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三) ── 道德救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道德救国

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

◎一九九四年二月六日开示于
美国旧金山柏林根市国际译经院

儒教是讲“忠恕”,道教讲“感应”,它虽然说“清净、无为”,要修自然之道,《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实际上,它的教义就是“感应”两个字。佛教则是讲“慈悲”。儒、释、道三教,都没离开“心”,若离开“心”就没有教了。

儒教讲“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持己,是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对人都要有忠心,要尽我的忠心,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个基本条件。恕是“恕以待人”,恕是原谅其他人,若他人有什么错处,要有原谅、宽恕他人的这种思想。你能“忠以持己”,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就有利益人的思想,对谁也不苛求。这是儒教没有离开“心”,你看忠恕两个字,底下都是“心”。

道教是讲“感应”,什么事情都凭感应。感,是“感而斯通”;应,是“无求不应”,谁有求于他,他都答应了。“有感斯通,无求不应”,这是感应两个字的由来。感应道交,什么叫感应?譬如电,你在那个地方装上电了,这个地方就放光。“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也就是你心里想什么,他这儿也知道了。这是互相心里那个电有所感应,如是感应,感应如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你求什么,就能得什么。你心真诚了,就有感,就能通,通达到神明了。 

道教里讲感应,所以太上老君才写《感应篇》,它一开始就这么说:“老君曰: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这就是感应,祸也没有个门,福也没有个门,你自己做善事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祸。“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善恶的果报,就像人的身体,有个影子常跟着跑,你走到什么地方,你的影子就跟到什么地方,善的报是如影随形,恶的报也是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天地有年值、月值、日值、时值,这四值功曹,年、月、日、时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儿管着的。所以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以夺人算,是夺人的寿命,就是这个人本来应该长命,忽然间短命了,这叫算。一纪是十二年,就叫纪算。“算减则贫耗”,你若算寿命短了,也就穷了,什么祸患,如飞灾横祸、疾病、口舌都来了。这是感应篇,它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所以道教讲感应。 

佛教就讲“慈悲”,什么叫慈?慈就是“无缘大慈”,无缘慈,也就是和你没有缘的,不管他对你好不好,都对他慈悲。没有缘的吗?没有缘,才要用慈悲。悲是“同体大悲”,怎么有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看人家的苦,如同身受一样,所以叫 “悲天悯人”。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慈就能给众生乐;“悲能拔苦”,因为你有同情心了,就能把众生的苦都拔出去,这也是爱人如己。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