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談緣生

劉承符

緣生體空是佛教要義,說明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生,由於因緣聚會,假現生相,所以說緣生體空。這個體字並不是 本體理 體,是說當體卽空,也就是說其本身就是空的不是實在的。雖然是空的而並不是沒有一個假相。世態紛紜,事相儼然,眾生迷在事相裏面,依然認為是實在的,並不 是作夢,以致流轉生死,受苦無邊。在這種情況之下,修行人就要把一切事看淡,不要執實。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觀。」這幾句經文要把它時時刻刻存養於心中,念茲在茲,方有受用。

緣生無性這四個字在古今著述裏面常常看到,但這四個字有語病,因為緣生並不是沒有性。性就是法性、佛性、理 體、本體,性是體,相是用,有體必有用,性相從不分離,相是由性變現出來的,若是沒有性,那裏來的相?

我 們人是四大假合而成的,當然是緣生,若說緣生無性,那末人只有一個假相而無性,如何說得通?我們學佛是要明心見性,若是自己根本沒有性(主人翁),雖然修 行又如何能見性呢?所以緣生無性這句話,若加一個字改為緣生無自性,似乎更清楚一點。自性就是自有、自成、有自體獨立的存在、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看到任 何一件事物,總覺得他有這麼一個實在的自體。換句話說,在我們的感覺中,見到一件東西就往往認為他是自成的、存在的、常爾的。這種想法是一種錯覺,因為任 何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自己憑空生出來的,所以說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當體就是空的。

因緣生法說到究竟處就是因果關 係,有因必有果,果又成因,因又生果,持續不斷,永無止息。世間萬事萬物,只有因因果果在那裏演變,眩人眼目,明眼人看出來是因果變化的幻象,而一般眾生 為相所迷,苦苦分別執著,於是又起惑、又造業、更要受報,展轉下劣,而不自覺。認事相是實有的,自己把自己纏縛著了,固然是愚癡,而認事相為空無的,墮入 偏空,雖然可以超出緣生,也是愚癡。因為一切法不外因果,其變化的路線與程序也決定離不開因果關係,而且絲毫不爽,既然有一定的路線可循,我們正好利用這 種變化的路線,再造殊勝之因,以求殊勝之果。

我們凡夫因業力關係,不得已而生在這個娑婆世界,自己作不了主,如同木偶人一樣,被業力牽著走,業力 是三世因果關係。人為什麼有貧富、貴賤、賢愚,也是三世因果關係。就俗淺的事項來說,我們無論作何職業,仕農工商,在公餘之暇,潔身自愛,一切不良嗜好不 染,吃暍嫖賭一概不來,為人處世,但求吃虧,莫佔便宜,任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放在心上,日常省吃儉用,有空閑卽研究佛學,無論念經、研教、參禪、 拜佛、或專修、或兼修,持久不懈,兼就自己財力人力幫助他人,解除困境,隨緣了舊業,更莫造新殃,以了凡四訓作榜樣。如此行之,不需要若干年,個人與家庭 必然漸入佳境,不必看相算命,環境自然好轉。這不是迷信,完全是事實。我數十年來所看至親好友中,為人厚道善良,捨己為人,其後代子孫均欣欣向榮。平生精 明強幹,刻薄成家者,其子孫凋零,歷歷可數。我們要學出世法必須先要把世間法搞好,若是在世間作人還做不好,還談什麼了生脫死,成佛作祖。何況若能依上述 行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順般若正智的極平實極究竟的修行法門。

佛經上常有提到無我法或一切法無我,其意義也與緣生法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一切法不 外緣生,緣生就離不了因果,因與果都是緣生,緣生體空,故一切法中本來就沒有我,這個我字是我見我相的意思,我見我相由於無明不覺,無明一起就生出分別執 著之見,而一切法之法性裏,空寂無一物,那有我見我相分別執著,如果對於一切法不起分別執著,卽能證入一切法本來空寂無我之眞性。

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句經文的非相兩個字甚深難解,看了很多註解,才體會到其含義仍與 緣生不無淵源,茲略述如下:

(1) 諸相所指極廣,無論依正染淨色心諸相、世出世間一切境行果以及眾生相無不包括在內,全都是因緣聚合,假現生相,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虛妄不實。若能了解諸 相是妄的是假有,並能離(非字有離意)相之假有,卽能證入本體的眞空,眞空不空就是妙有。換言之,以般若智照性空理,雖承認諸相而不著,卽是徹見法身如 來。

(2)非相卽等於說不是相,既不是相,當然是性,因為性相是統一的,性體是空的,所以說非相就是空,也等於說 「若見諸相空相,則見如來。」因 為一切法都是由眞心隨緣變現出來的幻相,緣生之相,當體卽空,若不執著相,眞心便顯現,所謂相妄而性眞,不執著相,卽能見性,見性卽見如來。

(3) 非相的非字有一切皆非之意,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一切相都否定掉,這不是 大乘起信論上所說的眞如自性嗎?眞如雖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但是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稱之為眞空妙有,最為恰當。若能見到諸相都是緣生幻有不執著而離之, 卽能見到如來法身。

根據以上三項說明,可以了解緣生的理論在佛法觀行方面確實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修行人知道緣生之相是虛幻就應當 不著而離之,不著就是不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卽眞如的異名,也就是本性,自然證入如如性體,得見如來,便與「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之旨吻合矣。

唐 德山鑒禪師姓周氏,精研律學,通達性相,常講金剛經,時有周金剛之稱。一日擔了青龍疏鈔,出川走向南來,途中見有茶店賣餅。德山擬買餅充飢,茶店婆婆指擔 子問挑的何物。德山說:「青龍疏鈔,」婆婆問:「是講何經?」答曰:「講金剛經。」婆婆說:「我有一問,你能答,給與點心,否則請向別處。」德山請其言。 婆婆說:「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你要點那個心?」德山不能答,悵然別去,來到龍潭以後,精進修持,終乃大悟。

這 一段公案傳之已久,所謂三心不可得是指妄心而言,妄心是流動不息的,過去的已成過去,未來的還沒有到,現在的又剎那不停,故皆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抓不到, 捉不住。眾生無始來這個妄心生滅不停,其所起的念頭稱為妄念,妄念又生起分別執著,因而造種種業,流轉生死,輪廻六道,永無休止,所以修無念一事為轉凡成 聖之關鍵。

我們修行一方面修無念,一方面還要觀緣生,若是僅僅修無念,固然可以直接契入空寂之性體,但恐防修行的路線會 偏差到偏空而不能證入寂照同時的境界。

諸法緣生的理論再簡單說,緣生卽是假現生相,當體卽空,空雖空,同時還有個假相在,既不應取著,亦不應斷滅, 如此作觀則可契入二諦圓融之性德。

說 到最後,談無念是要把「心」空掉,破其情執,使內心清淨,一塵不染,也就是沒有能取的心。談緣生是要把「境」空掉,諸法不外緣生,緣生體空,明瞭諸法均屬 虛幻,屏除外緣卽不為境相所迷,也就是沒有所取的境。果眞能修到無能無所、心境俱遣的地步,豈不等於「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嗎?所以無念與緣生有很微妙 的關係,讀者若細心揣摩或能有個入處。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