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经文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叙述这一部经的因缘;〈方便品第二〉,是佛用种种的方便,来教化众生;〈譬喻品第三〉,是恐怕一般人不明白,所以举出种种的譬喻来说明佛法的道理。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已经知道方便法和譬喻法,但是要有一种信心。若没有信心,就是什么法,你也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这个法就等于没有。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信”,就是道的一个本源,是功德的一个母亲。有信心,就能增长你的善根;没有信心,就不能增长你的善根,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只要有一个“信”字,就可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若没有信心,就没有法子到佛法的里边。

你就看这个“信”字,在旁边是一个“亻”,再加上一个“言”字,这就是人在那儿说话呢!人对你说话,你若不相信,这个话就没有用了;你若相信,这个话对你就有用。你对这经典生出信心,你就得到受用;你没有信心,就得不到受用。譬如你本来很大脾气,听经上说应该没有瞋恚,“我不要再那么大的脾气了!”在不知不觉,自己也不知道这脾气怎么就没有了!甚至于有人对你发脾气,你也能忍受了,这就是“信”。

你若是不信,经上说教人不要有脾气,你就认为经上是那么说,但是哪一个人能没有脾气呢?这就是你没有信;没有信,你就没有得到经典的好处。你不觉得有好处?你若能忍,不发脾气,无形中,你就有了德行、有了功德;你若一发脾气,你就没有功德了!你有功德,就是你的受用,所以要信。这是最要紧的。我教你不要发火、不要有脾气,对着我面,答应我:“我依教奉行!”一离开师父的面前,就变了样了;甚至于就对着师父面前,仍然发脾气,简直无法无天!“师父!你不叫我发脾气,我发大一点给你看看!看看我有这么大的本事!”这就是没有信心。你有信心,就会依教奉行。

“解”,你有信心,然后才能明白;你没有信心,就不能明白。明白了,就是解了;不明白,就是没有解。我讲经,越讲你越不信,越不信越糊涂;越糊涂,就没有智慧,就愚痴了。你生出信心,明白了:“喔!经典上讲得这么妙,我应该依教奉行!”这就是得到好处了。

“信”是信什么?“解”是解个什么?信,是信大乘不可思议的
妙法;解,也是解悟大乘不可思议的妙法,来修行这个行门,所以叫〈信解品〉。

F2 明中根领解(分二)
G1 经家叙喜 G2 自陈领解
今G1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完〈譬喻品〉,嘱咐舍利弗,应该遇见可说的人,才可以说《妙法莲华经》,就是这个时候;如果不遇着这种可说的人,就不可以说这《妙法莲华经》,防着众生谤毁。

慧命须菩提:为什么单说须菩提是“慧命”,下边都说“摩诃”?因为须菩提是“受慧人所命”,也就是续佛慧命,所以叫慧命。因为一切有智慧的人,佛的智慧是第一;佛在般若法会,吩咐须菩提辗转来教化一切众生,这叫慧人所命。释迦牟尼佛是第一智慧的人,佛命令给须菩提,这叫转教付财。转教,转相教化这一切菩萨。付财,托付财产;好像一个有钱的父亲要临终了,他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子女,这叫付财。

本来要是以普通来论,须菩提也应是“摩诃须菩提”;摩诃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可以都是“摩诃”。这是以别论来谈;别论,是特别地表明这须菩提有多少和其他人不同,所以叫慧命须菩提。

须菩提有三个名字,一个就叫“善现”,一个就叫“空生”,一个就叫“善吉”。怎么叫善吉?因为须菩提一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找了一个算卦的,一算,既善且吉,所以叫善吉。虽然善吉,可是奇怪的事情就出现了!他父亲是个很有钱的人,所藏的金银珠宝很多很多的;虽然很多,可是这仓库里都空了!于是给他起个名字,又叫空生;因为他生出来,把仓库的宝贝都空了。过了七天,所有仓库里边的珠宝,又都现出来了,所以又得名为善现。因为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所以这“须菩提”一个名字,具足三个意思。所以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也不是三、也不是一,也不是一、也不是三,就叫须菩提。

须菩提尊者又有一个本领,他解空第一,因为他明白虚空的道理。虚空,还要明白吗?当然要明白!你若不明白虚空,你就不明白佛法;你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你想要成佛,先要明白虚空。有人问这虚空什么也没有,又有什么可明白呢?就明白一个“什么也没有”!这什么也没有,你若不明白,那永远就是凡夫;你若明白什么也没有,这可就是有无穷的受用。

什么是空?以虚空来讲,虚空是不取、不舍、不受,这就是虚空。不取,什么也拿不来;不舍,也没有什么可舍的。说“我把虚空舍了。”你怎么样舍法?不受,虚空什么也不受的,它若有所受,就不空了!所以须菩提明白不取、不舍、不受的道理,豁然开悟,他就由这空理上开的悟。

这是简单来讲,若往真实来讲,“空”有很多空;像第一义空,什么也没有了。这空里边,虽然说什么也没有,还有一个真的东西;若没有这一个真的东西来支持虚空,这虚空早就破坏了。我们人,就是没有本领把虚空来粉碎了;你若把虚空能粉碎了,那你就成道了!

虚老开悟,就是在扬州高旻寺晚间坐禅喝茶的时候。禅堂里喝茶,拿茶杯有一定的,你往茶杯里倒茶时,不要倒太满,倒太满,会烫手。那么倒茶的香灯师父来倒茶时,不小心把杯子一碰,就把虚老的茶杯给碰落地面了;杯子一掉地下,啪──!这么响了一声。这一声响,把虚老无量劫以来的业识心就给惊醒了!“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他豁然开悟了!所以才说这偈语: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杯子扑落地下了,响的这个声音,清清楚楚的、明明历历的,啪──!这么响一声。杯子打碎了,把虚空也没有了。那么虚空跑到什么地方去呀?到什么地方去了?问虚老去!虚老知道虚空到什么地方去。这时候,他这个攀缘心──狂心,就是攀缘心,就是那种种无明的心──当下歇,就停止了;歇,就停止了,休息了。

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楞严经》上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的狂心能休息了,这狂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生出来了。

须菩提,要是按中文字义来讲,这“须”字,当一个“要”字;就是我给你东西,你要不要?也就是“须用”,你应该用它、你应该要它。要什么呢?要菩提;这个菩提你要不要?你若不要,我就要;你若要,这个菩提你就拿去。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梵语,译为“大”;这叫大迦旃延。这摩诃迦旃延,在前边已经讲过了,我相信有人会记得。迦旃延是梵语,译为文饰,又名好肩,又名扇绳,有这三个意思。怎么叫扇绳?讲起他的命运,也不太好!他爸爸很早就死了,他妈妈就想要再嫁人,可是就是因为有文饰,好像有着一条绳把他妈妈拴住了;她走不了,想要再结婚,不可能了。又叫“好肩”,怎么好肩呢?这位尊者的肩膀长得非常好,也很美丽;所以人人看见,都欢喜他这个肩膀,在后边一看也欢喜,在前边一看更欢喜。他在佛的弟子里边是最会说的,是论议第一。无论任何人和他辩论,辩论不过的。

有一个断见的外道,同他来辩论道理。就问他说:“我说人死了,就没有了!你说人死了,还不是没有。我有一个很正确的理由。我告诉你为什么!从古来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再回来给你通一封信,或者给你打个电报,或者给你打个电话,说是我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什么消息都没有,人一死了,就没有了,就空了!所以我说这是断灭了,没有了!”

你说这位尊者怎么样讲?尊者说:“喔!人死了,是怎么样子,我们先不要讲它。譬如活着的人,这个人犯了罪,被人圈到监狱里了,他还可以得到自由?还可以再回到家里来告诉家人自己在什么地方、受什么罪?有这个道理吗?人死了到地狱,也就如同被圈到监狱里,还能自由地回来告诉你他怎么样了吗?”

这断见的外道听了,也是有点道理,没什么话可讲了。但又说:“你说人死了到地狱,他不回来,是因为不自由,就算你说得对。那么人死了,生到天上去的,他也应该回来给家人通个消息呀!说我现在真好,这个地方真快乐!你们大家都快来!也会叫他的家里子子孙孙都到天上去才对,天上是自由的啊!”

迦旃延怎么说?他说:“哦!到天上去呀?我问一问你,人掉到屎坑里,费了很多力气才爬出来;他还会再回头跳到屎坑子里去吗?这天上,就等于没有屎的地方;我们人间,就等于一个臭屎坑子似的。你想一想,出了屎坑,然后再跳落去,有这样愚痴的人吗?”

这迦旃延尊者又继续说:“我还有个道理再给你讲一讲,你听一听!什么道理呢?天上,这忉利天,一天就是人间一百年。他到天上,这一天的时候,他总要安排安排、要休息休息。过了一天,就是一百年。两天,他又要等见一见天上的天人,或有人来访问他,就见一见人客。第三天想要回家,已经过了三百年,你早就死啰!你怎么会知道啊?”外道一想,没有话可讲。

由这一点,证明这位尊者真会讲道理;你若不相信,你可以去同他辩论辩论。“我怎么能见着这位尊者呢?”这位迦旃延尊者现在就在我们这讲法华经的法会上,到我们这个佛堂来了,须菩提也来了,大迦叶也来了!对着你面,你看不见,那你怪谁?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佛教的初祖。这位老人,到现在还在世上,仍然没有入涅槃。他要等着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把四大天王所献的钵,交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位祖师,他现在在中国云南省鸡足山那个地方入定打坐呢!在那儿,等着弥勒菩萨出世。

摩诃,是个“大”,就是“大迦叶”。迦叶是梵语,翻译为饮光;因为他身上的光明是紫金光色,能把一切的光都给遮盖住了!所有灯光、日光、月光、星光等等的光,一遇着摩诃迦叶的光,就都变成黑暗,就没有光了;好像其他所有的光明,都被摩诃迦叶身体上这种金色的光给盖住。也就如同把其他的光明都给吞了、饮了;这是比喻,并不是真的他天天喝这个光。

为什么他身上有光?因为在过去无量无量劫以前,毗婆尸佛入涅槃之后,在像法时代,毗婆尸佛的佛像所铺的金就脱落了。当时就有一个女人发心各处去化缘,所化来的钱,就预备来铺佛的金;铺金必须要找冶金师,她就和这个造金子的金匠说:“我现在要铺佛的金,你要多少钱?我现在只有多少钱,我想做这种的功德。”这冶金师一看,这个女人心地这么好,他也就发了心了,说:“这个功德,不要你自己做,我们两个人做好了!我本来应该要多一点钱,但是我现在要一半的价钱,这个功德作为你一半、我一半。”讲明白了,就把佛像的金给铺好了。以这个在佛的身上铺金、整理佛像的功德,所以他生生世世感到身上都是金色的,都能遮盖住其他的光明。

这穷女人铺完金之后,两个人很有缘的,于是就结婚了!他们发愿生生世世都作夫妇,但是生生世世都要弘扬佛法;所以到今生,他们又作夫妇,又一起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修道。我们人不要误会,他们虽然是夫妇,但是只有夫妇之名,而没有夫妇之实;因为两个人都是要修道的,不是像一般的夫妇就随便动无明、随便就有不洁净的行为。有什么证明他们只有夫妇的名,没有夫妇之实呢?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实实在在是夫妇的话,他们都不会有金光了!虽然铺佛金,但是他们所行所作,若不保持他本有的这种功德,就不会有光明。

摩诃迦叶,迦叶是梵语,翻译为大龟氏。因为他的祖先在修道时,见着一只大龟背负着一个图,来令他修道;他祖先就因看见这个图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为姓氏。摩诃迦叶又有一个名字,叫庇钵罗。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亲、母亲在一棵庇钵罗树的前边,向树神来求子,就生了迦叶,所以就以树为名。

他出生之后,到了二十几岁,他的父母想给他找一个太太;他就说:“普通的女人,我不能和她结婚;我必须要找着一个和我的身体一样有光的女子,才可以!”于是他就等,果然在其他的国家就遇着有这么一个女人,两个人结婚,就一起修道。修什么道呢?以前这迦叶也是个外道,是事火外道,专门修火的功夫。好像在婆罗门教里,有一种说是能在火上走,或者能辟住这火,修这种的功夫,以火为神。他事火,就是供养火、拜火,见着这火,说这火就是神:“你看!什么东西一到火里头,就都死了,这火就是个神!”所以他供养火,见着火就叩头、顶礼。等到一百二十岁那时候,才遇着佛。

佛成佛了之后,先度五比丘,然后再又一观察,摩竭提国有个大仙──就是摩诃迦叶,“我如果把他度过来,他这一些个徒弟,就都会变成佛教徒了!”于是他到那地方,就和这个迦叶说法。迦叶总以为自己的功夫很厉害的,但是和佛怎么样斗法,也斗不过佛;于是就拜佛做师父,他就修苦行,他是苦行第一。

苦行,也就是头陀行,所以他头陀第一;头陀有十二种头陀,以前讲过。这摩诃迦叶因为他修头陀行,释迦牟尼佛一看他年纪那么老了,还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么样子苦干,所以叫他不要修头陀行了;可是摩诃迦叶还是照常修头陀行。释迦牟尼佛就赞叹说:“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这样行头陀行,我佛法就能长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这就是大目犍连。目犍连是梵语,翻译成采菽氏,又叫莱菔氏。莱菔,就是萝卜,所以中国人叫他“菔萝卜”,说他姓“菔”;其实这个目犍连,姓“采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树名;因为他父母亲在这种树神这儿求来的,所以就以树为名。

目犍连在佛教里,是神通第一。他虽然神通大,可是他用他的神通向东方去找佛的声音,经过无量的国度,也找不着佛声音的边际──佛的声音,就像在他耳朵旁边那么说法一样,还是那么响亮清楚。

我们现在世界上,有一种盂兰法会,就在农历七月十五;这盂兰法会,就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兴起来的。

目犍连很孝顺,因为他在最初得五眼、六通的时候──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他开了天眼,就先观察他父母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一观,他的母亲堕到无间地狱去了,做饿鬼,皮骨嶙峋就瘦得那个样子。不得了!母亲在地狱里受苦!他就拿着一钵饭去给母亲吃。他母亲得到饭,一只手拿着钵,一只袖子就把这个钵挡着;为什么呢?她怕其他的饿鬼看见来抢。

可是她把饭往口里一送的时候,这个饭就都变成火炭了,不能吃。为什么它会变成火炭呢?就因为她业障太重了!人所遭所遇,一切都是由业障而显现的;因为她的业障重,所以本来很好吃的饭就变成火炭,就不能吃。目连再有神通,也没有法子来救他母亲;救不了母亲,就回去告诉佛。

释迦牟尼佛告诉目连说:“你的母亲在生前,尽吃鱼子吃得太多了!还毁谤三宝、不敬尊经,所以她堕地狱。你虽然证阿罗汉果,你也没有法子能救得了你母亲!你想救你母亲,你必须要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供,请十方僧来应供。你预备一点好的斋饭,来供佛及僧,你的母亲就会离苦得乐了!就会生天了!”

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欢喜日,佛欢喜这一天。僧人自恣,自恣就是很随便了,这天就是放假、放香,就是你愿意到街上去也好,你愿意睡觉也好、愿意坐禅也好,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去,没有人管你。这天,佛因为也欢喜了,一欢喜,也就不管这一些个僧人了。本来佛平时都规矩很严的,为什么这一天放香了?就因为所有的比丘,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的期间是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就是在这三个月之内,所有的比丘不可以外出。那要怎么样呢?要常常坐着、或者躺着?不是的!不可以上街去;就是你安居在什么地方,只在你那一个道场里,或者到房外边大、小便,但不可以随便到街上走。等到七月十五日解放了,可以各处去了;所以才叫“结夏安居”。

为什么不准到各处行走?是不是犯了什么罪?好像人犯了罪,把他放到监狱里头,不准各处去,比丘是不是也这个样子呢?不是的。因为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期间,夏天炎热,路上有很多的虫子、很多的生灵;恐怕走路会把虫子、蚂蚁,或者其他这些个众生踩死。因为不想把众生踩死,所以就什么地方都不去;这三个月的期间,是这样子。

所以目连就照着这个方法去做,果然他母亲就生天了。以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佛教的寺庙里都设有盂兰盆法会,以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过世父母;其他众生的父母,有造罪堕地狱的,也在这一天都可以生天。盂兰盆是梵语,翻译为“解倒悬”;因为好像人被倒挂起来,他给解开了。人堕地狱里,所受的痛苦就好像用绳绑上,脚冲上、头冲下这么倒着吊起来,这叫倒悬;现在解倒悬,把倒挂着受罪的人给解开了。

从佛所闻,未曾有法:这四位尊者,在佛那儿闻得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授给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记。这四位尊者一想,他们和舍利弗都是同仁,舍利弗得到授记了,他们一定也都人人有份;所以就发希有心:这就是意念里边领解了;解,就是领悟。欢喜踊跃:就是跳起来;这时候,怎么会欢喜得跳起来呢?这都是无量劫的习气。因为无量劫,人一欢喜的时候,高兴得就好像跳舞似的;所以他们这时候都欢喜了,也都蹦蹦跳跳起来,欢喜得就像小孩子似的。你看小孩子走路,腿往前一蹦一跳,就那个样子。

即从座起:这是表示身领解;前边“发希有心”是意领解。身领解了,整衣服:这表示放下小乘的道理,把大乘的佛法提起来了。偏袒右肩:这表示开权显实。以前没有开权的时候,右肩好像遮盖着;现在偏袒右肩,这叫开权。右膝着地:这个“地”就表示“示实”,示实法、示实智。一心合掌:表示非权非实,权实不二。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权也就是实,实也就是权;所以开权显实,在实用于权;为实施权,权含于实──这是佛学的名词。权实不二,也就是非权非实,也没有权,也没有实了。

曲躬恭敬:曲躬,身体本来也不是直、也不是曲,但是也能直、也能曲;这也就是“即权、即实,即实、即权”,权也就是实,实也就是权。瞻仰尊颜:这是表示以我之权,趣佛之实;我本来以前学的是小乘法,现在我要到佛的面前来学这个实法、来学这个实智,这叫“开权显实”。而白佛言:这是表示“口业领解”,领解大乘佛法。

G2 自陈领解(分二)
H1 正陈得解 H2 叹佛深恩 H1(分二)
I1 长行 I2 重颂 I1(分二)
J1 法中略说 J2 喻中广明 J1(分二)
K1 明昔日不求 K2 明今日庆得 K1(分三)
L1 标正明不求 L2 释不求之意 L3 征不乐之意
今L1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居僧之首:我等,就是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和大目犍连这四个人。居僧之首,他们在僧人之中,为僧人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以前不求大乘的佛法、不求大乘的佛乘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戒腊也很高,是僧人之首与榜样,所知道的佛法很高的;一般的后学皆以他们为模范。

什么是戒腊?就是受戒的年头。所以出家人新受戒的,就叫新戒;受戒久的,就是老戒。戒腊高、戒腊老,就是受戒的时间久、年头也多,又称法腊。法腊很高的,一般的后学都要照着他们去学,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模范。所以他们觉得如果突然间改变思想,想要“弃小求大”,弃小乘求大乘,改变平时的宗旨,恐怕后人对他们就不相信了,就说他们都不行了!现在他们也不修小乘法,要求大乘法了!他们怕人这么样来讥讽,所以“自固”,自己坚固自己这小乘的心理;又叫“护彼”,就是他们怕后人不生信心,想保护着后人,不退他们的道心,所以他不求大乘。可是他们执着这么一点小乘的境界,对于大乘的佛法,他们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他们有不愿意舍弃小乘的心理?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开三权、显一实”。三权,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他们不知道这三个都是“权乘”,可以显出来这“唯一佛乘”;因为他们自固,所以这种小乘的执着就没有改变。他们护彼,想令后人有一种信心;可是他们这种的思想,就把人都耽误了!所以这是第一种的错误。

第二种,他们不求大乘的原因是什么呢?年并朽迈:他们因为年纪朽迈了,所以他们不求大乘。如果行菩萨道,就应该以大道作自己的责任,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要广度众生;现在他们自以为既然年纪也都朽迈了、很老了,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他们现在都有自卑感,自己对自己都看不起了!“喔!我现在这么老了,没有什么用处了!年纪太大了!”因为他们这种的执着还没有破除,所以就有一种妄见,妄见自己不能承当大乘的佛法了!这是第二种的错误。

第三种,他为什么不求大乘佛法呢?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他们自以为已经得到涅槃,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所以不求大乘。但是这一生证果,必须要明白大乘,然后才能证得佛果。虽然他们自己认为己经得到涅槃了,可是这是“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们的想像是什么样子呢?说“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认为在山上边、在陆地上,没有莲花生的,莲花要生到水里。他们已经入到“无为”的证位,已经得到无为、得到涅槃了;就不再发大乘的心,所以就不求大乘法了。可是因为他们在以前没有明白实教的道理,只明白权法,没明白实法,所以他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究竟涅槃。他们以为得到这证位了,就因为有这么一点执着,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所修的已经是菩萨道了。这是第三种的错误。

他们有这三种的错误,他们才对佛这样讲,“我等居僧之首”,我们做僧人的首领,“年并朽迈”,年龄都老得不得了了!“自谓已得涅槃”,自以为已经得到涅槃,“无所堪任”,再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就不再向前去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L2 释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这四位长老叫了一声,世尊!以前世尊常常说法已很久很久;我时在座:我们这几位老人,也常常都是在法会这儿。身体疲懈:身体因为老了,所以就很疲倦的;很疲倦,就懈怠了!坐的时间久了,就懒惰了,听听经就睡着了,这叫冲盹,这么晃往前。但是你不要误会,冲盹并不是入定,入定不会冲盹的。入定,头也不歪、也不晃荡、也不前仰、也不后合,那才是真正的入定。入定,明明了了;不是一边睡觉,一边说我听经听得很清楚,这才自己骗自己!

但念空、无相、无作:这时候想什么呢?想这一切都是空的,没有相的,也没有一个所作;无相无作,什么也都不需要做了,什么都空了!我若无相,也不需要去行菩萨道或作功德,什么都不要了、空了!就这么想。所以,于菩萨法,游戏神通:于菩萨所行的这法,游戏人间,以种种神通妙用来教化众生,乃至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对于庄严清净其他佛国土,帮助成就一切众生的愿力;这样,心不喜乐:我们心里也不生一念欢喜心,一点都不动念,也不希望这个了。对于行菩萨道这件事情,我们简直地就不感觉兴趣,就自固,自己认为自己这样就可以了!这是得少为足,得到很少的,就知足了。

L3 征不乐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妙理呢?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证涅槃:因为世尊曾说,我等已经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了,证得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种的快乐。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又,现在我们已经年老得迈不动步了,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对于佛说的教化菩萨法,能再得到佛果;我们一念好乐心也不生了,我们就这样了!就可以了!我们己经知足了!

K2 明今日庆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现在我们在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记:得闻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授记;给声闻授记,这就是缘觉、菩萨都包括在内了!就授无上正等正觉的记莂号。心甚欢喜,得未曾有:我们心中很欢喜,得到从来没有的佛法;因为我们和舍利弗都是同等的,当然舍利弗得到授记,也表示我们也都可以得到佛授记。

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我们真想不到,现在忽然间就得闻《妙法莲华经》这种妙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我们也深深地庆幸自己,真是得到最吉祥的事情了!自己非常的快乐,得到这最大的、最好的利益。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有无量无边、没有数量这么多的珍宝,也不需要求,现在我们就己经得到了。因为他们知道给舍利弗授记,他们也就都有份了,一定也不例外,都会得到授佛无上正等正觉的记莂号。

J2 喻中广明(分二)
K1 喻说 K2 法合 K1(分二)
L1 咨发 L2 正立喻
今L1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世尊:世尊哪!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我们现在很欢喜使用譬喻,来说明这个意思、这个道理。

L2 正立喻(分四)
M1 父子相失喻 M2 父子相见喻 M3 遣使追诱喻 M4 领付家业喻 M1(分四)
N1 子背父而逃 N2 父求子中止 N3 子遂到父城 N4 父忧家业无传 N1(分二)
O1 背父而去 O2 向本而还
今O1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譬若有人:“有人”就是二乘的人,譬喻的“二乘”。年既幼稚:年龄幼稚。什么是幼稚呢?就譬喻善根微弱,这善根很薄的。舍父逃逝:善根很薄之人,不是有大乘的根性,又离开他的父亲而远去。这“舍父”是譬喻在二亿佛出兴那时候,释迦牟尼佛来教化这一些众生;等到释迦牟尼佛那时的应身圆寂之后,这一些众生就又都退失大乘的心。本来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也教他们修习大乘法;但是因为世尊离开了,他们又退失大乘的根性,所以这叫“舍父”。逃逝,“逃”就譬喻无明自覆,用无明把自己都遮盖住了;“逝”就譬喻趋向生死,往生死的道路上走。

久住他国:他国,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三界里边有财、色、名、食、睡这五种的欲;在这里留恋忘返,不走了,这叫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十”是譬喻天道,就是三界天上的天人。

“二十”就譬喻人道。“至五十岁”就譬喻五道──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没有阿修罗道,因为在这五道里边,每一道里都有阿修罗。所以这“至五十岁”这就譬喻这三界的五道众生,不知道求出离三界的法门。

O2 向本而还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这是说,这大乘的根性过去受过佛的教化,虽然把大乘的心退失了,可是大乘的种子在默默之中还是生长的,所以这就譬喻大乘的机已经长得差不多。虽然大乘的种子长差不多了,加复穷困:但是他大乘的福报也快没有了。

他这个种子若长成,怎么他的福报会没有呢?因为他退失大乘的心,而修小乘的法;所以就越修越穷、越修越困。他的穷困,就因为他福德不够了。怎么谓之“穷”?就是在三界里,受遍了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不知道想法子出离三界,为八苦所逼迫,这就叫“穷”。那么单单“穷”,还谈不到“困”;这“困”就是被“八苦”四面八方来夹攻。前边也有苦,后边也有苦,左边又有苦,右边又有苦,好像周围都是火烧着,所以这叫“困”。加复穷困,就是退失大乘的心,时间久了,被三界的火宅所烧。

驰骋四方:驰骋,就是好像骑着马各处跑,左跑、右跑,前跑、后跑,四面八方驰跑,各处都跑遍了,这叫驰骋四方。这“四方”也有个比喻,是譬喻身、受、心、法;驰骋四方,言其经历身、受、心、法四念处。以求衣食:这是譬喻求正道的食,求助道的衣──求正道,就好像求食似的;你光正道,还要有助道,助道,就是帮助修道,就好像衣服似的。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渐渐,就是慢慢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一天一天的意思。他本来是舍父挑逝,跑到其他的国家去了;可是他跑得远了,年纪也大了,今年住在这一国,明年又跑到那一国,轮流辗转又回到他自己本国了,渐渐就回来了,这叫游行。怎么叫遇向本国?“遇”是不期而会;本来预先没有约会,却就遇着了!“遇向本国”是表示,一切的外道所修种种苦行,本来是不对的,可是勉强可以作为所化的机缘。好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就到各处去度这一些个外道;这些个外道,首先得到解脱,也就是这个意思。

N2 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其父,就是譬喻“佛”。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是众生不修大乘而愿意修小乘,就跑得非常远,到其他的国家去了;所以佛先来找儿子,就是找他的徒弟;可是没有大乘的机缘,没有大乘的根性,所以遇不见佛。遇不见,这就是求子不得,没有大乘的弟子。这时候,佛本来要中止一城:“中”就是所谓方便有余土和实报庄严土的中间。“止”就想在这儿停止,不再说法教化众生了。一城,在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是涅槃城。佛本来想要入涅槃去,佛不教化众生了。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虽然佛想要入涅槃,但是又一想,“我这么多的法宝,也没有找着继承的人──没有找着来继续他教化众生的人。这么多的家业,是给谁呢?”大富,就是这三藏十二部,非常的丰满;财宝无量,就是法宝无量,没有数量那么多。

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有金子、银子、琉璃;珊瑚,是从海里得到的一种宝贝;琥珀,也是一种宝贝;玻璃珠,这也就等于如意珠一样,遂心如意;还有等等其他种种的宝贝。这是表示,佛有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十七道品,又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等法宝。其诸仓库,悉皆盈溢:仓库,所谓“盛米为仓,盛物为库”。装米的地方是仓;装东西、收藏宝贝的地方叫库;在仓库里头都充满了。这是譬喻佛有无量的法宝。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不但有仓库来装法宝,而且又有僮仆、臣、佐、吏、民。“僮仆”就譬喻方便法;因为僮仆可以做工,做什么都可以,一切的工作,如扫地、作饭,或者做其他的工作,这就譬喻方便法门,你怎么样用,都对的。“臣”是大臣,“佐”就是辅佐的人,“吏”是官吏,“民”是人民。这是譬喻佛有善巧方便法门。

象马车乘,牛羊无数:“象”是譬喻大乘里边的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一心三观,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没有次第;空也就是假、假也就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信圆教大乘的种子,根性来得利,不要一步一步地去修,这叫顿;顿教法门,即刻就证得了,这叫一心三观。所以这是菩萨所修的圆教法门,是顿悟的,而不是渐修。

“马”譬喻次第三观,就要一步一步来修行;先观空,再观假,然后再观中,要次第而观,次第观想。所以这是运别教的菩萨,到大乘的果位上。“车乘”是一切的车乘。

“牛”譬喻析空观,就是分析这个空;这是运通教的众生到大乘上去。“羊”譬喻体空观,就是体验到空理;这是由声闻乘,可以到大乘上去。羊,就是表示声闻乘。在有佛出世时,这缘觉也就是声闻、声闻也就是缘觉,缘觉与声闻是成一体,所以在这里没有提到缘觉乘。“无数”就是牛羊无数;这譬喻小乘根性的人,是无数无量那么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一心能生万法,这是“出”;万法又归还一心,这是“入”。“息利”就是教化众生,众生都得到利益,就好像在银行里存钱得到利息似的;佛度众生,能把众生运载到大乘的果位上,所以这好像得到利息似的。由这遍于三界,可以去任何的地方。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商”就是做生意的。商估,是行商各处走,运输一切的货物给人家估价,这个值多少钱、那个值多少钱?“贾”是做生意的。这个“贾”应该读成“古”音。贾客是“坐贾”,就是坐到那个地方不动弹,不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儿做生意的。商估贾客很多的,这也就是譬喻所有大乘根性的、小乘根性的,和菩萨、声闻也很多很多的。

N3 子遂到父城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时贫穷子:当时这个贫穷子;贫穷子,就是二乘人。游诸聚落:这是譬喻在三界火宅里头,跑来跑去。经历国邑:经历其他的国或者小城市,这就譬喻到很多种道里边去。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不知不觉,就又跑到他父亲所住的城里边去了。

N4 父忧家业无传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殁,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慇懃,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须菩提尊者和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迦旃延尊者又说,在这个穷子回来到他父亲所住的地方。父每念子:这位长者,也就是佛。佛常常想念他的徒弟,也就常常想念这大乘根性的众生。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佛和他所教化的众生,离别有五十多年了。这五十多年,譬喻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这五道。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在这么久的时间,佛也没有向人去说这件事情;这小乘根性的众生,现在都舍父逃逝了、都跑了。佛没有说,那么一切的菩萨知不知道呢?一切菩萨本来知道;但是因为知道佛没有说,所以他们也就都没有说、没有问。这是说大乘的菩萨,已经知道这一些个小乘人,越跑越远,所以佛没有说这种事情。

但自思惟:佛常常自己这么样思惟,心怀悔恨:这父亲自己心里就生一种悔恨:“啊!我以前为什么不多教他们一点道理呢?令他们就不会退失大乘的心了!”这是悔;恨,恨这些小孩子太无知识了!这二乘人,也不知道回家,也不知道来找佛!自念老朽:佛自己想自己年纪这么大了,教化众生的时间也快圆满了。多有财物:很多的法财、法宝,金银珍宝:有金、银、珍珠,这就是譬喻种种的法宝。仓库盈溢:仓,譬喻一切的禅定;库,譬喻实相的智慧。盈,就满了;溢,就是向外都流了。无有子息:我这么多的法宝,没有弟子来接承,没有人来接受。

一旦终殁,财物散失:一旦要入涅槃的时候,这个法宝也就都没有了、都散失了。无所委付:我可以给谁呢?这就是佛自叹找不着继承人;没有人来继承,所以就非常耽心。是以慇懃,每忆其子:所以常常这么样想,常常想自己大乘根性的弟子。

复作是念:又作这么一种想法,我若得子,委付财物:我若能得着我的儿子,就是得到大乘根性的众生;来传给他们这些法宝。坦然快乐,无复忧虑:因为心愿满了,所以就非常的坦然;坦然,就是心里很开朗、很快乐,也就是快乐的样子。因为继承有人了,传法有人了,所以就非常快乐,不再有忧虑了!

M2 父子相见喻(分二)
N1 子见父 N2 父见子 N1(分二)
O1 见父之相 O2 见父避去
今O1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世尊:须菩提、迦旃延、迦叶和目犍连这四大弟子,就称了一声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在这时候,这个穷子,这佛的弟子,他跑到外边去。到这地方做一天的工,到那个地方做一天的工,这叫佣赁展转。

表示这一班本来有大乘根性,有大乘种子的弟子跑了,跑到三界里来受八苦的逼迫;这时候,他想要求出离苦的道,于是跑到这个地方找一找,跑到那个地方又找一找,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出离三界。走到这个地方找,好像在这个地方给人做工似的;跑到那个地方又找,又求出世的道,也好像给人家去做工;展转,这样到各处跑,始终也找不着。

遇到父舍:那么走的时间也多了,到的地方也多了,所以就又走到佛所住的地方了。父舍,佛所住的方便有余土和实报庄严土这个地方。住立门侧:到这地方,穷子一看他父亲所住的宅子,房子非常美丽、非常庄严。立门侧,他不敢立于门中间,就站到门一边。一边,这就表示的是小乘;二乘人住于两边,一边就是空,一边就是假,不是中道。

遥见其父:遥,是遥远;远远地就看见他的父亲;在遥远能看见佛,这表示还有大乘的根性、有大乘的种子,才能看见佛。踞师子床:这师子座,高大广饰,皆雕刻得非常好,座底下雕有狮子;这是表示佛坐于法王之座,现千丈卢舍那身。宝几承足:宝几,是表示佛的智慧;承足,就是佛的智慧和定慧都圆满。

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婆罗门是梵语,翻译为净裔、净行,是修净行的行者;这是譬喻在华严会上,等觉位及法云地的菩萨。刹利是王种,是贵族;这是譬喻华严会上,初地到九地的诸大菩萨。居士,这也是譬喻华严会上,这些三十心的法身大士。这些大菩萨,都恭敬围绕着佛。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就是譬喻用实相真实的智慧,有四摄法等等的;这些的佛法是妙不可言,是不可言议的,没有数量可计算的。庄严其身:有这种法宝,又有这一些大菩萨来围绕;用这些法宝、法相,庄严其身。

吏、民、僮仆:吏是官吏,民是老百姓,就是譬喻一些证果的、到菩萨境界上的。僮仆就是用的人,譬喻修行方便法门、方便波罗蜜的。手执白拂,侍立左右:就是手拿着白色的拂尘。拂尘,就是有一个把弯着,好像马尾子似的,可以这么掸尘的。白拂,在四十二手眼有“白拂手”,也就是这个;这譬喻权智之用。“右”是表示入空智,用拂四住尘。智有空智、假智、中智;用来拂去这四住的尘,四住尘有见爱住尘、欲爱住尘、色爱住尘、无色爱住尘。“左”表示入假智,用拂无知尘。“左右”表示拂去两边的空尘及假尘;假尘也就是有尘,这表中道方便,所以叫侍立左右。

覆以宝帐:这表示一种大慈悲心。垂诸华幡:垂,是向下垂。“华”是譬喻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就是慈悲的语,也就是柔软的语,也就是语气里边没有一种火药味;火药,就好像放枪炮那种火药。火,就是 temper(脾气)、fire(火)。药,就好像制造炮仗,那里边就是用火药做的。爱语,要真实的爱语,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悲喜舍。利行,就是你要对人有利益。同事,就是和他做一个同类的人。“幡”譬喻六种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

香水洒地:香水,是譬喻法水;这法水洒到所有大乘菩萨的心地上,把菩萨的惑尘都给洗净了。惑尘,惑就是粗惑、细惑、尘沙惑、见惑、思惑、无明惑。洗净菩萨的惑尘,所以叫香水洒地。又有一种譬喻,譬喻定水,你有定水洒到你散乱心上,散乱心也不散乱了,这也叫香水洒地。

散众名华:散,是散开;众,就是很多的;名华,这是最名贵、最有价值的华。香水洒地之后,然后撒开很多名贵的华;这也有一个譬喻,譬喻我们大乘根性的菩萨,有七种的净华。之前的“华”是譬喻四摄法,现在这个“华”就譬喻七净华。什么叫七净华?

(一)戒定慧:第一种的净华,就是戒华、定华、慧华;你有戒华香、有定华香、有慧华香。我们修戒定慧,若持戒,才能有定;若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不持戒,就不能生出定来;不能生出定,就没有智慧。所以要修道的人,持戒是最要紧的。

这个戒,有五戒,就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有的人说:“杀生应该戒的,偷盗也应该戒的;邪淫不容易戒,但是也应该戒的;打妄语也不好,也应该戒;唯独这个喝酒,没有关系嘛!这只是喝一点酒,有什么问题呢?这何必列到五戒里头呢?佛当初立戒立错了,不应该戒酒嘛!”你认为他讲得对不对呢?看着好像有点道理,实际上完全是错了!因为酒能乱性。你一喝酒,本来不想杀人,就杀人了;本来不想偷盗,就去偷盗了;本来把邪淫已经都忘了,但是喝醉了酒,就忽天忽地的,淫欲心也增加;你喝醉了酒,也会打妄语了。没有喝醉酒的时候,还知道自己受五戒,不应该打妄语;喝醉了酒,问你“犯的什么戒了?”“我没有犯戒啊!”他也打妄语了!

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个公案。有一个在家的居士,受了五戒;本来他是好喝酒的人,受五戒之后,大约有两、三年没喝酒了。这一天他想喝酒,“杀、盗、淫、妄都是很重要的,不可以犯;我喝一点酒大概不要紧吧?”于是买了一些酒到家里来,就预备喝酒。

喝酒,中国人喝酒,不像西方人就要到酒吧去,一杯一杯的那么喝,也没有菜;中国人喝酒,要有点小菜。这个人先喝一点酒,就想要有小菜下酒,“啊!没有菜!”偏偏的,就很巧的,邻居有一只鸡跑到他家里了。他一看,“哦!这是天给我送来一个最好的下酒菜,天赐我也!大约是因为我这么久都没有喝酒了,上天都对我都原谅了,所以给我送一只鸡来下酒。这个鸡肉,用油一煎它,你说多香啊!拿它来送酒,这个菜真是最好了!”

他因为想要喝酒,也就忘了杀生是犯戒的。他因为先喝一点酒,喝得没有什么味道,于是就想吃菜;想菜吃,恰巧这有一个小鸡子来。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或是三七二十二,拿一把刀,就把这只鸡给砍下来了;用热水把鸡毛给一褪,然后就用点盐,用点油,把它煎熟了。煎熟了拿来送酒,啊!越吃这鸡肉越香,越饮这酒越甜,越饮越欢喜饮;越欢喜饮,越欢喜吃这鸡肉,甚至于连鸡骨头都给嚼碎吃了它,因为很久没有吃到这个东西了!那么把酒喝得差不多了,鸡也吃得连骨头带肉都要吃了了;这时候,大约没有十分醉意,也已经有九分醉意了,他就听到邻家女人叫门;把门打开,这个女人进来,问:“我的小鸡子跑到你这边来了,你看见没有啊?”邻居找鸡来了,他把人家的鸡都吃了,你说这时候他怎么样?他若承认自己杀了鸡,也吃了!这邻居一定会不答应的。于是就打妄语了,“没有啊!我没看见啊!”

因为喝酒,把杀戒、盗戒犯了!怎么犯盗戒了?这小鸡子虽然是自己跑来的,但是他偷着给杀了,这也等于犯盗戒。所谓“不告而取谓之盗”,你不告诉人家,就拿人家的东西,这就叫“盗”。那么盗戒也犯了,人家来找这个鸡,他说没有看见,妄语戒也犯了,五戒犯了四戒了!他这时候因为喝醉酒了,淫欲心也生出来了,一看,喔!邻居这女人生得这么美貌;把门一关,就把这个女人给强奸了。他把五戒都犯了,就因为一个饮酒而把其他的四戒都犯了。因为这个,所以在佛教里要戒酒的,这酒戒一定不能犯的。

这七种净华,第一,就是要守戒律、要修定、要修慧。

(二)楞严大定:就是坚固的大定;坚固大定,就是楞严大定,就是七净华之第二。你做什么事情要有坚固;若不坚固,就不会长,也不会大。你若坚固,就会大,也会长;这个定,也就无穷无尽。楞严大定是永远都不会为一切所破坏,而能胜过一切。

(三)实慧:第三种的净华,就是真实的智慧,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这种的智慧,人人都有,个个不无,可惜我们现在不但不懂得用这种的智慧,而且还都把它忘了。那用什么智呢?用权智;就是权巧方便的智慧,也就是虚妄不实的智慧,也就是世间的智慧。实智,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你有实智,能通达一切诸法实相,所有一切法,你都明白了。

(四)断二谛疑:第四种净华,能断除二谛的疑惑。二谛,就讲俗谛、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是指着世间一切的相,就是凡夫所见的世间一切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就是以出世间的性,就是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这个性、相,也叫覆谛,又叫胜谛,这也是二谛。真谛、俗谛这两种谛,还不是究竟的。“真谛”也就是假谛,“俗谛”也就是空谛。它不合乎中道,还是落于二边;所以“断二谛疑”是断这两种谛理的疑惑,这是第四种的净华。你有这二谛的疑惑,就不净;断了,就得到净了。

(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行于非道,就是你所修行的,不合乎正道、不合乎大乘的妙理;譬如所修的小乘法,或者旁门外道,或者是无益的苦行。你虽然走入错路、走叉了道路,可是渐渐地还能回来到佛道上,这叫“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将来还通达佛道。

(六)智德圆满,了了见性:第六种的净华,是讲“智德”。佛有智德、有断德。这大乘的根性,也有智德的种子、断德的种子,但是没有圆满。现在这智德圆满了,智慧的德行圆满了,明明了了地见到本性;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明了了地,明心见性。

(七)断德成就,永尽无明:第七种的净华,是讲“断德”。断德成就了,无明就破了;无明没有了,不但暂时没有,永远都会没有了!

“散众名华”就是譬喻的这七净华。罗列宝物:罗列,就是摆到这儿;宝物,是表示大乘的妙法。出内取与:“内”字读成“纳”音。出,就是支出去钱,譬如用出去;内,就是收回来。取,就是拿,取人家的;与,就是给,又给人家。“内”什么呢?纳真实的智慧;“出”什么呢?出去化所应化的机缘。这都是譬喻所应化的机缘。取与,也是这个;取,就譬喻来摄受二乘的众生;与,是譬喻给他大乘的佛法。

有如是等种种严饰:有像以上所看见的这种种庄严。威德特尊:这表示佛的神通无量、相海无量。如来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种种的相好,叫相海。有无量的这种相海随好,巍巍堂堂。

O2 见父避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穷子,就是这个二乘的人,跑到外边去,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方法,各处跑来跑去;因为跑的地方多了,回来就遇见佛──再见着父亲有大力势。“大力”就是智慧大,“大势”就是神通大。这二乘的人,看见佛的智慧这样大、神通也这样大,以及佛相好庄严、威德特尊的这种相海身,他就生了一种恐怖了。为什么生恐怖?他就想:“我从来所见的,都没有这么样子微妙的这种相好,这超过天人的相好了!哦!这大约是遇着魔王了!”悔来至此:所以他就后悔了,“啊!我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窃作是念:他自己偷偷地这么想,不叫其他人知道。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这个“王”,不是国王,也不是天上的大梵天王,就是魔王。“喔!这是魔王吧?”就好像在前边舍利弗说的:“将非佛作魔,恼乱我心耶?”舍利弗那么大的智慧,尚且曾对佛起了疑心,“啊!这佛是不是魔变的呢?他来恼乱我了!”现在这个穷子比较舍利弗,那相差得太远了!没有舍利弗那么大的智慧,所以他疑心这或是魔王,或是这魔王的徒众、魔子魔孙。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这种地方,不是我可以赚到钱的地方、不是我修道的地方;就是我在这儿修道,不会开悟、不会得到好处的。不如往至贫里:不如我再到“贫里”那个穷的地方去。什么穷的地方?就还到二乘的人所修道的地方去。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到那个地方,我又可以修行,可以用功,也可以得到正道的食,也可以得到助道的衣;我在那个地方修行是比较好。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如果我常常在这个地方等着,或者被逼迫,一定要我修大乘法;这大乘法,我不可以修的,不可以勉强我修行嘛!勉强来叫我修大乘法,这对我都不相合的!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自己偷偷地作这种的想法之后,就跑了!因为他看见大乘法不容易修。菩萨修大乘法,要入生死;二乘人,就怕生死。大乘人要游戏人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么样子入生死而无生死,在凡尘而出凡尘,大乘的境界,是这样子。二乘的人他最怕了!“怎么得了!到那个地方,我不行!我不可以修这大乘法!”他把自己看得像一粒微尘那么小,不像大乘菩萨境界是包罗万有的;他因为境界小,所以就怕了,就跑了!跑到什么地方?跑到小乘的地方去了。

N2 父见子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当时这个大富长者──就是佛;佛在法王座的上边,见子便识:一看见这二乘人,佛就认识了;现在虽然是二乘的众生,但是在以前,我都给他们说过大乘的教理,他们都有大乘的种子。

心大欢喜:因为众生得度,佛的愿力圆满了,所以就心里生大欢喜。即作是念:这大富长者也就这么样想了,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这种的法财无量;这诸禅、解脱,也是无量。所有的三十七助道品、六度万行、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财,现在都有人继承了。

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我常常心里想念这二乘的众生;他们离道越离越远,我看不见他们。而忽自来,甚适我愿:现在他们都已回小向大,渐发大乘心了,这是很合我的心愿,是可以满我的愿了。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我虽然是年纪朽迈,已经将要入涅槃了,可是我还有一种贪爱怜惜的心;怜惜这二乘人没有得度,我这个愿力还没有满呢!现在他们二乘人来了,正好可以满我贪惜的这种愿。

M3 遣使追诱喻(分二)
N1 即遣旁人追 N2 密遣二人诱 N1(分四)
O1 强追将还 O2 执急闷绝 O3 暂放得喜 O4 喜往贫里
今O1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大富长者见着这个穷子跑了,就派遣人去追他回来。佛因为认识这二乘人,看他已经回来又跑了,于是就派遣菩萨到那儿去教化他;就派个法身大士──这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去把他度一度,叫他回来啦!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当时,这位菩萨去教化二乘人,他心用得太急了;到那地方,就赶快叫他回来行菩萨道啦!赶快给他说大乘法,说菩萨道才是成佛之道啊!给他讲大乘法怎么样好、怎么样好。往捉,就用法宝把他度回来。穷子惊愕,称怨大唤:二乘人一听,从来也没有听见这种大乘法,在这一生之中,尽学小乘,所以他就惊愕:“啊!还有这种法?没有吧?没有这种法门哪!”他因为怀疑,这叫称怨;觉得自己不能修这种法,这叫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我不想修这种大乘法,你为什么一定强迫叫我修这种大乘法呢?

使者执之逾急:这个派去度二乘人的菩萨,因为佛叫他去度,他就着急了,“不行!你要修啊!你一定要修大乘法,要回小向大。你不修大乘法,怎么能成佛呢?你不要再这么样子不明白道理,不明白大乘佛法。你赶快来修大乘佛法吧!”菩萨越急,他越不听大乘法;菩萨越要叫他听,他越不听就越生一种恐惧的心。强牵将还:强牵,就勉强把他抓回来;甚至于用绳把他捆上,那么样子把他牵回来。这就是想用大乘的法来把他度回来。

O2 执急闷绝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于是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越想叫他回来,这个穷子就越怕,他自认为也没有犯什么罪,如果被捉住的话,这一定就死了!这就像二乘人,他想:“你这不知道有什么埋伏呢?你当然不是真的叫我修!真的叫我修,你为什么这么紧张?我从来都不想修这个法,你为什么一定叫我修?你这么勉强我,这么样子令我不自由!我欢喜修什么法就修什么法嘛!你岂可以一定叫我修你那个法呢?我若修你那种法,这一定就完了!什么也不成功了!”这“死”了,就什么都修不成道了。转更惶怖,闷绝躄地:这个时候,菩萨越要度他,他越想跑;越想跑,他越惶怖,就恐慌上来了;把这个二乘人就吓得昏死地上了。

O3 暂放得喜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大富长者在很遥远的地方,看见这穷子吓得昏死了,就对使者说;这表示佛看见这二乘人不受菩萨的教化,于是佛就想用方便法门,就对这菩萨说了,你现在不要同他讲法了!

好像有游客到这地方,你尽量给他讲真的,说我们这儿佛法好,佛法是最妙了!又能了生死、又能生智慧。什么是了生死?什么是增智慧?他根本就不懂;你和他讲得太多,他就跑了,也就是这个道理。你要会看他欢喜什么,不管他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给他一点甜的吃。今天这小孩子,果修先给他一块糖,“哦!这个佛教讲堂有 candy,有甜的东西。”他心里欢喜吃糖的,就高兴了。若一来,你就给他苦瓜吃,他就“喔!不行、不行!不愿意吃这个!”一来你就对他讲我们这儿很苦的,修道很不容易的。他就怕了:“唉!我可不修道了!”一个样道理。

不须此人,勿强将来:这大富长者说,我现在不要这个人了,不要勉强叫他来;这表示佛告诉菩萨说,不要勉强叫这二乘人来修大乘佛教!等一等!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这个穷子因为怕被捉住,而吓得昏死了;长者又叫人以冷水洒面,令他醒来。冷水洒面,这是人昏死的时候,你用凉水给他一喷脸,他那个八识因为突然间有凉的水到面上,这么一机伶,这三魂七魄又回来了,所以就会活过来。这也表示这个二乘人,因为怕大乘的佛法,而吓得闷绝躄地;所以佛就叫菩萨以冷水洒面,令他自己明白。

什么叫冷水洒面?就是教他四谛法,用四谛的水,来令他修行得到证果;得到证果,这叫醒悟。“令得醒悟”这就是“你等一等,叫他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说”;我现在也等一等,想一想再说。

莫复与语,所以者何:又告诉菩萨说,你不要再和他说大乘的佛法了!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佛知道小乘的人,他的志向和意识都非常的下劣。下劣,就是很没有知识的;也就是因为他是小乘的根性,不可以给他讲大乘的佛法。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佛知道自己豪贵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一切处,报身及应身都是特别殊胜尊贵;为小乘的人所不容易信受的。

审知是子,而以方便:可是佛观察这种的机、这种的因缘,知道这一类的众生,都在二亿佛那时候已经受过大乘的教化,有这大乘种子,所以他知道这实是佛子。这个大乘法,他既然不能接受了,所以就用方便权巧的法门,来教化这小乘的众生。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从近来说,在以前所说的权法,没有说二乘人也都是佛的子;往远了说,就是从鹿苑那儿开始,所说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在阿含时和方等时,都没有说二乘人是佛子。从来都没有讲,这叫不语他人。好像在这法华会上,佛给舍利弗授记将来是华光如来;在以前,佛没有说声闻缘觉是佛子,只有说菩萨是佛子。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佛用佛的智慧、佛的教,也叫“使者”,菩萨也叫“使者”。使者就告诉这个穷子,我现在把你放开,随你自由了。这表示菩萨告诉这小乘人,说我现在不一定勉强叫你修大乘法了,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了;你愿意修小乘法,你就修小乘,随便!

O4 喜往贫里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这个小乘的人一听说“随便”,还让他修小乘的法了,于是就欢喜得从来都没有这么欢喜。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因为前边说穷子已经吓昏了,现在用凉水把他冲醒过来了,所以就从地而起;从地而起,就是表示已经想要不修行了,现在又起身修行小乘法。又到这个贫里,就表示是二乘的境界,修小乘的道。以求衣食,这表示修正道和助道,比方也就好像求衣食是一样的。

N2 密遣二人诱(分四)
O1 诱雇除粪 O2 知子先心 O3 亲劝安意 O4 欣遇久住
今O1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尔时:在二乘人修“见道位”和“修道位”的时候──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这就是譬如穷子在贫里的时候。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这位长者,就是佛;将欲,就是将要这样,还没有这样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打算。这就是佛观察机缘,是应该怎么样来教化这一类的众生,所以用一种权巧方便的法门,来诱引其子。

密遣二人:“二人”,这是佛使令菩萨化作声闻、缘觉两种人。若是往“法上”来讲,也就是四谛法、十二因缘法;用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来教化这一类众生,这也叫二人。密遣,若按着“教理”来讲,满字教就是“密”,半字教就是“遣”。佛说法,有半字教、满字教之分。满字教,就是圆教,如《法华经》;半字教,就是三藏教及通教。若按着“人”来讲,内秘菩萨行是“密”;外现声闻身是“遣”。若按着“权实”来讲,实教就是“密”,权教就是“遣”。所以,菩萨就是“密”,声闻就是“遣”;密遣二人,就是用菩萨来化声闻身。

形色憔悴:小乘人不修相好,他只修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这种法。修这苦、空,为什么他修?因为他觉得这一切真苦!苦得不得了!这么苦,啊!我要修行了!这一切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都是空的,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他修行了。无常,他又想了,唉!这十二因缘,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有什么可贪恋的?于是他修行了。无我,小乘人也讲无我,要破执着、没有我,这也是他修的。又修不净观,他看这五浊恶世,一切都是很肮脏的,身体也是肮脏,什么都是肮脏、不洁净的。他看一切都是不净的,于是他就想求净。他看不常,他就想得到常、乐、我、净,修偏空的理。

这个小乘的人,他没有悟得中道的理,所以他不求相好;好像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不修这个;你要是现一个千丈卢舍那身,他简直的不相信了。现在佛叫菩萨变成声闻、缘觉的样子,所以形色憔悴。

无威德者:“威德”就是譬喻佛的十力与四无所畏。无威德者,就没有十种的智力及四无所畏这种的威德,所以和二乘人是一样了。

汝可诣彼:佛叫菩萨化装;本来是菩萨相,他化装变成和这个穷子是一样了。化装化好了,佛说现在你可以到哪个地方去了!就到贫里那个穷子的地方去。徐语穷子:你不要像以前,很着急去给他讲大乘法;现在你慢慢地讲,不要那么着急了。此有作处:作处,本来是做工的地方;在这儿就譬喻是修道的地方。修什么道?修“见道”和“修道”的位,就是修初果、二果和三果的罗汉位。在外道修苦行,只可以伏惑,而不能断尽惑。伏,是降伏,言其把这个惑可以降伏了;但是并不是断了,这种惑还有。惑,有粗惑、细惑、尘沙惑、见惑、思惑、无明惑;惑,就是不明白。叫你断见惑、思惑,这就是此有作处。你慢慢给他讲苦、集、灭、道四谛法,这叫徐语穷子。在这里有修道的地方、有见道的位置,叫此有作处。

在外道所修的苦行,他可以伏惑,不能把惑断了。他伏了这惑,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好像现在一般的外道,说生到天国乐园去,就是这一类的。他仅仅能伏惑,把惑降伏了,而没有断惑,也可以生天。但是生天并不是究竟,因为没了生死、没有出三界,还是在三界里;在三界里头,就等于处在火宅一样。

倍与汝直:使者就告诉穷子说,就是给你两倍的价钱;在这里就是譬喻你能证到四果阿罗汉。现在给他说四谛、十二因缘的法,依照这种的法去修行,能证得四果阿罗汉,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了生脱死;这了生脱死,就是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就是有这种的机,有这种的众生可度,你就度;若没有这种众生可度呢?就停止。将来使作:他若答应了,你就带他来,叫他做工;也就是叫他修道。若言欲何所作:如果这个穷子问你叫他做什么?

便可语之,雇汝除粪:你就告诉他,就是除粪。除粪,就是扫粪,就是收拾厕所。这也是个比喻,就是譬喻四谛之中的苦、集二谛,除见惑和思惑。你若修见道位、修道位,都要断见、思二惑,就是断你的无明,这也叫除粪。因为这个二乘人他修苦、空,他不愿意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愿意行菩萨道,只可以叫他除粪。所以你就对他讲,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萨所化现的二乘人,也和你一起修小乘法;这个“二人”,就是小乘的和大乘的。因为这个大乘人,在这儿来领导小乘人转到大乘的里边;所以菩萨和声闻在一起,权机和实机一同修行,这叫共作。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在这时候,菩萨化成声闻、缘觉这两个二乘人,到小乘人住的贫里这地方。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到这儿一看,果然就有这种小乘的众生在这个地方,所以这就是“得之”;就对这些小乘人,讲前边佛告诉他怎么样去和小乘人讲小乘法。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这大富长者密遣两个人,对这个穷子来商议,请他去除粪。这时候,穷子恐怕受人的欺骗,于是就要先问明白了多少钱。这譬喻这些个小乘人,就问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能得到有什么好处、什么利益呢?寻与除粪:价钱讲明白了,于是这个穷子就去帮着这位长者做工了。除粪,就表示除去苦谛和集谛的粪,也可以说除见、思惑的粪。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这位长者看见这个二乘人,就怜愍他;愍,是怜愍、可怜。可怜他什么呢?说是我这儿有大乘的法宝,为什么你不修,你专门修这小乘的果呢?这叫怜愍。怎么叫怪?怪,就譬喻他不求大乘的佛果,这很奇怪的。这个人怎么不修大乘法,专修小乘的法呢?所以叫愍而怪之。

“先取其价”这个“价”,我们《法华经》里边,也有一种价;什么价呢?价钱多少?这部《妙法莲华经》,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价值,非常微妙不可思议。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的时代,有一位昙翼法师;那个“翼”,当小鸟的翅膀子讲。这位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就是在山上飞的那种雉鸡。他怎么样的来源呢?以前在余杭那地方,有位法智大师专门讲《妙法莲华经》。每逢讲经时,总有一只山鸡来听经,它就落到一边听;一听就听了七年,这山鸡就死了。

在这儿听听经,听得就死了!这死了可是死了,这天晚间,法智法师就作了一个梦,看见一个童子来对他讲:“我就是听您讲经的那一只山鸡,现在我死了,但因为听《法华经》的力量,我就不再做山鸡了,要来做人。我明天就托生到山前有个姓王的居士家里,将来我还要跟您出家的!”

等过了几年,这个王居士请法智法师去吃斋。法智法师一进门,这个小孩子就说:“啊!我的法师来了!”法智法师因为有作过那么一个梦,也知道这就是那只山鸡,就对王居士说:“你这儿子,就是山鸡来的!”于是把这小孩子衣服给脱下来,看他的背,果然有三条像三根山鸡的毛。这证明是不错了,这个王居士说,喔!原来他是只山鸡!好了!这回可以修道了!所以在七岁的时候,就叫他出家了。

出家之后,他也学着诵《法华经》,后来也在那个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华精舍”。昙翼法师在这儿念诵《法华经》,持诵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来一个女人,提着一个篮子,里边装着一只小白猪,还放有两颗蒜头,用篮子这么拎着;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绿绿的,好像很不守规矩的这么一个女人。她说是因为到山里采药,也没有得到药材,山里头狼虫虎豹这野兽很多,这么晚了,若是回家去,一定会被狼虫虎豹吃了,所以无论如何,就要在他这个精舍这儿住一宿。昙翼法师就拒绝她:“我这儿不能留女人住,你到旁的地方去了!”但是附近也没有其他住的地方;这个女人无论如何也不走,你怎么样撵她,她也不走。

你看!她就放赖了!昙翼法师也没有法子了,就叫她在草堆上睡,她晚间就在这儿住下了。这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晚间半夜,这个女人是又哭又喊就说肚子痛,一定要昙翼法师来给她按摩肚子。这个法师,你说怎么办呢?遇到这么一个魔障!他就用布把一根锡杖包上,离着很远,就用锡杖给这个女人按摩肚子,没有用手给她按摩;大约过了一个时候,这个女人就好了,不痛了。

第二天,天一光的时候,昙翼法师就看见这个女人所穿的花花绿绿衣服,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只小白猪变成了一头白象,这两颗蒜就变成两朵莲华。一朵莲华是在大白象脚下站着,另一朵莲华是这个女人站着;这个女人在空中就对昙翼法师说:“我是普贤菩萨!你修道不错!因为过几天,你就应该到我的法会里来,所以我先来试验你修道的程度。你的道心果然不错!坚固!现在我这个试验,你已经合格了!将来你就可以作为我的眷属。”在这个时候,整个虚空大放祥光;当时的皇帝也看见这种的祥瑞,所以就在这儿建造了一座“法华寺”。一只山鸡听《法华经》尚且都有这样的感应,我们身为人,若听《法华经》,那感应更大了!

我再讲一个公案,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名道济,别号总持,是菩提达摩祖师的徒弟。她自己结一个茅庵,一生就专门持诵《法华经》。等以后圆寂了,人就把她埋到她修行的小茅蓬旁边;过七、八年的时间,她这坟上竟然生出一朵青莲华来。这件事情也就奏明皇帝,皇帝到这儿一看,令人把坟刨开看看这莲华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刨开坟一看,这朵青莲华是从比丘尼口中生出来的;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为什么她会生青莲华在口里头呢?就因为她在生的时候持诵《法华经》;这是给人一个证明,证明你诵持《法华经》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一位比丘尼,叫华手尼;她持戒律非常清净,专门修持戒律而不犯,又诵持《法华经》。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卷,在手纹上就有一朵莲华现出来;她一生,把整个两只手都生得满是莲华。皇帝知道之后,特别召见,看她手上生满这么多莲华,就封她为“华手比丘尼”。这都是在中国诵《法华经》,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法华经》,不要说能听我讲,你就听一听《法华经》的名字,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么说,我们现在听《法华经》这些个人都是有善根的啰?当然!你若没有善根,你连这个门都进不来的;你就或者进来,也不会长久,又要跑了!所以不是这么容易的。这部《妙法莲华经》,它的价值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现在能讲《法华经》,这一种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以前,有一位法云法师,也是专门讲《法华经》的;他非常聪明,辩才无碍,讲经讲得非常之好!当时就有一个和尚,发愿供养这位法师,又发愿要生生世世和这位法师一样──相貌也一样、辩才也一样、愿力也一样,发这么一个愿,要学这位法师这个样子。在发愿的这个晚上,这和尚作了梦,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是你不容易学的!这位法云法师在日月灯明佛那时候,已经就讲《法华经》了,不是现在才讲《法华经》,所以他讲得这么样子微妙不可思议;你若想学他,那要慢慢才可以学得到的。所以讲《法华经》,也是一种难遭难遇的妙法。

O2 知子先心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以他日:“又”,是一个很郑重的事。他日,怎么叫“他”?怎么又叫“己”?二乘人以权教的理作为“自己”,而将实教的理,认为是“他”。他,就譬喻实教的道理。这个“日”,可以当时候的“时”字讲,也可以当智慧的“智”来讲;就是佛以实教的智慧,来照一切的机。

于窗牖中:在屋前边是“窗”,在旁边墙上是“牖”;于窗牖,就是不在中门这儿,是在一边来看。为什么在一边来看呢?是不是这位长者去偷偷看这个人呢?不是的。佛为了教化二乘人,如果在中道来看,这二乘人又会生一种恐惧心,因为他怕佛的威德;所以佛在旁边偏空的地方,来看二乘人。遥见子身:长者遥见着这穷子的身体;这表示小乘对着大乘来说,这很遥远的,小乘看着大乘也是很远的。

羸瘦憔悴:羸在这儿是没有智慧,没有修出大智大慧;没有福报,就是瘦。这二乘人,他没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就表示他的身体羸瘦。在三界里头,内被五蕴所烧,所以叫憔;外被八苦所烧,所以叫悴。粪土尘坌:在这儿,是以见爱住烦恼、欲爱住烦恼、色爱住烦恼、无色爱住烦恼,这四住的烦恼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这种的四住烦恼及无知尘所缠绕,所以就污秽不净;也就是“没有断惑证真”,没有把这种的妄想、这种攀缘心停止。你有妄想、有攀缘心,这就是污秽不净;你没有妄想了,没有攀缘心了,这就是清净了。

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向人借钱,一借钱,就是不干净了!不要打妄想叫人供养,一叫人供养,那也是不干净了!不要向任何人来攀缘,一攀缘,那更是污秽不净了!知道吗?所以真正修道的人,饿死就饿死了,没有什么问题的,早晚都有这么回事嘛!何必看得那么严重呢?死了就死了,为什么又要去念那么一个歌、又要找神来帮助呢?不要怕!韦驮菩萨曾发过愿,说是你若有三分的修行,就有七分的感应,他会帮助你的;你不修行,当然就没有感应了!你一分修行都没有,他怎么感应你?

所以,你无论多多少少,一天都要修行、用功。什么叫修行?你拜佛也是修行,念佛也是修行,看经也是修行,拜经也是修行;总而言之,你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啊!我要休息休息、睡一睡!或者躲躲懒、偷偷安。我懒一点,这是最好的事情!”这是躲懒偷安,你不要那样子!你修行,韦驮菩萨就保护着你;你要是尽躲懒偷安,那就不是修行。不是修行,也就没有人供养;你怎么攀缘,那就是污秽不净了!

有一次,我没有饭吃,因为本来有人供养我,被一个人给破坏了,叫他不要供养我。为什么不要供养我?说我没有修行、没有道德;他有道德,应该供养他,不应该供养我。这个供养我庙上的,就不供养了;没有道德,当然就不供养了!那么没有人供养,这时差不多就要饿死;我在那儿,我就自己很愚痴的,饿死就饿死!随它去!就饿死,我也不告诉人没有东西吃!这样一来,韦驮菩萨就忙起来了;他就到一个居士那儿托梦,叫他去供养我。所以你若有真心,不怕死的心来修道,韦驮菩萨一定来帮助你的。不要忧愁没有人供养!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璎珞,就譬喻佛的诸法,也就是戒、定、慧、陀罗尼等等的法门。这是说除去如来的千丈卢舍那身,把威德尊特的相隐藏起来,这就叫即脱璎珞。细软上服,是最名贵的衣服,这是譬喻佛的大庄严身和相海随形好。相海,佛有无量相海身,身体是无量,都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威德庄严毕备。现在把这种的身给隐起来,为什么要隐藏呢?就因为二乘人不认识这尊特身,也就是二乘人不认识佛,不认识父亲。佛本来是他的父亲,但是他不敢承认,因为佛太富有了;二乘人就好像这个穷子,他穷得不得了;如果佛还用这种的报身与应身去度二乘人,二乘人就会恐惧起来、就会怕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小乘人没见过这种尊贵的相海身。

所以佛才把璎珞细软的服都脱去,更着粗弊垢腻之衣:而穿上粗弊垢腻的衣服。“粗”,佛隐蔽起来千丈卢舍那身,而现丈六的老比丘相这么一个身体。什么叫弊?这是小乘法的生忍、法忍。生忍,就是众生的忍;法忍,就是对一切法也要有一种忍。垢腻之衣,就是好像很多油,很邋遢、很不洁净的衣服。尘土坌身:什么叫不洁净和尘土坌身?有为、有漏,这就是不洁净;有为法和有漏的因,这叫垢腻之衣;有烦恼,这叫尘土坌身,烦恼就好像尘土似的坌身。

右手执持除粪之器:怎么用右手呢?用右手,是表示“权的用”,用权教方便权巧的法门来教化二乘人。什么叫除粪之器?就是譬喻破见惑和思惑的法门。因为佛以这种的法,断除见惑、思惑、无明惑,而成佛;所以佛又用这种的法,来教化一切众生、教化这二乘人,令二乘人也依照这种的方法来断除他的惑,而成就佛道。佛自己用这种方法成佛,也用这种方法教化众生,所以叫执持。执持除粪之器,就是拿着除粪的工具。

状有所畏:佛为了教化二乘人,就示现二乘人的样子,有时也就示现恐怖生死之相。菩萨是在生死而了生死,也不怕苦、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二乘人是又怕生、又怕死,又怕无常、又怕苦。所以佛也示现这种怕生死、怕无常、怕苦这种的样子,这叫状有所畏;也就是佛示现有“金枪、马麦”之报,这也叫状有所畏。

怎么叫金枪、马麦之报?佛在因地的时候,就很久很久以前,正好这一个国家里饥馑,没有饭吃。没有饭吃,人就吃海里的鱼;就有一条很大的鱼,被人从海里拖到岸上来了。释迦牟尼佛当时只是一个小孩子,他就用一条棍,向这鱼的头上打了三下;所以乃至于成佛,佛的头也痛了三天,这就叫金枪之报。

马麦,这也是佛在过去生中,没有成佛以前,在修道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比丘托钵乞食,向人化缘,他就说:“这等比丘只可以吃那喂马的麦子!这一些人布施给他们这么好吃的东西啊!”在因地只说了这么一句话,所以到成佛之后,有一次,他到一个国家那地方去结夏安居。本来这国王说要供养他来着,但是到那地方之后,就退心了,说:“这些比丘就给他们喂马的麦子吃就可以了!”所以在三个月之中,尽吃喂马的麦子,这叫马麦之报。

以佛的威德,尚且要还报──要受这种的果报;这也都是一种示现,所以这叫状有所畏。

金枪、马麦之报,这都是属于一种因果。所谓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在过去生中,种的什么因,今生就要受什么的果报。当时释迦牟尼佛打这个鱼头三下,所以成佛之后,这头也痛了三天。释迦牟尼佛的种族,就是当时吃鱼这五百人,他们把鱼的肉给吃了;这琉璃大王,就是当时那一条大鱼。所以这一班人吃他的肉,他也要喝这一班人的血;一定要把这一些个人都杀尽了。所以有琉璃大王灭释种的事。

琉璃大王当时在印度是一个国王,他把释迦佛的种族完全都要给杀了。释迦牟尼佛有一切的神通变化、妙用无穷,也救不了他的释迦族。可是目犍连就忍不住了!用神通来救释种。佛为什么不救呢?佛知道这前因后果,一定要受这个果报;目犍连就不知道这种因果,因为他是阿罗汉,阿罗汉只能观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超过八万大劫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道,所以他说:“啊!这是我师父的种族,都要给这国王杀了!我要显神通来救释种!”目犍连有神通,他的神通第一,于是念了咒,把五百的释种都装到钵里,就送到天上去,心想你琉璃大王没有办法杀了!等到目犍连把救出来这五百个释种拿回来,怎么样呢?虽然救了,但在他钵里都变成脓血了,已经都没有生命了。

目犍连尊者就问佛说:“凭我这种神通的力量,怎么救不了这五百释种呢?”佛就告诉他说:“这个因果是不能避免的。如果能避免、能救得了,我早就救了!怎么又要等你来救呢?”因果难逃!在过去生中造恶业,今生业报循环来到了,一定要受果报的。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这也是一个因果的公案。在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皇帝拜他做师父,赐给他一个沉水香木的宝座,他就生了一种骄傲心。他坐到这个沉香宝座上,觉得很神气:“你看!我这多光荣!皇帝亲身赐给我这样的宝座。喔!大约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而外,没有第二者有这种的光荣、有这种的修持!”认为自己有修行、有德行了,所以皇帝才赐宝座给他。他这个骄傲心一生出来,冤孽就都找上来了,所谓“一念骄心起,八万冤业来”。

什么时候的冤业?原来是在汉朝时,当时有个叫袁盎,和有个叫晁错的,这两个都是将官。袁盎因嫉妒晁错,于是就把晁错给杀了;杀了之后,袁盎很后悔:“哦!我的心这么样不好,把人家给害死了,这将来的果报不会好啊!”于是就生了一种忏悔心,要改过自新。怎么样呢?就去出家做和尚。他这一生了真正的忏悔心,做和尚修行也很有进步。因为他是大将军出家,又精进修行,所以皇帝拜他做国师,他这做了一世高僧了;以后生生世世,他都发愿出家,都很有修行,做了十世的高僧。因为他有修行、有道德,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都很用功修行,也不生骄傲心;所以晁错的灵魂虽然想要报仇,常常想要和他算生命的帐,也没有方法接近他的身。

等到第十世,这一生,他叫“悟达”;坐上沉香宝座,生了一种骄傲心。晁错这鬼,就得机会了!他因为一生骄傲心,护法神就都退了、跑了,不管他了:“你这个法师,现在这么骄傲,没有什么大意思了!我们也不护持你了!”晁错这个冤魂就来把他捉住了,在他的腿上面就生了一个人面疮,也有眼睛、也有耳朵、也有鼻子、也有嘴,不单有,而且会说话,在他腿上生的人头疮还会说话。这个人头疮一天到晚都要吃肉,他若有一块肉给它贴到嘴上,这痛会减轻一点。你看!一个法师天天要用一块肉来贴人头疮,这就很多的麻烦。为什么他生人头疮?就因为生一念的骄傲心。

O3 亲劝安意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语诸作人:语,就是说话。诸,就是很多,也可以当“一个”来讲。作人,就是在这儿做工的人。“语诸作人”是譬喻四念处法,就是宣说四念处的法门。四念处,是身、受、心、法,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身体是最重要的,所以就把自性忘了。其实这个身体,并不是真“我”,只是“我的”身体。你如果对这身体生了一种执着心、爱恋心,那一天就比一天迷、一天比一天愚痴。

你要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我的”身体,是“我”暂时住的一个房子。好像我们住到一个房子里,这个房子只可以说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说这个房子就是“我”;你若说这个房子就是“我”,恐怕人人都认为你是一个愚痴人。我们的身体,也就是个房子,这个房子是暂时归我所管理,我在这儿住;所以你就不必对这个房子,生出太执着的心了。

这四念处,以前讲过很多次;不过你听多一次法,有多一次的受用,种多一点菩提的种子。

(一)观身不净。我们这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在活着的时候,九孔常流不净──眼睛有眼泪、有眼眵,耳朵有耳屎,鼻子有鼻涕,口就有痰、有口水;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这九孔,常常所流出来的,都是一种不净的东西。你帮着这个身体,给它吃点好东西、给它穿一点好衣服、住一个好房子,令它得一点享受,感觉很舒服的;可是对身体舒服,对你就不舒服了!你自性就不清净了、有了染污了!纵欲恣情,就是把欲念放松开,这种情感也非常丰富;可是你对这个身体再怎么样好,到死的时候,这个身体坏了,它就要撵你搬家了!那时候,它也不留你,就要死了;死了,并不是就没有了,不过是搬一个地方,看你今生做的什么事情。你做的好事情,搬到好的地方去;做的事情不好,种不好的因,就搬到一个坏的地方去,或者搬到畜生、地狱、饿鬼里边去,这都没一定的。

无论男男女女,生得再美貌,到死的时候,都是臭不可闻的。死了几天,这个身体就膨胀了;很瘦的人也变胖起来,然后又变得一种青色、瘀色,红一块、紫一块的,变了样子。再美貌的男子、再美貌的女人也坏了,由青瘀变成烂坏了。这一坏,身上就有血水流出来,流得什么地方都是。这时候,再美貌的男人也没有人爱了,再美貌的女人也没有人爱了!一样也还是那个人啊!就是父子、夫妇,谁也不管谁了。你看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说是夫妇感情好,丈夫死了,太太活着钻到棺材里跟着去;有没有这样的?或者太太死了,丈夫最爱这个太太,也没有见着这丈夫钻到死太太的棺材里头去,陪着她一起死。没有人肯去跟着死的。以前不讲过“金子、银子”都不肯跟他父亲去?当你死的时候,他再爱你,也不会再陪着你了。

死了,这个身体烂坏了,身上就有血水流出来,流血了之后,你说怎么样啊?在死尸上,就生了虫子,不知道多少!甚至于每一个毛孔,都生一个虫子;这八万四千毛孔,就有八万四千虫子。在身上钻来钻去的,从头上跑到脚上、从脚上又跑到头上,来回跑,互相都在死尸去找它们欢喜吃的东西;所有的血、肉,被这一些个虫子给吃喝了。死尸若在露天上,没有什么遮盖的,这时候,不但虫子来吃,小鸟也来吃;那些个大雕、大鹏鸟,都来吃这个东西──大鹏鸟没有龙可以吃,死尸它也一样吃的,就把死人的肉都给吃了。被鸟啮啃之后,就剩一堆白骨;这时候,在生前最爱他的人,见着这骨头,他也不爱了、不要了。把这堆白骨用火烧了,都化成灰了;你说,这身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这么爱惜它,现在也没有了!

(二)观受是苦。你这个享受,不一定是好的事情,享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念念迁变,不停的,这个心是无常的。

(四)观法无我,这一切法也无我。

修四念处,就可以断除你这种染爱的执着。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汝等,是这一些个做工的人,也就是这一些个修道的人。勤作,这是说的“四正勤”。四正勤: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修四正勤,要时时刻刻地念玆在玆,不要忘了。不要忘什么?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令你的善根增长;未生恶令不生,没有生出来的恶事、恶念,不要叫它生;已生恶令断灭,已生出的恶事和恶念,不要叫它长起来,叫它灭。

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不有讲“暖、顶、忍、世第一”?这叫“四加行位”;这“四正勤”在《法华经》,属于“暖位”,有一点暖的意思。好像钻木取火,有一点火,热了;这时候,你修四正勤用功的人,这有一种暖意时,不要停止,要勤加精进,天天要用功,切记不要懈怠;在这个地方一懈怠,又凉了,又没有暖意了。得着一点功夫,不要就自己以为足了,喔!这大约就这么多了!

其实你越用功,那个境界越不可思议,所以才说“汝等勤作”,你不要懒惰,你要勤勤去做!就是你用功修道,勿得懈息;这“懈息”本来也就是“懈怠”。就是你不要懒惰,不要尽任着你的昏沉、睡眠这种的情形,你要勤加精进。好像钻木取火,你这么钻,钻来钻去,这热了;你一停止,没有火出来了!你若继续地努力,这有火出来了,就有暖。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因为修四正勤,能渐渐与真如接近,和真如作为邻居,和真如的理接近了,所以叫得近其子。

后复告言:那么得接近了,然后又告诉这修道的人,咄!男子:“咄”是惊叹之词、惊觉之词,就叫你觉悟:“喂!嘿!”叫你赶快地醒悟,不要这么迷。什么是“男子”呢?你要有男子汉大丈夫的志气,就是女人也应该像有男子。不要自己认为:“唉!我是女人,我要找一个男人哪!”不要有这种的思想!你就是男人嘛!还再找什么男人呢?真是!本来修道无男、无女,男人也不要想我是个男人,女人不要想我是个女人;没有男女这种的思想,这就是真正的清净了。这四正勤,是修道要有男儿的志气。那么有没有女人呢?也有,四如意足,就是像女人似的。单单修四正勤,不能发真,不能得到真正的妙处,还得要配合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告诉穷子,你常常在这个地方做工,你不要到旁的地方去,你不要再跑了,会加价给你。“常在此作”这一句是表示“顶位”。你到顶了,就不要动了,不要再走了,这顶位,已经到那最高峰了,你还往什么地方去呢?没有地方可走了,没有地方跑了!再跑,就要堕落了,要下地狱了!

在这顶上,你不要跑,要有一种忍力;在这个地方,就有一点不好受,也要忍耐。虽然觉得不太自由,可是这是最高的地方;你若想自由,就到那最下流的地方去。最下的地方,不是地狱,就是饿鬼,或者是畜生。这“暖、顶、忍”,你想要在这个“顶”位,到最高的地方,你一定要有一点“忍力”。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若不受一点寒冷,那梅花就不会香的;梅花在冬天开,因为受过冻,所以它就香了。

“勿复余去”就表示不要去修外道法。你若是跑到外道里头去,或者跑到世俗间去,或者又跟着你的欲念跑、跟着你这种私欲跑、跟着你这种不当的心跑,这都叫“余去”。你不要再生这个不正当的心了!你一定要存一种正心修身。你本来是有漏身体来着,九孔常流不净,这都是漏;现在你修正道法、修助道法──修正道的食、修助道的衣,这样子,你能得到无漏。你依这个法修行,一定会证果的,一定会破你的见惑和思惑;你可以“见道”,可以得到“修道”,可以得到“无学位”。你得到无学位,这叫“无漏”;得到无漏,这就是当加汝价。

在前边所讲“暖、顶”的位,这是修四正勤;然后要修四如意足。“后复告言”是说的四如意足。因为四正勤是属于智,好像男子似的;四如意足是属于定,犹如女人。定慧相资,智来帮助定,定来帮助智,互相帮助,方能生出一种无漏的智慧,所以就叫男子。“汝常此作”,在这个地方作,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就表示已经到了顶位,不要向外驰求。“当加汝价”,加价的时候,就是得到无漏、证了四果了。

诸有所须:所须什么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那么需要这个,就得到这个。盆器米面:盆器,是譬喻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米,是譬喻生空;面,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这是细的智慧。米、面,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众生,也就是人,所以这就是人空。我们为什么事事都放不下?就因为人没有空。为什么也舍不了什么?就因为法没有空;法没有空,所以什么都放不下。人没有空,就有种种的执着。人空、法空,这不是就是说的,真要空!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请佛去应供;所有的菩萨、大比丘和佛都出去应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弥在看门口。这时刚巧又有一个居士也来请僧人去应供,给孤独园没有其他僧人,于是就请这小沙弥去应供。到那儿,这个居士设备得非常丰富的斋饭,小沙弥吃得非常饱,这个“苦行”行得也很圆满;可是受人的供养,不是白白受供养,要用法来换、要用法来布施。居士用的是财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萨、大比丘到外边去应供,吃完饭之后,一定要给说法,以法布施给众生。

可是这个小沙弥,他也不会说法,应供是应了,作法布施,他就没有“咒”念了;但是这个在家的居士,不知道这小沙弥不会说法,就跪着请求这小沙弥给说法。在印度的规矩,居士闻法,要跪到那个地方叩头,五体投地。这个居士跪到那个地方也不抬头,这个小沙弥“神通广大”,怎么样啊?他就从法座上下来,偷偷地跑了。

这个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儿五体投地,等着说法;等,也听不见法。大约跪的时间最低限度有半点钟了,他偷偷抬起头望一望,看看怎么这个小沙弥不说法呢?他一望,看见法座上,啊!人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这个理,就开悟了,证了初果。证了初果,就得要谢法;于是就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这个小沙弥,准备向他叩头顶礼来谢法。

小沙弥跑回去,你说怎么样啊?把自己关到房里,把门锁上;这个居士到这儿,就敲门。小沙弥吓得不得了,“我没有说法,他跟着我到祇树给孤独园,同我要法来了!这怎么办呢?”这个居士在外边敲门,他就在里边害怕,用手这么顶着门,不叫他进来。这一生恐惧心,着急到极点了,他也开悟了,证得初果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居士也证果,沙弥也可以证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现在到末法的时候,很少人能明白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这个“米”就是生空智,比较粗一点;“面”就是法空智,比较细一点。得到人空、法空这种的智慧,这叫“米、面”;米、面,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盐醋之属:“盐”是譬喻无常,要修无常观,观一切都是无常;“醋”譬喻苦观,观一切都是苦。为什么要盐、醋呢?因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面,若没有盐和醋来调和,就不容易吃的;这也就譬喻这个正道虽然是应该修,但是也应该有助道的因缘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这都是助道品。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这个“欲”,不是那种贪欲、淫欲;就是你要修行、愿意修行、非常欢喜修行,修行的欲望增加。

(二)精进如意足:修习一切诸法就不懒惰,昼夜六时常常地精进。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进心,就会生出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这思惟,也就是禅,以思惟的功夫来修禅。怎么叫思惟呢?也就是参悟话头;好像参悟“念佛是谁”,或者参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都是一种思惟。

用这四如意足来观,这叫“四如意观”;观,是观想。由这四如意足的观,才能生出来种种的定;所以这四如意足,也就是帮助四正勤的。若单单四正勤,是不能发真正的无漏;由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发出真正无漏的智慧,这叫盐醋之属。之属,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内。莫自疑难:对这些个法,你不要怀疑,都应该深信不疑。

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譬喻修四如意足,就会生出一种神通来;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动,所以叫使人。可是为什么说老弊?因为所发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软弱,就好像老了、坏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为这个神通还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这神通的话,就可以有这个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这叫须者相给。好自安意: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这个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无复忧虑:佛自己称说,我就好像你的父亲似的。这个地方还没有直接说我就是你父。本来佛就是众生父,但是因为这个穷子、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佛,所以现在只可以说,我好像你的父亲似的;你不要忧虑、不要多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壮:你不要担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为我年纪已经老大了。因为佛居道终──道的最后终点,智德、断德都已具足圆满,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对二乘人讲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开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断德也不足,智德、断德都不圆满;不单不圆满,根本就没有,所以这叫少壮,就是年少。

汝常作时:在你常做工时,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时候。无有欺、怠、瞋、恨、怨言:这是说的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因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骗;因为有精进根,所以就不懈怠;因为有念根,所以就没有瞋恨;因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没有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都没有看见你有这些欺诳、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这是譬喻你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种种的法门,你就没有这些欺、怠、瞋恨、怨这一切的恶。你没有这一切的恶,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种的力量。这“余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无益的苦行。

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这位长者就对这个穷子说,从今天之后,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在这时候,这位长者就给他另外起个名字,作为长者自己的儿子。“更与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属于“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为儿,也就是转凡成圣。

O4 欣遇久住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这时候,这个穷子虽然很快乐的、很欢喜遇着这种的奇缘,但是犹故自谓客作贱人:他还认为自己不是真正长者的儿子。这是譬喻在这时候,二乘人虽然很高兴遇着大乘的佛法了,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是个小乘人。贱人,言其小乘人不是大乘的根性。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个穷子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头,常常除粪。这是譬喻除去见惑和思惑之粪,这是需要二十年。

“二十年”还可以譬喻“无碍义、解脱义”这两种──在思惟道中,有九种无碍,又有九种解脱,再加上一种见谛、一种无碍,这合起来是二十。

M4 领付家业喻(分二)
N1 领家业 N2 付家业 N1(分二)
O1 心相体信 O2 命领家业
今O1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过了除粪之后,就是修到见思二惑除净了。然后,心相体信:这个二乘人对于修道也有所得了,也相信大乘法了。入出无难:这时候觉得修大乘佛法也不是什么困难了。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可是他所住的地方还在本处。这说的二乘人虽然知道大乘佛法,对于自己也有份;可是自己还住在小乘这个地方,还是舍不了小乘的教,还是在那个小乘的境界上,不容易改变他的思想。这就是人的习惯不容易更改,不容易改变的。

你看佛教化众生,希望众生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众生还不愿意改。所以佛在讲演《法华经》的时候,一开始就有“五千退席”,五千比丘都跑了;由此可以知道,佛法是不容易闻的,不容易修行的。佛悲心切切来教化众生,希望众生个个都成佛;可是众生总好像往下坠似的。佛用佛法来提拔众生、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众生总是往后退,总是说自己不可以成佛,这也叫犹在本处。这个“本处”,就是还在他二乘那个地位、那个境界上。

O2 命领家业(分二)
P1 命知家事 P2 受命领知
今P1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世尊!在这时候,这位长者有病了,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这位长者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死了,就这个穷子说;这是说佛教化众生之机将要毕了,将要入涅槃了!就对二乘人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现在所有的法宝,诸禅、解脱等等的,是无量,内外盈溢充满。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所有的法宝有多少,现在已经都传给你们了;所以你们所应该修的,你们自己就应该去修。对这个大乘的佛法,你己经都知道了。我心如是,当体此意:佛自己认为,我这个心,就是要把我所有的法宝都交给你们了;你们应该可以体会我这个意思。如是,就交给你们。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是什么缘故呢?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佛说,我现在与你们没有什么分别;你们都是佛子啦!都是我的真正的儿子一样。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你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特别用心,不要再失去大乘的教理,不要失去菩萨道;你要心心念念来弘扬佛法,不要把佛法断灭了!

P2 受命领知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当尔之时,这个二乘人就领受佛的大乘教法、佛的这种命令。领知众物:于是他把这一切的宝物、财产就都接受了。领知,就是接受。金、银、珍宝,及诸库藏:金,譬喻中道理;银,譬喻真谛理;珍宝,譬喻佛一切的智慧、功德。以及诸禅、解脱、三昧等等的法门,这叫“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在这时候,这个穷子不像以前就为着得到小乘这个除粪的价钱,做一天,就有一天的饭吃,就得少为足。这个时候,他的心量就大了起来了,不是单单为小乘法而修道,是为大乘法了。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然而这个穷子所住止、所居止的地方,还是在二乘的境界上。因为他总以为是大乘菩萨而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在方等会上,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佛说证到偏真理的小乘,是不对的;斥小,呵斥小乘人,说小乘人是焦芽败种;叹大,赞叹大乘的法;褒圆,褒奖圆教,说圆教是最最妙的大乘法门、圆顿的教法。虽然二乘人听见佛以前说过这种种的法门,赞叹大乘;但是他还自认为自己是小乘,所以“故在本处”。

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二乘人得少为足的心,就是证到“偏真”那种有余的涅槃,他就认为是可以了。也没有能舍去、放下他这个小乘的心理,而勤修大乘的法门;还没有发这种的心。

N2 付家业(分二)
O1 正付家业 O2 得付欢喜
今O1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己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又过了一个很少的时间;这就是由阿含时到法华时,经过这些个时间。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这是华严时,“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之后讲《阿含经》,这是阿含时,就譬如巳时,“次照幽谷”。太阳先照高山,幽谷的地方照不到;次照幽谷,高山一样也可以照得到。所以佛在华严法会中,是教法身大士、教菩萨;等阿含时,这菩萨也都参加这个法会。经过方等时,到般若的时候,叫“转教付财”。

转教,就由小乘教转到大乘教上;付财,就是将要把佛所有的家业都交给弟子,可是还没有正式实行呢!到法华会上,这才正式付财;所以“复经少时”,就是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这些个时候。

父知子意,渐以通泰:佛知道二乘人的意思,他们渐渐都知道大乘的佛法了,也不惊、也不怖了!最初的时候,一听见大乘佛法,以为是魔王说法;现在时间久了,他心通泰了。通泰,就是明白了,心里也明白大乘的佛教怎么样修行了。成就大志:都存要修行大乘的佛法、要求佛道的心了。自鄙先心:他知道自己以前那种小乘的境界,是太没有价值了!太可怜了!所以现在才三请大乘的佛法。

临欲终时:这位长者不久就要圆寂了;这是譬喻佛因为化缘已尽,所度的众生,已经度完;度完了众生,无机可度,所以就将要入涅槃了!而命其子:就命令这个穷子,也就是这位二乘人。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叫他的儿子,请所有的亲戚;亲族,就是他方的菩萨。请十方的菩萨到这法会来作影响众,来影响一切的听众。什么是“国王”呢?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部部不同,都是第一;每一部都是属于一国,每一国都有国王,所以这十二部经就有很多的国王。“大臣”也就是等觉的菩萨,“刹利”是十地的菩萨,“居士”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皆悉已集:大家都聚到一起了。

即自宣言:这位长者在这集会中,就宣说,诸君当知:诸君,就是前边所有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佛对这一些个法身大士、等觉的菩萨、十地菩萨,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这一些个菩萨就说了,你们应该知道,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从大通佛那时候,我就教化他们佛法,令他们明白佛法;这等于由我生出来的一样。

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这个穷子,以前在某一个城里,他舍弃我这大乘法,就逃走了,而修习小乘的佛法。竛竮辛苦五十余年:竛竮,就是很辛苦、很孤独的样子;所有的行李也没有多少,就是很穷的样子。这“五十余年”,就表示在五道里头,由凡夫到佛,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位子。也表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众生;阿修罗在这五道里头都有,所以这儿没有讲。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我这个儿子,他本来叫什么什么名字,我自己是某某名字。昔在本城:在以前我本来所住的城里,怀忧推觅:因为这二乘人跑了,不学大乘的法;所以我心里就有所怀念、有所忧虑。我看这大乘法,人不相信,就不得不再找个方便权巧的法门。推觅,就是寻找。忽于此间遇会得之:忽然就在这个地方,我就碰见他了!碰见这二乘人了;于是我就设方便权巧的法门来教化他。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现在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不像以前,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阿含会上,都没有说二乘人是佛子。佛也的的确确是二乘人的父亲。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佛说我现在所有的一切财物,就一切的法宝、功德法财、智慧种种的,都是给二乘人了!二乘人也都是佛子了,将来都成佛。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我以前所出内;“出”什么呢?出小乘;“内”什么呢?就归于大乘。就是佛在往昔所说的法,由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乃至于到法华涅槃时;在往昔所说的小乘法,现在已归于大乘法,回小向大。这些二乘的佛子也都知道,现在都完全明白了。

O2 得付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摩诃迦叶等这四大弟子,又称了一声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在这时候,这个二乘人、这个穷子,听见佛这样一说,给二乘人都授记作佛。即大欢喜,得未曾有:即刻就都生大欢喜;他们从来也没有得到这种的快乐、这种的欢喜。现在真庆幸自己特别幸运、特别有这种好的机遇。而作是念:他就作出这种的想念。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我本来没有心行菩萨道而得到做大乘的菩萨,也没有希求而就做了佛的真子,没有这种心、没有这种希望。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可是现在佛所有的宝藏,这种智慧、功德、法宝的法财,一点也没有费什么力量,也没有怎么样受到困难,自然就都得到了;这真是特别幸运了!真是遇着好的机会了!

K2 法合(分三)
L1 合父子相失相见 L2 合追诱齐教取意 L3 合领付家业欢喜
今L1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世尊:这四位大弟子,都称一声世尊,说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们所譬喻的这位大富长者,就是佛。我等皆似佛子:我们这一切的声闻众,现在才知道是“似佛子”。本来佛子就是佛子,为什么说一个“似”字?似,就是好像,并不是真正就是佛子。菩萨是真佛子,声闻就是“似佛子”;所以现在这些声闻,他还不知道自己就是行的菩萨道。所以说自己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如来在方等会、般若会、阿含会、华严会,常常都这样讲;说一切众生皆是佛子,都是佛的儿子。

L2 合追诱齐教取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世尊:这四大弟子又称了一声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我们就以这三种苦的缘故,在这儿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轮回不息;在三界火宅里头,受五蕴火所烧的热恼。这三种苦,就是身上所受种种的苦。这个身本就苦了,有身就有苦,又受种种的苦,所以这叫苦苦。那么在苦苦,身体渐渐的就衰老了;人渐渐衰老,这叫坏苦。坏苦迁流运行不停,这变成一个行苦。迁流,好像从这儿搬到那儿去,从那儿又流到那个地方去,这种的运行,所以叫行苦。

迷惑无知,乐着小法:都是认贼作子,背觉合尘,所以说迷惑无知。无知,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愚痴。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被这无明烦恼迷惑得太深了!本来有一般的讲经法师,这个“乐”字读“勒”音,这是读“要”音。乐,是好乐、欢喜;欢喜着住到小的法上。小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小乘法;欢喜这小乘法,不明白大乘佛法。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今天在这法华会上,世尊在这时候,令我等再详加考虑,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把以前所学的小乘法蠲除;以前所学的小乘法,都叫“诸法戏论之粪”,也就是见思惑的这种烦恼。

我等于中,勤加精进:我们这些声闻人,在小乘法里边,勤加精进,天天修行。我们因为惧怕这个生死、怕这个苦、怕这个无常,所以就很用功来修行。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只为了得到这个“偏真”的有余涅槃、不究竟的涅槃;这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日的价钱。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既然得到这个偏真的涅槃了,心里就生出一种欢喜来;自己就得少为足了,得未曾有,以为这个就是这样了。所以修行、参禅,你若有一点境界,就更应该往前去精进。便自谓言:所以自己就说了,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我们这些个人,是在佛法里很精勤的、很精进的缘故,所得的这可太多了!其实这才是得到佛法的一点点哪!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虽然是这样子,可是世尊以前已经就知道我等心里所执着的,是一种世间粗弊的五欲──以为财、色、名、食、睡是好东西,就着住这种粗弊的五欲上,欢喜着住到小乘的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佛看我们只知道好乐小乘法,所以随便就纵舍。纵,就放纵开来;舍,就不讲大乘佛法了!不分别演说大乘佛法怎么样子可以成佛、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不讲这个了!不为分别大乘的境界了。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不给分别说,你们将来都有如来的智慧与知见这种宝藏;所有的佛的宝藏都是你们的,都是你们这一班声闻人的。因为佛知道我们是欢喜小乘法,所以也就不分别,以前就不告诉我们都是真正的佛子。

L3 合领付家业欢喜(分二)
M1 合领家业 M2 合付家业
今M1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世尊纵舍大乘,不为我等分别;以方便权巧的力量,来说如来方便权巧的智慧,也就是说小乘的道理。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我们这一些声闻众,跟着佛学佛法,得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也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天的代价,以为大得:以为这回可得的太多了!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们小乘的人,对于大乘的妙理,没有志向想来求取。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我们又因为佛在演说般若的时候,以佛的般若智慧,来加被须菩提和舍利弗,来为菩萨开演大乘的佛法。虽然佛是加被舍利弗和须菩提(空生)能说大般若;可是舍利弗和须菩提两个人,以为这不是自己的力量,这是佛的加被、是佛的力量,使至他们才能说这个般若法。所以而自于此,无有志愿:就是说的须菩提和舍利弗,没有志愿自己去行菩萨道。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缘故是什么道理呢?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因为佛知道我们小乘人的心里,是欢喜着住到小乘法上,所以用方便权巧的力量,随我们的根性,而为我们说法。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而我们这些二乘人,自己不明白大乘的道理,不知道自己虽然是声闻人,原来也就是真正的佛子。

M2 合付家业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因为我们小乘人在以前,不知道小乘人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我们等到这法华会上,才完全知道,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世尊于佛真实的智慧,本来也不是舍不得教我们这些二乘人。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

我等昔来,真是佛子:我们这一切二乘人,虽然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就受过佛的教化,大乘种子已经种下,所以我们本来就是真正的佛子,就好像那个穷子舍父逃逝一样。本来是他的真儿子,但是自己不敢认这位父亲;我们也是这样,现在才知道。而但乐小法:我们不知道修大乘法,而只好乐这小乘的佛法。

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如果我们二乘人,有好乐大乘佛法之心的时候;佛就会和盘托出所有的大乘佛法、大乘的妙理,都会跟我们讲。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在这《法华经》里所说的,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说成佛的道理。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而以前在方等会、般若会的时候,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诃骂这二乘人,说你们这一些学声闻的,这是偏见,这都是没有出息的人──就是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光明;说这一些个声闻就好像焦芽败种一样,就着住到小法上了!然佛实以大乘教化:然而佛实实在在的,为实施权,是因为大乘才说小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把权教小乘法都废弃不要了;把权法放到一边,显露出真实的妙理来。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因为这个,所以我们自己就说了,本来自以为是小乘人、是小乘的根性,佛是深深知道我们欢喜小乘的佛法;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佛观众生的机缘,是哪一种的根性,说哪一种的佛法。这个根性有的成熟,有的没有成熟。现在到法华会上,这个法王也就是佛;大宝,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佛开权显实,为唯一佛乘,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又汇三归一,把三乘都汇为一佛乘;所以这叫自然而至,也一点力量都没有费,就得到佛的家业、得到佛整个的法宝。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好像佛子所应该得的这种财产,也就是这个法宝,现在统统自己都得到了。

I2 重颂(分二)
J1 颂法说 J2 颂喻说
今J1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在当着这四大弟子摩诃迦叶、目犍连、迦旃延、须菩提等,现在单单说摩诃迦叶:这大迦叶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愿意再说一说这个道理,所以用四个字一句的偈颂,把所说的意义再重说一遍;就是把它再说详细一点,也可以说,再把它说简单一点。怎么叫说详细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很简单的,现在又详细说一说;怎么叫说得简单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详细,现在重颂上就说得简单一点。那么你欢喜详细的,听着那个意义就详细了;你欢喜简单的,听了重颂之后,意义就简单,所以这是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摩诃迦叶就说,我们今天听闻佛所说的声音和教化众生的教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我们都欢喜得跳起来了,就因为欢喜太厉害了!从来就没得到这个法宝,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什么是从来未曾有的法呢?因为在以前,佛没有给声闻人授记;现在佛说声闻,当得作佛:声闻人也都有机会作佛了,将来都可以成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没有比这个再宝贵的、再有价值的了;这种的无上的法宝,没有求,自己就得着了。

J2 颂喻说(分二)
K1 颂立喻 K2 颂法合 K1(分四)
L1 颂父子相失 L2 颂父子相见 L3 颂追诱雇作 L4 颂领付家业 L1(分四)
M1 颂子背父去 M2 颂求子中止 M3 超颂其父忧念 M4 追颂遇到父城
今M1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譬如童子: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幼稚无识:在年幼的时候,没有什么知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这个“舍”是舍弃、离开,离开他父亲,跑了!为什么离开他父亲呢?就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远的国家去了。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从这一个国流浪到那一国去,从那一国又流浪到另一国;就像流水似的,从这个河流到那个江里去,从那个江又流到另个海里去,这么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国家都到过了,走了五十多年。这“五十余年”就是表示六道。本来“五十”说的五道,因为修罗在每一道里都有,所以这儿没有修罗;就说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其实还是六道。

M2 颂求子中止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他的父亲生了一个儿子,本来预备养老来着的;现在这儿子跑了,他就忧愁了、想念了,所以到各处去找。忧愁得一天比一天就老了,想念得一天比一天面上就有皱纹了,这是父母忧心子女的表现。这一些声闻人,就好像小孩子,离开佛跑到外边去;佛就想要度这一些声闻人,于是各处找所应度的众生,所以这也就好像其父忧念似的。求之既疲,顿止一城:因为各处去游走找儿子,寻找的时间久了,也疲倦了,所以停留在一个城里边;这就表示佛各处找众生来度,到娑婆世界就顿止了。

造立舍宅:在这城里边就建造很多的房子。五欲自娱: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说是佛也谈五欲,以五欲自娱吗?不是的。这“五欲”是譬喻众生在五道里头;佛要度这五道的众生都成佛,所以就好像以五欲自娱似的。你不要有误会,说释迦牟尼佛都要着住到五欲上,那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五欲呢?

其家巨富: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巨富的人。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很多的金银,有砗磲、玛瑙、真珠、琉璃的宝贝,有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又有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辇,是皇宫的车,但不是皇帝坐的,是娘娘坐的;这个“辇”大约比坐现在这种的自由车还舒服,因为它用人来抬着的,所以也没有颠簸的苦恼。颠簸,就是这个辇不会跳起来。中国北方的铁车有一礅,车往前就一颠一颠的,人坐在里面,觉得很不舒服,把你屁股都礅得直痛,比坐禅还痛得厉害;这个辇,没有这种的毛病。“龙车凤辇”,皇帝坐的就叫“车”,娘娘坐的就叫“辇”。舆,也是个车的名字。车,就一般的车。

乘,四匹马拉的一辆车,叫“一乘车”。这个大富长者,辇舆车乘都很多,因为他有钱,所以什么都有。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有田产,又有僮仆;所有的人民,也都非常之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他的钱,出入的财产,在其他的国家也都有。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商,是走路做生意的,这叫“行商”;贾,读成“古”音,是“坐贾”,坐那地方做生意的贾人。这行商坐贾的生意人,所有的地方都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有千万亿这么多人,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常常为其他的国王之所爱念;就很爱念他。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大臣和豪族,大家都共同来恭敬他,来崇拜他。以诸缘故,往来者众:以这种种因缘的缘故,所以来往的人,都非常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他的豪富是这样子,还有大势力。

这一段偈颂,大意就是说:佛具足诸法,所以佛是诸法中王;佛有种种的法宝,所以一切的大菩萨、声闻、罗汉都恭敬围绕他,佛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又有十方诸佛也都来拥护这位佛,十方的菩萨也都来护持道场,所以佛转无上的妙法轮,来教化无边的众生。

M3 超颂其父忧念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而,是转语词,就是接连上边没有说完的意思。这位长者他有大势力,然而他这个年龄已经朽迈。朽,就是不健康了;迈,就是老了。怎么样不健康?因为忧念儿子忧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体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头,木欠缺坚固性,就因为时间久了,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几百年的朽木头,想给它雕上花、雕上东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马粪和的泥坯当墙,你就画上什么名贵的山水画在那墙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涂饰来画上一辐好画。人年纪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儿女来了。想起我有个小儿子,他小时候不知道跑到什么方去了?找也找不着。父母想念儿子、想去找儿子,不容易找;儿子若是想父母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就可见着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纪老迈的人,益忧念子:益,是增加,由这个“益”字,就知道天天都这么忧念儿子、天天都想这个儿子。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单是白天忧念这个儿子;在夜里也睡不着觉,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来了!很辛苦地生出这么一个儿子来,他又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儿子,也变成失眠了,睡不着觉;相信那时候也没有地方去买安眠药,所以这个父亲整夜睁着眼睛看房子的脊梁。又想起,啊!我的年纪这么老了,儿子也不回来;死时将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了!

有三个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讲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里的口水又流出来了,所以就说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斋;有一个八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

这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欢喜讲话,他说:“喂!老兄!我们今年在一起吃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们三个人会是谁没有了?”言中之意,我们三个人都是这么老了,不知道谁会先死。

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一听,这话简直没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这个理由给驳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说:“老弟!你不要妙想天开了!怎么呢?今天晚间,我们把鞋和袜子给脱了,到明天早晨不知还会不会再穿上了?”他这么一讲,把六十多岁这最年轻的老人说得没话讲了。

八十多岁的老年人,他最爱惜六十多岁的这个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给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说:“喂!老二!你说的以为就是很合乎逻辑吗?这也是不合现实的!”老二一听,我说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说还不合逻辑?就问:“那你怎么说?”这个老兄说:“我这一口气出去,那一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了?”这八十多岁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问题,所以他说得这么透彻;老二、老三一听,喔!这是危险!这口气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

我们现在没有其他的途径可做,只可以埋头苦干、用功修道,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做这一些工作。那么做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吗?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又有什么用呢?虽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与彼死不同。以前你这口气一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你若能用功修道,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你这口气出去,你叫它回来,它就要回来;你若不叫它回来,它可以不回来,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说:“我不愿吃了!这一些东西,没有什么大意思!令这个臭皮囊要做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厕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进来,搬进来、又要搬出去,这个新陈代谢很麻烦,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痴子舍我:你这个傻孩子太愚痴、太愚痴啰!还不回来呢!你还不想想爸爸这么大年纪,就快要死了!五十余年:你呀!在这五道里头轮回,不知道回来,你离开我五十多年啦!库藏诸物,当如之何:我的仓库里这么多的宝贝、这么多值钱的东西,这怎么办呢?

M4 追颂遇到父城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前边说,这位大富长者想儿子,想得睡觉也睡不着,吃饭也不香。为什么?就因为自己财产太多了,这库藏诸物怎么样处理呢?所以就在忧愁。

尔时穷子:在这时侯,跑到外边的穷子;这个穷子,就是阿罗汉,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们为着求法,经历过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这是十二处。十八界,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对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对着六尘、六尘对着六根,中间生出一种分别的识。眼见色时,就生出一种眼识,起了好坏的分别;耳听声时,就生出一种声音的耳识,起了分别作用;鼻嗅香时,生出一种香的鼻识;舌尝味时,就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时,就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时,就生出一种意识。

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种识;识,就是分别。在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分别;一有了境界现前,就有了分别,所以这十二处,就变成了十八界。因为这个二乘人,在这十二处、十八界里边,走来走去、转来转去的,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就是从眼走到耳,从耳走到鼻那地方去,从鼻又走到舌那儿去,从舌又走到身,从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这叫“从邑至邑”。那么从眼到眼观色中间,生出一种眼识;耳听声中间,生出一种耳识;鼻嗅香中间,生出一种的鼻识;舌尝味中间,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中间,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中间生出一种意识,这叫“从国至国”,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也就是从你眼识那个地方,到你意识那个地方去,这都叫“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这是指“有漏的善根”说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也就是做一种皮毛的善事。或无所得:这表示“无漏的善根”,你做无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虽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实无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转过来,就是涅槃,你转不过来,就是生死;所以这叫或无所得,也没有所得。

饥饿羸瘦:什么叫饥饿?说是“我知道这个人没有吃饭,就是饥饿了”。这个“饥饿”不是没吃饭,而是没吃法。你没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饥饿。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这才叫“饱”了。二乘人,他没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饥饿。“羸”就是没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没有得到大的功德。

体生疮癣:这位穷子他的身体生出来疮和癣。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认假为真、认贼作子、舍本逐末──舍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个末梢;你因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见惑和思惑。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心。为什么你就有一种贪心、为什么你又有一种爱心呢?这就是见惑;见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见着就不明白了!所以这个见惑,从无明生出来;因为你那根本无明没有破,对境就生出一种贪爱。见惑是眼睛看见的,思惑是眼睛没有看见,而在你的心里不明白;不明白,就用这第六的意识来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分别这种种的情形。一般人认为这个分别心是最好的,实际上,这分别心是最坏的!分别、分别,就分别得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有糊涂事发生了!所以这叫思惑。生出来见思二惑,这就是体生疮癣;一般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好,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见惑、什么叫做思惑,就往前去。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这个穷子,那么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渐次,就是那么一点一点的;经历,就是从这一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到父亲所住的城市。这表示这二乘人跑到外边去,各处去求法访道,访来访去,也没有究竟的法可访;于是又走回来到佛这个教,他就进来了!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个穷子,用给人家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他父亲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L2 颂父子相见(分二)
M1 颂子见父 M2 颂父见子
今M1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当尔之时,这个丢了儿子的大富长者,在他住的房子里边,施大宝帐,处师子座:设备一个大宝屏帐,他坐在最有价值的师子座上。师子座,就表示他所坐的座位,特别名贵、特别有价值。眷属围绕,诸人侍卫:他家里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在他身边围绕着;所有服侍保护他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的。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或者有的人在那儿给他计算数目,譬如所有金银和宝物,或者出纳从外边支出的和向里边收入的财产,或者登记一些券疏。“注”是譬喻以广显略,以广泛的道理,来讲明简略的道理;好像我们经典不明白,我们写出来一部注解,人一看注解就明白了。“记”就是把它记出来;记出来不要忘了,就是告诉你,你一定要把它记起来。“券”是譬喻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有这四种宏誓愿,就可以有成佛的一个券、一个证据了。“疏”表示修行。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这个跑出去很穷的儿子,见着他父亲这样的富有,啊!这简直的富贵到极点了!谓是国王,若国王等:他一看见他父亲这个样子,喔!这大约是国王吧?或者是和国王同等尊贵的人吧?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就惊怖,就生出一种惊惶、恐惧的心;怖,是恐怖。又责怪自己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怎么可以来?你现在是一个穷人,这是国王的地方,你怎么到这国王的家里,不可以随便来的!你不可以进来啊!

覆自念言:这个穷子又给自己下注解了,他就想,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我不要在这地方再站着了!我如果久留在这个地方,他们这么有势力,一定会来逼迫我,一定会要给他们做苦工来罚我。思惟是已,驰走而去:想到这个地方之后,还是赶快跑!不要在这地方,会生出是非来!借问贫里,欲往佣作:他到穷人住的贫民区那地方,就想要找工作。他看有钱的人,不敢和人谈话,就跑到没有钱的穷人所住的地方去,和穷人是一党,去问人家有什么工可以给他做。

M2 颂父见子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这位大富长者,就是譬喻的佛;这个时候,在师子座这个最高贵的座位上面。遥见其子,默而识之:远远的就看见他这个儿子来了。他一看见就认得,这是由很小的时候,就跑到外边去的这个儿子。“默”,就也没有出声,从来也没有对人说这件事。这个“识”字,有的时候读“志”音,也就是认识。这位长者也不用人对他说,他自己就认识他这个儿子。

L3 颂追诱雇作(分二)
M1 颂即遣旁人追 M2 颂密遣二人诱
今M1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这位长者,即刻使令两个使者去把他抓回来;这就是他跑出去那个儿子,现在回来了,你看,他还在那地方看着呢!赶快把他抓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这两使者到了那地方,也不由分说,什么话也不讲,就把他捉住了。以前他这个穷儿子回来的时候,本来就怕有人来抓他,这回果然就如他所料,现在真有人来抓他来了!穷子就大叫起来,说:“你们抓我干什么?我没有犯罪呀!你不可以抓我啊!你抓我,你是不是想要杀我啊?我给你做工可以,但是你不给钱!你的势力这么大,你们来抓我干什么?”他怕得厉害,就吓昏了。躄地,就倒地昏死了。这就是譬喻二乘人不懂得大乘的佛法,生起恐惧心,就说为什么要强迫我学你这个法呢?我不想学这个法,你一定要我学,啊!吓死了!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这个穷子这么想,这个人来把我捉去,一定是他想要来杀我的。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那么把我杀了,我还怎么办呢?我也没有法子吃饭,也没有法子穿衣服了,这可是糟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勉强来捉我呢?自己这么想。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这位长者一看这种情形,就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外边尽和穷人在一起惯了,也没有什么知识、也没有读书,就愚痴得这样子,一点智慧都没有。狭,就是很窄狭的;劣,就是很坏的;狭劣,就是一点知识都没有。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因为他没有知识,我现在若告诉他,说“我是你的父亲”,他一定认为我是欺骗他;我告诉他真话,他不会相信的。他怎么样也不相信我是他父亲。你看!这个父亲把儿子丢了,儿子穷、父亲有钱,虽然是真儿子,也不敢认自己的父亲。这个父亲还是有智慧的,所以就用方便法来认他这个儿子;如果当时他就对他讲,说“我就是你的父亲”,这个穷儿子不会相信的,因为距离得太悬殊了!

有的人就说:“儿子跑了,不认识父亲,父亲认识儿子,这是人间很普通的事情。”可是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父亲;这个儿子,可就是一般的儿子。怎么说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父亲?一般所有的父亲,是世间的父亲;这个父亲,是出世的父亲,是一个大慈悲父,对于一切的众生都有真正的慈悲;这个真正的慈悲,就是一点自私心没有。一般人对于儿子有一种慈悲心,这是有一种自私心;什么自私心?我生这个儿子,将来我老的时候,还可以照顾我、养育我!说:“法师!你讲这个法,在美国用不着的!我们美国这儿,都不要儿子养;到年老了,国家养着。所以生儿子,不是为着养老,没有自私心!”没有多,有少,绝对不会一点也没有。这是世间的父子,谈不到真正的慈悲;佛是我们出世的父亲,他就想度众生都成佛。

我们现在所讲的“穷子”是谁呢?就是所有的二乘人和这一切的众生,都是譬如穷子一样;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跑到外边来流浪生死。

在这生死苦海里头,头出头没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死了生、生了死;生死多少次,也不知道怎么样生的、怎么样死的?这就是“从邑至邑,从国至国”。糊涂生了,又糊糊涂涂的就死了!说是我读书得到一个 PH.D (博士);但是得到之后,没有几年,也死了,把所读的书又忘了!来生再读过;再读过,又是没有好久,又死了!所以,你看,读得很辛苦,才勉强把它记住,但是死了又忘了。你说这个怎么办呢?

佛就是教我们如何把生死了了;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法,使令我们明了人的生死──是怎么样生来的?怎么样死的?这个人怎么就那么样富贵,那个人为什么那么穷呢?这个人长得相貌那么美丽,那个人长得相貌那么丑陋?是什么道理呢?是谁给他安排这个样子呢?有说是父母,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生出来是美丽、还是丑陋。这是每一个人各有不同的际遇因缘,乃至于往昔业的关系;也就由无明而造出来这个行为,由行为也就生出来一种的名色,名色有六入,六入缘触法,有了触就有了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就是由这十二因缘成的,好像十二连环似。

所以佛就想把众生的这种迷梦给唤醒了!这就譬喻小孩子从很小就跑出去,不认识父亲;这个父亲用种种的方法,来叫他认识自己是他本来的父亲。佛也是这样子,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子,但是跑出去时间久了,愿意做穷子,不肯回来;现在佛想往回找他这个穷儿子,这个穷儿子骇得要死,也不认父亲。这真是很难办、很难办的,你说怎么办?

M2 颂密遣二人诱(分二)
N1 颂雇作 N2 颂教作
今N1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这位长者知道穷子的心卑劣,没有高贵的思想,他若说自己是他的父亲,穷子也不会相信;即以方便,更遣余人:所以佛用方便法,就是派遣菩萨化装成眇目矬陋,无威德者:眇目,就只有一只眼睛;这譬喻小乘的偏空小智,如一只眼睛。怎么叫矬?矬者竖短,也就是矮小;这是譬喻二乘人不穷彻实相法的源头,不追究实相法的来源。什么叫陋?陋者横狭,也就是不太好看;这也是譬喻人不具足万善的庄严,没有万善的庄严,看着就不太好看。没有四无所畏,这是无威;没有常乐我净四德,这是无德。

四无所畏,有佛的四无所畏,还有菩萨的四无所畏。

佛的四无所畏是:(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菩萨的四无所畏是:(一)总持不忘,说法无所畏;(二)尽知法乐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所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所畏。

这一次,佛派遣菩萨化装成没有威德的二乘人,去见这个穷子。汝可语之:你可以对他讲,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就说我要雇你做工,就是收拾粪、收拾这不洁净的东西。你平时挣多少钱,我可以给你两倍的价钱。譬如你可以赚五块钱一天,我就给你十块钱。这“倍与汝价”,是表示你可以证果,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四果阿罗汉;你又可以行菩萨道。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穷子听见这样讲之后,很高兴的,就随着来了。除诸粪秽,净诸房舍:在这儿就给做工,就专门除粪,把一些房子屋舍都收拾干净。怎么叫除粪?这就是二乘人修除见、思之粪;见惑、思惑,这就属于粪。“净”是清净,就是把它收拾干净。“房”就是我们的六根,“舍”就是我们这个五阴。清净这六根的房、五阴的舍。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着到色尘,耳朵着到声尘,鼻着到香尘,舌着到味尘,身着到触尘,意着到法尘上;着住到六尘上,这就没有干净。现在“净六根房”,把六根好像房舍一般都收拾干净;眼不为色尘所转,耳不为声尘所转动,鼻不为香尘所转动,舌不为味尘所转动,身不为触尘所转动,意不为法尘所转动。你能以净六根,这就是能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譬如不干净本来是一种尘相,你能把它变成清净,就不为它所转,就清净了!五阴舍,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净六根房、五阴舍,叫净诸房舍。

N2 颂教作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长者,就是佛;在窗牖之间,常常看见那个穷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心里就想,这个孩子太愚痴了、太没有智慧了!就是愿意修二乘的法门。你不修行大乘的佛法与教理,愿意修行这个除粪的法、修二乘的法门。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在这时候,这位长者;就是佛。佛最初为大菩萨演说《大华严经》的时候,二乘的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佛才隐大示小,把千丈相好的身体隐藏起来,而现出丈六老比丘之相;这现丈六老比丘相,这就是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拿着除粪的这个东西;就是现的相和二乘人一样,也修行二乘的法门。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相,持除粪器,到穷子所住的地方。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因为他不可以突然间就到这穷子跟前,用种种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这个二乘人。这个“语”,是包含了“身、受、心、法”四念处。身,观身不净;受,观受是苦;心,观心无常;法,观法无我;要修四念处。令勤作,表示四正勤,就是修行“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既益汝价:给你两倍的价钱;这就譬喻“四如意足”。并涂足油:涂油能以驱风,这表示禅定。涂油又可以涉水;脚上有油,你走到水里边,也可以的,这表示神通。

饮食充足:饮食,就是米面盐醋。“米”譬喻生空智;生,是众生,也就是人,是人空的智慧,这是粗。“面”譬喻法空智,法空的智慧,这是细。这就属于正道法。“盐”是譬喻无常;“醋”譬喻苦;苦、空、无常、无我。正道需要有助道来帮助它,才究竟;所以要有无常观、有苦观,观一切是苦、观一切都无常,这是助道。米、面,属于正道,盐、醋,属于助道。好像我们吃米、面,单单米和面是不容易吃,必须要用一点盐醋之类的,特别有不同的味道。所以这譬喻正道必须助道,好像我们这米面要有点盐醋来调和味道一样。荐席厚暖:荐席,是睡觉的床。厚,就是被褥子很厚的;暖,很温暖的。这譬喻人修种种的观,来薰修、练习禅定。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像这么样子苦口良言来对穷子说,你应该不要懒惰,好好地做工,要勤俭,不要躲懒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的法。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这位长者就以软语,就是安慰他的话,很柔和的声音,来对他说,你就好像我的儿子一样,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这儿做工,不要打其他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了!你就在这儿做啰!你就好像我亲生的儿子一样。这长者对他这样子说。

L4 颂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领业 M2 颂付业
今M1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从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经二十年:在出入──修行,做除见、思二惑的粪,经过二十年。执作家事:在这二十年期间,长者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来做。示其金、银、真珠、玻璃: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银子、有多少真珠、有多少玻璃,这些个宝贝。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银、珠宝,这一切的宝物的出去和进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这二乘人也明白。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虽然令这个穷子都知道这一切的宝物,可是这二乘人还是在门外,没有来到大乘门里边来,还在茅蓬那地方住着。草庵,就是还仍然在二乘人的境界上。自念贫事,我无此物:这个二乘人,自认为自己是二乘人,对于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这一些个大乘菩萨所行的道,都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个大乘的佛法,都于我不太重要。

M2 颂付业(分二)
N1 颂正付家业 N2 颂得付欢喜
今N1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欲与财物:这位长者──佛,知道这个穷子因为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广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财物,都赐给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给这个二乘人。

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是就召集所有的亲戚族人,还有国王、大臣;国王、大臣,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萨;还有这一些有地位的刹利和大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在大众中,宣说这是我的儿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他因为在小时候就离开我,到其他的国家去,经过有五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这五十岁,就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里头,在五道生死轮回之中。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现在我找着这二乘的人了!这二乘的人,因为在往昔也都听过大乘的佛法,虽然现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没丢这种的志愿还是有的;所以佛看见这个穷子来,在这儿修行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舍小向大,修习除粪的工作,又学习菩萨的法。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我以前在某一个城里,把这个儿子丢了;我各处去找这个儿子,于是就到这里。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财产,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给我这个儿子,随便他愿意怎么样用、就怎么样用。这随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业法藏,全都交付给二乘人;这也都是他们自己本来应该得的这种佛的法宝。

N2 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贫:这个穷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贫穷的;二乘人独善其身,就等于贫穷一样。志意下劣:没有远大的志愿,没有远大的志气,心里头所想的,都是很下劣的。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现在我在父亲的房子这地方,把父亲所有的财产都得到了,并且还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东西。甚大欢喜,得未曾有:所以心里非常欢喜,从来未曾有的欢喜。

K2 颂法合(分二)
L1 颂合相失相见并追诱 L2 颂合领付家业
今L1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摩诃迦叶说,佛亦如是,知我乐小:世尊也像这位长者一样,知道我们这一班人都欢喜小乘。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从来就没有对我们讲,你们声闻也应该作佛的。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而佛说我们可以证得无漏的四果,得到这有余的涅槃,成就小乘法。声闻弟子:这属于声闻乘;闻佛声音而悟道的声闻。

L2 颂合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合领家业 M2 颂合付家业 M1(分二)
N1 颂合受命领知 N2 颂合心无希取
今N1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说最上的佛法。修习此者,当得成佛:若是修习这种最无上道法的这一类人,应该成就佛果。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们二乘人承领佛的教化,说大菩萨法。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以一切的因缘,种种的譬喻,很多种的言语,演说无上的道法。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这一切的佛弟子,从我这儿听闻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白天和晚间都思惟佛法,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来修习佛法。是时诸佛,即授其记:这时候,一切诸佛就给他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在未来世的时候,应该成佛了。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宝,这都是为大乘菩萨来演说这种的事实;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而不是为我们小乘人,说真实的法。首先对我们小乘人就说权法,不说实法。

N2 颂合心无希取(分三)
O1 正明无希取 O2 释无希取意 O3 结无希取
今O1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我们就好像那个穷子一样,他虽然得到亲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虽然知道有一切的财宝,但心里还不希望成为自己的。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我们二乘人,虽说自己没有求菩萨大乘佛法的志愿;亦复如是:就像那个穷子,虽然知道这些宝贝家财,但以为不是自己的,还是心存着意志下劣,没有广大的心。那么现在才知道,这一切佛所有的家业法藏,我们二乘人,每一个人也都有份的。

O2 释无希取意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着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摩诃迦叶说,我等内灭,自谓为足:我们修行这二乘的佛法,已经得到内里边的妄想没有了,所以自己觉得这已经够了;因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没有妄想,这叫内灭;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无余事:修行修的什么呢?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这一件事。我已经把烦恼都断了、无明破了,内里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我们二乘人,如果听见说是要庄严诸佛国土、清净诸佛国土,来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一切众生也都明白佛法。对这事情都无欣乐:都不感觉兴趣。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认为这事情都是多余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么还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这真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做!

他所以都无欣乐,因为二乘人是自了汉,就自己顾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还理那么多众生干什么?不理众生了!谁管他堕地狱、是转畜生、是做恶鬼?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去,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已经得到觉悟了,我已经破无明、见法性了!他就不顾众生,所以说你若给他讲“净佛国土”──庄严十方国的诸佛国土,他没有兴趣。“这真是的!诸法是空寂的嘛!什么都空的,你要那个做什么?”他又误会了!虽然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萨道,都利益众生;这个虽然是空寂,但是还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懒了!一天到晚坐那个地方,所谓“弥陀佛各顾各,摩诃萨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没有苦了,这是我的功夫!我没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愿意怎样受苦,与我没有关系!他认为本来诸佛和众生都是一个的;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这二乘人到化城这地方,他就这么想:“啊!这个地方不错!我就在这个地方等着,不做了!”本来二乘人精进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余涅槃的境界;现在他又懒了,觉得已经够了!

好像有的人,还没出家的时候,精进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后,觉得:“我已经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没有问题了!懒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再犯这个老毛病,这二乘人也就这样,得少为足;他修行得到好处了,没有无明、没有烦恼了,他认为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顾享受这个“妙”,就不想教化众生了,所以“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他也不欢喜,说这本是空寂的,一欢喜,那又着住了嘛!又生出执着了嘛!其实,他不欢喜,这也又何尝不是执着呢?你欢喜这个不欢喜的,这还是个执着。他就像这灰烬、枯木一样,那灰里没有火了,木头乾了,还是在这个境界。你说有什么用?没有用!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他想,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什么都是空的嘛!我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做什么呢?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也是空的!他不知道行菩萨道,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认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这就错了!无生无灭:一切法,也不生、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我又何必在这个没有生灭的上面,再另做一个生灭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到这个不生灭法上。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一切法,也没有大、也没有小;也没有漏、也没有所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二乘人就这样想;所以对行菩萨道、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感觉兴趣。

我等长夜:我们就像在长夜里边,于佛智慧:对于佛的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在长夜黑暗里,佛的智慧虽是光明;而我们对佛的智慧也不贪着。也就是说不执着了,就“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众生了。你说,这是叫个什么!这真是没有事情干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骂二乘人说:“你们是焦芽败种!”焦芽,这个芽生出来就乾了;败种,这个种子已经坏了,不会出芽的。因为若都是二乘人,也没有人成佛,也没有人教化众生,都在那儿枯乾了!所以佛就骂他们。他们对佛的智慧,也无贪、无着,也不贪佛的智慧,也不着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没有志愿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而自认为自己对于这个法,得到内灭了,破无明、断烦恼,已经够了!修行就修的是什么呢?就修行破无明;我这无明已经破了、烦恼也没有了!你骂,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么样子,一切我都能忍。我在这一个境界,这就是诸法究竟的一个法门,所以他就在这个地方。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我们就好像在长夜里,修习这空寂之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烦恼、苦恼,这一些个祸患也都断了。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得到最后身,住在有余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我们认为这是佛教化我们,得到这种真实不虚的道果。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们得证这个有余涅槃,证得四果,就以为自己是得了,以为这已经就是报佛恩了。但是这不是真正报佛恩;因为二乘人不修菩萨道,不庄严佛国土,不教化众生,只是一个自了汉,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报佛恩。

O3 结无希取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我们二乘人,虽然全是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说菩萨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说大乘行菩萨道这种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而我们二乘的人,对于行菩萨道、修大乘的佛法,我们永远都不感觉兴趣,永远也没有这种希望;也不想行菩萨道,就是得少为足。住到这个化城里,已经就觉得非常快乐了,所以也不生贪心了,也没有执着心了!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

导师见舍:导师,就是佛;因为我们不愿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们志愿没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给我们说大乘的佛法。观我心故:佛观察我们二乘人的心里,都是欢喜小乘的;初不劝进,说有实利:所以在最初给我们说法的时候,只说修四谛、十二因缘法,不劝我们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说得到真正的实在利益。我们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果,这就是得到实利了。

M2 颂合付家业(分二)
N1 合付家业 N2 合付欢喜
今N1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好像这大富长者,知道他这个儿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没有什么知识,志愿也非常的卑劣、不高尚。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力量,那么一点一点的接近这个穷子,和他谈话;自己又要着弊垢衣,现丈六老比丘相,来和二乘人接触,一点一点的把他心给降伏了。然后乃付一切财物:然后才把整个佛的家业财产,都给这个穷子。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佛也就像这位大富长者,把整个如来的家业交给二乘人一样,现出一种从来就没有的这种法。知乐小者:佛知道我们二乘人都欢喜小乘,所以就给我们说小乘法。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种种权巧方便的方法,来调伏二乘人的心,然后才说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N2 合付欢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们今天,得到从来也没曾得到过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这不是先前我们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这种的未曾有法。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好像那个穷子一样,本来也没有希望得到长者的财产,但是长者的财产全都交给他,他得到无量的财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无上的道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对于无漏的佛法,已经得到清净的佛眼。这清净眼也就是佛眼,也就开佛的智慧了。我等长夜,持佛净戒:我们就像在长夜之中,受持佛所说的清净宝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我们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报了。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法里,我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净行,已经修四十余年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现在才得到无漏的果位,没有再比这种果位再高尚的了。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我们这些声闻的二乘人,现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声闻人了。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以佛所说法的道声,令一切众生都闻到佛法。我等今者,真阿罗汉:现在我们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罗汉!是真正的应供、无生、杀贼了!于诸世间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间,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以及魔王、大梵天王这梵天的天众,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普遍在这个三界一切的世间众中,我们现在才真正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可以说是受这供养,无愧于心了!

我们出家人,受人的供养,也不容易的,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什么叫三心不了?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能没有。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没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说是,以前听你讲《金刚经》的时候,你说这是“过去”?这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你说是现在?这个“现在”又不停,这现在心不可得。说是未来?那个没来的,还没有来呢!这是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

不错!讲是这样讲;但是行,可不是这样行法,这讲和行是两个。你说过去的过去,现在的不停,未来的没来,“三心不可得”;可是你过去心,你想不想呢?过去的事情,你忘了没忘?没有忘;你过去没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现在你心里空了没空呢?你现在心里是不是想:“哦!我银行现在有多少钱?”或者“我等一等去买点什么东西。”这都是现在心。你有没有这种心?有这种心,这还不是不可得,这还“有得”了。“啊!明天我应该做什么呢?哦!明天去打针去。还有一针没有打呢!”那么这是得没得呢?这也得了。所以你若能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就忘了;现在心不可得,现在也不想;未来心不可得,未来也不计划它。不是说:“喔!我翻译一部《法华经》,可以在那个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钱?”啊!这都是三心没有空!

所谓“扫三心,非四相”。扫,就是你把它干净了,那根本就没有。你若有三心,不要说吃饭,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这一罐汽水不知哪个护法买来的?这喝了就消化不了!

“五观若明金也化”,五观是什么?我看各位吃饭的时候,也没有观。我看到很多人都讲话,讲一些个散心杂话,所以我知道这五观都忘了。三心应该忘,不忘;五观不应该忘,忘了!可是五观你若不忘、若明白了,不要说那个纸造的钱,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这五观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计算计,我这功德有多少?供养的来源,是怎么样来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圆满;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够不够?人家来供养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备自己的心,离开过错。离开过错是什么呢?就不要对好吃的东西,生出一种贪心;对不好吃的东西,就生出一种讨厌的心来。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吃东西,这就是吃药,这是正视良药。为疗形枯,如果我们不吃东西,身体就乾枯了,就会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点东西,给它一点药吃。好像机器,必须要给它上一点油,它就可以做工了;若不给它上油,这机器就会锈了,就不能做工了。我们身体也像是一个机器,它帮我们做工,那就要给它一点油吃;这吃东西、吃药,都也好像机器上油一样的。不过人是一种生物,有知觉性;机器没有知觉性,它是一个死物。人是一个活物,虽然活物,这个理都差不多的。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呢?我要藉着这个东西,来保持我的生命,让我修道。如果我不吃东西,就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生存了,所以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这也叫助道食,帮助我们修道的。人都要吃饭,所以“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现在是真阿罗汉,才可以真正的应供;假阿罗汉不可以应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罗汉,不要做假阿罗汉!

H2 叹佛深恩(分三)
I1 叹佛大恩莫能报 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世尊大恩:佛在一开始的时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门,拔除六凡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修四圣谛所证得的快乐;又在十法界里,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入四弘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妙果。这种的恩是最大的!

这就是在过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们这一切众生;可是我们众生经过时间久,就把这种大乘法门都忘了,染苦为乐。虽然忘了,可是这种的愿力、这种大乘的种子,不会丢、不会没有的;所以佛现在用大慈,给我们一切众生快乐,令一切众生得到清凉、得到温暖,这都是一种佛的恩。又者,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就好像小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亲;众生受苦了,没有法子脱离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将来好成佛。

佛成佛之后,本来应该享受寂灭的快乐,不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佛不舍弃一切众生,所以他施以权巧方便法门,说法教化众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佛以大慈悲心演说大《华严经》,但是众生的根基尚浅,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佛就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相,着弊垢之衣,来接近一切众生,这也是佛的一种大慈悲恩。在接近众生,众生渐渐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种信心来,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二乘人,令二乘人来承担如来的家业,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佛大肆会亲友,聚集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在一起来开会,通过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这二乘人了;这就是佛所说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将来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来的宝座位上,然后也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来广度一切有情。这都是属于佛大恩之一,所以说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这种事,对一切众生,都生出一种慈悲怜愍的心,来教化一切众生;对我们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世尊对我们这样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是生生世世无量亿劫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要怎么样子呢?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我们二乘人,甚至于用手和足来供给佛,乃至于把佛顶戴到头顶上,这样来恭敬礼拜。所有一切的供养,我们都不能报答佛的恩。这个“手足供给”,也就是给佛来做工、做事情。那么献出我们的手和足,来给佛做事情,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如果用头来顶着,用两个肩膀来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以恒河沙数这么长的时间,尽心竭力,尽上我的心,把我这恭敬心尽到极点了,再没有比这个恭敬的了。又以美膳,无量宝衣:或者以美好的饮食,再用无量这么多宝贵的衣服;及诸卧具,种种汤药:以及卧具、睡觉时用的这些个东西,和以种种的汤药──汤药是医病的;牛头栴檀,及诸珍宝:或者以牛头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一间庙,以宝贵的衣服布满地上。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像这样子,这一些等等的事情来供养于佛。于恒沙劫,亦不能报:在恒河沙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佛的恩。

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诸佛,都是非常希有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佛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有这种大神通力,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无漏了,也亲证得至无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那么诸法之王,这是最高尚了,可是佛还能做最下劣的事情。佛是最高的、最无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说大乘的法,为实施权,说权教权巧方便的法门,这叫能为下劣。下劣,就是权法。佛所做这种的方便法,这也是佛以一种忍耐的心,来这么样做,说权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于凡夫;怎么叫取相于凡夫?就是凡夫欢喜什么,他就用这个来度他。凡夫欢喜吃甜的,就给他一点甜的东西吃;欢喜吃咸的,就给一点咸的;欢喜吃苦的,就给一点苦的;欢喜吃辣的,就给一点辣的。酸、甜、苦、辣、咸,众生各有所好,佛就给他这种的法。应该以苦法度的,就给他说苦法;应该以乐法度的,就给他说乐法;应该以慈法度的,就给说慈悲法;应该以悲法度的,就给他拔苦。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喜、舍,喜就是欢喜。

佛看见哪一个众生,都生一种欢喜心,对于所有的众生,生一种爱护的心,慈悲爱护,拿众生都当自己的子女一样。佛视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佛才说,“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么看见男人都像自己的父亲似的,就应该行孝顺;看见女人,就像自己母亲一样,也应该行孝道。所以一有这种的思想,就不会有一种邪知邪见的邪念,也不会有那种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种欲心。所以佛对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的相待。

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好像我们一般人,有钓过鱼的,都懂得钓鱼。钓鱼,你必须要在钩上拴上一条虫,或者一块什么鱼欢喜吃的东西。你把这钩放到水里有鱼的地方,等一等,鱼就来吃这个东西了;你往上一钓,把它钓上来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有的时候,有亲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请他来到这儿,吃多几次斋,尽量作点好东西给他吃。他吃得很不错的,“那一趟我去吃斋,很好吃的,有机会再去吃一次!”那么他就又来了!你就可以说:“上次给你作的还不太好吃呢,我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我给你说一点法,那个法味比这个食味更好!”你这给他一说法,把他就度了。

随宜为说:随着有什么机会,随时随地,你应该说的,就给他说。这个宜,也就是机会,也就是应该。你应该给他说什么法的时候,你就给他说什么法。应该说什么法?你看他需要什么法,你就给他说什么法。

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诸佛对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适中、最适宜。最自在,就是恰到好处。怎么叫恰到好处呢?好像你吃东西,吃得也不要太饱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饱。你若吃得不饱,等一等这个肚子里边就和你作战了,就向你来请愿了,说你为什么今天不给我吃饱呢?它向你来交涉了!你若吃太饱了,肚子里边也没有地方放,它又要迁移,办理搬家的手续,也是很麻烦的。这就是不适中了!

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佛知道一切众生有种种的欲乐;这个欢喜这个事情、那个就欢喜那个事情,这个就欢喜听佛法、那个就欢喜看电影、那个就欢喜去跳舞、那个欢喜去打球,各有所好。有一个就欢喜睡觉、有一个就欢喜吃饭、有一个就欢喜去到街上跑跑。这众生,各有各的样子,你欢喜什么,你所有的欲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及众生他这种志愿的力量,他愿意什么事情,佛就随众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无量喻,而为说法:佛以无量的譬喻,而给众生说法。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众生宿世有什么善根,佛就给说什么法;说什么法,就是由于宿世善根。我们众生在这世界上,今生和这个做朋友,来生又和那个做朋友;今生这个人是我的爸爸,来生那个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这个人做夫妇,来生又和那个人做夫妇;今生和这个人做父子,来生又和那一个人做父子,这都是宿世的业障,随业受这种果报,我们现在在世间就是受果报。人不要太愚痴了!自己本来修道学佛法,已经清净了,不应该再往那个不干净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为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净。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众生根性成熟了没有?没有种善根的,就给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就令他善根来增长;已经增长的,又令这个善根成熟。善根还没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谷呢!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用种种的方法来筹量,分别知道众生的根性。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于一佛乘,随着众生的机缘,权巧方便来分别说有“小乘、中乘、大乘”,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经文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