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华严经每一种法门,都讲十种。因为十是代表无尽数。所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种道理,尽未来劫,也说不完的。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这一品叫十无尽藏品,把没有穷尽的法,都包括在这一品里。

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①普见诸佛无尽藏。②总持不忘无尽藏。③决了诸法。④大悲救护。⑤种种三昧。⑥满众生心,广大福德。⑦演一切法,甚深智慧。⑧报得神通。⑨住无量劫。⑩人无边世界无尽藏。

菩萨的愿,就是①众生无边誓愿度。②烦恼无尽誓愿断。③法门无量誓愿学。④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菩萨的四宏誓愿。凡是菩萨,都先发这四种誓愿,修行圆满时,再发特别的大愿,好像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等等。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在开始讲十无尽藏品的时候,这位功德林大菩萨,他悲心切切,乃对华严法会中的所有菩萨说道:「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有十种无尽法藏。这十种法藏,是过去诸佛已经说过的法,是未来诸佛应当说的法,是现在诸佛正在说这种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早成佛道。」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什么叫做十藏?藏就是无尽的意思。又是出生蕴藏的意思。所说的有①信藏:信的法藏。②戒藏:戒的法藏。③惭藏:惭的法藏。④愧藏:愧的法藏。⑤闻藏:闻的法藏。⑥施藏:施的法藏。⑦慧藏:慧的法藏。⑧念藏:念的法藏。⑨持藏:持的法藏。⑩辩藏:辩的法藏。现在举出这十种藏的名词,在后边有所解释。

这十法藏的法门,是三世诸佛的母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十无尽藏法门中产生。所以这一品非常重要,希望各位要注意来听讲,少打点妄想,多得点智慧。

信以能除不信浊为业。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惭以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愧以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闻以能破无知为业;施以止悭为业;慧以破痴为业;念以治忘念为业;持以治忘失为业;辩以治于謇纳为业。这是疏钞对十种藏的解释。

第一 信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信法藏? 现在功德林菩萨说出信藏的道理,各位应聚精会神的听,不可错过机会。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修信藏这位菩萨,他相信这十种法:①相信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寂灭的。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②相信一切法,都是无形无相。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因为是寂灭的,所以没有形相。法的本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③相信一切法无愿,没有愿求和希望。修法不要有企图和贪心,想得到什么好处,那是妄想。要空无相愿,也无相也无愿,那才是修法的真精神。④相信一切法,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一个受者。⑤相信一切法,没有分别。法的本身是平等的,不会说我的法高,你的法低。或者我的法是善,你的法是恶,它自己没有这种的分别。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⑥相信一切法,没有一个所依而生出来。⑦相信一切法,是不可量的。虽然空无相愿,无作无分别,又无所依,可是还有无量无数那样多。⑧相信一切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法虽然不可量,但是没有比这个法再高上了。⑨相信一切法,没有能超越过它的。⑩相信一切法,是无所生。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菩萨相信前边所说的十法,随顺一切法,生出清净信心之后,而不著相。听到下边十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心不怯弱。因为菩萨有定力,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不生恐怖心。

①菩萨听到诸佛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②菩萨听到一切佛是妙不可言,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③菩萨听到众生界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④菩萨听到法界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⑤菩萨听到虚空界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⑥菩萨听到湼槃界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⑦菩萨听到过去世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⑧菩萨听到未来世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⑨菩萨听到现在世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⑩菩萨听到入一切劫是不可思议,心不恐惧,不生退转心。

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菩萨听到这十种不可思议境界之后,而心不怯弱,使菩提心更加增长,更为勇猛,这是什么原因?以下是功德林菩萨自问自答。因为修信藏这位菩萨,他往昔在诸佛道场中,一向坚信菩提道,对佛法深信不疑。他知道诸佛的智慧,是无边际无穷尽。尽未来劫,说不能穷尽的。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

不但在娑婆世界中,有无量诸佛出兴于世。乃至于十方世界所有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都有无量诸佛出兴于世。换言之,十方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每个众生皆是当来的佛。过去的佛,是已成的佛。现在的佛,是今成的佛。未来的佛,是一切众生当来所成的佛。

无量诸佛对于无上正等正觉,都圆满成就。所以说已得、今得、当得。得是证得,已经证得佛果,现今证得佛果,当来证得佛果。已经诸佛出世,现今诸佛出世,当来诸佛出世。过去诸佛已经入湼槃,现在诸佛今也入湼槃,未来诸佛当入湼槃。

湼槃就是不生不灭。到了湼槃境界,就可得到常、乐、我、净四种德。浅言之,烦恼灭了,就是湼槃。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不要断烦恼,而是要变烦恼。为什么?因为在佛经上说:「烦恼即菩提」。若是把烦恼断了,那么,菩提也没有了。那怎么办呢?要变!把烦恼变成菩提。可是不容易改变呀!不容易改变也要改变,修道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烦恼是什么?就是瞋恨,就是脾气,就是无明火,所谓「无明火能烧尽功德林」。若没有脾气,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能到彼岸。

我曾作一首偈颂:「我于往昔时,瞋火比天高,烧尽功德林,故今受苦报。」这是我自己给自己下的注解。我虽然住在富裕的美国,但是我一天吃一餐,为什么?因为我的瞋火比天还高,所以烧掉福报,要接受苦报。由此可证,烦恼不但对人家不好,就是对自己也没有好处。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

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捨。

菩萨修行,抱定「坚诚恒」三个字为宗旨。有坚固的信心,有虔诚的信心,有恒常的信心,深信不疑。对于诸佛的智慧,也不增、也为减,也不生、也不灭,也不进、也不退,也不近、也不远,也无知、也无捨。

菩萨是修而无修,证而无证,行所无事。修六度万行,只是他应行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别无企图。菩萨虽然明白一切法,照了一切法,可是没有知的执著,把一切都放下了。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

修信藏这位菩萨,他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入诸佛的智慧之中,所以对一切皆无执著。成就无边际无穷尽的信心。菩萨得到坚固信心之后,心不退转,也不杂乱。不可破坏,也无染著。常有根本智慧,随顺圣入,常住佛家(佛家就是道场)。菩萨常在佛法里薰习。

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住在佛家,要护持一切诸佛的种性,令佛种不断,所谓「续佛慧命」。讲经说教,弘扬佛法,令人人早成觉道。增长一切菩萨的信解,随顺诸佛的善根去修行,自然就会成佛。成佛之后,便生出一切诸佛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前边所说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的第一种信藏的法门。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菩萨常修行坚固的信藏。为什么?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有信心才能修行,修行才能开悟,开悟才有大智慧。菩萨住在这信藏中,就能闻一切佛法,而持一切佛法,所谓「依法修持」。闻持一切佛法之后,应为一切众生演说这种妙法,使令一切众生闻法开悟,依法修行,便证佛果。

第二 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的戒藏?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修戒藏这位菩萨,他能成就这十种戒。是那十种戒?①普饶益戒。②不受戒。③不住戒。④无悔恨戒。⑤无违诤戒。⑥不损恼戒。⑦无杂秽戒。⑧无贪求戒。⑨无过失戒。⑩无毁犯戒。这在下边有详细的解释,在此不赘言。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戒有三聚戒:①律仪戒:一切威仪的戒。②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的戒。③饶益众生戒:饶益一切众生的戒。什么是普徧饶益众生的戒?修戒藏这位菩萨,受持清净戒,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什么是清净戒?就是严守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偸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是根本大戒。因为杀盗婬妄酒这五种事,能直接或间接损害众生的安全和利益。因为这种关係,佛子要受持普饶益众生的戒。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什么是不受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不接受外道所修行的一切邪戒。因为外道的戒,皆不是究竟的戒,故不受持此戒。但性自勇猛精进,奉持三世诸佛的金刚光明平等清净宝戒。

印度有很多外道,修持不清净的戒,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持鹿戒,有的持鸟戒等等,学这些畜生的生活,认为可以生天,但不知因果。这都是邪戒,故不可以受持。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什么是不住戒?修戒藏的菩萨,在受持戒的时候,心中没有欲念、没有色相、没有无色相这种的执著。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的众生,有情欲、身形、心识。在色界的众生,虽然没有情欲(一律是男人),可是有身形、有心识。在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识而已。换言之,欲界有婬欲的思想,色界有美色的念头,无色界有分别的执著。所以还在生死的轮迴里,而不能出离三界。

菩萨不愿意生天,不愿意受福报。因为天福享尽时,仍然要降在人间,来享受剩馀的福报。凡是荣华富贵的人,多数是天人降生的。凡是贫贱寒苦的人,多数是从地狱来的。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差不多逃不出因果的范围。菩萨因为不求生天的缘故,所以受持不住戒。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什么是无悔恨戒?修戒藏这位菩萨,常常得到安住,没有悔恨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不犯二过,不做二罪。不行谄媚,不会欺诈。但受持清净的戒律,绝对不破净戒。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什么是无违诤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不违背不诤论三世诸佛所立的戒律。他自己不会另外再去建立一套制度。心中常常随顺向湼槃道路履行的戒来受持。具足的受持,而不毁犯。他不会因为自己持戒,而来恼害其他众生。不会干涉众生、不会扰乱众生、不会令众生有苦恼,但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受持无违无诤的净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

什么是不恼害戒?修戒藏的菩萨,不会因为持戒,而学外道的邪法,天魔的咒术,或者製造迷魂药等,来烦恼众生、来伤害众生。菩萨为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受持不恼害众生的净戒。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什么是不杂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不著边见,就是不执常,不执断的二边之邪见。不持杂戒,就是不持旁门左道的邪戒。但观十二因缘生灭的道理,而受持出离三界的净戒。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什么是无贪求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不现特别的样子,来彰明自己有道德,或贪图供养。修道人不要用五邪命的方法,来维持生活:①诈现奇特②请人供养③占相吉凶④高声现威⑤自说功德。这五种行为,都是破戒的表现。菩萨没有这些不正当的贪求,但为满足出离世间法的缘故,而受持无有贪求的净戒。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什么是无过失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没有骄傲的心,不贡高、不我慢。不扬已德,说我是持净戒的人。若见到破戒的人,不诽谤、不讽刺、不说其过、不言其罪。但以身作则,令对方生愧耻之心。唯独一心来受持这个戒律。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顚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顚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顚倒。

什么是无毁犯戒?修戒藏这位菩萨,他永远断尽十恶的行为。奉行十善的法,也就是三业清净。身业有三善法:①不杀生,反而放生。②不偸盗,反而布施。③不邪婬,因为菩萨还是在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则绝对禁婬。口业有四善法:①不妄语,说真实话。②不两舌,对张三不说李四的是非,对李四不说张三的是非。③不恶口,绝对不骂人、不批评人。④无义语就是绮语,不谈男女之私情,不写男女之情爱。意业有三善法:①不贪,知足而乐。②不瞋,和睦相处。③邪见就是愚痴,若不痴,智慧现前。菩萨具足受持这十种善业。

菩萨受持无毁犯戒的时候,他作这样的观想:「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毁犯清净戒?因为众生有邪知邪见的缘故,所以儘做顚倒事。唯有佛才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顚倒,而毁犯清净的戒律。我应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一切众生演说真实的法,令一切众生离开顚倒。」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第二种戒藏的法门。

第三 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的惭藏?

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

修惭藏这位菩萨,他回忆思念在过去生生世世之中,所做种种的恶事,而生出惭愧的心。惭就是惭其前愆。对于以前所作的罪恶,生出惭愧,改过自新。在湼槃经上说:「惭者羞天,愧者羞人。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作。」又有一种说法:「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这是惭愧的注解。

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馀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姦婬伤杀,无恶不造。

修惭藏的菩萨,他在心中作这样的观想:「我在往昔无始世以来,和一切众生,互做六亲眷属。今生我做父母,来生又做儿女,互相交换。今生为兄弟,前生为姊妹,乃至男女(夫妻),轮流递转,好像演戏一般。在这一生中,扮演这个角色;等一会儿,又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具足贪心、瞋心、痴心。又有骄傲自慢心,又有谄媚诳语心。以及有一切烦恼的缘故,互相恼害。你给我苦恼,我给你苦恼。你伤害我,我伤害你。你障碍我,我障碍你。你找我麻烦,我找你麻烦。递相凌辱,互相报复。做姦婬的事,做伤杀的事,无所不为,无恶不造。因而生生世世成为罪大恶极的罪人。」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雠。

菩萨又想:不但我是这样的情形,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情形。因为无明而顚倒,所以造出种种恶业。因为这种缘故,而人人互不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没有慈悲心,没有怜愍心,只有自私自利心,只有贪名贪利心,互相勾心鬪角,你争我夺,造成互相残杀,互相怨雠的惨局。这情形实在令人不寒而慄,有谈虎色变之势。这时人面兽心,麻木不仁,没有丝毫良知和感情存在,可不痛哉!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

菩萨说:我想一想我自己的身体,及一切众生。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常行无惭的法。也就是不知惭愧,专造罪过的恶业。我和众生无惭无愧的行为,三世诸佛,皆知道而看得非常清楚。如果现在把无惭无愧的行为断了,三世诸佛,也会知道和看见了。我应当怎样办呢?还是行无惭无愧法而不停止吗?这是绝不可能的!我必须断除无惭的行为修有惭法。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应该专一其心,来断除无惭的行为。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众生演说真实的佛法,令众生闻法开悟,依法奉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是菩萨中学菩萨行的大菩萨所应修第三种惭藏的法门。

第四 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愧藏?

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修愧藏这位菩萨,自己生愧悔之心。就是觉得自己所行所作,对不起人,内心有愧,誓愿今后不再犯之,在瑜伽论上说:「内生羞耻为惭,外生羞耻为愧。」正人君子,一生所做之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光明磊落。 这位菩萨,自愧在往昔无量世以来,在五欲之中,有种种的贪求。贪著好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尘的境界,能令人顚倒而迷惑。或者贪恋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乃地狱的五条根,修道人,要谨之愼之,不可被五欲境界所转,而要用金刚意志,坚固定力来转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若能无动于衷,就能转境界。

这位菩萨自愧对五欲有种种贪求,没有厌烦或知足的时候。因为贪而无厌,所以增长贪瞋痴慢疑一切的烦恼。这位菩萨说:「我现在不应该再贪五欲之乐,应赶快修清净法门。」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雠。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所有一切众生,因为没有智慧,而生起一切烦恼,竟做一切恶法,所以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辗转互为怨雠。像这样的恶事,完全造做,做完之后,而生欢喜,追求恶事,而自称叹,认为满意了。好像盲人,没有智慧眼,无知无见。自己做错事,还认为是对的。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髮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婬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人在母亲的腹中,入胎受生,由父精母血构成汚垢的秽身。出生之后,由小而少,由少而壮,由壮而老,头髮也白了,面上也有皱纹了,老态龙锺,行动不灵活。有智慧的人,观察这种变化,身体是从婬欲所生,是不清净的法。三世诸佛,悉知悉见。假设我现在不改,还像以前那样贪著五欲,增长三毒,那就是欺诳三世诸佛。因为这个缘故,应当修行愧藏的法,连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一切众生演说真实的佛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第四种愧藏的法门。

第五 闻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的闻藏?

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

修闻藏这位菩萨,他知道这十种法,是从多闻得来的。所谓「博学多闻」,才有智慧,若是「孤陋寡闻」,就是愚痴。是那十种法呢?所说①因为事情是有,所以这事是有。②因为事情是无,所以这事是无。③因为这事是缘起,所以这事是起。④因为这事是寂灭,所以这事是灭。⑤这种法是世间法。⑥那种法是出世间法。⑦或是有为法。⑧或是无为法。⑨或是有记数的法。⑩或是无记数的法。在下边有详细的解释。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

什么为是事有故是事有?因为人人都有无明。有无明,就有行。这一段经文,是讲十二因缘的道理。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浅言之,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顚倒。所谓「起惑,造业,受报」,都是从无明而起。因为不明白,而有顚倒的行为。有了顚倒的行为,一切的一切,都现出来了。

什么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这是没有识,就没有名色。因为一念无明起,就有性行为。有了性行为之后,就有识(胎儿)。有识就有名色,名是胎儿的神经系统,色是胎儿的肉体。若是没有识,那就没有名色。

什么为是事起故是事起?就是说爱的因缘生起之后,就有了苦。有爱觉得很快乐,其实快乐是苦的根本。所谓「断欲去爱」,这才是修道的基本法。

什么为是事灭故是事灭?就是说把有灭了,就没有生。把生灭了,就没有老死,这样就根本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不再受轮廻之苦,而得到湼槃之乐。

十二因缘分为两门:一为流转门、二为还灭门。流转门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三世因果,惑苦业的因缘,周而复始,轮廻无间。还灭门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可知,无明灭,就没有生死。所以只要断无明,就没有一切的麻烦。

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

什么是世间法?就是有漏法,一般所说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色心法。色是变碍义: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鼻子所嗅,舌头所嚐,身体所触,都是色法。受是领纳义:心中所接受的境界,便生起感受作用。想是取像义:五根接受五尘之后,便生出思想。行是迁流义:有了思想之后,便有行为的表现。识是了别义:有了行为之后,便有分别好恶之心。总而言之,色蕴由因缘而有,为色法。受想行识四蕴由妄念所生出来的,为心法。这都是世间法。

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什么是出世间法?就是无漏法,是一般所说的五分法身。也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这五种功德而成就佛身。由戒能生定,由定能生慧,由慧能断惑,惑尽便得解脱。解脱能破一切障,返照观心,就是解脱知见。

浅释之,戒:能断诸恶,能修众善。定:深信大乘法,心永不退转。慧:心无障碍,照明自性;观察身心,而不执著。解脱:解惑业之结缚,脱三界之苦果。解脱知见:就是后得智。由解脱等到解脱知见。这是出世间法。

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

什么是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的法,是依因缘所作为之法。这是差别的事相。所说的欲界,有男女的形相,由婬欲而受身。色界,虽无男女之形,但有一切色相。无色界,虽然无色相,但是还有执著心。众生界,由众缘聚集而有生。这都是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

什么是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的法。也就是离因缘作为之法。是平等的理性。所说的虚空:就是离开一切障碍,没有物可显现出来。涅槃:性寂灭故,为性净涅槃。性净之果,为圆净涅槃。数缘灭:数就是慧数,由慧为缘,拣择诸惑,能显灭理。非数缘灭:不是由慧数灭惑所得。但以性净,和缘缺所显。缘起: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所以为无为法。法性住:就是真如。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为真,常住不变为如。真如为法之性,故为法性。又为如来藏性、圆成实性、佛性、法界等等,这都是无为法。

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什么是有纪法?就是有善有恶,能招感爱非爱果,可以记录的。所说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沙门果:就是须陀洹果,译为入流。斯陀含果,译为一来。阿那含果,译为不来。阿罗汉果,译为无生。四辩,就是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就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念觉分、定觉分、捨觉分。八圣道分:就是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受。这是三十七道品。在华严经疏浅释第二门有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

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什么是无记法?就是非善非恶,不能招感爱非爱果,不可记录。所说世间是有边际?世间是无边际?世间也有边际也无边际?世间不是有边际也不是无边际?世间是有常?世间是无常?世间也有常也无常?世间不是有常也不是无常?如来灭后是有?如来灭后是无?如来灭后也有也无?如来灭后不是有不是无?我和众生是有?我和众生是无?我和众生也有也无?我和众生不是有不是无?这四个问句,无法可记录,故云无记。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在过去有多少如来入般涅槃?有多少声闻入般涅槃?有多少辟支佛入般涅槃?未来有多少如来?有多少声闻?有多少辟支佛?有多少众生?现在有多少佛住?有多少声闻住?有多少辟支佛住?有多少众生住?三乘凡圣数有多少?这也是无边无数,不可记录。

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

那位如来在最先出世?那位声闻在最先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先出世?那位如来在最后出世?那位声闻在最后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后出世?什么法在最初?什么法在最后?这也是不可记录的。

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世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世间是到什么地方去呢?有多少世界成?又有多少世界坏?世界从何处而来?往何处而去?这也是不可记录的。

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

什么为生死的最初际?什么为生死的最后际?这些问题也是不可记录的。

是名无记法。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都是无记法。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

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这样的观想:「所有众生,都在生死六道轮迴中来来去去,没有多闻的智慧,不能了知在前边所说的一切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有记法、无记法。我应当受持多闻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一切众生演说真实法,令他们明白这些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第五种多闻藏的法门。

第六 施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施藏?经文分为十段来说明。

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

修施藏这位菩萨,他修行十种布施的法门。所谓①分减施②竭尽施③内施④外施⑤内外施⑥一切施⑦过去施⑧未来施⑨现在施⑩究竟施。在下边有详细的解释。

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

各位佛子!什么是菩萨所修的分减施?修分减施这位菩萨,他的禀性仁爱慈愍,他爱好布施,若是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专为自己来受用,而是分给一切众生,大家共食,然后才肯食这美味。所谓「捨己为人」,凡是所受的供养,如衣服、卧具、汤药、珍宝等,也是这样,先分给众生,然后自己才受用。

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我今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

这位菩萨,当他自食美味的时候,便作这样的观想:「在我身中,有八万四千条虫子,牠们是依赖我生存的。所谓「相依为命」。我吃饱了才会快乐,牠们也吃饱了才会快乐。如果我身体在饥苦中,牠们也在饥苦中。我现在吃这些美好的饮食,愿令牠们普徧得到饱暖。因为这些八万四千虫子得到生存,所以才吃这种饮食。但是不贪美味,不分别苦辣酸甜咸的五味,而是间接供养资生这些虫子。」

复作是念。我于长夜,爱著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于身,永断贪著。是名分减施。

这位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在长夜漫漫中,耽爱著我的身体,保护我的身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为令身体充饱,而受一切饮食。现在用我所有的饮食,惠施一切众生。愿我的身体,永远离开贪爱,而无所执著。」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的第一种分减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

什么是菩萨所修行的竭尽施?各位佛子!这位菩萨,他得到种种最上等的美味饮食,和衣服及香华等等滋养生命的东西。若是自己受用,就能得到安稳而快乐,又能延年益寿。若是自己不受用,而布施于人,则自己就会穷苦,生命将面临夭折。

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捨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尽命,亦无所悋。是名竭尽施。

在这个时候,或者有个穷苦的人,来到菩萨面前,这样的说:「请你现在把所有的上等美食,种种香花和衣服,种种滋生之具,都让给我。」这时候,菩萨就想:「我从无始劫以来,因为饥饿的缘故,曾饿死了不知多少次。我未曾有像毫毛端那样少的布施,来饶益一切众生,所以也得不到善的利益。我现在应当像往昔那样,捨弃生命。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我心甘情愿将一切滋生之具,布施出来饶益众生。随我所有一切的财宝等,统统把它布施给需要的人。乃至于生命没有了,我也不吝啬,不会捨不得。」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的第二种分竭尽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内施。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什么是菩萨所修行的内施?各位佛子!这位菩萨,正当年轻力壮身体强健的时期,他的五官端正,相貌美好。他有种种香华、种种衣服,来庄严其身。刚受完诸佛灌顶之仪式,可以作为转轮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等的区别)。七宝具足:轮宝、珠宝、象宝、马宝、兵宝、女宝、主藏臣宝。这位金轮王(他的轮宝,用金所造成)他能统领一四天下,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衰老,身婴重疾。莹独羸顿,死将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施于我。

在这个时候,或者有位多病的老人,来到王所,乃对王说:「大王!你应当知道,我现在的身体非常衰弱,而且年老,兼患重病,又是孤独无依的人,骨瘦如柴,即将死亡,馀日已不多了。如果我能得到大王身上的手足、或血肉、或头目、或骨髓,那么,我的身体会健康,我的寿命会延长,只希望请大王慈悲,怜愍我吧!将大王身体布施于我,不要考虑、不要思量、不要吝惜,但愿大王您发慈悲之念,把一切布施于我。我才能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生气勃勃,活力永驻。否则,我没有生存的希望,即时就要病死了。」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后必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捨,以济众生。念已施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

在这个时候,这位年轻力盛的菩萨,他作这样的观想:「现在我的身体,虽然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终有一天会死的。到那时候,不但没有利益自己,也没有利益众生,现在有人向我乞求头目脑髓,正是做布施的时机。我应该毫不吝啬布施给所乞求的人,来救济一切众生。」这样思维之后,即刻布施给众生,而心不后悔,没有捨不得的想法。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第三种内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外施。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什么是菩萨所修行的外施?各位佛子!这位修外施的菩萨,他正是壮硕之年,且色美庄严,又有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有最名贵的香华和最上等的衣服,用以庄严其身。正受灌顶位,做为转轮圣王,七宝具足,统领一四天下。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唯愿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赡于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

在这个时候,或者有个穷苦的人,来到国王前乞求说道:「我现在非常贫穷,饱受众苦的逼迫。唯愿大王仁爱慈愍,特别可怜我吧!把大王的金轮王位,布施给我,用这些财物来滋养我的性命。我应当来统领四天下,享受大王您所享受的快乐。」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于衰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无所悔。是名外施。

在这个时候,这位年壮色美的的菩萨,他作这样的观想:「一切事物,若有繁荣茂盛的时候,也必定有衰败歇止的时候,若是等到荣华富贵衰歇的时候,就不能再饶益众生。我现在应该满众生的愿,令他们所求遂心,满足一切,达到目的,皆大欢喜。」菩萨作这样观想之后,即刻将王位布施给众生,也不后悔,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第四种外施的法门。

布施要「三轮体空」,才是真布施。何谓「三轮体空」?简言之,即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中间更没有能受所受。这三轮若空,就没有执著。如果有这种思想:我是布施者,这是我布施之物,他是接受我所布施的人——这是执相的布施,纯为企图名利,而无功德。

云何为菩萨内外施。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什么是菩萨所修行的内外施?内施就是布施头目脑髓,外施就是布施国城妻子。各位佛子!这位修内外施的菩萨,他年盛力强,相好庄严,如上边所说修外施菩萨一样的情形。他是金轮王,七宝具足,并统领一四天下。

时或有人,而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已久,我未曾得。唯愿大王,捨之与我。并及王身,为我臣僕。

在这个时候,或者有个人,来到王所,而对王说:「这个转轮王位,大王您已经坐了很久。我从来未曾坐过转轮王位,唯愿大王慈悲,捨了这个王位,让给我来坐;并且将大王的身体也布施给我,做为我的大臣,或做我的奴僕。如果大王您能布施于我,满我的愿,那才是大菩萨所行菩萨道的行为。」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及以王位,悉是无常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以不坚而求坚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是名内外施。

在这个时候,这位菩萨便作这样的观想:「我的身体和财宝,以及转轮王位,都是无常,将来会败坏,不能永远存在。我现在正是年盛力壮的时期,富有四天下。现在有人来乞求我的身体和王位,我应当用不坚固的身体和王位,布施给众生,而求坚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作是念之后,即刻将身体和王位统统布施,乃至以身做为奴僕,恭敬、殷勤、侍奉这位新王,心中没有后悔。这就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第五种内外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一切施。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什么是菩萨所修的一切施?各位佛子!这位修一切施的菩萨,也和上边所说的修内外施菩萨一样。处金轮王位,七宝具足,统领一四天下。

时有无量贫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十方。我等钦风,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时诸贫人,从彼大王,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目髓脑。

在这个时候,有无数无量的贫穷人,来到王的面前,乃对王说:「大王!您有好善乐施的名望,周徧于十方,我们这些穷苦人,因为钦佩大王布施的高风,所以来到这个国家;我们现在各有所求,唯愿大王普垂慈悲,怜愍我们,令我们遂心满愿,得到所求的东西。」这时候,这些穷人在大王的面前,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国土,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妻子,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手足、血肉、心肺、头目、髓脑等等。总而言之,人人都有所求。

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而于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捨贪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作是念已,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于众生而生厌贱。是名一切施。

菩萨在这个时候,心中作这样的观想:「我所爱的国土和妻子,将来必有分别离开的时候,可是对众生没有什么益处。我愿意永远把贪爱捨了,用这些必定离开分散的物质,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菩萨这样细想之后,乃把头目脑髓、国城妻子,统统布施给这些穷苦的人,而心不生后悔和怨恨,对于贪心的众生,也不生厌烦和轻贱心。这就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的第六种一切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过去施。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著,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味。亦不求取。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于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倚。但为教化取著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

什么是菩萨所修的过去施?这位菩萨,听到过去诸佛菩萨所修的功德,听闻之后,也不著住在功德上,但了解通达一切功德非有之理,所以不起分别之心,也不贪图功德,也不玩味功德,也不求取过去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无所依倚。明白一切法,如同梦幻,无有坚固,本来是空的。自己所修的善根,及过去诸佛菩萨的善根,都不起有想,也不著住,也不倚靠。但为教化众生,所以取著众生。为令众生成就佛果,圆满菩提,而为众生来演说佛法。

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捨。是名过去施。

这位菩萨,他又观察过去一切的法,乃至推求到十方世界去,都不可得到一切法的存在。作这种观想之后,对于过去一切法,皆不可留恋,都把它捨掉。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第七种过去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厌。不以善根迴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捨。

什么是菩萨所修的未来施?这位菩萨,听到未来诸佛所修行的法门,明了通达一切法非有,而是空的,所以不取于诸相,不愿离开本国,而往生其他佛国土。也不玩味诸佛所修的法,也不执著诸佛所修的法,也不生厌倦之心。也不用自己所修的善根,来迴向未来诸佛。也不因为诸佛的善根,是很不容易修成功的,致退失菩提心的善根。这是因为菩萨对一切皆不著住的缘故。菩萨是永远精进,绝不懈怠。所修的法门,没有废除和捨弃的时候。

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来施。

这位菩萨,但愿依照一切众生的境界来摄取众生,(好像吸铁石一样,将众生吸到佛法中),而为众生演说真实的法,令众生成熟佛法,早成佛道。虽然用法来教化众生,但是这个法,并没有法的处所——意即不要执著这个法。也不是没有法的处所。既然不执著,那么,就把法不用了吗?不是的,而是随缘说法:若遇到这个境界,就说这种法;若没有这个境界,那这个法也是空的。换言之,应说法的时候就说法,并不是为执著而说法。

这个法也不是从内里生出来,也不是从外边招感来的。这是教人不要执著。这个法既不是在近处有的,也不是在远处有的,这也是破人的执著。这位菩萨,又作如下的观想:「一切法皆不真实,本来是寂灭的。既然是非有,又何必执著法呢?应该把法捨弃了。」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第八种未来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现在施。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

什么是菩萨所修的现在施?这位菩萨,他闻到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及二乘所具的功德,心中无有贪恋。为什么?因为观诸行无常的缘故。

今将欲界六天浅释于下:①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此四方有四位天王镇守。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因为有四位天王率领诸天,故称众天。②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再加中央一天,统领著三十二天,故称三十三天。四王天和忉利天都居在须弥山,又称为地居天。其馀四天,在须弥山上边的虚空,故称为空居天。③夜摩天译为善时分天。此天无日月星辰之光,天人自身放光,以莲华开为昼,莲华合为夜。④兜率天译为知足天。每位佛,将要成佛时,在此天内院等待候补佛位,故又叫补处天。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在内院说法,等增劫减到八万岁时,便来娑婆世界,教化众生。⑤化乐天:于境变化自娱。想什么便化什么,变化无穷,是快乐的天。⑥他化自在天:这天以其他天的快乐,做为自己天的快乐。这六天都有男女的慾念。

色界有十八天,但在此经记载有二十二天,其实大同小异。①梵天:就是清净的天,没有男女的慾念。没有女人之形相,一律是男身。②梵身天:这天的众生,身体非常清净,心里也没有杂念。③梵众天:是大梵天的眷属所住的天。④梵辅天:是大梵天之辅臣所住的天。⑤大梵天:就是天王。他发号司令,统领各天。这是初禅天,还有言语。到二禅天时,便无言语,而是用光来代替言语。⑥光天:这天的禅定者,在定中放光。⑦少光天:周身放光,但不光明。⑧无量光天:不但从身放光,而且又从口放光,放出无量的光。⑨光音天:在智慧光中又发出声音,代替说法。这是二禅天,没有言语,只有光明。⑩净天:这天一切皆清净,无有杂染。⑪少净天:此天虽然清净,但不圆满。⑫无量净天:此天的清净,已到圆满的程度,但不普徧,又不究竟。⑬徧净天:此天的清净,特别圆满而又普徧。这是三禅天的境界,非常快乐。但一般修禅定者,不愿久住,深恐退失道心,故积极越过三禅天,到达四禅天。方可免去风灾的威胁。⑭广天:就是福德广大的天。在初禅天,虽然离开苦恼,还有忧恼。二禅天,虽然离开忧恼,还有喜乐。三禅天,已消灭一切欢喜心,是纯粹清净的乐。四禅天,把喜乐都捨去了。⑮少广天:又为福生天,此天因为不受妙乐,而生清净的福。⑯无量广天:又为福天,此天不受火水风三大灾害,所受的福报乃无量。⑰广果天:此天是凡夫所修之果,福报最大,但不是证果。这一点要注意!这是四禅天的境界。⑱无烦天:禅定者勇猛精进,生到此天,就没有一切烦恼。因为不再回欲界去受生死。⑲无热天:生到此天,就没有欲界之见思惑,和执烦恼病。内心是快乐而清凉。⑳善见天:生到此天,除去热烦恼,心中清凉,精修静虑,可得天眼,善见十方世界。(21)善现天:生到此天,善能变现,因为禅的障碍已经除去了,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22)色究竟天:到色界最高的天,已穷尽色性,了知色性,以空为体。利根人能直接超出三界,证阿罗汉果。钝根人,还要到无色界,修四空定,循序经过四空天,才能证四果,得无学位。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上五天,为五不还天,即是不回欲界来受生死,为三果阿罗汉所住的地方。

天上的时间和人间的时间,有所不同,因为天上太快乐,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人间的时间和地狱的时间,也不相同,在地狱的众生,痛苦万分难熬,故感觉上时间过得特别慢。兹举出四王天来说,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每层天加一倍计算)人间的一昼夜,等于地狱五十年,为什么?因为业力所感,享乐时,嫌时间太短;受苦时,嫌时间太长。

这位菩萨乃至闻到声闻和缘觉他们所具足的功德,心也不迷惑,也不执著。这位修现在施的菩萨,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清净无染。

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著。

这位菩萨,闻到上边所说的境界,他的心既不迷失,也不沉没,也不注意,也不散乱。但观察诸行,如同作梦,虚而不实。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诸天的快乐境界,菩萨皆不著住,也不贪恋。

为令众生,捨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

菩萨为令一切众生,捨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其心不生分别,来修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所得的法,又为众生开演妙法。这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的第九种现在施的法门。

云何为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唯愿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

什么是菩萨所修的究竟施?各位佛子!这位菩萨,假设有无量众生,或者没有眼睛,或者没有耳朵,或者没有鼻和舌,或者没有手和足,他们都来到菩萨的处所,并对菩萨这样说:「我的身体,没有福报,所以六根残缺,而不具足。惟愿菩萨仁慈,发恻隐之心,以善巧方便,捨您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给我们。令我们六根不具足的地方,都能得圆满。这是我们的乞求,希望菩萨答应我们的要求,不要令我们失望吧!」

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这位菩萨听到无量六根不全的众生,如此的要求,不加考虑,即时便将自己的六根捨给众生。假设从此以后,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而自己的六根皆不具足,也不会生出一念后悔和怜惜之心。

但自观身,从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著之心。

菩萨自己观察自己的身体,从开始入胎时,是由父精母血不净之物,构成这个身体。在胎胞中,分段的生出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来。胎儿成熟之后,便出生来到这个五浊恶世,受种种苦的煎熬,经过生老病死四大阶段,又消逝了终归于空,无影无踪。

菩萨又观察自己的身体,仔细地研究,再找不出一点实不变的东西,皆是虚妄的。又没有惭愧之心。这身体不是贤圣的身体,而是臭秽不洁的身体,不过是骨节互相支持,又有血又有肉涂在骨上而已,此身是九孔常流不净之物。这些东西,令人作呕,令人讨厌!菩萨作这样的观想之后,对身体不生一念之爱惜和著住之心。

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施彼,充满其愿。

这位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这个身体是很危险而又脆弱,根本就不坚固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要贪恋这个臭皮囊?它早晚是会死的。故有机会时,应该把它布施给一切众生,来满足众生的愿。」

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

这位菩萨再想:「像我现在所作,以慈悲心来开导一切众生。不但我不贪爱我自己的身心性命,也令众生贪爱我自己的身心性命。」他完全成就清净的智慧之身。这就是修施藏的菩萨,所修行的第十种究竟施的法门。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以上所说十种布施,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第六种施藏的法门。

第七 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慧藏?

此菩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如实知。于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行识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如实知。受想行识灭道如实知。

修慧藏的菩萨,对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谛(苦集灭道)这两种法,要真真实实地了解,才有智慧教化众生。

对于色蕴(质碍为义,有形有相)要真实的明白,了知色蕴是虚妄的,是不实在的。由色蕴又生苦集灭道四谛法,不为此四法所纒。由色蕴所招感的集谛,也要真实的了知。由色蕴所证得的灭谛,也要真实的了知。由色蕴所修得的灭道谛,也要真实的了知。

对于受蕴(领纳为义,无形无相),对于想蕴(取像为义,无形无相),对于行蕴(迁流为义,无形无相),对于识蕴(了别为义,无形无相),这四蕴也要真真实实地了解它。有了美妙的感觉,就要领受这种的境界。感受之后,便生想蕴。有了想蕴,就生出行蕴。行蕴是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有了行蕴,便生出种种分别的识心。识心有判断的能力,能分别好恶。由受想行识所招感的集谛,也要真实的知道。由受想行识所证得的灭谛,也要真实知道。由受想行识所修得的灭道谛,也要真实知道。若能不被境界所迷惑,而能转境界,那就会成就无上菩提道。

我们如果对五蕴法和四谛法,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圆融无碍,就会生出种种执著,好像蚕作茧,自困其身,不得解脱。明白这种道理,就能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再不会被苦集灭道所迷惑,就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若不明白其理,则不知道苦,不会断集,也不会慕灭,也不会修道。在色蕴上明白四谛是空的,对于受想行识四蕴,亦是这样,都是空的,自性就不会被五蕴所遮盖,这时就得到大光明藏,如来藏性。这五蕴四谛法,要下一番苦功来鑽研,才能彻底了解。何时五蕴皆空,何时便能度一切苦厄。

于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

这位菩萨,他对于十二因缘法,也真真实实的了解。第一因缘就是无明,即是无所明了,没有一样能真明白。这个无明,所生出的是行,行所生出的是识,识所生出的是名色,名色所生出的是六入,六入所生出的是触,触所生出的是受,受所生出的是爱,爱所生出的是取,取所生出的是有,有所生出的是生,有了生后,就有老死。这十二个因缘,一个紧跟著一个生出来。若是把无明消灭没有了,就不会有行为,乃至没有生死。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真明白的人,却少之又少。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也就是「一念不觉生无明」。三细相就是现相、业相、转相,所以对无明要真实知道。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剷除无明的祸根,如果连根拔出,就不会再有烦恼。这时心地清净,智慧现前。否则剷草不除根,遇到春雨又重生。那么,要怎样拔除无明根?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何时没有三毒之妄想,何时就彻底把无明根拔出,而不复有后患。

这位菩萨对于无明苦谛,应该真实知道。无明集谛,应该真实知道。无明灭谛,应该真实知道。无明灭道谛,应该真实知道。若能真真实实了解,就把无明断了,也就没有麻烦了。

于爱如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知。

我们众生为什么要受轮回之苦?就因为一念无明,有了行为。为什么有行为?因为有爱的缘故。要了解爱是怎样生的?和无明有什么关係?和苦集灭道四谛法又有什么关係?这一点要搞清楚。若能真实明了,知苦、断集、慕灭这个修道的真理,就没有障碍,不会在轮迴中转来转去,也就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出离三界,免除轮迴,得到彼岸,享真快乐。

这位菩萨,对于爱苦如实知道,爱集如实知道,爱灭如实知道,爱灭道如实知道。所以菩萨修断欲去爱已经修圆满了,没有分段生死,也不再受变异生死了。

于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实知。声闻涅槃如实知。

声闻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者。闻到什么声音?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法的声音。这种法应该真实知道。不是一知半解,知其皮毛,而不知内容的真实性。对声闻所修的法,要真实知道。对声闻所修招感的集,要真实知道。怎样来断烦恼?怎样来证菩提?声闻修什么法可以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都要真实知道。

于独觉如实知。独觉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槃如实知。

独觉是自己觉悟,在春天见百花开放,在秋天见万物凋零,观察推求这种自生自灭的境界,豁然打开因缘之结,顿知道性的全体大用,表里精粗,一切万物的本体,皆明白通达。

独觉就是缘觉的别名。在无佛出世,修十二因缘悟道者,称为独觉。在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悟道者,称为缘觉。缘觉观十二因缘法时,知道由无明而生起一切,所以不用无明来做事。人因为有了无明,就去做顚倒事,若没有无明,当然不会做顚倒事。要知道一切恶业,皆由顚倒而来。因之,首先要断除无明,烦恼自然息灭。十二因缘法就是一个轮字,旋转不已,所以称为生命之轮。

对于独觉怎样成的果位,要真实知道。对于独觉的法(十二因缘)也要真实知道。对于独觉怎样断烦恼(悟道以前),也要真实知道。对于独觉所证的有馀涅槃(还有点习气、无明、烦恼)也要真实知道。

二乘(声闻、缘觉)虽然生死已了,但只是分段生死已了(三界内的生死)。可是变易生死还未断(三界外的生死)。什么是分段生死?分是一分。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段是身段,我这身段是六尺或七尺;你那身段是八尺或九尺。总而言之,各有各的一分,各有各的身段。由生至死,这一分这身段,都是虚妄的。什么是变易生死?就是所生的念,念念生,念念灭,生灭不停。一念生出来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这叫变易生死。

于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知。菩萨涅槃如实知。

菩萨译为觉有情,或者有情觉,意思大同小异。对于菩萨应该真实认识,还要真实认识菩萨所修的法,如果不明白菩萨所修的法,就不会真正明白菩萨。菩萨所修行的法是六度:①布施:能对治悭贪。②持戒:能对治放逸。③忍辱:能对治瞋恨。④精进:能对治懈怠。⑤禅定:能对治散乱。⑥智慧:能对治愚痴。另外还修万行,也就是行菩萨道,一切为众生。菩萨不但行外边六度万行,还要行内边六度万行;只知向外边教化众生,而自性的众生不教化,也是没有度众生,菩萨发菩提心,先要教化内边八万四千众生,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菩萨怎样断集谛?怎样证得无馀涅槃(没有习气、无明、烦恼)?怎样把变易生死了了?这一切都应该真实知道。要具足这些智慧,才能明白这些法。

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成立。

功德林菩萨自问自答。怎样知道呢?知道一切众生,因为起惑、造业,所以受报。有了这种行为、这种因缘,就造成了种种业报。所谓「种何因?种何果?」「造何业?受何报?」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若没有因缘,便无一切法。因缘所生的法,本来是空的。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不必执著。

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不过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元素所构成的五蕴之身。终日为它忙碌,到处鑽营,为它辛苦。到时候,它不管你,毫无感情的跑了。身体是假的,可是自性是真的。自性住在身体中,好像人住在屋里一样,房子坏了,人可以搬家。身体坏了,自性也要搬家。自性就是第八识。迷惑时名叫阿赖耶识,清醒时名叫大光明藏,或叫如来藏性,也可叫真如。总之,就是佛性。所谓「转识成智」。

要晓得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这个身体不一定是我的,所有的物质,也不一定是我所有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不坚固,都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又何必执著呢?执著它又有什么用?没有一点真实的法,可以存在,得以成立。都是由因缘所生,由因缘所灭。应该把它看破、把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解脱。

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为说何等。说诸法不可坏。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不可坏。

菩萨虽然知一切是无常而不坚固,但是还愿意令一切众生知道真实的法性。什么是真实的法性?就是法的本体,是寂灭湛然,没有一个实体,犹如虚空。若明白一切是空,是非有的,那就无所执著。没有执著,便得解脱。菩萨广为一切众生,宣说这种道理。

宣说什么?宣说诸法不可坏。为什么不可坏?因为是空的。若是有形有相,那会变坏。无形无相,坏个什么?有什么可坏?

什么法不可坏?五蕴的色法不可坏。受想行识这四法,也不可坏。无明也不可坏。乃至声闻法(四谛)、缘觉法(十二因缘)、菩萨法(六度)这些法都不可坏。

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作用。

为什么缘故,说五蕴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都是不可坏的法?因为一切法,没有能做,也没有所做的人。既然没有能做和所做,又有什么可以破坏,所以没有什么言语可说出来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法,也不是有一定的处所。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起,也没有坏。法的本体,不会给点什么,也不会去取点什么,也没有转动,因为它是寂灭的。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言诠。」所以没有一个作用。

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

修慧藏这位菩萨,他明白种种空理。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一切无著,因为无著的缘故,就成就无量的智慧藏。

菩萨成就无量慧藏,用少许的方便法来观察一切法,就了解一切法、照了一切法,真如实相法的理体。这时便自然明白通达其理,不需要借方便法,即得开悟。

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说为无尽。何等为十。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亲近善知识,不可尽故。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入深法界,不可尽故。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是为十。

这种智慧藏,是无穷无尽,永远说不完的。总括起来,分为十种不可尽的法。是那十种法?①多闻善巧:多闻是多听佛法,也就是博闻强记。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凡是佛所讲的法,他完全记在脑海中,所谓「一历耳根,永不忘失。」因为多闻,才会善巧方便说出种种的妙法,这是不可穷尽的。②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以善法来施与众生,用正知正见的道理,宣说诸法实相。想要学佛法,就要永远亲近善知识,而远离恶知识。为什么?因为恶知识的思想是邪知邪见,故容易堕落三恶道。③善分别句义:对于经典中文字和句子的义理,要分析清楚。不可不求其解,更不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不但误人,且又害已。④入深法界:自性深入法界,合而为一。所谓「尽虚空,徧法界。」这是不可穷尽的。⑤以一味智庄严:一味智就是真如实相的智慧。用此智来庄严法身、庄严佛土、庄严一切境界等,这是不可穷尽的。⑥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凡是肯帮助他人作功德,都是福德,福德由少集多。圆满福德,即得解脱。虽然作种种福德,但是无有疲倦的时候,尽力而为,没有穷尽。

我们修道人,在一切时,一切处,用智慧光明来照自己的身心,这就是集一切福德。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菩萨所发的四宏誓愿。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是来度众生,不是众生来度我们。我们是来断烦恼,不是教烦恼来断我们。我们是来学佛法,不是教佛法来学我们。我们是来成佛道,不是教佛道来成我们。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

⑦入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意思。要深入一切总持的法门。谨言愼行,不说废话,就是总一切法。多作功德,庄严其身,就是持无量义。这种智慧是不可尽的。⑧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菩萨不学一切语言,而能明白一切语言。为什么?因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所以在同时能分别百千种语言和音声。不但能分别清楚,而且又能回答所问的问题,这种智慧也是不可尽的。⑨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众生为什么和道不相应?因为有疑惑。对于佛法半信半疑,所以与道不相应。我们修道人,不可以有将信将疑的心理,要有正信正念。不然的话,对修行不会成就道业。有智慧的菩萨,他能明辨是非,断除众生疑惑。这种智慧是不可尽的。⑩为一切众生,现一切神力:菩萨为教化一切众生,为调伏一切众生,故现出一切神通力,来令众生修行佛法,而不间断。这种智慧也是不可尽的。这就是十种不可尽的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无尽智慧,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前边所说的道理,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第七种慧藏的法门。修此藏的菩萨,得到无尽的般若智慧,能普徧令一切众生,皆能开悟,证得佛道。

第八 念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念藏?

此菩萨捨离痴惑,得具足念。

修念藏这位菩萨,他已捨离痴惑。得到具足的忆念。也就是在往昔多生多世中,所有一切的事情,皆能清楚记住,而不会忘掉。历历在目,如同昨日。

忆念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

在念藏中说有十种无尽:①生②劫③佛名④授记⑤演教⑥众会⑦说义⑧根性⑨所治⑩能治。在下边分列说明。

这位菩萨,能回忆在过去一生中,所行所作,都是什么事情,所作的功德多,还是罪过多。不但在一生中能回忆起来。就是在第二生中,所受之身,是男是女?姓名是什么?生在何方?也能清清楚楚地记住而知道。乃至于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之中,起什么惑?造什么业?受什么报?一目了然,皆悉了知。甚至在无量生中,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所有一切的行业,都记住不忘。这是说生的无尽。

成劫。坏劫。成坏劫。非一成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百劫。千劫。百千亿那由他。乃至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劫。

劫译为分别时节。所谓「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总而言之,不可计算的时间为劫。一般计算劫的方法,以人寿到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隔一百年,便减去一岁,身高也减低一寸,减到人寿十岁的时候为止。然后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也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个劫。一千个劫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地球的寿命,有成住坏空谓四个中劫。换言之,地球的寿命是一个大劫的时间。

在成劫、坏劫、成坏劫、在非一成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之中,种种的往事,菩萨都能回忆。就是在百劫、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之中,种种的往事,菩萨也能回忆。乃至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说等等的劫中,所有的往事,皆可忆念。这是说劫的无尽。

念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菩萨回忆念一位佛号,乃至回忆念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佛号,都清清楚楚记住,不会忘掉一位佛号。这是佛号的无尽。

念一佛出世说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授记。

忆念一位佛出现于世,为一切菩萨说法授记。举行灌顶(菩萨受灌顶,成为法王子),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出兴于世,为一切菩萨说法、授记、灌顶,都能记住不忘。这是授记无尽。

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

忆念一位佛出兴于世,而说修多罗(译为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出兴于世,而说修多罗,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演教无尽。

如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尼陀那。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亦如是。

忆念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说修多罗的经文都能记住,就是说其他十一部经文,也都能各各记住不忘。兹将十二部经浅译如下:

①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又译为长行。从「如是我闻」开始,至最后「信受奉行」为止,这叫长行。一般来说,有四个意思:(A)法本:就是法的根本。(B)经:就是长行。(C) 直说:说得很直。(D) 圣教:佛所说的法为圣教。远公大师将「法本」分出五个意思:⒜教为理本:教是说理的根本。⒝经为论本:经是论议的根本。⒞总为别本:总相为别相的根本。(修多罗是总相,其馀十一项是别相)。⒟初为后本:最初一开始为最后的根本。⒠略为广本:略说为广说的根本。

修多罗又有四个意思:(A)贯:贯穿所说义。就是把所说的义理贯穿在一起。好像念珠,是用一条线,把一百零八颗珠子连贯在一起,所以印度人称经为线。(B)摄:摄其所化机。摄受所教化一切众生。用经典的法都摄入佛法之门。(C)常:古今不变。(D)法:三世同轨。这是一种解释的方法。

修多罗又有四个意思:(A)绳墨义:正如木材随墨线而正直,妄心能随佛经而离邪。(B) 涌泉义:从地下涌出的泉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换言之,没有穷尽的时候。(C)出生义:辗转资生,越生越多。(D)显示义:显示理事的道理。这是另外一种说法。上面是「修多罗」的略译。

②祇夜:译为应颂,又为偈颂。应该把前边长行中的义理,用偈颂的格式再说一遍。或用四个字、或用五个字、或用七个字为一句,共为四句,令人容易诵、容易记。

③和伽罗那:译为授记。诸佛给菩萨授成佛的记别。好像弥勒菩萨,本名阿逸多,佛授记为弥勒佛,当来娑婆世界为佛。

④伽陀:译为讽颂,是可以唱的偈颂。又为孤起颂,与前边经文没有关係,和后边经文也没有关係。在经文中,突然说出四句偈颂,如法句经。

⑤尼陀那:译为因缘。或说佛的因缘,或说弟子的因缘。凡说经典,都有因缘。在一切经的开始,便是序分,这就是因缘经。

⑥优陀那:译为自说。佛所说的经典,先由弟子请法,然后才说。唯独弥陀经,是不问自说的经。为什么?因为这个法,没有人能知道。可是佛慈悲,不能不说,故无问而自说弥陀经,阐扬净土法门。

⑦伊帝目多伽:译为本事。佛宣说弟子前生的往事,好像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

⑧闍陀伽:译为本生。佛自己昔时所受身之事。在过去曾经做过鹿王,做过转轮圣王…等等。在行菩萨道时,曾经无数次捨弃可爱之身。这些往昔因缘都在本生里记载。

⑨毗佛略:译为方广。说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在涅槃经上说:「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

⑩阿浮达摩:译为未曾有。或说过去诸佛未曾说的法、或者说稀有的法。好像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即行七步,莲华托足,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就是稀有的法。

⑪阿波陀那:译为譬喻。用譬喻的方法,来说明经文的义理。譬喻虽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说明真理。 ⑫优波提舍:译为论议。浅言之,就是讨论问题。有时佛问,弟子答。有时弟子问,佛答。或者菩萨互相论议。本经问明品,就是论议。

这是十二部的浅释,又称为十二分教。修多罗(经)、祇夜(偈颂)、伽陀(孤起颂),这三部为经文的体裁。其馀九部,是从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出的名称。

念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菩萨回忆在一个大众海会所听的法,不会忘记。乃至于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大众海会,诸佛所讲的经文,句句都能记得不忘。这是众会的无尽。

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回忆念想为众生演说一法的义理,乃至演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法理,都能记住不忘。念藏的法门,就是博闻强记,好像录音带一样。这是说义的无尽。

念一根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种种性。

回忆念想一类众生的根性,在一类众生之中,就有种种的根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种类的众生的种种根性,都能分别清楚,记得清楚,而不混乱。这是根性的无尽。

念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回忆念想一类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的根性。乃至演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种类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的根性,都记之不忘。

念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回忆念想一种烦恼,有种种因素,生出烦恼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烦恼,种种烦恼的性,皆记得不忘。这是所治的无尽。

念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回忆念想一种三昧,在里边有种种定的性。乃至演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种的三昧,种种定的性,也都记得。这是能治的无尽。前边是所治的烦恼,这是能治的烦恼。用三昧智悲水,来治无量尘沙般的烦恼。

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

菩萨在念藏中有十种念:①寂静念: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就是静虑相应的缘故。②清净念:一点染汚也没有,也就是无漏俱转的缘故。③不浊念:不混乱、不汚浊,也就是净信俱的缘故。④明彻念:光明透彻,如同玻璃,也就是了了知的缘故。⑤离尘念;离开种种尘劳妄念,也就是不取的缘故。⑥离种种尘念:离开所有一切的尘劳妄念,也就是离分别的缘故。⑦离垢念:离开一切尘垢染汚的念,也就是离所知的缘故。⑧光耀念:放智慧光,照耀一切,也就是与慧俱的缘故。⑨可爱乐念:很可爱很可乐这种的念,也就是具上诸德的缘故。⑩无障碍念:无所障碍的念,也就是离上诸恶的缘故。

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论,无能变动。往世善根,悉得清净。于诸世法,无所染著。众魔外道,所不能坏。转身受生,无所忘失。过现未来,说法无尽。于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曾无过咎。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无所障碍。一切佛所,悉得亲近。

修十念法这位菩萨,修这种念的时候,所有一切世间法,无一法能恼乱他的心。所有天魔外道的一切异论,无能变动他的思想。在他往昔所种的种种善根,都得到清净。对于一切世间法,不会有所染汚和执著。一切众魔和外道,无法可以破坏菩萨。今生寿命尽时,到来生受生,能把前生一切的事情,完全记得,一点也不忘掉。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演说妙法,没有穷尽。在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现众生身,和众生同住,共同生活。虽然同住,但是菩萨已经离开贪瞋痴,没有一切执著,所以没有过咎。好像莲华出于汚泥而不染,一样洁净。菩萨能入一切诸佛法会道场中,去做影响众,助佛扬化,而无障碍。换言之,愿到何道场就到何道场去,绝对不受任何的限制。他到十方一切佛所,去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承事诸佛。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念藏。

前边所说的法门,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第八种念藏的法门。

第九 持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持藏?

此菩萨持诸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

修持藏这位菩萨,他能受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经典里的文字,从开始到最后终了,他都能读诵,又能书写。每句经文的义理,不但彻底明了,而且又不忘失。经眼所见,历耳所闻,永远不忘。菩萨一生受持这种法藏,继续到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来生,也是受持这个法藏,而永不忘失。

持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这位菩萨,受持一位佛的名号,无有忘失。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的名号,也无有忘失。

持一劫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

这位菩萨,受持一个劫数,无有忘失。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劫数,也不会忘失。

持一佛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

这位菩萨,受持一位佛给其他菩萨授记别号,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给其他菩萨授记别号,也不会忘失。

持一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

这位菩萨,受持一部经典,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部经典,也不会忘失。

持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这位菩萨,受持一个众会道场,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众会道场,也不会忘失。

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这位菩萨受持演说一种教法,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教法,也不会忘失。

持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这位菩萨,受持一类众生无量种种根性,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类众生无量种种根性,也不会忘失。

持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这位菩萨,受持对治一种烦恼种种性,乃至受持对治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烦恼种种性,也不会忘失。

持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这位菩萨受持一种三昧种种性,对治种种烦恼,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定力,来对治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烦恼种种性,也不会忘失。

佛子。此持藏无边。难满。难至其底。难得亲近。无能制伏。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

各位佛的弟子!受持藏这种法门,是没有边际的。不容易把持藏法门修成圆满。因为不能修行圆满,所以不能达到持藏的究竟处,也不能彻底了解。这种法不容易修,要时刻念念不忘,受持不忘。越不容易修此法,此法则越难圆满。不圆满,乃至不知其底,也就不容易亲近。修行此法,天魔外道,无能破坏,无法制伏。这种持藏法门,是没有数量,没有穷尽,又具足广大的威力。这是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明了,连菩萨也不能了解这种境界的。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前边所说的法门,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第九种持藏的法门。 

第十 辩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辩藏?

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

修辩藏这位菩萨,他有甚深般若智慧,能了知诸法实相的理体。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解说,广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相的道理。但是也不违背诸佛所说的经典。所说的义理,完全合乎佛心、合乎佛典,没有丝毫乖违的地方。

说一品法,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说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如是说一世界,说一佛授记。说一修多罗,说一众会,说演一法,说一根无量种种性,说一烦恼无量种种性,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

这位菩萨,说一品的法,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品的法。说一位佛的名号,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的名号,像这样的说法,说一个世界,说一位授记,说一部经,说一个众会,说演一个圣教的法,说一类众生无量种种性,说一种烦恼有无量种种性。说一种定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定无量种种性。这是以一演为多,以多能归一的道理。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菩萨有这种辩才的智慧,所以来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令众生早成佛道。

或一日说。或半月一月说。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说。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或百千亿那由他劫说。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

这位菩萨,或者一日说这种辩论的法。或者半月一月说这种辩论的法。或者百年、千年、百千年,来说这种辩论的法,都不能穷尽,所谓「辩才无碍」。或者经过一个劫、百个劫、千个劫、百千个劫,或者经过百千亿那由他劫。或者经过无量无数劫,乃至经过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劫,来说这种辩论的法,无有穷尽。纵使劫数可以穷尽,可是辩藏中一文一句的义理,是说不尽的。

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成就此藏,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百万阿僧祇陀罗尼以为眷属。得此陀罗尼已,以法光明,广为众生演说于法。

前边所说在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在这样多劫的时间,也不能把一文一句的义理发挥穷尽,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修辩藏这位菩萨,他成就十种无尽藏的缘故。成就辩论藏,能摄受一切法的总持门,现在其前。有百万阿僧祇的总持门做为眷属,得到百万阿僧祇总持门之后,以智慧辩才法的光明,广为众生演说一切法。菩萨悲心切切,不厌其烦,将法分门别类,详详细细的解说,令众生闻之,而得法益。

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随其根性,悉令满足,心得欢喜。灭除一切烦恼纒垢。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亦以法光明,而演说法,无有穷尽,不生疲倦。

这位菩萨,在演说无量法的时候,用广长舌,发出微妙的音声,令一切众生闻之,心生欢喜。此微妙法音,能充满十方所有的世界,随著众生自己的根性,而得到不同的利益。法华经说:「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令一切众生皆得满足,心生欢喜。那就把一切烦恼所纒的尘垢,扫除乾净,菩萨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这就是灭除贪瞋痴的烦恼垢,生出戒定慧的光明。令一切众生修戒定慧,到圆满时,佛种不断,菩提不断,清净心相续不断。用智慧辩才这种法的光明,来为一切众生演说一切法,是无有穷尽的时候,不生疲倦的心。

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尽虚空徧法界,无边身故。

为什么菩萨说法,其义理是无穷无尽?无论说多长的时间,也不感觉疲倦,这是什么缘故?因为这位菩萨,他成就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往复无际,动静一源,这种无边际的法身。所谓「尽虚空,徧法界。」这种无边身的缘故。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

在前边所说的法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第十种辩藏的法门。

此藏无穷尽。无分段。无间。无断。无变异。无隔碍。无退转。甚深无底。难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门。

这种辩藏,是无穷无尽,是无分无段。没有间隔、没有断绝、没有变化、没有障碍、没有退转、没有其底。修辩藏的法,其底甚深,不容易真正明白。修行这种法,虽然不容易深入,可是能普徧入一切佛法之门。在一切佛法之门中,皆有辩藏这种法。

佛子。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法。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各位佛的弟子!修这十种无尽藏的法门,又能得到十种无尽法。令所有的菩萨,想修此法,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佛果。

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迴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迴向有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什么是十种无尽法?兹解释于下:

①饶益一切众生:就是要利益所有的众生。所谓「凡有利益,无不去行。」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做不到也要勉为其难去做。这才是修难行能行的法门。

②以本愿善迴向:行菩萨道的人,必需要发菩萨的大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根本的愿力,然后再发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迴向。把本来所发的愿,迴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不为自求,而为众生行菩萨道。这是迴自向他。

③一切劫无断绝:在无量无边劫中,没有断绝修行,也没有断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更没有断绝饶益众生等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劫,不断绝把功德迴向给法界众生。菩萨为众生离苦得乐,而不疲倦。为令众生出离三界,现身说法,放弃成佛的机会。所谓「倒驾慈航」,来到娑婆世界,普度众生。这种精神,永不断绝。

④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明白自性,就是尽虚空界。能悟得法界的本体,就是明心见性,返本还原,证得法界身,也就是无边身。这是菩萨所证得空理的一个本体。证得虚空的本体。什么执著、烦恼、障碍,统统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如同虚空,证得虚空这种智慧。虽然在世间,而行无所行,作无所作,修无所修,证无所证。到了这种境界上,心和虚空合而为一,没有一个界限、没有一个执著。

⑤迴向有为而不著:虽然是这样,但是还要迴向有为,而不著住有为。不能说:「我证得空理,什么也不做啦!既然行无所行,作无所作,修无所修,证无所证,就教它空吧!」不是这样的讲法。虽然证得无为的空理,还要迴向有为。这就是明白真空的道理。从真空里头还要生出妙有。不生妙有,单单真空,没有什么用。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要迴向一切有为。什么是有为?凡是有形有相,都叫有为。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虽然没有为,可是还不能没有这个有为。还要有这个有为,而不要著住在这个有为。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是无为,也要迴向有为。所谓「行所无事」,不要著住有为。

⑥一念境界一切法尽:在一念之中的境界,徧满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我们所有一切的烦恼,皆由一念所造成。如果一念不生,就到解脱的境界。好像修行人,修行多年,一念不生,常在定中。忽然生出一念,想当总统,等到来生果然当了总统,但这是麻烦的事,令心不清净。为国际间的关係,弄得焦头烂额,何苦来哉?

⑦大愿心无变异:修行人,永远不退失菩提心,不变异菩提心。要时刻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大愿就是渡海的船。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涅槃的彼岸。这个大愿,要坚固如金刚,永不破坏,才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⑧善摄取诸陀罗尼:菩萨善于摄取无量无边总持门,互为眷属。好像八万四千法门,互为第一,没有第二,所以叫不二法门。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道人喜欢那个法门而相应,那个法门就是第一法门,不相应的法门,不能说就是第二。虽然这个法门对你不相应,或许对他相应。所以门门第一,没有第二。总而言之,凡是对机的法门,就是第一。

⑨一切诸佛所护念:因为能摄取一切陀罗尼,所以一切诸佛都来护念加持,令你增长智慧,了解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不实的。

⑩了一切法皆如幻:能把一切有为法看成空的,无为法根本也没有了。一切法如幻不实,了解这种道理,一切无所执著。

我们修道人,不要执著「我」。如果有了「我」的思想,那就出不了三界。所以佛再三提醒我们,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四相。这样才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这是十种无尽法,法法不尽。令一切世间行菩萨道者,统统都得到究竟圆满无尽的大法藏。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