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三) ── 道德救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道德救国

道德

◎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开示于夏威夷大学

讲这个道德伦理,世间所有一切都在“道”里边。由道生,由德才能长。所以说∶“道能生我,德能长我。”道德就是天地的一个正气,道德就是人一个最优良的基础,最优良品行的基础,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性德。 

所以老子一开始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啊!有人听到我念这一段文就说;“哦!这是《道德经》五千言的头一篇,原来你是个老道,哦!怎么你又做了和尚?真是莫名其妙!”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能说出来的,能做出来的,这不是个常道;常道是无名的,所以老子才说∶

大道无名,大道无形,大道无情。

所以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因为它是万物之母,所以你没有法子给它起个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道”,实际上,它根本连个“道”的名字也不可以有的。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也就是我们要修行成佛的佛性,也就是一切众生的众生性,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拿这个“道”字来讲,这个上边是“√”;本来道字上面这个“√”,可以说就是个“人”字。那么人字,把它变了,于是乎就点成“√”,这是仓颉先师造字,造出的字。把“人”字一变化,就变“√”。这“√”就是一阴一阳,一个向上调,一个向下调,这叫一阴一阳,也就是无极生太极那个太极图,那个阴阳鱼,不过将它变化不同了。那么在人呢,这“√”就等于人的二目;在就是日月,也就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这个“道”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阴阳变化、五行八卦,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那么在阴阳这“√”下边加一个“一”,这“一”是包罗万有。这“一”,本来就是那个○字。说:“那个○字怎变成一了呢?”因为这个○字,它是个没有数目,是一个数目的本体,是无大无小无内外,是循环无端的,它是周而复始的。所以这个○字,你若加一个一,就变成十;你若加两个○呢,就变成百;加三个○,就变成千;加四个O,就变万。那么你再加下去,百千万亿,无穷无尽的,你加多少○,那个数目就大一点;你加一点,就多一点,这叫﹁一本散为万殊﹂。可是﹁万殊仍归一本﹂,这个○字加起来,越加越多,没有完的时候,那你若不加呢,根本一个数目也不存在。若一个数目不存在,那么这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虽然不存在,可是这个O又断了,这个○字一断,它不弯弯伸直了,就变成一个“一”字。  

这个“一”字,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人若得到这个“一”了,可以说就成圣人了。这个“一”是什么呢?“一”就是“格物致知”格物那个“物”,把那个物欲革除了,这就能得到一了。所以佛经上也说:“得一万事毕”,得到这个一了,万事毕。可是得到这个一,你要再这个一修成这个○字。这个○字,佛所放的光明,就是由这个○字放出来的。这也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由这个○字来变化的。那么怎会变化呢?就是要得到一。怎么样得到一?就要先格物这一点,各位要注意。  

格物,革除什么物?就革除一切的物欲。譬如我们人有财欲,你把财欲的思想革除去,这没有财欲了。色欲,你把色欲的思想革除去,就没有色欲了。名有名欲,你把这个名的思想革除去了,就没有名欲了。人人都想吃好东西,所以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会不会修行,你不要看旁的,你就看他吃东西,他每一用刀的时候,是不是尽向好吃的那个东西叉?是不是那不好吃的东西,他就不叉了?用筷子,是不是他每一筷子都夹那个好吃的东西,不好吃的东西,他就不想吃;好吃的东西,他把它挪到他的一边去,那不好吃的东西,他把它推得远远的?由这一点,你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一个修道的人。

若修道的人,他一定不会在饮食之间用功夫,他是好的也可以吃,不好的也可以吃;那么有味的,没有味的,都可以吃,他不选择,不择食。不论你是干什么的,是修道的人也好,是读书的人也好,研究学问的人也好,若专门那么很馋的,那一定没有什么真功夫的;有真功夫,对这些东西都不动心了。这是食欲。睡欲,贪睡眠,不够睡就不行了,受不了了。革除这五欲,这才能谈到一个格物。  

格物然后才能致知,才能有智慧,触类旁通,“事来则映,事去则净”。这一种智慧,就像镜子,什么东西来了,它就现出来,就照出来;去了,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个智慧的观察力,你才能致知。  

致知,然后要诚意。诚意,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必恭必敬,主敬存诚,丝毫不茍且,丝毫不马虎,诚心诚意。  

诚意,就要正心。你心里不要有邪念,不要今天想这一个五颜六色的东西,明天又想那个,总是在那儿想入非非。这个正心,心里要有正知正见,要正念,《六祖坛经》上说;“正见之时佛在堂,邪迷之时魔在舍。”真正一个修道的人,不茍言笑,不随随便便地轻举妄动,一定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要具足了。所以不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能做乡愿,不要做德中之贼,不能这样,所以要诚意正心。  

你能正心了,然后才能齐家;若不能正心,做事情都是那么偏私,不能大公无私,那连你的家庭里都不佩服,焉能治国呢?所以就不能治国;不能治国,就不能令天下太平。  

三纲领就是要明德,明德就是把我们本有的德性了解了;了解了,然后才亲民再止于至善。我们要在三纲领、八条目上面下功夫,来用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上所说的,清清楚楚的,不用东找西找,喔!又这么研究,那么研究,研究来研究去,你不实行,一点也没有用的。所以你若明白这三纲领、八条目,就照着去做,要躬行实践,身体力行,要以身作则,不能说食数宝,不能口里说说就算了,所以这个要真下功夫;真下功夫,就是躬行实践。

躬行实践,要先从自己身上做起,所谓“要想天下好,先从我身上做起。”我是世间人类的一份子,我还没好呢,那怎么能叫人家好?所以常常能律己,常常摩诃萨不管他,不要尽做这个洗衣机、照相机。洗衣机尽给旁人往干净了洗,那件衣服洗干净,结果自己的洗衣机外边,尘土落得有多厚,也洗不掉。照相机只能照人家的相,而不能照自己的相,它不会照照相机本身的相,只是一个机器,一件物质。所以我们人为万物之灵,要以身作则,要做人的一个好榜样。  

那么,天得一以清,天之所以为天呢?因为有这个一;地之所以为地,因为它得到这个一了;人若得到这个一,就是圣人。这个“一”是什么呢?就是革除物欲。圣人就是以礼制欲,所以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律己,就是自己内里头的心性,不要有邪念;外面的身体,不要有邪行;口里说的,也不要说邪话,不要尽说一些个骗人的话,似是而非,令人模棱两可,或者带一种迷信的彩色,这都是一种没能以身作则,才有这种行为。那么一定要律己,你能律己,才能服人;你不能律己,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正己而后教人,正己而后化人,正己而后助人”。你自己不正是不行的,所以说:“正念之时,佛在室;邪念之时,魔在堂。邪正具不立,常与白牛车。”  

我们要克己复礼,才为“仁”。何谓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要合礼,不合礼的都不要去做去,这就是“仁”。所以我们想修德行仁,就先要正己,然后才能有“仁”的表现。所谓:

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现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是在人的心里头,生出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谓: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是在心里头。“其生色也”,他有这种光泽的颜色,“睟然现于面”。“富润屋,德润身”,你真有德行了,那是德光满面,德润身了;就是你充足了仁义礼智,就有一种德光,对人人都有一种缘,所以其生色也,睟然现于面。“盎于背”不但面上可以现出来,你的形态四肢百骸,都能现出来。“施于四体”,四体都能表露出来,所以德光照人。

所谓“有德人人钦,有道便为尊”、“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你若真有道了,是龙要盘起来,是虎要卧起来。这不是讲迷信的话,是你德行、道德的感应,那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都是道德的充沛表现,所以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所谓“充实之谓美”,仁义礼智信根于心,你若充实了,“之谓美”,这是个美人,因为人人都觉得和你有缘,有德人人钦嘛!有道便为尊嘛!人人都亲近你,都喜欢接近你,所以这个德性是这样的,这叫一个美人。这个美并不是擦擦胭粉,擦擦口红,扮得很美丽的,不是那样,这是天然的,有一种德光普照。

那么“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个大人,就超过这个美人了。“大而化之之谓圣”,你大又能变化;变化,这就是个圣人。“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就是个神人。所以美、大、圣、神,这就是仁义礼智充满了,才有这种的表现。我们为什么有敌人?就因为我们仁义礼智没有充满。在佛教里没有敌人,佛教里头,都是有缘的人,不论和谁,你骂我,我不骂你;你打我,我不打你;你杀我,我不杀你;总而言之,不和人争。“不争不贪,福缘无边;争贪搅扰,罪孽不少”。所以也不向外驰求,也不自私,也不自利,也不打妄语,什么时候都是言而有信,这是修行、做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所以这个“一”字,就是那个○字的变化。○字的变化,你若修行呢,还要把它修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无欠无余,也没有缺少的了,也没有多的了。这个境界要返本还原,就要返回到自性上来。能返本还原,这是真正明白修道了,这就是那个“道”。  

“道”这个“一”字下边,又有自己的“自”,那么这个“道”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道在自己这儿呢!不要到外边去找去。你花钱,也买不来这个道,无论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用什么计策,都没有用的,这个要“铁匠对石匠,实打实着的。”要真正修行去,真正用功的,你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所以要修这个道,这个道是在自己这儿。 “道”的右边是个“首”字,这个“首者,头也”,意思说修行是人生头一件重要的事情。虽然是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人人都把它忘了,所谓“清净是福人不享,烦恼是罪个个贪。”天天都在求名、求利;求名的,就死到名上;求利的,就死到利上。死后了,也不后悔,还是觉得:“啊!我这一生啊!还没有做好,等到来生我再努力,再接再厉。”那么他就把修道都忘了,这个头一件事忘了。  

那么要修道,要怎么样呢?要自己去修行,自己去走,所以旁边用个“走”字。这个“道”是要自己去走出来的,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一天到晚叫:“你要修行啊!你要修道。”只叫旁人修道,却把自己都忘了。叫旁人说:“你做点功德啦!”尽叫旁人做功德,自己不做。这真是舍己为人,这个真是菩萨发心!所以你若不去做去,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作哪有德?什么叫“德”?德就是利人;什么是“道”?道就是不害人。你利人就是德,不害人就是道;你不要损人利己,这就是道德。你尽做一些个事情,损人利己,对人家有伤害,对自己有利益,这就没有道德了,就缺道缺德了。

所以这个道,要自己去行,要躬行实践,要实实在在去做。我不懂得旁的,我只知道讲一些个老老实实的话,这“道德”两个字,是要这样的。“富润屋,德润身”,你有德性了,美大圣神那种光辉发于外,那个才是真正修道的人。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