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精義闡要㈣

林春山  註解
張培之  抄錄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 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卽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 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 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然燈佛者。乃釋尊第二阿僧祇劫授記之師也。彼時釋尊。行 菩薩道。名曰善慧。以五百金錢買蓮華五莖供佛。而又布髮掩泥淖。使佛踐踏而過。於是然燈佛遂與授記曰。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曰釋迦牟尼。恐後世眾生。未 明此義者。聞上所說大小果乘。皆無所得。旣無得果。亦無修因。何以如來有然燈授記之事。故有此段文字以明之。如是佛告之曰。於汝之意云何。謂如來昔在然燈 所得授記時。於授記之法有所得否耶。須菩提已契機會悟。便答之曰。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然諸佛授記之法。只有名言。而於第一義中。實 無所得也。

佛土有四種。一聖凡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 土。四常寂光土。一切佛土。皆由菩薩修無量行願以莊嚴之。然後可以隨緣度生。普益群萌。如來昔在因行之時。亦不外此。是以釋尊問須菩提曰。於汝之意云何。 謂菩薩以無量行願。莊嚴佛土否。須菩提答曰。不也世尊。並推原其故。言莊嚴佛土者。以第一義言。卽非莊嚴也。以世諦而言。是名莊嚴也。然眞諦不看色相。世 諦不壞假名。若取色則為著相。取空則成斷滅。經中多見卽非是名之義。此為初見也。卽非是名。緊接不離。甫言卽非。緊接是名。以性相自不相離也。旣知性相不 離。藉權顯實。其為淨土持名之法要也。末世眾生。尤以此宗為最。淨土持名。乃從有而入無也。持起佛號。心地自然清淨。持之有恒。自得一心不亂。乃至念佛三 昧。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方知淨土卽深禪也。禪仗己力。淨仗佛力之為勝也。近世持名。往生淨土者。不計其數也。若得生西。卽了生死。以一生為期。不待餘 生。悟者尤妨隔胎之迷。何況未悟乎。

釋尊於千言萬語中。畫龍點睛處。而於上所說法與果。受記 與嚴土等。皆於第一義中而不生心。故告須菩提。以闡諸菩薩摩訶薩之心要。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是指法之辭。然發菩提心。與生無所住心。發心與生心。同而不 同也。發與生似同。其實發是始發。生是從根而生。發為始覺。生為本覺。始覺謂本具清淨之心。因著想起妄。心 受污染。失其本心。必假般若之法纔發始覺菩提心也。本覺謂心已不住六塵。與不依六識分別。而生本具清淨之妙明本心現前受用也。上言小乘四果。應不取相。此 言大乘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六塵生心。應無所住處。而生其眞常不易般若現前之心。般若如猛火。無物不照。物近則燒。心存般若。則十八界之根塵妄起 知見。如洪爐點雪。登時消殞。故眾生之心緣於法。而菩薩之心緣於般若也。應無所有。無心之所也。心有能所。心住於境物也。若執無住生心。猶有心所也。無所 可住。卽無心也。無心卽墮斷滅無記空。必須從無所住而生其菩提等覺清淨之妙心也。般若之法。於此為最。六祖嗣法黃梅。所謂無念之念。不從法生。又謂前念不 生卽心。後念不滅卽佛。前念不生者。卽不從前境而生之清淨心也。後念不滅者。卽廻光返照無念之念。乃大悲妙覺之佛果也。前念若生。卽是凡夫。後念若滅。卽 成斷滅。毫厘之失。天地懸隔矣。然菩薩應行慈悲喜捨。六度萬行。一切大願。普度一切眾生。方得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空五蘊。度一切苦厄也。

上言土非嚴是依報。身非大是正報。依正雖有名言。究於第 一義中。實無分別之意也。緊接上文無住生心。於身為幻相。認為是臭皮囊。雖云不住相。而又不可壞相也。一切功行。必仗身修而證果。若無六根見聞思惟。從何 修起。人人具此報身。以及法身。中有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倫不去。毀不壞之寶物。從汝面門放光動地。自在受用。若不修持。則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 已。佛告須菩提曰。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汝之意云何。是人能得無住生此不染清淨之心。是身為大否。須菩提答言。甚大世尊。更推原其故曰。佛說非身。 是名為大身。(法身遍滿一切處。故曰是名大身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 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章極言是經之貴重。以恒河沙等恒河之沙數。極言其多。 至不可數量之七寶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得自利利他之福德。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傳說廣四十里。沙細如麵。佛每說法。多以取喻。佛告 須菩提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汝之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否。須菩提答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得無數。何況其沙乎。佛言我無妄 語。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善女。以七寶充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用此無數之七寶佈施。得福多否。長老答言。甚多世尊。旣知得福如是之多。故又告之。 若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自利利他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此段以明法施之福。而勝財物之施多多也。以財施之福有盡。法施之福無窮也。自利 是慧。利他是福。福慧雙修。成佛之基也。

(下期待 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