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玄談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開章釋文

唐清涼國師沙門 澄觀 造疏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一九七一年六月三十日
於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禪寺

壹、標列章門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
九、總釋經題;十、別解文義。

將釋經義:「將」是將要,我就想要做什麼。「釋」是解釋,又可以當「開」字講,又可以當「放」字講,放開來。裡邊有什麼都可以看得見了,這叫「釋」;就是把經裡邊,人所不明白的妙義,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不要在裡邊藏著,都把它拿出來你看看。就是這個!你看不見嗎?那才是妙呢!但是把它說出來,讓你能明白一個大概,所以這叫「釋」。「經」是個通名。「大方廣佛華嚴」是別名,是這一部經它自己的名字。「義」就是它的義理。這個道理有多少呢?

總啟十門:「總」就是把它總起來。因為這個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那麼,這事事無礙、重重無盡,沒有法子說得完這個意思,怎麼樣說也說不完;猶如大海的水一樣,你就是再能用水、再能喝水,你也沒有法子把大海的水完全都喝了。除非你有神通,一口能把四大海水都給吞了,那是一種特別的情形;可是,按普通來講,這個大海的水是沒有法子喝盡的。

《華嚴經》也是這樣子,這裡邊的道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用多少也用不完,不會沒有的。聰明的人就明白多一點的道理,拿多一點。好像貪心大的人就吃多一點,貪心小的人就吃少一點。這是法食。法食,各從其量──誰歡喜多少就得多少。又好像下雨一樣,大樹就得多一點水,小草就得少一點水,因為它自己小。這也就是聰明的人,就明白道理多一點;愚癡的人,就明白道理少一點。

大樹怎麼長得大的?它是一天一天長的,長了幾千年,所以變成大樹。這個人怎麼會聰明?就因為他多生多劫的修行,這智慧就增加了。為什麼這個人就好像一根小草似的那麼愚癡呢?就因為他以前沒有聞過佛法,沒有修行過,所以也就很愚癡,這是一定的道理。

《華嚴經》也就好像下雨似的,不過這是一種法雨,各得其量──每一個人自己得到應得的法食。

「總啟十門」,總啟分出十門。

一、教起因緣:第一門,教起因緣。「教」就是聖人所說的言語。為什麼他要說呢?這一定要有一個因緣,要沒有因緣,他不能無緣無故就說法。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這個法,它不會自己生出來的;要有境界來了,這個法就生出來了。這個道,你修一分就得到一分的好處;你要是不修,就得不到好處,所以這叫「道不虛行」。遇緣則應,遇著什麼因緣,它就應,有一種感應道交。

佛說這部《華嚴經》,這是一個大事的因緣。《法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就不是平常的事;什麼大事呢?就是所有人的生死大事。所以佛才出現於世,為一般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為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才說《法華經》。《法華經》為諸經之王──經中的王。《華嚴經》是王中之王,這可以說是譬如轉輪聖王,再沒有比他再高的了。所以說這個教,有什麼因緣?因有十種因,緣也有十種緣。這是第一門「教起因緣」,等到正式講〈玄談〉再詳細講,現在就把這個字義略略講一講。

二、藏教所攝:第二門,藏教所攝。「藏」有聲聞藏、菩薩藏。「教」有賢首教、天臺教。

天臺教講「五時八教」。智者大師創立的天臺教,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在這五時裡邊又判出八教來,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化法四教;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總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所以,佛所說的法,都沒有超出這五時八教。

天臺四教,就是藏、通、別、圓,也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賢首的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也就是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講經應該知道的。

現在,這部《華嚴經》是依照賢首教來解釋,講經要講「十門分別」,所以總啟十門。天臺教講經就要講「五重玄義」,就是名、體、宗、用、教,也就是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這是天臺的規矩。

這一部《華嚴經》是屬於哪一藏?是屬於哪一個教所攝的?現在只說個大概,後面會有詳細的解釋。

三、義理分齊:第三門,義理分齊。「齊」字本來讀「奇 qi」音,「主伴重重,集十方而齊唱」的「齊」,在這裡應當讀「劑 ji」音;好像把藥品分成一劑一劑,這一劑藥可以治的什麼病,所以就叫一劑。義理,「義」是意義,「理」就是道理。義理分齊,就是這個道理的分別,都有些什麼義理。

四、教所被機:第四門,教所被機。「被」這個字本來是讀「貝bei」音,但是在這兒應當讀「披p?」音。教,就是華嚴這個教。「所被機」,就是所教化的眾生,所化的是哪一種的機?這個「機」就是眾生。

五、教體淺深:第五門,教體淺深。「教」有它的教體,也就好像人有人的身體。這個教體是深是淺呢?所以第五門說教體的淺深。

六、宗趣通局:第六門,宗趣通局。所謂「尊崇為宗,宗之所歸曰趣」,每一部經有它的宗旨和趣向,以什麼為這一部經的宗旨?以什麼為這部經的趣向?趣向,就是到那個地方。「通」是通達無礙,是通於諸經,「局」是局於此經。又者,「通」就是通達其他的教,「局」就是有所限度,有個局限,有一個範圍。

七、部類品會:第七門,部類品會。這部《華嚴經》在十二部經中,是屬於哪一部類?「部」是指十二部。所謂: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廣如大論三十三。

(一)長行:一行一行長的文字。

(二)重頌:以偈頌在一行行文字的後邊,又重複說一遍。

(三)授記:佛給某一位菩薩、阿羅漢授記,授成佛名號的記?。

(四)孤起:就是孤起頌,和前面也沒有什麼關係,和後面也沒有什麼連絡,是獨立的偈頌,孤然而起,沒有其他的意思來和它連在一起。

(五)無問自說:佛所說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才說的。但是也有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好像《阿彌陀經》。你不要看《阿彌陀經》是很短的一部經,那是佛不問自說的。為什麼沒有人問呢?因為沒有人明白那個道理,所以沒人問。以大智舍利弗尊者作為當機眾,都不能來問佛這個道理;因為淨土法門是很深的,阿羅漢和菩薩的智慧都不明白,所以佛才無問自說。

(六)因緣:講述見佛聞法,或者是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七)譬喻:惟恐眾生不明白,所以用譬喻說出來,令人明白。

(八)本事:記載以前某位佛,或某一位菩薩及弟子,在過去生中的事情。

(九)本生:記載佛自說前生的種種事情,本生部。

(十)方廣:佛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有方廣部。

(十一)未曾有: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的經文。

(十二)論議:記載論議問答的經文。

這一部《華嚴經》有多少部呢?有多少種類呢?有多少品呢?有多少會呢?這後邊都有詳細的說明。

八、傳譯感通:第八門是「傳譯感通」。「傳」,就是由印度傳到中國,現在由中國又傳到美國,將來會從美國又傳到印度去。為什麼呢?一定要到美國,印度才會對佛法重視。因為現在印度佛法都不興了,為什麼不興呢?我給你們講講其中的道理。

當時印度有一些高僧和祖師都跑到中國去了,所以印度沒有祖師。留在印度不出去的那些個和尚、比丘沙門,都是沒有什麼本事的,都不會飛,不像達摩祖師折蘆渡江,用一片蘆葉,從長江南邊就渡到北邊去了。那一些沒有這個本事的,多數都是好吃的,又是很懶的,一天到晚就想著睡覺。所以印度這一些個老百姓一看,「喔,佛教就是這樣子!」

以前信佛的也退心了,「哎!出家人都不修行,這簡直沒有什麼意思!佛教沒什麼不得了的。」於是乎,一個人不信,就傳到十個人不信;十個人不信,就傳到一百個人不信;一百個人就傳一千個;一千個傳一萬……萬萬萬萬;喔!都不信了。就因為這種因緣,給眾生印象不好,所以眾生就不信佛了。

中國怎麼佛教又興盛呢?因為這些個祖師到了中國,啊!又聰明,又有智慧,又有神通,所有的一切都是給人看著,是很信仰的。於是大乘的佛教在中國就盛行起來。你們現在明白嗎?一樣的道理!好像信天主教,天主教辦個學校,這些神父、牧師做事做得很好又認真,說話又有道理,這些個學生一聽:「嘿,天主教不錯,信天主教,領洗去!」就是這個道理。當時的環境和這種因緣影響,他就信了;要是令人印象不好,他就不信了。印度現在佛教不盛行,就因為有能力、有道德、有學問、有神通的這些個祖師都跑到中國去了,你看!所以印度的大乘佛教現在沒有了。

印度現在只有什麼呢?只有婆羅門教,只有瑜伽。講這些皮毛的事情,他們有;真正那些不可思議的道理、不可思議的境界,他們完全都沒有了;不但沒有,他也不相信了。

這就是一種因緣和環境造成了這樣子。所以我說,等佛法傳到美國,美國又會傳回去印度,這也是一種輪迴。美國傳到英國、法國、德國,然後又跑回印度去了。印度人說:「喔,佛教這麼好啊!」他們才就又信了。這是輪迴的,來回輪流轉,什麼都是有輪迴性的。

「譯」是翻譯。以前的佛經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現在又翻譯成英文,這叫「譯」,翻譯。「感」是一種感應,一種靈感,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通」,好像這些個印度法師到中國,有的也不懂中國話;但是他有一種感通,彼此心心相印,就不說話也已經明白了。好像這一句梵語,不知道怎麼翻譯成中文才好,中國人很聰明的,就說:「大約是這個翻譯,應該怎麼怎麼樣翻譯。」印度人也不懂中國話,他一聽,「這很妙的,是這麼回事,用這句了!」就這麼樣子!有很多困難的問題,都是不困難地就解決了,這叫傳譯感通。

翻譯經典,有時候人要是誠心到極處,不明白的道理也會明白,不會翻譯的也會翻譯了,並且有種種的靈感。好像玄奘法師,從印度請回六百卷《大般若經》;翻譯這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時候,在一年的時間裡邊,桃花開了六度。你們各位想一想,就用科學的方法來給桃樹打個藥劑,或者上一點肥料,也不會在一年期間開了六次花。這花開了,又落了;落了,過半個月又開了;開,又落,過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又開了。在這一年的期間,桃花開了六次,這就是表示《大般若經》這種六度不可思議的境界。

有人說:「我們在這兒翻譯這麼久的經典,也沒有見著什麼靈感。」靈感很多,不過你不覺得。三藩市沒有地震,這就是你們翻譯經典的功德。你們在這兒翻譯經典,這個地神他要保護這塊土地,說:「不能叫這些個法師、翻譯經典的人,掉到海裡去。不要動!這個地方要比鐵、比金剛都要堅固的,暫時不能動!等翻譯完經典再說。」有這種感應,不過你看不見,你不知道的。我對你們講,你還不相信,所以我也不願意講這個道理。不過,今天遇著「傳譯感通」這題目,那麼略略說一說,信不信就隨你便。有人又打妄想說:「你一定知道三藩市會地震嗎?」那麼你一定知道它不會震嗎?

九、總釋經題:第九門,總釋經題。這個「總」就把它總括起來,解釋這部經的題目。

十、別解文義:第十門,別解文義。特別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文。

這十門,是賢首教講經的一種方式。所以你到其他地方聽經,要是聽他講「五重玄義」,就知道他是用天臺教來講經;要是用「十門分別」,他就是依照賢首教來講經。這是十門的分別,下面就開始講「教起因緣」。

卍     卍     卍

明天有人皈依。今天我這個老朋友要求要皈依,問我可不可以?那一定可以的,並沒有不可以的。為什麼呢?就因為有緣。他從紐約這麼遠跑來了,要學佛法,把佛法學明白一點,又要皈依三寶,怎麼可以拒絕呢?拒絕,那就連人情、道德、道理一點都沒有了!所以我也不加思索、不要想,說可以。明天就來舉行打皈依,和受五戒、受八戒、受十戒、受菩薩戒,明天都可以受。有人願意出家的,都可以受沙彌(尼)戒;不出家的,都可以受五戒、八戒、菩薩戒,這是大開方便門。因為在美國這兒,佛教現在要開花了,這個花開得接接連連,不會斷了。明天是六月初十,你們記得這是「六、十」,一定是都會成功的。「六」就是六度,「十」就是萬行。十變百,百變千,千就變萬;所以這六度萬行,你們要記得啊!

卍     卍     卍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