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學佛者是好人嗎?

 
◎塵影 文

古德言:「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修性不修命,一點靈光無處用。」

六月份我在台北的萬國道德會上課,聽到一位師姊說想來道德會,可是同時也有朋友邀約去寺院唸經,令她猶豫不決,後來想到「多一個成佛的人,不如多一個好人」,所以最後就決定來道德會上課。

聽了這樣的言論,令我很吃驚,原來社會上也有「不認為學佛者是好人」的觀點。我向這位師姊詳細解釋學佛的次第,基本要從五戒十善做起,比世間一般好人的標準高出很多,她聽完後欣然同意。

事後仔細回想,受完五戒後的佛子真的就是好人了嗎?

「唯識學」中說眾生的第七識有俱生的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大乘百法明門論》在五十一種心所(心識活動)中列出:六種根本煩惱、八種大隨煩惱、兩種中隨煩惱、十種小隨煩惱,共計二十六種煩惱。(附註1)

由此可見,我們在八識田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隨時有可能看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事,便以言語、態度衝撞他人,而且還理直氣壯,更別說立即察覺到自己產生煩惱,得罪人,這樣能算是好人嗎?

正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蕅益大師的注釋:修道人,須具備戒定慧。專精學道之心,譬如一人;無始虛妄習氣,譬如萬人。修行就是以戒定慧三力,與自己無始來惑業習氣征戰。

更有古德言:「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點靈光無處用。」在團體中,有些人能力強,做了很多護持道場的工作,但是性子急、脾氣大,容易發火罵人;也有人認為修行、做功課就好了,其他的事都不重要,別人忙得精疲力竭時,他仍然心如止水,身如磐石。

修行者到底要如何修性、修命?

關於人的性、心、身,王鳳儀老善人三界的學說中有精闢的見解。人的心即是命,有:天命、宿命、陰命。王善人說:「性和天命合,道義就是天命。心和宿命合,智能就是宿命。身和陰命合,稟性(煩惱、負面情緒)就是陰命。」

在《王鳳儀言行錄》中有一則為省長講道的事蹟。遼寧省省長翟文選患胃病,經道德會講員把病給講好了,所以宴請王善人及道德會一行人。飯後,翟省長與大家談話,問到各人的工作。王善人介紹其中一人,說其本來又窮又病,後來明白性天大道,當了講演主任,替省長教化百姓,長了天命,這是賤人做了貴事,所以才有機會參加省長的宴會。而當今富貴的人,不顧天命,任意行事,對百姓禁煙禁賭,自己卻抽大煙、賭博,本是貴人,卻做了賤事,造了陰命。

省長沉思良久後,便請教身為省長應行之道。王善人說:「以德教民,化俗成美,是長天命;以身作則,教民守法,是宿命;不教不治,用權轄民是造陰命。」翟省長知道自己及親友抽鴉片、娶姨太太,多造陰命,少長天命,上對不起國家,下對不起百性,所以聽從善人的話,捨棄貪來的錢財,急流勇退,躲過後來的變亂,保全了性命。

人的「性」是上天所賦予的,照著人純淨的本性去走,自然會到達「道」的境界。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性」有著清楚的認知,因此,按照聖賢所建構的規範去做,可以長「天命」,回歸清淨本然的「天性」。

 

為佛弟子有護持聖教、宣揚佛法的天職,而宣揚佛法難道只有「講經說法」一途嗎?《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均是最殊勝的法供養,能夠出生諸佛。

所以,我們若真能躬行實踐佛陀的教法,隨時、隨地、不分親疏,利益一切眾生,無論是行四攝法、發四無量心、修六度萬行、持三十七道品,都是給大眾的法供養,因為我們如法的行持能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眾生由於不識因果,所以造業受報;大德們為解眾生苦,而興建道場,弘法度生。在道場中,修行可以嚴謹,待人不必嚴苛;要求可以嚴格,態度不必嚴厲。與人相處,不需要用對立的態度及不和善的言語,以免造成隔閡;對處境艱難的人,指其罪障深重,不如幫助他紓解壓力、改善他的處境;對不如法或不符合規矩者,勿以威勢喝斥,以免障礙他人學道修善的因緣,應依四攝法,善言勸導;如是種種言行,才不違逆諸佛旨意及自己「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

佛法是究竟而有次第的,修行者需有「外功」結「內果」。學習諸佛菩薩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做種種隨順、承事、供養眾生的功行,漸漸度化自己無量的習氣種子,既修性又修命;由外功累積資糧,能得無邊智慧,與法相應。在此,祈願同修們能互相規勸:「一人能令聖教衰,一人能令眾生苦。」為善盡佛弟子的天職,一定要做好人,時時銘記「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菩提大願,嚴以修身,寬以待人,則能度己度人,令佛法昌明。

附註1:
六個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不正見。
八個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兩個中隨煩惱:無慚、無愧。
十個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二OO九年七月八日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