了,功德特別圓滿,有施主布施僧人功德衣,僧乃受功德衣。將迦絺那衣的事情集在一處,叫迦絺那衣犍度等。共有二十犍度聚集在一處。二律就是比丘,比丘尼戒。一切犍度,調部犍度,增一毘尼共集為「毘尼藏」。以後我們還要研究五部的律藏。五百位比丘集成「律藏」後,又由阿難尊者以答問的方式集成「經藏」、「論藏」;所以共成三藏法寶。第一次結集,因為有五百大德參加,所以也叫做「五百結集」。結集律藏完成,有位富羅那比丘來到會場,要求參與法會聞法、制戒。迦葉尊者當時主持此法會,先徵得大眾的同意,把三藏結集的經過從頭說一遍。富羅那尊者一聽,就提出一些戒律上的問題來討論。完全取得一致的意見之後,迦葉尊者又著重的指出:「這個結集完成了。根據佛的教導而作如是制定。凡是佛所不制,我們就不應制。
凡是佛在世所制定,不管是重戒、輕戒,都不應該除卻,這是一個原則。凡是佛所制戒,不但不應除卻,我們還應該努力隨順而學習。」迦葉尊者所總結的話非常重要。

世尊的敎化,皆是按著其弟子之需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使學者得到眞實受用。不但能令生活安定,又能帮助我們解决生死的流轉而悟道成菩提。因此,儘管弟子們的根性有所不同,而說敎有異,這無非都是爲了斷煩惱而制戒。因此在第一次結集,大家意見一致,便很順利地完成。

佛雖然入湼槃,其弟子都能依照世尊的遺敎去學習修持,也沒有甚麽爭論。這個戒律,是第一次結集,由優波離尊者,在一夏九旬(九十天)之內,經過八十次誦讀而結集起來,故名「八十誦律」 ,亦卽是根本律。

而佛弟子在佛入湼槃後,都能依制而行,不互相是非,所以僧團清淨,這是律敎本來不分部的時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