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精義闡要(一五)

林春山  註解
張培之  抄錄

須 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卽非我見 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 者。如來說卽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章經文中。於世尊上。唐人寫經。多無不也二字。因下文是人不解如來 所說義。如來開示眾生以性言。全經所說皆是破我。何以人言佛說我見等反為不解義耶。當知開經以來。屢說我人四相。不可有著。一有四相。卽非菩薩。無四相 者。眞是菩薩。佛因反覆申說。執為我見是有。正顯此人於我見等。但知相有之義。未解性空之理。如是我人等見。永不能除矣。世尊等悲憫眾生。特與長老與無緣 慈。起同體悲。說此總結經文。為令眾生直見心源。解粘去縛耳。此文重要可知。下文凡言是名。皆是指相說。卽是約緣起義也。凡言卽非。皆是指性言。亦卽是第 一義。不可思議境界。亦是指性空而言也。我見人見。皆為緣起之幻想耳。若能知幻卽離。離幻卽覺也。若學人以為能離我見卽覺。卽令能離而存一能離所離之念。 卽此仍是我見。根株何能拔盡乎?故曰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也。全經是注重性修。非在玄解。尤惡人執性廢修。因事妨理。種種弊病。或者可免。佛說一切佛。說性 卽兼有修。說修卽攝以性。是名我見。雖說名相之我見。亦為絕妙之修功。人言六根見聞為六賊。為能劫自家財寶而言。六根意識在內。外五識以見聞為最。如開眼 見一切眾色。任由意識之分別。不由合理不合理。見美色起淫念。見財寶起盜念。把性光遮去。瞞心昧己。偷劫家寶而行不義也。因利欲薰心。無明倏起。遮蔽本 性。眞如遂隱。我見是眞性變現之幻相。所謂當遣除。不宜斷滅。若斷滅見聞。亦同頑石。豈能益世利生乎哉。迷時全眞皆妄。悟時全妄皆眞。圓覺經云。「居一切 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眞實。」然則我見者。其名也。眞性者。其實也。若直照本源。假名何在。幻相何在。 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仍落對待相中。而非絕對之性矣。發菩提心者。自開頭至此。徹頭徹尾。遙相呼應。所謂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 法之相。乃至於一切法一切境。不住。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也。所以究極緣生不障碍性空之義也。緣生不碍性空。卽諸法空相也。知是世諦智。見是第一義諦 智。知是比量。見是現量。智無分別。卽是妄念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見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本不生上。著力不得。若著不生。便是生也。所言法相者。皆從緣生 也。所謂法不孤起待緣而生。對待是生滅幻相。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性也。故曰緣生之法。當體卽空。不生卽不住。生卽無生。乃為眞不生義。若不了有是空。而注 意不生。卽是意生。不住法相者。所言法相。卽非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卽顯無相無不相之義也。此是明卽法相而無法相。卽生而無生也。此義是明非但生之念無。 並不生之念亦無也。正為下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互為發明也。總括其要。無非為令卽諸相而無相。以證生卽無生而已。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衹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阿 僧衹。此言無數。今言無量無數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德之殊勝可知。以此財施。以顯出下文法施之福德。更勝於前也。布施同而福德不同者。以其持財寶與持法寶 之比量懸殊。不啻霄壤。財施有盡。法施無窮也。下文詳說法施福德。勝財施之比量。古本宋藏皆是發菩提心。流通本菩薩作菩提。菩薩發心。未能度己。先欲度 人。重在法施度眾。與下文云何為人演說句。正相呼應也。發心持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者自利也。演說者利他也。云何是問辭。問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兩句之義。應明了遵守之軌則也。以說者言。應以能說所說及聽說之相。皆不應取著。謂不以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演說般若。應當三輪體空。稱性而言。直透 心源。令聞者卽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悟實相般若也。前云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又全經之歸結於此二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經要點。亦歸結於此八字。 先言不取於相。然後方能如如不動。亦必能觀如如。方能不取。如如者。內如而外亦如。外如而內自如也。如如者。性相一如。非一非異也。法我一如。諸法平等 也。心境一如。非內非外也。自他一如。一多不異也。其次當知此二句。皆是說修功。亦說成效。如如說證得本性內外一如。眾生因如來藏無明妄念之動。本性遂 隱。無明若滅。性本不動。本不動者。當其現有無明之時。此性原是不動。當知尋常所謂心動。乃無明心動耳。由是更可了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

當 下便顯之理矣。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正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者。因無有取捨。無明已遣故也。是故學人。當於無取卽不住上。痛下功 夫。不然雖欲不取。不可得也。佛與眾生。同具之本性。在眾生分上。名曰如來藏。眾生一念妄動。而曰無明。猶如空中有花。依空而有相。喻眾生自無始以來。無 明不覺。依本來空寂之性。而幻成無明之相。可知明在幻起之相。如空中之花耳。空中本無花。性中本無無明。空花若已滅。虛空本不動。本不動者。是言當其現無 明時。此性未嘗動也。當知尋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但能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因無取捨。無明卽遣。因有妄念。卽有我相。卽有分別。一有分別。卽有 執著。既有執著。心向外馳。主人常不在家。卽在家。亦昏睡去。故妄心有事則散亂。無事則昏沉。無明妄動。眞心則隱。究竟要如何才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功 夫在如如。據江居土說。有釋上如字為相似。或相稱。下如字為眞如者。謂不取於相。與眞如相似而不動也。江居士言此解不妥。而我亦認為大不可也。我以為上如 字言性。下如字言相。合而言之。性相一如。能如是。何有取相。既能如如。自然心不動也。取相由有我相我見。分別執著而來。既得物我平等一如。自然能離我 相。則不取於相也。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本源清淨之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心若取相。認物為己。所謂物交物。則引之而已。何有於己 哉。若隨緣生法。遺此本明。枉入諸趣。即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得無所離。乃除諸幻。從入手以至住行向地。由初住以至十地也。與開經言云何應住。住於處空 也。住空則無我見入手也。又以觀諸法緣生。即觀諸法空相。相若空時。豈有取著乎。何以故者。以明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故佛說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皆是對待無常。虛幻不實也。前言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則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遙遙相 對。其義對比。自可明矣。今欲觀如如不動之性。究從何處下手思之。

我佛大慈。示以入手之法。但當向有 造作有對待。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動無常。如同夢幻泡影。使此心明一切諸法緣會則生。緣散則滅耳。若會得諸法是空。即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若 得諸法一如。即見性光顯現。雖無明未盡。亦不與本明性體冥合。觀有為法之幻相。久則入於不生滅之無為法矣。其功行實即入於不思議之境界。何等自在。自在極 樂世界。豈可言喻哉。總之又不執性廢修。執理忘事。無為者。本乎自然。不假修治。不加造作。以第一義不思議處。無我無諍。自性之本然也。有為者。本覺已 晦。假一切修持之法。以復其本有之始覺。合為本覺。由於性有利鈍。成有差等。故有頓漸之說。理可頓悟。事在漸修也。

世 人都以一切幻相為實。以不見不聞為虛。佛之知見。與眾生之知見。便成顛倒。要如何修治。始得心不顛倒。現行則有二法。若論三根普備。五教全收者。則淨土念 佛法門為上。都見成效。在臨命終時。能自知時至。與一切戚友辭行。命終無疾苦。念佛含笑西歸。此證往生西方極樂國土。詳說見阿彌陀佛經。此是淨土念佛法 門。由自力持名。更仗佛力。便得心地清淨。往生樂土。有不可思議之瑞相。異香天樂等見證。此門重在一心念佛。不雜其他方便。見地之極則。至念佛三昧。與般 若禪觀同也。若仗自力作觀。深入般若。大振宗風。此宗自初祖達摩至六祖。弘開五大宗。各有獨到之處。弘揚此宗者。須發大心行大道。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普 益群生。要樹立荷擔如來。續佛慧命之大願。不以利養動其心。不以榮辱移其志也。以要言之。如是不應滅色以明空。壞相以求性。不著於相。是實相。不滯於色。 是真空。一有取著。則為有我。既有我相我見。即非清淨法身之自性矣。持此經者。承佛大慈悲力。期與大眾同出迷津。而登覺岸。為人演說。應於言下立悟立證 也。

佛說此經圓滿。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眾赴法會者。 皆是發無上菩提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無不開悟。信受奉行。深解義趣。奉持金剛般若大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開金剛智眼。廣為人說。令一切眾 生。莫不證悟。莫不受益。而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心。猶一燈傳明。明明無盡。如時雨普潤大地。一切種子。莫不萌芽成長。是余所深願焉。

如是聞法受益。法喜充滿。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也。

金剛經精義闡要終。

                                              (續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