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僧肇般若無知論芻解

劉 承 符

僧肇、陝西省長安人,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公元 三八四年),正值姚萇稱秦王,號後秦,又號姚秦。卒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甲寅(公元四一四年)。他是鳩摩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幼年家貧,以抄書維生,因而歷 觀經史,備盡墳籍,愛好玄微,每以老莊為心要。嘗讀老子道德經,乃嘆日:「美則美矣,然期梄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這意思是說:老子的文字,好雖然 好,但是要希望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冥除思想上的累系,還不是最好的辦法。他不但對儒家的典籍與老莊的哲學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同時還精通佛家經律論三藏,尤 善方等。後來寫了好多篇很有分量的論文,其中一篇是般若無知論。他以此文呈請什公閲,什公看過後對他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揖。」

僧肇在參加什公翻譯大品般若經完成之後,撰寫了這一篇般 若無知論,其要點是說明般若無相無知的道理。般若正智是佛的最高境界,稱它為聖智,與一般凡夫所謂的聰明才智迥乎不同。他在般若無知論上形容般若是「聖智 幽微,深隱難測,無相無名,乃非言象之所得。」意思是說般若是聖人的智慧,幽深微妙,非常情所能測度,它既無形無相,不是一般人用言語文字所能表達出來 的。

他又說:「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 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然其為物也,實而不有,虛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其唯聖智乎。」般若的功能是用照的,是一種直觀 的方法,可以徹底的鑒照幽深的事理,這是說明佛的大智具有反應的作用,而不是用知識去辨別的。換句話說,就是不用考慮思索、不用分別心去思維,這就是無知 的意義。無知的知字可作了知或分別解,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在精神方面,它有感應道交的作用,這種情況古人常用鏡子作比喻,鏡子可照見外界的萬事萬物而 本身不留絲毫的痕跡,也就是有感斯應的道理。若說到般若的體性,它是真實的,但是它又沒有形象,若說它是虛幻吧,而它又不是空無所有。

依僧肇看來,般若是永恆的、絕諸對待的東西,是既能洞照 一切而又無相無名無知的。般若在主觀方面是大智,能夠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他說:「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這是說:聖人(指佛言)使自 己的心保持清淨空虛,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而能發出智慧光明,自然而然的徧照一切。萬物看起來有種種差別之相,但由於萬事萬物皆是仗因托緣所變現出來的 幻相,虛有其表,而非真實,其自性本空,所以聖人心中也不取著其相,是之謂無知,故般若無知即是說明般若不住萬物之相。

一般人只認識萬物之形態,分別其種種差別之相,這樣觀察 就有所知也有所不知。聖人之心不同,於對境隨緣時,他不是認識有形象的具體事物,而是以其般若正智徧照一切萬事萬物虛幻不實的假相,而並不執著這假相,同 時還要會相歸性,其性體智光之功用即稱為大圓鏡智,智周沙界,鑒澈微塵,也就無所不知了。再進一步說,若能見性,則萬物一體,沒有差別之相,平等平等。

他又說:「萬物雖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可物于物,則名相異陳,不物于物,則物而即真。」古人行文,晦澀不易解,因為時代不同,文字亦有變化,我們讀古文確實也很吃力。僧肇是姚秦時代的人,迄今 已一千六百年,其文筆之玄奧,自所不免。我們只能就其大處深處領取,所謂「遣貌取神」,要善於領會,不然則格格不入矣。上面這一段話是說:萬物雖然有千差 萬別的假相,若論其本性(即理體)則是同一的、一體的、平等的,相是變的,性是不變的。儘管不把萬物看作有實在的自體,然而萬物並不是沒有假相的存在,因 為我們把萬物看作有實在的自體,於是乎就發生種種差別的名相。假如不把萬物看作是實在的東西,就自然可以觀察萬物本來具有的真性。換句話說,萬物的名相並 不能代表其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因此就不應執相昧性。這一點似乎與金剛經上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僧肇又說:「經云:般若義者,無名無說,非有非無,非實 非虛,虛不失照,照不失虛,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這一段大意是說,般若是個什麼東西, 實在叫不出名堂來,也無法形容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不是實在的也不是虛妄的,同時它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並非言語文字所能描述其萬一,雖然說不出它是 什麼東西,但是若不籍著言語文字又無法說明它,所以聖人終日說法,實在並未有所言說,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 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有人說:「你雖然解釋這麼一大堆,我仍然不明白。」佛說 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經律論三藏有一萬多卷,焉能說無法可說。又如肇公所說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究竟是說了還是沒說?

關於這項疑問可簡略說明三點:

⑴圓覺經云:「以輪迴見,測圓覺海,無有是處。」這也難 怪,我們不能了解佛的境界。歷代祖師講經說法有時稱性而談,弟子們隨聽隨記,第二天呈法師閲,他看了之後說:「我昨晚還說了這麼許多話,我自己也不曉得 呀!」這就是由真性智光裏自然流露出來的,而不是用思考的分別心講出來的。祖師尚且如此,何況乎佛。佛已圓證本性,空寂性中,焉能有說法之念,有念則有我 人四相,如同凡夫,豈非謗佛。

⑵佛之說法,有感斯應,如桴鼓然,大扣大鳴,小扣小鳴, 自然合度。我們看看祖師語錄,如六祖壇經或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看他們與弟子的對話就可以揣摩出來感應道交的實況。

⑶所說的法是緣生,說法的事又是緣生,說法的人也是緣 生。經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緣生性空,就不能執以為實,進一步更可以斷定,法本無法,說亦無說,不過是假名曰說法耳。肇公說:「聖人終日言, 而未嘗言也。」這是說終日所言,乃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不可執實,不過徒有個假名說法而已。

肇公所說的般若無知大義,不過是整個般若部門中之一點一 滴而已,既承什公讚許其說,諒其內容含義當屬正知正見,故博覽古德著述,對於研究佛經奧義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請注意

本刊消息:來稿者,內容務求真實。凡是無所根據,難於考 證者。或者標奇立異,妄加揣測。或者顛倒是非,別開生面,以今亂古,以亂視聽。甚至魚目混珠,強詞奪理,此等文章,恕不發表。

編輯室 謹啟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