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教觀雙美之天台止觀修持法
──學習《天台小止觀》讀書心得之一

◎成果瑞
二O一O年十二月廿六日


 
天臺四祖智者大師
 

《天台小止觀》亦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取材自天台智者大師所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及〈釋禪波羅蜜修證〉之基礎精要,故又名《童蒙止觀》,最適合初機學禪者修習。據說,此書乃大師為其俗家兄長陳鍼所編著。陳鍼獲此教法,而得益壽延年的功效。

本書內文共分為十章: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善根發相)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其中前五章,稱為「二十五前方便」,即:

(一)具五緣者: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即色、聲、香、味、觸等欲;
(三)棄五蓋:棄貪欲蓋、棄瞋恚蓋、棄睡眠蓋、棄掉悔蓋、棄疑蓋;
(四)調五事: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五)方便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止觀,乃學人轉凡成聖之勝路,取泥洹大果之要門。大師開宗明義即言:「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我輩薄地凡夫,世俗習氣濃厚,身口意無不掉舉躁動。欲修此大法者,須先以二十五前方便為輔助,依法漸漸調養、收攝身心,具備入道之資,才能真正開始起修。如偈所言:

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

「正修止觀」章為本書的中心思想,分為「坐中修」及「歷緣對境修」兩種,即靜中修止觀與動中修止觀。大師教授修止方法有三種:一者「繫緣守境止」,是將注意力放在鼻端或肚臍等處的出入息,令心不散不亂。二者「制心止」,是靜待念頭一生起,即便制服,如貓守鼠洞,伺機而動,達到制心一處的效果。三者「體真止」,知諸法不實,空無有主,心不取著,妄念自息,如經言:「有心不知心,心有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想是泥洹。」

觀法有二種:一者「對治觀」,也就是對治各人的煩惱習氣。如五停心觀,以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因緣觀對治我慢,數息觀對治多尋思。二者「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則是實相。

不過,由於各人所稟根性不同,慧解、見地不同,雖同樣修習止觀法門,所趣境地也不盡相同。智者大師的另一本著作《六妙門》中,所言之「通別六妙門」提到:「凡夫希求禪定快樂;外道隨心所見,計以為實,不會無生,貪著邪見;聲聞不離四諦正觀;緣覺深知諸法因緣,求自然慧;菩薩為愍念眾生,求如來知見、十力、四智。」正如《楞嚴經》中佛言:「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所以學人應該先自我檢視,以何發心修習止觀法門,以免誤入歧途。

對於初學止觀者,於靜中端身常坐,易於入道。但我輩有累之身,必得時常涉入生活中各種事緣,故「歷緣對境修止觀」是練習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的方便法門。書中說明,緣者謂六種緣:行、住、坐、臥、作務、言語。境者,是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於此十二事中修習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

行者善自思惟,為何事而行?為善利益及如法事,則應行;為煩惱及不善事,則不應作,此是修止。了知有行,則生一切善惡等法;反觀行心,不見相貌;一切法畢竟空寂,此是修觀。其餘住、坐、臥等十一事,亦如此法一一修習。

《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教導行者以智為先導,發一百四十一個歷事巧願,即是於十二事中修「歷緣對境止觀」法門,以觀行除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成就一百一十門功德,故言:「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修禪者及諸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最應效法而行;非此,行解不能疾得相應,永遠被煩惱習氣牽著,而造業受報,順生死流。

此外,依清涼國師《華嚴經疏》,〈梵行品〉亦是以觀行為宗。法慧菩薩教授以「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等十事,一一作意觀察,分析體空,是觀無相法,遣除法執,得「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之離相心行。「起大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是有緣觀;「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為無緣觀。菩薩修觀行相應,則悲智兼導,故言初發心時即得正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由此可知,觀行法門,確實可斷惑證真,取泥洹大果。

由於各人資質不同,修習止觀時亦產生不同情況,故本書略開五門,以利行者了知對治方便:

一、對治初心麁亂修止觀;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三、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各人應善自觀察情況及採取適宜的方法,調伏障礙,直至身心寂然,智慧清明,才是均齊定慧修止觀。

《天台小止觀》內容平實完備,修持的次第條理分明,初心學人易讀易懂,可謂禪修的入門寶典。由於末學個人善根淺薄,未讀此書之前,曾枉費多年時光,尋尋覓覓修行要義,而不得其解;雖念佛持咒誦經,卻依然長時與煩惱相應,而非與善法相應。四年前得獲此書,始知何謂「修行」。原來修行實非等閒小事,不可只是道聽塗說。須廣讀經論,依佛菩薩之知見,次第學習,並從所獲得之聞慧、思慧、修慧,建立正見,如此才能照見自己有煩惱及習氣的過失。更進一步改造凡夫思想及身行,將其轉化為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慈心悲願。

天台宗是教觀雙美的學派,除此《童蒙止觀》,尚有《六妙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修行人若果能長時保持善法欲,遵循智者大師教法,精進修持止觀,念世樂非樂、非可取,以巧慧一心,善識禪定智慧功德之可尊可貴,發金剛心修持,絕不退轉,定能得無漏無為的寂滅法樂。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BTTS/DRBU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