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佛陀本生故事的啟示

 
◎塵影 文

在《長阿含經》卷五中有這麼一段故事:

佛往昔為菩薩時,有一世叫焰鬘,聰明多智,是宰相的兒子。父親過逝後,焰鬘繼承大王的重用,做了宰相。父親在世時所做的及不足的,他都通達無礙,所以聲名普聞於四海,天下人都稱呼他為「大典尊」。

由於大典尊善於治理,後來成為七國的宰相,處理七國國事,無不成辦。此外,他還為七大居士處分家事,並教導七百梵志諷誦經典。七王敬視大典尊猶如神明,七居士視他為大王,七百梵志則視其為梵天;咸皆認為大典尊常與梵天王親近言談。

大典尊知道他們的意念,自知並非事實,又聽說在夏季四個月於靜室中修四無量心,可以感得與梵天王相見,於是委付事務後,便在城東造一靜室修行四無量。

 
   

一天結夏月滿的夜晚,戶外現大光明,一位梵天王變現梵童子出現在典尊面前。典尊請示梵童子,修何法可以得生梵天。

時梵童子以偈報曰:

欺妄懷嫉妒,習慢增上慢,
貪欲瞋恚癡,自恣藏於心;
此世間臭穢,今說令汝知,
此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

即梵童子告訴典尊:「世人的欺、妄、嫉妒、慢、增上慢、貪、瞋、癡、恚,隨意埋藏於心,是世間的臭穢,能令人墮落惡道,無法昇天。」所以典尊就自問:「梵童子所說臭穢的道理我現在已瞭解,但在家人沒有能力把臭穢除掉。現在我寧可棄捨世間生活,剃除鬚髮、穿上法服,去出家修道嗎?」

後來典尊要辭去七國宰相之位出家,七王想利用財寶、美女來誘惑他,令他放棄出家的念頭。但是典尊心意已決,還告訴七王,他可以交出自己的財寶,及叫自己的妻妾隨意離去,只要七王成全他出家的心願。最後典尊遂其所願出家,七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等,展轉共有八萬四千人同時隨他出家。爾後,大典尊與諸大眾遊行諸國,廣弘教化,饒益有情。

在《長阿含經》中,佛說:「眾生的塵垢有厚薄的不同,善根有利鈍的不同,受教也有難易的不同。」眾生有習性,所以佛制定戒律,端正佛子的身口意;道場訂立個人進止禮儀要點,也是以行為舉止的規範,來導護大眾維持自身與道場的清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在道場共同學習佛法,修正身口意業,所以叫做同修。當同修私下給予提醒,首先應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都符合禮儀要點,而不是把善意的提醒當成攻擊、侮辱或汙衊。經典上說連等覺菩薩都有一分生相無明要破,何況是薄地凡夫的我們,不像大典尊塵垢淡薄、善根深厚,一聞道法立即歡喜信受。因此,要修福、修慧,對於「行為舉止的規範」,我們若棄之不用,將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豈不入寶山卻空手而回。

二OO九年七月廿日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