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管窺

劉承符

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這句經文出自金剛經第十莊嚴淨土 分。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會下,因菩提本無樹一偈而被選 爲繼承人,稍後於某夜三更六祖至五祖房中,聽五祖爲其 講解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並 說了一段悟後的話,於是五祖遂傳以衣缽。可見這一句經 文確有相當分量,若僅依文解義,草草念過,未免辜負佛 恩。

金剛經說:「一 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可見金剛經是成佛法門的經典。金剛經所 說的深奧道理般若智慧,敎義幽玄,實在難以理解。般若 智慧是佛的境界,華嚴經疏上說「無盡敎海,體性難思」 。體性就是理體,是性體或本性,本性是一塵不染,也就 是實相般若,卽如來智慧覺性,是佛的境界。我們還沒有 成佛,當然不了解佛的境界,更無法說出佛境界是什麼樣 子。但是我們也不可高推聖境,以爲高不可攀,這樣就永 遠沒有成佛的希望了。所以經文雖難,也要深入硏究到底。

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的前面還有三句經文,也要一齊說 一說,其全文是這樣的: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

如是二字是指不 應住色生心以下三句而言,就是說諸 菩薩摩訶薩應當照下面三句話生清淨心。也可以說這三句 話是生清淨心句的注脚,但是這三句話,以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爲主,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爲前 提。修行人應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心,才能無所住 而生其心,能夠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使心清淨,心清淨 就是大圓鏡智。

說生清淨心爲什 麼要提到六塵呢?佛法中常常說到六 塵,這最基本的佛學名詞,我們先要了解清楚。六塵是色 聲香味觸法六種,色就是物質,爲有形質礙之法,眼睛可 看見的東西,聲是耳朵可聽見的聲音,香是鼻可嗅到的氣 味,味是舌可嚐到的味道,觸是身體可以接觸到的感覺, 這五種包括世間一切可見可聞的境界相。法字包括更廣, 一切事事物物,不論眼見耳聞,卽不能見不能聞而爲心思 所能想及者,亦稱爲法,凡世間法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 這六個字已經把世間一切境界相包羅無遺。這六種東西, 佛家稱爲六塵,這個塵字用的很得當,塵是灰塵、塵埃、 不乾淨的東西,我們稍微一碰它、一摸它,就被它污染。 佛叫我們不要把心注意到六塵上去,因爲一注意到六塵上 去,就背覺合塵把心染污了。要把心注意到無其所住上去 。無其所住就是無住,不僅要無住,同時還要生心,不是 死板板的無住,若僅僅是無住,就如同木石無知之物,心 如死水,小乘的滅盡定就是這種情況,墮入無爲坑,坐在 黑山鬼窟裏作活計,焦芽敗種,但求自了,無益於世間。

我們再進一步硏 究,六塵是外界的境界相,是死東西 ,同我們本來不發生關係,現在我們住塵生心是怎麼樣住 上去的呢?譬如我們前面有一件東西,屬於色塵,我能看 見,是我的眼識發生作用,耳能聞聲是耳識發生作用,餘 可類推。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六根接觸六塵起的作用 謂之六識。譬如法之一字,其含義前面已經說過,法本來 也是死東西,若是不住著,與我們毫不相干,但是意識對法發生作用,起了分別攀緣,就是住法生心。經中雖僅提 到六塵,其實六根六識均有連帶關係,均不可住,應於起 心動念時微密觀照。

住塵生心所生的 心是什麼心?是妄心不是眞心。妄心 是分別心攀緣心。看見一個大紅蘋果是分別心,想吃它是 攀緣心。眞心是清淨心,如如不動,一塵不染。但是眞心 妄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妄心也是眞心變現出來的, 切不可以住塵著相之心爲眞心,如能把妄心去掉就顯出眞 心來。所以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眞。

不應住六塵生 心,乃是心中沒有其所住之色聲香味觸 法等相,並不是外面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把他們一 切斷滅抹煞去掉了。無所住則妄盡情空,然後方能生清淨 心。生者顯露出來的意思,不是忽然間憑空生出來的,而 是原來就有的。清者不濁,淨者不染,清淨心又稱爲自性 清淨心,乃人人本具之性,又叫眞心。如此說來,蘋果還 吃不吃呢?吃吧,就住塵生心,不吃吧,難道學佛連蘋果 都不許吃嗎?照我的意見,吃還是吃,古德說:「天天吃 飯沒有嚼著一粒米」。最好在吃的時候不要太挑剔,揀大 的,挑脆的,這樣就是住相,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第 六識的作用,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有六、七兩識, 若能轉識,則同如來。

學佛之目的要明 心見性,凡夫著相,因之障性,若欲 見性,就不可著相,著相,心就不清淨,所以必須離相, 相就是幻相,所謂離幻卽覺,覺者菩提也,若著相卽與覺 字背道而馳,乃是背覺合塵的凡夫,所以佛不叫我們住塵 就是不叫我們著相。

應生清淨心是說 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是不取法,生 心是不取非法。說到這裏,金剛經第六分還有兩句經文也 要順便一提。經文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意思 是說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非法就是空。應無所住是不 取法、不著有;生其心是不取非法、不著空。古德說:「寧 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這是警戒人不可著 空,危險殊甚,但也不是鼓勵人著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句話聽起來好像有先後,但其意義是同時的,旣不 著有,也不著空,兩邊都不著,因爲無所住是不著有,生 心是不著空,兩邊均捨,自在無礙,是眞清淨。

金剛經第十四分 又有三句經文說的更明白,文曰:「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前後對照,說的更徹底、更精透。意思是說無住與生心並非二事,乃是一件事 ,是同時的。生心時卽是無住時,無住時卽是生心時, 如此則有卽是空,空卽是有,空有同時,無所謂兩邊與中 道,所謂中道也是假名,因有兩邊,才相形而有中道, 若沒有兩邊,中道也沒有了。般若義趣,是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理極圓融,含義亦極深廣,必須細心揣摩, 才有個入處。

空而不空,不空 而空,這種話聽起來好像只談理論, 佛法不是空談理論,若是空談理論,佛法只不過是世間最 高深的哲學而已。佛法是理事圓融,理事無礙,有理必有 事,並行不悖。 何以言之,金剛經全經所說的觀門行門,其修行宗旨,歸納起來, 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是理,是不取法,是 空,遮也。修一切善是事,是不取非法,是有,照也。 此之謂空有同時,理事無礙。

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說得再通俗一點,我們不要把心放 在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享受方面上去,粗茶淡飯,過起碼的 生活,待人接物,謙虛容忍,心中不存人我是非,一切看 破放下,而應做的事要努力去做,絕不後人,要盡到責任 ,這就是不住六塵生心,空有同時,理事無礙,不取法不 取非法,如此解釋,不知對否?六祖說:「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佛法若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方面,我們學他作什麼?鄙人學佛多年,對於敎義仍如隔籮望月,以上所寫文字,如蒙採用,尚望譯經院各位法師前輩賜予審查斧正,以免謬誤,實所至盼。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